(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导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国家的一大难题。在许多人才招聘会我们都发现有人山人海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我们不禁要想:我国的大学生是不是太多了?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即达61.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2年只有15%,2005年也才上升到19%。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是19.5万、26.9万、32.8万、37万、40多万人,5年间增长一倍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
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这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比例还不到总人口的10%,因而我国并没有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那么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呢?
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年轻人认为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发展的机会。
我国大学生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能摆正就业心态。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奇缺。因此,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并且,在大学教育上,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上大学,所以当时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一般性工作岗位也需要人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促使大学教育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成为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
但是,精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因为大众教育模式的到来而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当前的毕业生而言,往往是眼高手低,受那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干起,更不愿从事不能很快实现经济效益基础性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和毕业生不能摆正就业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是增量就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原有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终极导致就业岗位总增量相对减少。二是“有业难就”。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就业机会(岗位)短缺,而是结构性缺陷,即毕业生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部门就业岗位无人就业。三是“信息不畅”。即信息不畅通、分歧错误称造成的就业难。一方面很多企业、很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不知道合适的毕业生在哪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是“有业不就”。一些学生及家人观念落后,“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等思惟观念终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那么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是我们国家长期面临的问题,为此党和**在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了一些重要的举措,对大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就业问题,克服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以人为本”,忽视了改革创新对高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高校运行机制改革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龙头和重心所在,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制缺陷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
其次,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调整心态,能上能下。面对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要看看自己身上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摆脱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德影响。不要先在头脑里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待遇低于几千不干,工作职业太基础不干。这样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缺少一种从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
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清醒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做起,逐步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实现自己从基层工作岗位向上层工作岗位的发展;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认识到基础性工作的价值,并把它作为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地;不要消极地在工作岗位上无所事事,而是要立足于基层岗位,积极向上,使自己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奋斗和总结中过程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国家的一大难题。在许多人才招聘会我们都发现有人山人海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我们不禁要想:我国的大学生是不是太多了?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即达61.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2年只有15%,2005年也才上升到19%。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是19.5万、26.9万、32.8万、37万、40多万人,5年间增长一倍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
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这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比例还不到总人口的10%,因而我国并没有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那么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呢?
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年轻人认为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发展的机会。
我国大学生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能摆正就业心态。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奇缺。因此,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并且,在大学教育上,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上大学,所以当时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精英教育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一般性工作岗位也需要人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促使大学教育面向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成为一种大众教育的模式。
但是,精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因为大众教育模式的到来而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当前的毕业生而言,往往是眼高手低,受那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干起,更不愿从事不能很快实现经济效益基础性工作,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和毕业生不能摆正就业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是增量就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原有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终极导致就业岗位总增量相对减少。二是“有业难就”。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就业机会(岗位)短缺,而是结构性缺陷,即毕业生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部门就业岗位无人就业。三是“信息不畅”。即信息不畅通、分歧错误称造成的就业难。一方面很多企业、很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不知道合适的毕业生在哪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是“有业不就”。一些学生及家人观念落后,“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等思惟观念终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那么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是我们国家长期面临的问题,为此党和**在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了一些重要的举措,对大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就业问题,克服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以人为本”,忽视了改革创新对高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高校运行机制改革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龙头和重心所在,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制缺陷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
其次,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调整心态,能上能下。面对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要看看自己身上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摆脱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德影响。不要先在头脑里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待遇低于几千不干,工作职业太基础不干。这样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缺少一种从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
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清醒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做起,逐步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实现自己从基层工作岗位向上层工作岗位的发展;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认识到基础性工作的价值,并把它作为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地;不要消极地在工作岗位上无所事事,而是要立足于基层岗位,积极向上,使自己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奋斗和总结中过程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