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乡里人正文 2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打谷这天天刚亮, 雾蒙蒙的, 待太阳出来水雾散开就是个当空的好日头。 吉二爷大姐带着一家也过来帮忙, 强子已经在田里忙活了。 秋天的早晨, 乡间的露水特别大。 薄雾里, 大家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抓着稻秆, 弓起腰身一把把一行行收割着, 留下身后一片规则整齐的稻桩和稻桩上摆放好的稻穗。 累了不时立起身板, 抬头望望, 大家衣服裤子都湿湿的, 头发眉毛上一层白白的小水珠。 一块田地差不多割完时, 天光已经大亮。 大家一起将稻穗堆放合拢起来, 积成锥形小山。 吉二爷笑着喊道

    “早饭好了, 我们吃好再来。”

    “好嘞” 割稻时,强子折了两条小小的竹枝条挂在腰带上, 竹枝弄的光光的, 尾部留一片叶子, 特别留意稻穗稻叶上站立的嫩绿蚂蚱,看到一只就抓住串在竹枝条上, 稻子割完时两条竹枝上沉甸甸的已经串满蚂蚱了。

    “瓜瓜,我们回来了”瓜瓜揉着未睡醒的两个眼睛, 听到强子的喊声就跳下床板, 看到姑婆在整理烧好的饭菜。“瓜瓜, 醒啦!姑婆做了好吃的红烧肉, 快去洗手洗脸, 吃早饭” “姑婆”瓜瓜跑了过去,又跑到强子身边, 看到两串蚂蚱, 蹦蹦跳跳地从强子手里夺了过来

    “瓜瓜,你吃灶里柴火里煨烤的蚂蚱不? 吃的话将蚂蚱给强子叔叔, 埋在灶里柴火灰里烤好给你吃, 焦焦的, 黄黄的, 脆脆的”, 瓜瓜从一串里挑了一个大点还有点生气的蚂蚱, 放到自己的小竹笼里玩, 余下的给了强子。 桌上姑婆已经摆好一大盘炖得软烂软烂的红烧肉, 一盘红烧鸡块, 鸡块上滴着豆瓣酱汁和菜籽油的清香。 一盆水煮的白鲢鱼, 红烧的茄子、爆炒的尖椒、清炒的佛手瓜、冬瓜和小南瓜、还有豇豆泡菜, 每人面前放着两颗鸡蛋和一碗大米饭。 瓜瓜忙忙的争着上了桌, 大家也一起上桌吃饭。

    “强子叔叔, 吃好饭我也要跟你一起到田里捉蚂蚱”

    “蚂蚱一早都捉光跑光了, 太阳都这样大了, 还等你”幺姑抿嘴笑道。 瓜瓜心里早飞到田里了,飞到田里的各个像小山一样的谷草堆上去了, 拉着姑婆的手, 指着幺姑说骗他。

    “瓜瓜, 田里都是稀泥, 今天太阳也大, 去了头上生疮长脓包, 快吃好饭, 姑婆带你到晒坝上玩, 晒坝上有大红公鸡, 有猫, 有小狗还有张家的二娃哥哥...”一边说着一边给瓜瓜夹了一块鸡腿。

    吃好饭, 吉二爷整理收拾出几担的箩筐和打谷用的“拌桶”、篷子。 两个人抬着“拌桶”小心放入田里。“拌桶”方形,白杨木板或榆树板拼接而成, 打谷时“板桶”就放在一堆堆刚收割并排好的稻穗小山中间, 轻巧不笨重, 一个成年男子的气力可以背起来在乡间田埂上走动。 宽度比长度略短, 半米来高。 底部中央突出,两头微翘像方头小船, 田里水多的地方可以浮起来, 没水的地方如有个支点也方便移动。 上口比底部略大, 如小斗。 四角上方有四只耳朵, 如果“板桶”里稻粒较多时, 两人拉着任意两边耳朵做为把手, 一人在后面推着, 将其移动到合适需要处。 瓜瓜最爱坐在空空的“板桶”里或者满满的稻粒上, 大人们拉着移动时, 一晃一晃的感觉比坐船还好。 打谷时“板桶”上口边中央插上竹篾编织的篷子, 三面遮挡起来, 一面空出来的地方用于拍打稻穗。 稻粒就在砰砰砰的声音里飞溅, 碰到篷子上碰到木板上, 一一落入“板桶”里。 “板桶”一边两人, 这边幺姑负责递把强子负责脱粒。 强子双手接过幺姑手中的稻穗, 壮实的膀臂举过头顶落在木板上轻轻地拍三下, 再重重地拍三下, 翻抖两下,再拍三下余下未脱粒的稻穗。 一把饱粒的稻穗就算干净,将谷草一堆堆放在田里。一箩筐一箩筐的稻粒装满放在田坎上, 一人飞快地挑起担子把刚脱落的稻粒倒在晒坝。 姑婆在晒坝上, 一面摊开成堆淋着水的稻粒, 一面不断翻晒傍边已经脱水干燥的稻粒。 待整个田里稻穗脱粒完, 再将谷草顶部一大把拴起来, 叉在田里晾晒。 矗立晾晒的谷草像小房子, 小孩藏在里面, 野鸟藏在里面, 鸭子钻进里面, 互相追逐着。几日的阳光照晒, 田里的谷草已经差不多干了。 没有水和稀泥的谷草松松篷篷的, 一块田里没有几大捆。 吉二爷拿出长扁担, 一头插进一捆, 担起来自己走在谷草中间, 挑回家里做草料、打绳索、编草鞋、做火把, 家里是茅草屋的还要拿到房顶避雨当瓦片。

    转眼都到中秋了。 吉二爷舍不得幺姑到省城, 也说瓜瓜还小走了没人照料, 叫过完今年再看看。 幺姑答应了。 秋天的清晨, 乡间水雾蒙蒙。 雾绕着山坳, 绕着竹林, 绕着水塘, 在刚割完不久的一排排稻桩上新长出的嫩绿的稻叶上结集成露水, 田里已经关起水来, 鸭子在旁边游过, 稻叶闪两下露水滑入田里。 乡下人过中秋吃汤圆, 吃豆腐, 吃甜饼, 吃红烧肉, 喝高粱酒。 一早幺姑从仓里取出今年刚下的新米和大豆, 煮了一大锅开水,冷却后一桶里浸泡混合的糯米和大米, 一桶里浸泡大豆。 吉二爷将石磨洗净,准备早间磨米磨豆腐。 吉二爷推石磨时, 幺姑坐在一旁规律地将石槽填满糯米和水。 石磨下放一个木桶, 白色的米浆流下来。 待米磨完, 再将米浆倒进石槽磨一次。 第二次米浆磨好, 倒出一大盆, 剩下的倒进一个干净的白色布袋里吊在石磨房下等待净水滴干, 净干后打开布袋放在篾席上晾晒成糯米粉, 封存在罐子里, 要吃的时候倒入凉开水伴成糯米团。 倒在大盆里的新鲜米浆是现吃的, 米浆上放一张折叠的白布, 白布上撒上草木灰, 草木灰一夜的吸收, 米浆已经结成严实的糯米团。 幺姑双手揉两下感知米团的柔软度, 揪成一小块一小块, 将小块的糯米团中间搓一个孔,孔里可放一勺肉馅或一块芝麻红糖或猪油熬制的芝麻白糖。 大豆也要磨两次, 这样出的豆腐细腻。 将磨好的豆浆烧开用白布袋子过滤掉豆皮和渣滓倒入冷锅里, 均匀地参入卤水。 一会出现块状的结晶, 幺姑就用葫芦瓢舀入白布袋里, 白布袋封好放入筲箕上,上方压上两块木块沥水。 净水后打开布袋,用刀横竖切割成规则小方块来, 单煎炒或红烧豆腐或加入猪肉伴着小葱生姜大蒜一起切得细细碎碎的炒好做汤圆糯米饼肉馅。

    瓜瓜三岁, 口齿清晰记性很好, 欢喜读书。 到了启蒙的年纪了, 吉二爷想着村完小的先生。 先生以前办过私塾, 小时读的私塾, 也在县里新学堂里读过书, 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村里请先生在完小里教书,近六十的老头很乐意跟这些小孩交往, 一天乐呵呵的。 吉二爷领着瓜瓜, 拿着一块肉,一条从池塘里抓的鲤鱼, 一包糖和甜饼到先生家过节。 到先生家, 要翻过两个山坳一段田埂, 看到一条泥土公路旁一片竹林里面的大院子, 先生就住在里面。 先生如往常乐呵呵的样子。 瓜瓜跑在前面, 瓜瓜是认识先生的, 先生经常给他糖花生甜饼核桃吃。 先生摸着瓜瓜的头, 一边和吉二爷攀谈。 先生晓得吉二爷的来意“也好, 让瓜瓜跟着这些后生们一起玩一起学些本领, 不要娇气, 学习好坏不论, 品格是要学好的” 这样瓜瓜由先生带着进了完小。 村上人都说瓜瓜的八字大, 瓜瓜妈生他的时候难产命没有保住, 留下一个活泼乱跳的瓜瓜, 没有想到他爸爸又被河水冲走, 留下瓜瓜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 吉二爷不信八字, 先生也不信。 瓜瓜小还没有觉察到家里的特别, 只晓得爷爷好, 姑姑好,外婆好, 姑婆好, 强子叔叔好, 乡人都对他很好, 都夸瓜瓜好的。 好吃好玩的第一个给他, 没有忧虑, 没有愁想, 没有哭闹。 吉二爷忙的时候, 幺姑送瓜瓜到完小, 无论落雨还是晴天。 瓜瓜有时腻了不想去也赖皮, 说雨天, 说太阳大, 说天冷, 说头疼。 完小离先生家一里路, 顺着土公路往下走一段, 大门建在公路边上。 完小由一座大的寺庙改建过来, 分上下两部分。 上面一排大间的房子, 由三、四、五年级用。 下边一排房子由幼儿、一、二年级用。 一个年级一个班。 侧面的房子是食堂、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 完小有两个比晒坝还大的操场, 大小均等, 中间由十二级台阶连起来, 相差约两米高, 教室、房子由围墙连接起来, 学校只大门才可以出入。 位置高的操场视野开阔, 正中放着一根旗杆, 每周一由高年级的旗手举行升旗, 学生和先生都站在位置低的操场上仰望着旗杆, 升旗结束听教导训话。 操场边边角落处,还零散有兽头、罗汉身、菩萨的头、大狮子、古井垒石盖, 都是些有年头的大石头, 课间低年级的小学生们一个个往上爬下来, 又爬上去, 去摸摸脸, 扯一下耳朵, 对着眼睛看, 满头大汗。 瓜瓜特别喜欢大狮子, 石狮子身上平稳, 可以骑, 也可以爬起来站在上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乡里人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乡里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乡里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乡里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