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格律诗、词往往因为字数和平仄等格律限制,语法上出现很多比较自由的“变式”。有意思的是,这种用作文章或口语简直让人听不懂的“不通顺”语句,却不仅不妨碍读者对诗词的理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艺术享受。我们学习前人的诗词,应该借鉴这种句法变式,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诗词中有一种纯名词句,基本上是名词的堆砌,如尽人皆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然而它描绘的画卷却是那么美。
即使在一个名词前加上定语形成的名词性的词组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句子。我们知道,句子可以省略主语,语法上叫做“无主句”,但句子不能没有谓语。诗词中没有谓语的情况却很常见,最极致的当数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庾信,诗人),俊逸像鲍参军(鲍照,诗人)。当时杜甫在渭北,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怀念起身在江东的李白,于是就用四个名词性词组写了这样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罗列式的“缀句”也很常见。话说完了再缀上一个词,这在写文章时显得句子累赘得很,比如,“饭熟了大米饭”、“稻子黄了秋天”,饭熟了、稻子黄了,主谓已经很齐全,再加上大米饭、秋天这个词是不是很累赘?而诗词常有这种缀句。比如,“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是完整的主谓句,偏偏加上“汉阳树”、“鹦鹉洲”,多余吗?因为我们在赏读的时候忽略了它的句法特点,注意的是“晴川历历”条件下的汉阳树,和“芳草萋萋”中的鹦鹉洲,更觉得“汉阳树”、“鹦鹉洲”别有风韵。
因平仄限制而出现的语序变化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人把它叫做“倒装句”,其实它与倒装句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曹操东临碣石时说的是“秋风萧瑟”毛*泽*东感叹秋风萧瑟的季节今天又来到了,如果写成“秋风萧瑟今又是”则不合平仄,如是变为“萧瑟秋风今又是”。还有神州大地上六亿人民尽是尧舜,“神州六亿尽舜尧”写成“六亿神州尽舜尧”;“雄鸡一唱天下白”写成“一唱雄鸡天下白”等等。在“不害意”的前提下改变语序是诗人的智慧。
有的语序变换,并不是单纯为了适应声韵的要求,它还有增加“诗味”的意义。例如杜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意思上理解,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句。根据这里的平仄要求,倒装不倒装影响不大,那为什么也改变了语序?因为诗人在写秋景,鹦鹉和凤凰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而“香稻”、“碧梧”放在前面“反串”主语,表示诗人所咏的才是秋天。
此外,诗词都有对仗要求,我们往往为了既要照顾平仄、又要较好地对仗而找不到好的词儿感到烦恼。其实,古人也常用句型的“变式”突破困境。例如,韩愈描写填海的精卫,说它嘴里含着细小的山石,心中盼望大海波涛平息下来,应该写成“口衔细山石,心望海波平。”但“细山石”是“细小的山石”,属偏正词组,而“海波平”则是“海波平息”,属主谓词组,不符合对仗上句子结构相对的要求。如果将“海波平”也改成偏正词组“平海波(平静的海波)”,对仗没有问题了,但“心望平静的海波”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诗人最后选择将“细山石”变成主谓词组“山石细”。于是有了“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虽然“口衔山石细”是一个变式,按常规语法也不通,但丝毫不害意,无形中诗味儿更足。
诗词在很多地方不一定非要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可以有很多的变化。当然,“变”不是无度的,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读不懂那就不是艺术了。这个度也没有标准答案,一切全在自己多读、多品、多练习。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诗词中有一种纯名词句,基本上是名词的堆砌,如尽人皆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然而它描绘的画卷却是那么美。
即使在一个名词前加上定语形成的名词性的词组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句子。我们知道,句子可以省略主语,语法上叫做“无主句”,但句子不能没有谓语。诗词中没有谓语的情况却很常见,最极致的当数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庾信,诗人),俊逸像鲍参军(鲍照,诗人)。当时杜甫在渭北,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怀念起身在江东的李白,于是就用四个名词性词组写了这样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罗列式的“缀句”也很常见。话说完了再缀上一个词,这在写文章时显得句子累赘得很,比如,“饭熟了大米饭”、“稻子黄了秋天”,饭熟了、稻子黄了,主谓已经很齐全,再加上大米饭、秋天这个词是不是很累赘?而诗词常有这种缀句。比如,“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是完整的主谓句,偏偏加上“汉阳树”、“鹦鹉洲”,多余吗?因为我们在赏读的时候忽略了它的句法特点,注意的是“晴川历历”条件下的汉阳树,和“芳草萋萋”中的鹦鹉洲,更觉得“汉阳树”、“鹦鹉洲”别有风韵。
因平仄限制而出现的语序变化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人把它叫做“倒装句”,其实它与倒装句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曹操东临碣石时说的是“秋风萧瑟”毛*泽*东感叹秋风萧瑟的季节今天又来到了,如果写成“秋风萧瑟今又是”则不合平仄,如是变为“萧瑟秋风今又是”。还有神州大地上六亿人民尽是尧舜,“神州六亿尽舜尧”写成“六亿神州尽舜尧”;“雄鸡一唱天下白”写成“一唱雄鸡天下白”等等。在“不害意”的前提下改变语序是诗人的智慧。
有的语序变换,并不是单纯为了适应声韵的要求,它还有增加“诗味”的意义。例如杜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意思上理解,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句。根据这里的平仄要求,倒装不倒装影响不大,那为什么也改变了语序?因为诗人在写秋景,鹦鹉和凤凰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而“香稻”、“碧梧”放在前面“反串”主语,表示诗人所咏的才是秋天。
此外,诗词都有对仗要求,我们往往为了既要照顾平仄、又要较好地对仗而找不到好的词儿感到烦恼。其实,古人也常用句型的“变式”突破困境。例如,韩愈描写填海的精卫,说它嘴里含着细小的山石,心中盼望大海波涛平息下来,应该写成“口衔细山石,心望海波平。”但“细山石”是“细小的山石”,属偏正词组,而“海波平”则是“海波平息”,属主谓词组,不符合对仗上句子结构相对的要求。如果将“海波平”也改成偏正词组“平海波(平静的海波)”,对仗没有问题了,但“心望平静的海波”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诗人最后选择将“细山石”变成主谓词组“山石细”。于是有了“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虽然“口衔山石细”是一个变式,按常规语法也不通,但丝毫不害意,无形中诗味儿更足。
诗词在很多地方不一定非要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可以有很多的变化。当然,“变”不是无度的,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读不懂那就不是艺术了。这个度也没有标准答案,一切全在自己多读、多品、多练习。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