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平里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80我的导演生涯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平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聊到最后,在多方的见证下,韩平同李翰祥签订了剧本版权合同。

    众人也都知道了韩平能拿到的版权收入,一共十五万港币,换算成人民币将近四万!

    这个数字可不是个小数目,就连杨凌这个香江摄影师都羡慕不已,更别说国内这些人了。

    陈怀恺看到合同上的数字时,眼睛都瞪圆了。

    他是燕影厂的导演,资历极老,这么些年独立执导也好,联合执导也罢,总归是作品不少,工资加上奖金,也自诩富裕,可今日见了韩平写剧本赚到的钱,连他这样的人都觉得眼红。

    实在是太多了!

    按照普通人的工资,不吃不喝一百年也才能赚到韩平拿到手的数啊!

    韩平也知道周围人很眼红,不过他并不在乎,这是他的合法收入,他拿的是心安理得,谁都不能说个不是出来。

    这一晚,众人是在外面的饭店吃的饭。

    本来,李翰祥是想撺掇大家,起哄让韩平请客的。

    只是韩平太会哭穷,他联合上汪厂长和陈怀恺,愣是忽悠的李翰祥成了那个请客的人。

    等到李翰祥付钱的时候,才回过味儿来。

    百来块钱他并不在意,可他忽悠韩平不成,反被忽悠,却让他有些挂不住。

    “这小子贼精贼精的,不好打交道啊!”

    他和杨凌回去的路上一直在诉苦,杨凌乐得想大笑,可碍于李翰祥当面,只能憋着,憋得他脸色通红,让李翰祥以为杨凌也看不过去呢。

    次日,李翰祥亲自把十五万港币兑换成外汇券交给韩平。

    外汇券是近两年才有的东西,发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宾、侨胞和外籍工作人员在国内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

    外汇券需要用外汇兑换,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比如涉外宾馆、友谊商店等场所,花不完的外汇券在离开华夏之时还可以兑换回外汇,当然,留着以备下次来华使用也是可以的。

    因为外汇券流通不受限,又不受票证制度的限制,这也就造就了民间对外汇券的追捧,自发行之日起便成了广受老百姓欢迎的“硬通货”。

    也因着这股追捧,民间很快便有聪明人打起了这东西的主意,逐渐形成了倒卖外汇券这门生意。

    韩平手上的这些外汇券价值三万八千二百,可要是换成人民币,却价值五万七千块钱。

    当然,他不会那么傻,将这些外汇券全部兑换成人民币。

    外汇券这么坚挺,他完全可以拿着去友谊商店购物。他也不求能买到古董,就是买些国内没有的电子产品也是极好的。

    赚钱了,是件开心的事,韩平买了不少东西送到家里,也让父母和哥嫂沾沾喜气。

    末了,他把这事告诉了朱霖。

    “你……你说多少?”

    “三万八千两百块的外汇券,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你哪来的那么多外汇券?”

    韩平将自己的剧本被李翰祥看中,最终花巨资买下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语气平淡,仿佛再说不想干的小事。

    可朱霖却不这么想,她可太明白这其中的难度了。

    这么多钱,足够韩平成为国内有数的大富豪。

    “这么多钱,你准备怎么花?”

    “买房子!”韩平斩钉截铁般说道。

    这是他早已决定的事,之前不买是因为手头不宽裕,即使买了,也买不了太合适的房子。现在不同,有了几万块外汇券打底,就算是紫禁城旁边的四合院他都能考虑。

    这回朱霖没有再阻止,几万块外汇券,她都觉得不真实。与其拿着那么多钱在手里,还不如买下属于自己的房产呢。

    朱霖关心地问道:“那你准备买四合院还是买公寓楼?”

    “买公寓吧,先解决咱们俩的居住问题,四合院以后再买也不迟。”韩平稍作思考,回答道。

    朱霖道:“公寓楼可不好买。”

    这个年代最抢手的不是四合院,而是公寓楼,或者说是筒子楼。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是这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终极梦想。

    四合院呢?

    大家已经住够了四合院,居民混杂,上厕所都不方便的四合院代表的是落后,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不过也正因为公寓楼的抢手,韩平想要买下来除了要有足够的钱外,还要有那个运气。

    韩平道:“我知道,我已经拜托厂里的同事帮我想想办法。他们人脉广,说不定就能帮我牵线搭桥,找到合适的房子。”

    “那我也让我爸妈帮你留意一下吧。”朱霖道。

    韩平搂着朱霖,眼神里满是温柔,“谢谢你,亲爱的。”

    两人又在一起卿卿我我许久,韩平才离开。

    朱霖平复一下呼吸后,也开始行动起来。

    他来到学校电话亭,开始给父母打电话。

    “爸/妈,你有没有认识的叔叔伯伯要卖公寓楼的?有的话,帮忙留意一下。”

    “谁要买?是我的一个朋友。”

    “公寓楼贵?我当然知道,不过人家有钱,你不用担心付不起钱。”

    “嗯嗯,有消息了告诉我。”

    ……

    韩平发动人脉后,也没想着能很快出结果。可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真能做到心想事成。

    这不,也就是隔天,陈怀恺找到了他。

    “韩平,你的房子有着落了!”

    “真的?这么快。”

    陈怀恺笑着说:“也是巧,房子是咱们厂一位导演的,他年纪大了,不想爬楼,就想着把那套房子出售。我一听到消息,就来告诉你了。”

    “哎呦,陈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韩平高兴地说道。

    陈怀恺道:“谢什么,说不定还是人家谢你呢。”

    韩平面露疑惑之色,他继续说:“他的那处公寓楼可不便宜,急切间想要出手根本没有合适的买家。有你这么个知根知底的人买他的房子,不知道能给他省去多少麻烦事呢。”

    “我们这也算互惠互利了。”韩平笑了笑,他接着问起房子的事:“对了陈大哥,你说的那处公寓楼具体位置在哪?”

    “我说的那处公寓楼离咱们燕影厂非常近,叫和平里小区。”

    陈怀恺口中的和平里社区,是为纪念1952年在燕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而命名,区域覆盖东城区北部,和朝阳区接壤,西起安定门外大街,东至北中轴路。

    50年代的和平里,大多数还都是荒地,青年沟也还只是一条大水沟。直到中央直属机关的相继落户于此,成片的楼房才拔地而起。

    彼时,效仿前苏联的建筑社区是主流,“街坊模式”、“邻里单位”,这些舶来词汇开始植入大家的生活,和平里社区便是如此。

    食堂、副食店、澡堂子、礼堂、电影院、医院、学校、幼儿园和运动场,还有公共绿地和各项基础服务设施,都是“街坊”“邻里”中的标配。

    话说当年能住在和平里如此令人羡慕,那自然也不会是一般居民了。

    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林业部(农业部)、建筑研究院和轻工部等国家级大部委相继布局在了和平里;其第一代居民,便是这些单位、系统的员工及其子女亲属。

    和平里的苏式筒子楼,尖端楼顶,厚实墙体,冬暖夏凉。单元楼“三气”齐全,从和平里一区到十四区,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居民社区。

    “这么好的小区,房价肯定不便宜吧?”韩平问。

    陈怀恺道:“是不便宜,要是换个人问,我肯定都不搭理他,但你不同。”

    言下之意就是韩平有钱,房价绝对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你要是说房价在四五万我肯定转头就走,安全不考虑。”韩平补充道。

    他是有钱,可也不能为一套房子把流动资金榨干。他明年大概率要去柏林,身上没点外汇干什么都不方便。

    陈怀恺让他安心,“放心,我问过了,人家只要你一万块。”

    “嘶,一万也不是一笔小钱啊!”

    那个年代的筒子楼能有多大面积?

    现在他手里有一万块,一套两进的四合院都能买得起。

    不过话又说回来,和平里小区不一般,里面住的非富即贵,他虽然不至于想着攀附,可小区规格那么高,也能免去不少麻烦。

    再者,筒子楼本身就有溢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陈怀恺摇摇头,“呵,你还真别嫌贵,也就是你想买。看在同厂的关系,又都是导演,房子不会卖你多贵。要是换个不认识的人,就和平里的房子,卖个一万三四都有人买。”

    韩平嗤笑一声,“你当一万三四是大白菜啊,整个燕京城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的绝对不多。”

    “那你是怎么想的,要是真有心买,我现在就能带你去看房。”陈怀恺道。

    韩平又有些担心,问道:“买肯定是要买的,不过我买和平里的房子不会有问题吧?”

    “没事的,这些年房子已经松绑,你都不知道,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京。这些人里没钱的住四合院,有钱的肯定要住筒子楼,是不是?要真有问题,燕京哪还能涌入这么多人口。”陈怀恺道。

    “那行,麻烦陈大哥带路。”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1980我的导演生涯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80我的导演生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80我的导演生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80我的导演生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