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章 品《维摩诘经》(30)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落难情缘872章 品《维摩诘经》(30)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下面《维摩诘经》一转,开始讲佛土,土要读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的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们介绍那里的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再说。譬如我们说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很。关于这方面,你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爬过墙。

    ……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徒,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各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道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

    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

    “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境界。

    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

    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做人做事。

    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你有什么办法!

    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惹慈,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

    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

    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

    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

    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

    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

    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

    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是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我们要把握本经一个观念,《维摩诘经》的重点是的解脱,是无所谓出世入世、修道与不修道。

    佛与众生,本来已经解脱了,没有人束缚你。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落难情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落难情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落难情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落难情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