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老大面前谈经济不算丢人,朱棣已经习惯了,既然老大说道这里,他开口询问起来。
“如你所言,土地上限有限,粮食就那么多,而粮食是百姓们离不开的,少一分粮食就会饿死人。”
“再多的银子买不到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朱高炽笑了笑,这就是对经济理论的了解的不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理论,和工业社会的经济理论。
这种想法一直到后世仍然存在,例如集中力量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以求扩大粮食产量,是较为朴素的想法,也是违背了工业理论的做法。
包括部分经济学家也会犯的错误。
用来指责落后的国家劳动力素质低下,生产方式错误,来解释这些国家落后和无法实现工业化。
甚至提出应该先花钱办学校,完全把因果关系搞错了。
同样犯了旧有经验认知的错误,和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作业是同样兴致的思想。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因为缺乏市场,所以认为要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希望解决人力过剩的问题。”
“所以哪怕有新的技术,因为没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充足的购买力,和商业运输渠道,原来供应瓶颈等,商人们也不敢贸然投入。”
“正如父王所言,粮食有上限,市场却没有发展起来,工业得不到发展。”
朱高炽没有小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后世许多国家都无法解决,很多国家还停留在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模式。
看上去多了些工厂,和一些现代化的商品,水泥道路,楼房汽车,其实生产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
英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发展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也要学习英国。
西方诸国从学习技术失败,到学习生产模式逐渐成功,到了后世其他国家想要学习已经不这么容易。
中国模式的成功,震惊了世界。
而国家的经验,也让朱高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咱大明内外无敌,国家安宁,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而我燕王府的调度下,北平行省可以做到没有市场创造市场。”
“更何况我大明本就有一定的底子,难度也就更低了。”朱高炽一脸的自信。
那些没能成功创造出一个能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的,政治上稳定的,统一大市场的国家,只能永久停留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水平,和马尔萨斯均衡上。
无论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其余国家如何援助,以及提供基金支持,如何搞“******和“阿拉伯之春”,这些国家也无法实现工业化。
“工业提高人们的收入,让人们的收入增加,但是人们吃的粮食没有变化,肚子还是那个肚子,装不了更多的粮食,所以用来买粮的钱,仍然是同样的钱。”
“那么多出来的钱,如果放在家里存起来,和土财主一样存入地窖,那就是废铜烂银而已。”
“而发展的工业,可以提供丰富且廉价的商品,刺激人们把钱来出来购买工业品。”
“例如新式煤炉,蜂窝煤,乘坐铁道,化肥,煤黑等等。”
“而粮食有保质期,无法永远的保存,人们不会把多余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无法永久保存的粮食。”
“所以父王心中旧有的印象,人们会把钱拿来购买粮食,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后世的家庭收入,只有少部分用来购买食物,大部分则用来消费,如果如传统思想,所有收入和粮食划等价,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粮食。
而且人们也不会买这么多粮食,因为会浪费掉,吃不完。
可以通过五十年前后的对比,得到非常清晰的差别。
在国家新的分配模式下,创造了市场,让更有效率,需要人工更少的技术得以推广。
不但没有如人们担心的那般,导致诞生大量失去原本活计的人,让经济陷入衰退,反而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仍然守着传统田地的农民,他的收入仍然只够填饱肚子,而离开田地加入工业,从农民变成工人。
工人们的收入不但能填饱肚子,多余的收入能买到其余的工业商品。
从此农民羡慕工人,农村人羡慕城里人。
可城里人和农民吃的一样多,变化的是工人用工钱买到了其余的工业商品。
换句话说,是工业商品价值和工业商品价值的互换。
创造出一个能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也是许多稳定国家无法成功,甚至不少国家经济倒退的核心。
所以不是有了工厂就成功的,那些获得了技术,建立了工厂的稳定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成功,差别就在这里。
这个变化,被世界称为中国模式。
让一个农业国,外部虎视眈眈的环境下,通过一代人的努力,直接进化为工业国,令人们不可思议。
听完长子的话,朱棣仍然无法想象。
他和百姓们一样,心里认定了粮食才是最紧要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误。
可他是藩王,又是鼎鼎大名的君主,无论是视野还是眼界都非常人。
朱高炽的话说的明明白白,他的确找不出漏洞。
一户百姓就算存粮,顶多也就存两年的粮食,十两银子顶天了,而且也没人这么做。
又不是兵荒马乱,天道不好的年景。
“如何从老百姓手中,把他们眼光从粮食转移到商品上,市面上的工业商品越多,老百姓就会必须买。”
朱高炽非常肯定。
人是社会动物,当满足了肚子,会产生其余的需求,这股需求,让老百姓会主动掏腰包。
三大件要买吧。
邻居家有的,自家也要有。
后世再躺平的人,也没见把钱存起来,什么都不消费,买买买是常态。
平安的世界一书中,贫民孙少安一家,也想着法子要买到心仪的商品。
哪怕是旧时代的佃户杨白劳,也咬着牙跟自家的闺女买一根红头绳。
朱棣消化了一番,有些明白了老大的想法,并认真提出了看到的问题。
“老百姓习惯节省,恐怕不会如你所愿,把多余的收入用来消费,大概如你所言,和土财主一样存到地下。”
听到朱棣的问题,朱高炽没有被难住。
“粮食是必须品,但也是弹性很低的商品,我们每天必须进食,但是肚量有限。”
“其余的工业品,就是弹性很大的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需要,也可能多多益善。”
“如果老百姓觉得不需要,就是失败的商品,刺激不了老百姓消费。”
“那么如何让百姓对这些工业商品多多益善,就需要创造出百姓们需要的商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煤就是百姓们需要的,而且离不开的。”
没有进入油气时代的时候,在煤炭时代,煤就是百姓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了蜂窝煤,就需要煤炉,而为了不让浪费多余的火力,百姓会习惯烧热水,那么就会买烧水壶。”
“有了烧水壶,需要装水的水壶,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水,人们会勤快洗漱,对毛巾有了需求,也会开始喝茶。”
“是不是凭空就诞生了这许多的需求。”
“当这些东西普及起来,谁家都要买,不买的百姓说明家里条件不好,条件不好就不好讨婆娘。”
“为了讨婆娘,百姓们咬着牙也要买。”
“当这些商品普及后,那么再推出更好的商品,逼迫百姓们继续买,谁要是不买,岂不是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又不容易讨婆娘。”
朱棣无言。
每次和老大谈这些事,话题总离不开婆娘。
朱高炽发现了朱棣的脸色,自己也没办法,讨婆娘本身就是人们满足肚子后,诞生的需求。
婆娘为了嫁给更好的汉子,会打扮自己更美,又诞生了对商品的需求。
百姓们总是要比的,比谁家的日子好。
比来比去也是为了传宗接代。
“所以只要工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们增加了收入,就会创造市场。”
“但是父王担心中华重工的体量,这也是对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支撑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也就是创造市场。”
“工人越集中,产能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的工厂,则需要更庞大的市场。”
中国模式为何震惊世界,因为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增长速度,令人们不可思议。
简而言之。
市场的增幅违背了工业自然发展道理,用一代人创造了西方几百年达到的市场需求体量,满足了工厂生产产量几何倍增幅的销路。
别的国家也在发展,可发展速度远不及中国,因为他们的市场,支撑不起中国速度。
这就是朱高炽的大杀器。
分配市场。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国家也经历了失败,在失败的经验上,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分配,从而得到了胜利。
中华重工的速度很惊人,会不会如外界猜测,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对此朱高炽并没有忧虑。
如果按照英国的工业革命理论,的确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中国模式,才能让大明几十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你所言,土地上限有限,粮食就那么多,而粮食是百姓们离不开的,少一分粮食就会饿死人。”
“再多的银子买不到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朱高炽笑了笑,这就是对经济理论的了解的不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理论,和工业社会的经济理论。
这种想法一直到后世仍然存在,例如集中力量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以求扩大粮食产量,是较为朴素的想法,也是违背了工业理论的做法。
包括部分经济学家也会犯的错误。
用来指责落后的国家劳动力素质低下,生产方式错误,来解释这些国家落后和无法实现工业化。
甚至提出应该先花钱办学校,完全把因果关系搞错了。
同样犯了旧有经验认知的错误,和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作业是同样兴致的思想。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因为缺乏市场,所以认为要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希望解决人力过剩的问题。”
“所以哪怕有新的技术,因为没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充足的购买力,和商业运输渠道,原来供应瓶颈等,商人们也不敢贸然投入。”
“正如父王所言,粮食有上限,市场却没有发展起来,工业得不到发展。”
朱高炽没有小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后世许多国家都无法解决,很多国家还停留在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模式。
看上去多了些工厂,和一些现代化的商品,水泥道路,楼房汽车,其实生产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
英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发展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也要学习英国。
西方诸国从学习技术失败,到学习生产模式逐渐成功,到了后世其他国家想要学习已经不这么容易。
中国模式的成功,震惊了世界。
而国家的经验,也让朱高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咱大明内外无敌,国家安宁,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而我燕王府的调度下,北平行省可以做到没有市场创造市场。”
“更何况我大明本就有一定的底子,难度也就更低了。”朱高炽一脸的自信。
那些没能成功创造出一个能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的,政治上稳定的,统一大市场的国家,只能永久停留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水平,和马尔萨斯均衡上。
无论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其余国家如何援助,以及提供基金支持,如何搞“******和“阿拉伯之春”,这些国家也无法实现工业化。
“工业提高人们的收入,让人们的收入增加,但是人们吃的粮食没有变化,肚子还是那个肚子,装不了更多的粮食,所以用来买粮的钱,仍然是同样的钱。”
“那么多出来的钱,如果放在家里存起来,和土财主一样存入地窖,那就是废铜烂银而已。”
“而发展的工业,可以提供丰富且廉价的商品,刺激人们把钱来出来购买工业品。”
“例如新式煤炉,蜂窝煤,乘坐铁道,化肥,煤黑等等。”
“而粮食有保质期,无法永远的保存,人们不会把多余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无法永久保存的粮食。”
“所以父王心中旧有的印象,人们会把钱拿来购买粮食,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后世的家庭收入,只有少部分用来购买食物,大部分则用来消费,如果如传统思想,所有收入和粮食划等价,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粮食。
而且人们也不会买这么多粮食,因为会浪费掉,吃不完。
可以通过五十年前后的对比,得到非常清晰的差别。
在国家新的分配模式下,创造了市场,让更有效率,需要人工更少的技术得以推广。
不但没有如人们担心的那般,导致诞生大量失去原本活计的人,让经济陷入衰退,反而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仍然守着传统田地的农民,他的收入仍然只够填饱肚子,而离开田地加入工业,从农民变成工人。
工人们的收入不但能填饱肚子,多余的收入能买到其余的工业商品。
从此农民羡慕工人,农村人羡慕城里人。
可城里人和农民吃的一样多,变化的是工人用工钱买到了其余的工业商品。
换句话说,是工业商品价值和工业商品价值的互换。
创造出一个能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也是许多稳定国家无法成功,甚至不少国家经济倒退的核心。
所以不是有了工厂就成功的,那些获得了技术,建立了工厂的稳定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成功,差别就在这里。
这个变化,被世界称为中国模式。
让一个农业国,外部虎视眈眈的环境下,通过一代人的努力,直接进化为工业国,令人们不可思议。
听完长子的话,朱棣仍然无法想象。
他和百姓们一样,心里认定了粮食才是最紧要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误。
可他是藩王,又是鼎鼎大名的君主,无论是视野还是眼界都非常人。
朱高炽的话说的明明白白,他的确找不出漏洞。
一户百姓就算存粮,顶多也就存两年的粮食,十两银子顶天了,而且也没人这么做。
又不是兵荒马乱,天道不好的年景。
“如何从老百姓手中,把他们眼光从粮食转移到商品上,市面上的工业商品越多,老百姓就会必须买。”
朱高炽非常肯定。
人是社会动物,当满足了肚子,会产生其余的需求,这股需求,让老百姓会主动掏腰包。
三大件要买吧。
邻居家有的,自家也要有。
后世再躺平的人,也没见把钱存起来,什么都不消费,买买买是常态。
平安的世界一书中,贫民孙少安一家,也想着法子要买到心仪的商品。
哪怕是旧时代的佃户杨白劳,也咬着牙跟自家的闺女买一根红头绳。
朱棣消化了一番,有些明白了老大的想法,并认真提出了看到的问题。
“老百姓习惯节省,恐怕不会如你所愿,把多余的收入用来消费,大概如你所言,和土财主一样存到地下。”
听到朱棣的问题,朱高炽没有被难住。
“粮食是必须品,但也是弹性很低的商品,我们每天必须进食,但是肚量有限。”
“其余的工业品,就是弹性很大的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需要,也可能多多益善。”
“如果老百姓觉得不需要,就是失败的商品,刺激不了老百姓消费。”
“那么如何让百姓对这些工业商品多多益善,就需要创造出百姓们需要的商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煤就是百姓们需要的,而且离不开的。”
没有进入油气时代的时候,在煤炭时代,煤就是百姓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了蜂窝煤,就需要煤炉,而为了不让浪费多余的火力,百姓会习惯烧热水,那么就会买烧水壶。”
“有了烧水壶,需要装水的水壶,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水,人们会勤快洗漱,对毛巾有了需求,也会开始喝茶。”
“是不是凭空就诞生了这许多的需求。”
“当这些东西普及起来,谁家都要买,不买的百姓说明家里条件不好,条件不好就不好讨婆娘。”
“为了讨婆娘,百姓们咬着牙也要买。”
“当这些商品普及后,那么再推出更好的商品,逼迫百姓们继续买,谁要是不买,岂不是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又不容易讨婆娘。”
朱棣无言。
每次和老大谈这些事,话题总离不开婆娘。
朱高炽发现了朱棣的脸色,自己也没办法,讨婆娘本身就是人们满足肚子后,诞生的需求。
婆娘为了嫁给更好的汉子,会打扮自己更美,又诞生了对商品的需求。
百姓们总是要比的,比谁家的日子好。
比来比去也是为了传宗接代。
“所以只要工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们增加了收入,就会创造市场。”
“但是父王担心中华重工的体量,这也是对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支撑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也就是创造市场。”
“工人越集中,产能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的工厂,则需要更庞大的市场。”
中国模式为何震惊世界,因为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增长速度,令人们不可思议。
简而言之。
市场的增幅违背了工业自然发展道理,用一代人创造了西方几百年达到的市场需求体量,满足了工厂生产产量几何倍增幅的销路。
别的国家也在发展,可发展速度远不及中国,因为他们的市场,支撑不起中国速度。
这就是朱高炽的大杀器。
分配市场。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国家也经历了失败,在失败的经验上,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分配,从而得到了胜利。
中华重工的速度很惊人,会不会如外界猜测,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对此朱高炽并没有忧虑。
如果按照英国的工业革命理论,的确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中国模式,才能让大明几十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