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老四多吃点亏,你们当哥哥的也不能不管。”蹲在土疙瘩上的老爷子淡淡的说道。
年纪大了蹲不住,老爷子起身,老四见状上前搀扶,老爷子瞪了眼,不让老四扶,改成了坐到土疙瘩上。
“肯定要管的,爹你怎么说,儿子们就怎么做。”老二连忙说道。
老三也跟着点头,附和二哥。
里间的二媳妇笑容逐渐冷淡,仔细听着外面的交谈声,三媳妇也是如此。
“你去了工厂,老三去服役,家里种地劳动力主要靠老四。”
“农忙的时候,我会请假回来帮忙。”
“到了农忙的月份,卫所会放人回来,我也没问题。”老三跟着说道。
卫所放不放人,要看形势,也不会全部放归。
至于工厂。
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请到假。
所以两人说的是空话,瞒不住老爷子,他开口说道:“老四还没娶媳妇,家里这两年的收入,要跟老四说媳妇。”
话音刚落,老二媳妇就不愿意了。
种田存不了银子,娶媳妇的钱,还不是要靠自己男人的工钱,岂不是自家吃亏。
可又怕说出来,老四不愿意当余丁,他不去当余丁,老三就替不了自己男人。
罢了。
老二媳妇在里间说道:“帮叔叔成家,公公不说也是应该,就用一两年的工钱,当做叔叔娶亲之用。”
老二没有理会婆娘的话,认真的说道:“四弟娶媳妇无论需要多大的开销,我做哥哥的一力承担。”
又过了一会。
太阳已经落山,只剩下点红霞,各家喊了自家的孩子,土地陷入了寂静。
无论好事坏事,大事小事,在夜色下恢复了安宁。
中华重工和王府,卫所的关系,更上一才能楼,原本紧密的关系,变得越发牢固。
特别是长史府筹办的军务处,负责中华重工的用工事宜,虽然剥夺了中华重工自行招工的权利,可也让中华重工厂渡了一层金身。
从形式上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工厂,真正的结合了军户,形成了军工集团。
对应的中华重工这边派出了文书房马王宣。
“中华重工这边,根据各厂的用工需求,以及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分为了三等。”
“普工分为三级,一级年收入十两银子,二级年收入十五两银子,三级年收入十八两银子。”
在中华重工的会议室,军务处的官吏们,坐在左边的会议桌,马王宣等人坐在右边。
这个座位分配,也说明了中华重工的服从地位。
“中华重工提交的方法不错。”金忠赞扬道,“伱向他们介绍下军务处的计划。”
被点名的吏员说道:“退伍的军人,以普通士兵为主,但士兵的功劳不同,服役年限也不同。”
“所以对于不同的士兵,军务处建议是给出不同的待遇,中华重工提出的法子,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文书不愧是军户出身,自家人懂自家人。”吏员竖起了大拇指。
马王宣姿态很低。
其实文书房的八名文书,除了最开始的两人,后续招募进来的文书,都是卫所的舍人。
真要是比起地位,不比眼前的吏员低。
但有些事小王爷已经划了下调子,中华重工是服从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
因此无论未来如何变,中华重工始终要低一头。
双方第一次协商,的确是自家人,无论从王府的角度,还是军户的角度,所以互相没有为难对方。
或者让步,或者坚持,很快达成了诸事协定。
“军务处制定章程,规定退伍军士的等级,如没有例外,则分为三级,对应中华重工的三等工。”
“有战功者退伍为一等,入工厂为三级工,年收入十八两银子,服役十年退伍为二等,入工厂为二级工,年收入为十五两银子,服役五年退伍为三等,入工厂为一级工十两银子。”
会议场响起了掌声。
不久,卫所和王府,以及中华重工的深度合作计划,传遍了北平高层,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王府本来就对各卫影响巨大,如今有了此事,王府在各卫说一不二。”
有人立马看出了其中的威力。
“王爷节制北平诸卫,是王府分内之事,我等外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华重工这么挣钱?每年光工钱就要支出几十万两银子,应该向官府缴税吧?”
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官员和将领们,私下里纷纷议论此事。
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无所谓,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军户乃国之大事,如何轻动,万一惹出祸事,谁能承担的起呢,不应该草率变动,应该经过朝廷。”
“变了什么?什么制度都没变。”有人反驳。
“各卫都支持此事,而且受到军户们的欢迎,理应是好事。”
……
朱棣最近深居简出,北平行省声音不安宁,表面上他不在乎,实际上他也怕啊。
此事说起来的确没有改变制度,可真的较真,也不是没有由头。
未知是可怕的,当知道了未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不可怕。
朱高炽神情平静,仿佛丝毫不在意外界的声音。
朱元璋现在还真不离开几个年长的儿子们。
那些名臣名将,无论该不该去除,总之已经祛除了大部分,而外部可不安宁。
以前还有开国功勋带军打仗,以后几年的战事,领兵作战的就是藩王了。
无论南北都是如此。
别的不提,未来几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还得指望朱棣带兵北征,扫平叛乱的蒙古部落。
不只是二十九年,西藩不稳,云南南部的外藩,在两边摇摆,目前虽然属于大明的国土,可后来还是脱离了大明。
总之外部的局势,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
现在朝廷无大将,朱元璋也不信任,因为他老了,朱棣怎么行事,那也是他儿子。
只要姓朱,不像秦王行事无度,令朱元璋失望,就不会有问题。
这是朱高炽结合姚广孝,金忠,以及自己知悉的历史得出的结论,并深信不疑。
“根据这份规划,未来军队服役的士兵,年龄逐渐控制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
前线的士兵,十八岁到二十八岁是最好的年龄。
年纪小了不行,低于十八岁担不了事,高于二十八岁会成为兵油子。
前几年是新兵,后几年是老兵,保持有经验的军官,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维持军队经久不衰之道。
朱棣懂兵事,看得清其中的好处。
就算没有这份计划,卫所每年惯例也会裁剪卫所中的老弱病残,以保持军队战斗力。
“可是如果发生大的战事,缺少兵员怎么办?以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为限制,恐怕卫所会缺少兵力。”朱棣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明初习惯了大兵团作战,动则十余万几十万大军出击。
除了有丰富的兵力,也因为明初的经济环境,供应的起这等规模的军队。
不过几十万大军并不是人人精兵,北平诸卫,也不是每个卫都是野战精兵。
密云卫,燕山三卫战斗力要强悍些,然后就是边地的大宁等卫。
“根据规定,退役的军户仍然是余丁,属于军籍,而且每日也会操练半个时辰,如果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征召入军。”
“也就说是,中华重工的工人,随时可以凑成军队。”朱高炽笑道。
比起一战二战中后期,把普通工人拉上战场,中华重工的模式更先进。
中华重工是垄断行业,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及稳定丰富的工钱。
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合理加入操练的时间,天然性保留了军事组织。
是一支超过任何方式的后备军力,和卫所其实是一个道理。
“卫所施行耕战,而中华重工施行的是工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能还强过卫所。”
朱高炽自付的说道。
卫所把人口集中到土地农作,和重工把人口集中到工厂生产,两者的差别完全不能比。
土地产出有限,而工厂生产无上限。
重工是垄断企业,不愁会生产过剩,可以及时调整,而且朱高炽也不觉得会发生这种事。
北平的工业发展才哪到哪,想要产能过剩,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事情。
“人们常有种错误的认知,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工厂取代了大量的作坊,会导致更多的人们失去活计。”
“这些人可以加入煤矿业,蜂窝煤行业,纺织业等,实在不行,也可以转为军户嘛。”朱高炽笑道。
“中华重工每年订购的工服高达数万套,明年还会翻倍,只此一项,就能提供多少活计。”
“可还有人担忧,说中华重工生产许多的商品会卖不出去。”
听到此处,朱棣脸色变黑了。
老大这是拐着弯在说他呢,他就向姚广孝葛诚提出过自己的担忧。
“但是经济不是这么算账的,他们只能想到农业换工业商品,根据田亩的粮食价值,来换算百姓能购买的工业商品价值,却没想过工业商品换工业商品创造的价值。”
“工业带来的经济大头,是廉价工业商品和廉价工业商品之间转换价值。”
明天的更新在晚上十一点五十分钟,并在凌晨三十分,继续更新五章以上,请书友们给个订阅,帮助本书通过后日的推荐位合格标准。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年纪大了蹲不住,老爷子起身,老四见状上前搀扶,老爷子瞪了眼,不让老四扶,改成了坐到土疙瘩上。
“肯定要管的,爹你怎么说,儿子们就怎么做。”老二连忙说道。
老三也跟着点头,附和二哥。
里间的二媳妇笑容逐渐冷淡,仔细听着外面的交谈声,三媳妇也是如此。
“你去了工厂,老三去服役,家里种地劳动力主要靠老四。”
“农忙的时候,我会请假回来帮忙。”
“到了农忙的月份,卫所会放人回来,我也没问题。”老三跟着说道。
卫所放不放人,要看形势,也不会全部放归。
至于工厂。
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请到假。
所以两人说的是空话,瞒不住老爷子,他开口说道:“老四还没娶媳妇,家里这两年的收入,要跟老四说媳妇。”
话音刚落,老二媳妇就不愿意了。
种田存不了银子,娶媳妇的钱,还不是要靠自己男人的工钱,岂不是自家吃亏。
可又怕说出来,老四不愿意当余丁,他不去当余丁,老三就替不了自己男人。
罢了。
老二媳妇在里间说道:“帮叔叔成家,公公不说也是应该,就用一两年的工钱,当做叔叔娶亲之用。”
老二没有理会婆娘的话,认真的说道:“四弟娶媳妇无论需要多大的开销,我做哥哥的一力承担。”
又过了一会。
太阳已经落山,只剩下点红霞,各家喊了自家的孩子,土地陷入了寂静。
无论好事坏事,大事小事,在夜色下恢复了安宁。
中华重工和王府,卫所的关系,更上一才能楼,原本紧密的关系,变得越发牢固。
特别是长史府筹办的军务处,负责中华重工的用工事宜,虽然剥夺了中华重工自行招工的权利,可也让中华重工厂渡了一层金身。
从形式上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工厂,真正的结合了军户,形成了军工集团。
对应的中华重工这边派出了文书房马王宣。
“中华重工这边,根据各厂的用工需求,以及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分为了三等。”
“普工分为三级,一级年收入十两银子,二级年收入十五两银子,三级年收入十八两银子。”
在中华重工的会议室,军务处的官吏们,坐在左边的会议桌,马王宣等人坐在右边。
这个座位分配,也说明了中华重工的服从地位。
“中华重工提交的方法不错。”金忠赞扬道,“伱向他们介绍下军务处的计划。”
被点名的吏员说道:“退伍的军人,以普通士兵为主,但士兵的功劳不同,服役年限也不同。”
“所以对于不同的士兵,军务处建议是给出不同的待遇,中华重工提出的法子,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文书不愧是军户出身,自家人懂自家人。”吏员竖起了大拇指。
马王宣姿态很低。
其实文书房的八名文书,除了最开始的两人,后续招募进来的文书,都是卫所的舍人。
真要是比起地位,不比眼前的吏员低。
但有些事小王爷已经划了下调子,中华重工是服从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
因此无论未来如何变,中华重工始终要低一头。
双方第一次协商,的确是自家人,无论从王府的角度,还是军户的角度,所以互相没有为难对方。
或者让步,或者坚持,很快达成了诸事协定。
“军务处制定章程,规定退伍军士的等级,如没有例外,则分为三级,对应中华重工的三等工。”
“有战功者退伍为一等,入工厂为三级工,年收入十八两银子,服役十年退伍为二等,入工厂为二级工,年收入为十五两银子,服役五年退伍为三等,入工厂为一级工十两银子。”
会议场响起了掌声。
不久,卫所和王府,以及中华重工的深度合作计划,传遍了北平高层,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王府本来就对各卫影响巨大,如今有了此事,王府在各卫说一不二。”
有人立马看出了其中的威力。
“王爷节制北平诸卫,是王府分内之事,我等外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华重工这么挣钱?每年光工钱就要支出几十万两银子,应该向官府缴税吧?”
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官员和将领们,私下里纷纷议论此事。
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无所谓,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军户乃国之大事,如何轻动,万一惹出祸事,谁能承担的起呢,不应该草率变动,应该经过朝廷。”
“变了什么?什么制度都没变。”有人反驳。
“各卫都支持此事,而且受到军户们的欢迎,理应是好事。”
……
朱棣最近深居简出,北平行省声音不安宁,表面上他不在乎,实际上他也怕啊。
此事说起来的确没有改变制度,可真的较真,也不是没有由头。
未知是可怕的,当知道了未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不可怕。
朱高炽神情平静,仿佛丝毫不在意外界的声音。
朱元璋现在还真不离开几个年长的儿子们。
那些名臣名将,无论该不该去除,总之已经祛除了大部分,而外部可不安宁。
以前还有开国功勋带军打仗,以后几年的战事,领兵作战的就是藩王了。
无论南北都是如此。
别的不提,未来几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还得指望朱棣带兵北征,扫平叛乱的蒙古部落。
不只是二十九年,西藩不稳,云南南部的外藩,在两边摇摆,目前虽然属于大明的国土,可后来还是脱离了大明。
总之外部的局势,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
现在朝廷无大将,朱元璋也不信任,因为他老了,朱棣怎么行事,那也是他儿子。
只要姓朱,不像秦王行事无度,令朱元璋失望,就不会有问题。
这是朱高炽结合姚广孝,金忠,以及自己知悉的历史得出的结论,并深信不疑。
“根据这份规划,未来军队服役的士兵,年龄逐渐控制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
前线的士兵,十八岁到二十八岁是最好的年龄。
年纪小了不行,低于十八岁担不了事,高于二十八岁会成为兵油子。
前几年是新兵,后几年是老兵,保持有经验的军官,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维持军队经久不衰之道。
朱棣懂兵事,看得清其中的好处。
就算没有这份计划,卫所每年惯例也会裁剪卫所中的老弱病残,以保持军队战斗力。
“可是如果发生大的战事,缺少兵员怎么办?以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为限制,恐怕卫所会缺少兵力。”朱棣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明初习惯了大兵团作战,动则十余万几十万大军出击。
除了有丰富的兵力,也因为明初的经济环境,供应的起这等规模的军队。
不过几十万大军并不是人人精兵,北平诸卫,也不是每个卫都是野战精兵。
密云卫,燕山三卫战斗力要强悍些,然后就是边地的大宁等卫。
“根据规定,退役的军户仍然是余丁,属于军籍,而且每日也会操练半个时辰,如果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征召入军。”
“也就说是,中华重工的工人,随时可以凑成军队。”朱高炽笑道。
比起一战二战中后期,把普通工人拉上战场,中华重工的模式更先进。
中华重工是垄断行业,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及稳定丰富的工钱。
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合理加入操练的时间,天然性保留了军事组织。
是一支超过任何方式的后备军力,和卫所其实是一个道理。
“卫所施行耕战,而中华重工施行的是工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能还强过卫所。”
朱高炽自付的说道。
卫所把人口集中到土地农作,和重工把人口集中到工厂生产,两者的差别完全不能比。
土地产出有限,而工厂生产无上限。
重工是垄断企业,不愁会生产过剩,可以及时调整,而且朱高炽也不觉得会发生这种事。
北平的工业发展才哪到哪,想要产能过剩,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事情。
“人们常有种错误的认知,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工厂取代了大量的作坊,会导致更多的人们失去活计。”
“这些人可以加入煤矿业,蜂窝煤行业,纺织业等,实在不行,也可以转为军户嘛。”朱高炽笑道。
“中华重工每年订购的工服高达数万套,明年还会翻倍,只此一项,就能提供多少活计。”
“可还有人担忧,说中华重工生产许多的商品会卖不出去。”
听到此处,朱棣脸色变黑了。
老大这是拐着弯在说他呢,他就向姚广孝葛诚提出过自己的担忧。
“但是经济不是这么算账的,他们只能想到农业换工业商品,根据田亩的粮食价值,来换算百姓能购买的工业商品价值,却没想过工业商品换工业商品创造的价值。”
“工业带来的经济大头,是廉价工业商品和廉价工业商品之间转换价值。”
明天的更新在晚上十一点五十分钟,并在凌晨三十分,继续更新五章以上,请书友们给个订阅,帮助本书通过后日的推荐位合格标准。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