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过了一阵子,听说巡检司又要来渎浦巡查,状元夫人真的就把状元轿扛到巡检司路过的地方,里面仅放着一只状元靴。巡检司路过此地,远远看见路中心放着一顶状元轿。巡检司赶紧下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状元轿,惊呼:“状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连叫了三声,里面无人答应。
巡检司上前,通过轿帘,窥见里面仅仅放着一只靴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巡检司又气又恼,心想:你这状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检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治一治这个欺人状元。
过了半年光景,巡检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派人运送到状元府附近山边,把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状元府大小家丁无人知晓此事。干完此事后,巡检司找人连夜快马密报朝廷,称温州平阳赈饥状元谋反,已经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状元府附近小河里。
皇帝听说有人谋反,派人火速到现场查证。果然,状元府附近小河里查获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择日要将平阳赈饥状元就地正法。
温州府台听闻此事,觉得事有蹊跷。他想,赈饥状元因赈饥济贫出名,被朝廷封为状元,怎么会谋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禀报皇帝,要求再次进行查实。皇帝觉得温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缓斩圣旨,派了另一队人马快速赶到平阳,当第二队人马赶到离斩首现场仅剩下五里路的时候,听到鉴斩场三声炮响,状元已经人头落地。
事情查清以后,皇帝觉得冤枉了状元,就下诏厚葬赈饥状元,赐金头一个。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还赐给状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晓得金头在哪一具棺木里面。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屈死的状元,就在官兵听到炮响的离状元斩首之处五里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叫做五里牌。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自清康熙以来,余庆共编就三部县志,每部都收录这首署名为明朝状元杨慎的《箐口关》诗。
每读此诗,眼前便立即呈现出雄关漫道—箐口来。两相对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仍不为过。于是,笔者在叹服这位明代状元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头脑中又涌出了许多问号。譬如:这位状元是何许人氏,官阶多高,著作多少?状元,何等显赫的声威,他到底是何时因何事涉足余庆这片曾经的“蛮夷”之地的?
翻开《明史》,其内有《杨慎传》。以传中九百余言为基础,再结合其他资料,我终于了弄清了:此人并非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他才华横溢、秉性刚直、命运多舛,但却坚忍不拔、功勋灼灼,是一位可与戚继光相提并论的民族英雄。
杨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试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嘉靖三年(1524),因涉“议大礼”一案,在遭受两次廷杖后,谪戍中缅边界的永昌卫(在今云南保山地区),直到72岁病死。
《明史》有言:“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著述多达四百余种,单是诗作就达2300余首……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其祖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读《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重撰二文,深得长辈赞赏;十三岁时,他随父入京师,写《黄叶诗》,轰动京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遂将其收为门下弟子。不过,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岁那年,他参加会试,主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便将其列在卷首,不料烛花炸落,将试卷烧坏了。所幸的是,这把火并没有烧掉他的信心,在三年后殿试中,他中了状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欢读书,又不理朝政,还经常与太监们化装后外出寻花问柳,奸污民女。忠勇刚直的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尽快停止这种荒唐行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在妓院歌楼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杨慎实在气愤不过,在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等讽刺性词句后,便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武宗终因酒色过度死去。由于武宗无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熄继承,,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世宗登基后,招回杨慎,并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杨慎以为,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到了,便常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比如,当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最后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后,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可是,这个朱厚熄比朱厚照并好不了多少,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便龙颜大怒,让杨慎停止讲书。而杨慎呢,他却坚持着“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他数度失欢于皇帝同时又结怨于权奸,虽有雄才大略,但却难于有机会施展。尤其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尽头。好在他不是那种稍有不顺就郁闷郁寡欢,灰心丧气的主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挺直腰杆,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让生命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所谓的内阁“大礼议”纷争,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
朱厚照真不熄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死后,人们发现其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么也没交待。于是,杨慎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要朱厚熄登上皇帝宝座后认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可是,朱厚熄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同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孝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对此,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以至后来,这种纷争演变升化成了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1524年春,杨慎的父亲被迫辞官归里,他也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后不久,刚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熄变本加厉,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大学士丰熙等见状,再次上疏,但朱厚熄还是不听,他们便一同到左顺门一带跪着力谏。朱厚熄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便联合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以抗议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熄暴怒,下诏将其全部逮捕入狱,并廷杖为首之人,结果死伤十七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别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复生。最终,他被判发配滇西戍边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杨慎被押解从潞河上船,经山东、江苏入长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陆,经湘西、贵州入滇,然后经南宁(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达云南永昌卫(在今保山地区),行程数千里。《箐口关》一诗,就是1524年12月,他路经余庆司之箐口时写的。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箐口关何险?从波涛滚滚的乌江岸边蜿蜒而上十里之后,便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及至箐口,但见两峰高悬入云,唯中间数丈之阔的沟谷可通行,今有省道穿越,仍让人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啊!试想,五百多年前的山道,不就像是从别人那里赊借而来那样吝啬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巡检司上前,通过轿帘,窥见里面仅仅放着一只靴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巡检司又气又恼,心想:你这状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检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治一治这个欺人状元。
过了半年光景,巡检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派人运送到状元府附近山边,把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状元府大小家丁无人知晓此事。干完此事后,巡检司找人连夜快马密报朝廷,称温州平阳赈饥状元谋反,已经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状元府附近小河里。
皇帝听说有人谋反,派人火速到现场查证。果然,状元府附近小河里查获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择日要将平阳赈饥状元就地正法。
温州府台听闻此事,觉得事有蹊跷。他想,赈饥状元因赈饥济贫出名,被朝廷封为状元,怎么会谋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禀报皇帝,要求再次进行查实。皇帝觉得温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缓斩圣旨,派了另一队人马快速赶到平阳,当第二队人马赶到离斩首现场仅剩下五里路的时候,听到鉴斩场三声炮响,状元已经人头落地。
事情查清以后,皇帝觉得冤枉了状元,就下诏厚葬赈饥状元,赐金头一个。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还赐给状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晓得金头在哪一具棺木里面。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屈死的状元,就在官兵听到炮响的离状元斩首之处五里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叫做五里牌。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自清康熙以来,余庆共编就三部县志,每部都收录这首署名为明朝状元杨慎的《箐口关》诗。
每读此诗,眼前便立即呈现出雄关漫道—箐口来。两相对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仍不为过。于是,笔者在叹服这位明代状元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头脑中又涌出了许多问号。譬如:这位状元是何许人氏,官阶多高,著作多少?状元,何等显赫的声威,他到底是何时因何事涉足余庆这片曾经的“蛮夷”之地的?
翻开《明史》,其内有《杨慎传》。以传中九百余言为基础,再结合其他资料,我终于了弄清了:此人并非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他才华横溢、秉性刚直、命运多舛,但却坚忍不拔、功勋灼灼,是一位可与戚继光相提并论的民族英雄。
杨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试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嘉靖三年(1524),因涉“议大礼”一案,在遭受两次廷杖后,谪戍中缅边界的永昌卫(在今云南保山地区),直到72岁病死。
《明史》有言:“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著述多达四百余种,单是诗作就达2300余首……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其祖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读《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重撰二文,深得长辈赞赏;十三岁时,他随父入京师,写《黄叶诗》,轰动京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遂将其收为门下弟子。不过,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岁那年,他参加会试,主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便将其列在卷首,不料烛花炸落,将试卷烧坏了。所幸的是,这把火并没有烧掉他的信心,在三年后殿试中,他中了状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欢读书,又不理朝政,还经常与太监们化装后外出寻花问柳,奸污民女。忠勇刚直的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尽快停止这种荒唐行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在妓院歌楼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杨慎实在气愤不过,在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等讽刺性词句后,便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武宗终因酒色过度死去。由于武宗无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熄继承,,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世宗登基后,招回杨慎,并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杨慎以为,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到了,便常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比如,当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最后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后,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可是,这个朱厚熄比朱厚照并好不了多少,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便龙颜大怒,让杨慎停止讲书。而杨慎呢,他却坚持着“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他数度失欢于皇帝同时又结怨于权奸,虽有雄才大略,但却难于有机会施展。尤其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尽头。好在他不是那种稍有不顺就郁闷郁寡欢,灰心丧气的主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挺直腰杆,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让生命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所谓的内阁“大礼议”纷争,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
朱厚照真不熄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死后,人们发现其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么也没交待。于是,杨慎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要朱厚熄登上皇帝宝座后认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可是,朱厚熄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同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孝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对此,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以至后来,这种纷争演变升化成了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1524年春,杨慎的父亲被迫辞官归里,他也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后不久,刚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熄变本加厉,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大学士丰熙等见状,再次上疏,但朱厚熄还是不听,他们便一同到左顺门一带跪着力谏。朱厚熄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便联合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以抗议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熄暴怒,下诏将其全部逮捕入狱,并廷杖为首之人,结果死伤十七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别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复生。最终,他被判发配滇西戍边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杨慎被押解从潞河上船,经山东、江苏入长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陆,经湘西、贵州入滇,然后经南宁(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达云南永昌卫(在今保山地区),行程数千里。《箐口关》一诗,就是1524年12月,他路经余庆司之箐口时写的。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箐口关何险?从波涛滚滚的乌江岸边蜿蜒而上十里之后,便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及至箐口,但见两峰高悬入云,唯中间数丈之阔的沟谷可通行,今有省道穿越,仍让人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啊!试想,五百多年前的山道,不就像是从别人那里赊借而来那样吝啬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