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前明时期为抵御北方蒙古在山西、河北境内不断修筑防线,形成外边与内边。
所谓外边,即偏头、宁武、雁门三关。
其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宁武介于两关之中。
所谓内边,乃指自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蔚县一直延升至环庆的内长城,长一千多公里,有三关最重,即紫荆、倒马、居庸三关,又称内三关。
内外六关,宁武最重,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几年前李自成东征山西一举夺得太原后,便立即挥师攻占了北部的忻州,进而急攻代州,时明朝山西总兵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弹尽援绝,不得不率军突围退保宁武关。
李自成本可以不理会周遇吉,直接从代州挥师东进攻取倒马、紫荆,拿下居庸关直接破入北京,然而军师宋献策、大将刘宗敏等人认为大同地区的明军有可能会从侧翼对大军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先拿下宁武关这一通往大同的要关,全面夺取大同之后毫无后顾之忧再兵临北京。
李自成采纳此议,遂派大军攻打宁武关。
宁武关地势极其险要,顺军又是志在必得,因此攻防之战打的相当惨烈,最终经两日激战,宁武关失守,周遇吉被斩杀。
降顺的明朝总兵尤世禄纵兵屠戮数千百姓,此事后被污蔑大顺军的文人记为“遂屠宁武,婴幼不遗”,更夸大宁武关之战惨烈,说此战持续半个月之久,顺军伤亡数万,以致到北京的大顺军将士十人中就有两人不是断腿就是断胳膊。
事实上周遇吉自代州退入宁武关时已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军士皆言逃往大同,无心死守,只是在周遇吉强迫下勉强迎敌,因此两日遂陷。
不过尽管当年周遇吉只在宁武关坚守了两日,但此关的重要性于山西整体却是依旧突出的,尤其此关牵涉大同地区同太原地区的联络,故而拟升任第九军提督的顺军大将李成栋在接到行营军令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率部星夜兼程赶往宁武关布防。
在此之前,已获知将出任第四军提督的左潘安已领所部老淮军第二镇先行进入山西,不过因为第二镇皆是步兵原因,速度反而比骑兵为主的李成栋部慢了许多。
李成栋部于十月十一抵达宁武关时,左潘安的第二镇刚刚经紫荆关到达大同的灵丘县,调归其指挥的骑兵胡茂桢部业已奉命同李成栋会合,共同布防宁武关。
除左潘安、李成栋、胡茂桢三部外,又有以耿仲明部改编而成的炮兵第二镇正在向山西开进,统帅是原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及部将徐绍宗。炮二镇携带大小火炮400余门,火铳4200余杆。
至此,连同已经进驻山西的原延安总兵李元胤部,顺军在山西的总兵力达到了六万人,骑兵一万两千人,炮兵七千人,步卒近四万余。另外于大同归顺的姜骧部两万余人。
而西军方面攻入山西的李定国部初步探明有步骑五万余,其中西军精锐两万余人,余皆是收编的降兵,如高勋、唐通、康镇邦、白广恩等。
总体实力上,顺军是优于西军的,但是由于紧急调拨缘故,顺军短期内无法会合,在局部兵力弱于西军,因此陆四给山西方面总指挥左潘安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确保宁武关,将李定国的西军阻在山西的西北区域。
否则宁武关一旦失守,李定国北可直入大同,迫降墙头草姜骧,如此一来大同立时就会成为北京近在咫尺的威胁;
南可攻占忻州,兵临太原,使山西顺军顾头失尾,疲于奔命,最终因为兵力分散及长途机动原因被西军以逸待劳一一歼灭。
山西全省一旦被西军夺取,则意味北京无险可依,局面就同李自成东征时一般了。
在延绥总兵王永强急报北京西军攻入榆林、延安之时,陆四便知道张献忠有“争霸问鼎”之心,而东入保德的李定国也必定会进入山西,以偏师牵制云集在北直隶的顺军主力,从而让孙可望部及张献忠的御营能够轻松拿下西安。
对此,陆四的应对方针是全力应战。
其亲自率军增援西安,再由左潘安、李成栋率军进入山西同李定国会战。河北地区则由夏大军镇守,北京、天津及辽东地区则由高杰统一负责,徐瞎子、高一功所部及行营直属的重甲、羽林、炮一镇随他回师西安,必可时还可抽调河南封堵兵团一部。其余各部包括淮扬驻军则进入临战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明军“趁火打劫”。
张献忠出全力,陆文宗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顺西决战,并不使人意外,但却于陆四设想的时间点提前发生,但既然提前发生了,于陆四而言也就是欣然受之,晚打不如早打,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给直接率兵赶至宁武关布防的李成栋秘信中,陆四告诉这位翻山鹞子麾下第一悍将,曾于前世历史一人消灭南明三个政权的大将,西军李定国用兵好奇,敢于搏命,然而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此人用兵不够坚韧,若战事一旦呈两方拉锯僵持状态,李定国就会心生退意,从而不敢坚持用兵。
另外,就是李定国部自榆林至保德又入山西境内,其粮道必被拖长,且西军粮草来源有限,这便注定李定国只能速战速决。一旦战事无法如李定国期盼的速决,其只有退兵一途,别无它法。
所以,李成栋就是死也死在宁武关!
李定国也显然意识宁武关的重要性,所以在收到义父旨意后也立即从保德出兵攻入山西境内,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迅速进军至距宁武关不到百里的义进屯堡。
庆幸的是,就在李定国继续催逼高勋、康镇邦等降将速取宁武关时,李成栋及时率部赶到宁武关驻防。至此,两员陆四前世都曾一度中兴明朝的将领在陆四带来的不一样时空中,将在宁武关一较高下。
李定国,晋王,世人称南明第一名将,然自孙可望降清后却是屡战屡败,最终客死异乡。
李成栋,人称江南第一刽子手,却幡然悔悟,毅然反正归明,却不幸溺毙于水中。
这一次,却不知二人命运如何,但这一次他们都不是为了明朝,而是各为其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所谓外边,即偏头、宁武、雁门三关。
其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宁武介于两关之中。
所谓内边,乃指自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蔚县一直延升至环庆的内长城,长一千多公里,有三关最重,即紫荆、倒马、居庸三关,又称内三关。
内外六关,宁武最重,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几年前李自成东征山西一举夺得太原后,便立即挥师攻占了北部的忻州,进而急攻代州,时明朝山西总兵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弹尽援绝,不得不率军突围退保宁武关。
李自成本可以不理会周遇吉,直接从代州挥师东进攻取倒马、紫荆,拿下居庸关直接破入北京,然而军师宋献策、大将刘宗敏等人认为大同地区的明军有可能会从侧翼对大军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先拿下宁武关这一通往大同的要关,全面夺取大同之后毫无后顾之忧再兵临北京。
李自成采纳此议,遂派大军攻打宁武关。
宁武关地势极其险要,顺军又是志在必得,因此攻防之战打的相当惨烈,最终经两日激战,宁武关失守,周遇吉被斩杀。
降顺的明朝总兵尤世禄纵兵屠戮数千百姓,此事后被污蔑大顺军的文人记为“遂屠宁武,婴幼不遗”,更夸大宁武关之战惨烈,说此战持续半个月之久,顺军伤亡数万,以致到北京的大顺军将士十人中就有两人不是断腿就是断胳膊。
事实上周遇吉自代州退入宁武关时已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军士皆言逃往大同,无心死守,只是在周遇吉强迫下勉强迎敌,因此两日遂陷。
不过尽管当年周遇吉只在宁武关坚守了两日,但此关的重要性于山西整体却是依旧突出的,尤其此关牵涉大同地区同太原地区的联络,故而拟升任第九军提督的顺军大将李成栋在接到行营军令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率部星夜兼程赶往宁武关布防。
在此之前,已获知将出任第四军提督的左潘安已领所部老淮军第二镇先行进入山西,不过因为第二镇皆是步兵原因,速度反而比骑兵为主的李成栋部慢了许多。
李成栋部于十月十一抵达宁武关时,左潘安的第二镇刚刚经紫荆关到达大同的灵丘县,调归其指挥的骑兵胡茂桢部业已奉命同李成栋会合,共同布防宁武关。
除左潘安、李成栋、胡茂桢三部外,又有以耿仲明部改编而成的炮兵第二镇正在向山西开进,统帅是原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及部将徐绍宗。炮二镇携带大小火炮400余门,火铳4200余杆。
至此,连同已经进驻山西的原延安总兵李元胤部,顺军在山西的总兵力达到了六万人,骑兵一万两千人,炮兵七千人,步卒近四万余。另外于大同归顺的姜骧部两万余人。
而西军方面攻入山西的李定国部初步探明有步骑五万余,其中西军精锐两万余人,余皆是收编的降兵,如高勋、唐通、康镇邦、白广恩等。
总体实力上,顺军是优于西军的,但是由于紧急调拨缘故,顺军短期内无法会合,在局部兵力弱于西军,因此陆四给山西方面总指挥左潘安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确保宁武关,将李定国的西军阻在山西的西北区域。
否则宁武关一旦失守,李定国北可直入大同,迫降墙头草姜骧,如此一来大同立时就会成为北京近在咫尺的威胁;
南可攻占忻州,兵临太原,使山西顺军顾头失尾,疲于奔命,最终因为兵力分散及长途机动原因被西军以逸待劳一一歼灭。
山西全省一旦被西军夺取,则意味北京无险可依,局面就同李自成东征时一般了。
在延绥总兵王永强急报北京西军攻入榆林、延安之时,陆四便知道张献忠有“争霸问鼎”之心,而东入保德的李定国也必定会进入山西,以偏师牵制云集在北直隶的顺军主力,从而让孙可望部及张献忠的御营能够轻松拿下西安。
对此,陆四的应对方针是全力应战。
其亲自率军增援西安,再由左潘安、李成栋率军进入山西同李定国会战。河北地区则由夏大军镇守,北京、天津及辽东地区则由高杰统一负责,徐瞎子、高一功所部及行营直属的重甲、羽林、炮一镇随他回师西安,必可时还可抽调河南封堵兵团一部。其余各部包括淮扬驻军则进入临战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明军“趁火打劫”。
张献忠出全力,陆文宗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顺西决战,并不使人意外,但却于陆四设想的时间点提前发生,但既然提前发生了,于陆四而言也就是欣然受之,晚打不如早打,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给直接率兵赶至宁武关布防的李成栋秘信中,陆四告诉这位翻山鹞子麾下第一悍将,曾于前世历史一人消灭南明三个政权的大将,西军李定国用兵好奇,敢于搏命,然而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此人用兵不够坚韧,若战事一旦呈两方拉锯僵持状态,李定国就会心生退意,从而不敢坚持用兵。
另外,就是李定国部自榆林至保德又入山西境内,其粮道必被拖长,且西军粮草来源有限,这便注定李定国只能速战速决。一旦战事无法如李定国期盼的速决,其只有退兵一途,别无它法。
所以,李成栋就是死也死在宁武关!
李定国也显然意识宁武关的重要性,所以在收到义父旨意后也立即从保德出兵攻入山西境内,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迅速进军至距宁武关不到百里的义进屯堡。
庆幸的是,就在李定国继续催逼高勋、康镇邦等降将速取宁武关时,李成栋及时率部赶到宁武关驻防。至此,两员陆四前世都曾一度中兴明朝的将领在陆四带来的不一样时空中,将在宁武关一较高下。
李定国,晋王,世人称南明第一名将,然自孙可望降清后却是屡战屡败,最终客死异乡。
李成栋,人称江南第一刽子手,却幡然悔悟,毅然反正归明,却不幸溺毙于水中。
这一次,却不知二人命运如何,但这一次他们都不是为了明朝,而是各为其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