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顺军将领郝摇旗能从襄阳突围从荆州窜到四川夔州,不是因为郝摇旗手下千余顺军多能打,而是因为荆州的明军正在忙着撤退。
左良玉是有气节的,在得知清军追赶李自成进入襄阳,李自成被其谋士牛金星父子谋害后,这位手握二十万兵马的大明宁南伯没有被吓的降清,而是撑着病体做出决定,命令前番攻占承天、荆州、德安三府的所部兵马即行撤退,千万不要和清军有任何接触,更不能攻击清军。
驻防在荆州的副将张勇、承天的总兵李国英等人收到左良玉军令后,无奈只得率部撤走。
驻防德安的总兵徐勇本姓高,幼年丧父,少孤,生而燕颔虎头,16岁就与乡人说“大丈夫自取封侯耳!”,随即告别母亲,带着妹妹一起仗剑游历关东。
听闻在萨尔浒之战力战殉国的刘綎、杜松二位将军的事迹,徐勇十分仰慕,对人说道:“大丈夫束发从戎,遇明主,位上柱国,裹革疆场,名垂万世,本等事耳,此其事优为之!”
二十岁时以斩首记功,升任百户,崇祯年间积功至游击、参将。崇祯十六年与惠登相各率所部取道襄阳北界,疾驰东走,往武昌投奔左良玉,与卢光祖、李国英、张应祥、徐恩盛、金声桓、常登、吴学礼、张应元、马士秀、徐育贤等合称左部十总兵。
因知徐勇性格,左良玉怕他不肯听令带兵撤回,特意派监军到徐勇那里催其退兵。
徐勇气的对监军说道:“左帅不叫我打鞑子,那鞑子打我怎么办!”
监军回道:“不抵抗。”
左良玉奉行“不抵抗”,除了害怕不敌清军,致使实力受损之外,也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一封密信有关。
数天前,马士英派人给左良玉送来密信,信中竟称崇祯皇帝的太子从北京脱难,日前已抵达淮西。
言之确凿!
马士英身边的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蛊惑马士英,说既然先帝太子在,那南京的潞王就当退位。
因东林党人阻挠其入内阁,弘光身边的宠将孙武进收银不办事,马士英对弘光朝廷一肚子怨言,只前番唐王伦序不够,无法同潞王争锋,这才隐忍不言。现下有了崇祯太子,大义在手,他马士英岂能再受制于东林宵小!
只是马士英担心潞王不肯退位,掌控南都朝堂的东林党人也不会轻易放弃权势,以他淮西一家兵马逼迫不了南都,便在魏炤乘的建议下使太子写出手谕,希望拥兵二十万的左良玉能够引军东下同他淮西兵马会合,共保太子于南京登基。
左良玉接信时正病着,加之清军打进襄阳威胁武昌,又不知那个太子是真是假,因此不敢答应马士英。
本就对弘光政权不满的湖广巡按御史黄澎却于深夜乘小轿到左军中,劝左良玉马上领军东下扫清朝堂东林小人,保太子登基为帝。
“以大帅之军威,有太子之大义,何愁大事不成!”
一心想要入京为宰辅的黄澎极力劝说左良玉,又指湖北现在已经不安全,若左良玉继续呆在武昌,难保清军不会发兵来打。
“此间大帅军威正盛,东下可成大事,若大帅军威不在,东下怕是处处受制。”
黄澎提醒左良玉一旦清军攻打,南都必不会发兵来援,到时左部一家独抗清军主力,哪里能撑得住。败军要是东下,南都未必就怕,且凤督马士英也必不会如现在这般恭敬。
左良玉被说动,他现在的处境真的不妙。
攻入襄阳的清军在杀了李自成后到处征集粮草,不知道是不是在为攻打武昌做准备。如果是的话,等清军真的杀到,他想走也来不及了。
李自成都打不过满洲人,况他左良玉。
降清当汉奸,左良玉是绝对不为的,但是跑,他是可以做到的。
黄澎又劝左良玉强行绑走巡抚何腾蛟,同时说何腾蛟素来爱民,若百姓知道他被大帅绑走肯定会闹事,索性将武昌城中居民尽数屠戮,免得这些居民留下来替清军效力。
左良玉一听有理,遂令屠戮武昌居民。
这是左玉二屠武昌。
左军屠杀之时,城中百姓都说巡抚大人爱民,争相逃往抚衙求救。
何腾蛟带人坐在大门口,让百姓都进衙门避难。岂料左军杀至,不由分说就将何腾蛟绑走,威胁随军东下。
途中左良玉让何腾蛟与他同乘一舟,何腾蛟求给一条小船随行。左良玉便叫弄来一条小船系在他大船后面,命人严加看守。至汉阳门时,何腾蛟趁看守不备突然跳入江中,转眼就被江水吞没。看守惧怕被杀都跟着跳江。
可那何腾蛟也是命大,在江中没有被淹死,反顺流二十多里到了竹牌门一带,一个打鱼的渔民将这位巡抚大人救起,之后何腾蛟便急赶往长沙,聚集过去手下的僚属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等,商讨如何应对左良玉部东下兵犯南都及弃守武昌造成的湖广局面被动之事。
从武昌出发的左良玉六月初九到了江西九江,为了让这次扶保太子更有声势,便派人请江西总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
袁继咸来后,左良玉命人将他从病床上扶起,从袖中取出马士英给予的太子密谕,命人摆香案召集诸将,声明此次东下乃是扶保太子登基。
左良玉的部将不知春秋大义,都道江南繁华,个个想去享富贵,所以轰然附和。
尤以卢光祖、李国英、金声桓、徐恩盛等叫嚣最为厉害。
见状,袁继咸知道不妙,果然左良玉随后就逼他一同前往南京。
“太子真伪尚不知,密谕究竟何人传来也不知,怎能就此起兵呢!南都潞王承序,并无大错。”
袁继咸不愿随左良玉东下,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
尔后又向左良玉麾下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不要在九江胡乱杀人。
左良玉是真器重袁继咸,见他不愿同行,便劝道:“先生何必如此过虑?太子法理伦序第一,今既脱难,我等身为先帝臣子,自当保太子承继大业。至于爱惜百姓,只要先生与左某同心,左某又岂会让他们胡来。潞王那边,只要退位,左某也不会杀他,仍叫他做亲藩便是。”
说完,叫其子左梦庚将黄澎写就的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袁继咸沉默片刻,说此事需同九江城中官吏商议。
左良玉不疑,命人礼送袁继咸回城,不想袁继咸一进城就命部将坚守九江城,不许左良玉的兵进城。
袁继咸的部将张世勋早就同左良玉部将卢光祖勾结,半夜突然引兵出营纵火焚烧全城,城中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夺门而出同左军合营。
左军乘势入城杀掳婬掠,满城顿时老弱妇孺哭喊惊叫声。
被惊醒的袁继咸望着滔天火光的九江城,绝望之中便欲自尽,却被左军冲入强行掳到左良玉的船上。
左良玉此时却对九江城中的情况一无所知,等知部将绑了袁继咸过来这才知道不好,叫人抬着他出舱往九江城一看,目瞪之余长叹一声:“我这帮兵胡来,胡来,我有负袁临侯啊!”
当场呕血数升,郎中急救不得,竟于当夜死在舟上。
袁继咸也是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起,待知左良玉竟然呕血死去,袁继咸也是震惊。
监军李犹龙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
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马士英原是要引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接引左部,可知左良玉竟病死在九江,现左部是由其子左梦庚统帅后,这位罪魁祸首竟迟疑起来,不敢再行接引之事了。
原来马士英担心左梦庚没有其父威望难以节制诸将,万一左部那帮虎狼之将不听号令,攻下南京后杀人放火,祸乱东南,他马士英岂不转眼成了大明的罪人。到时就算有太子在手,又岂能让江南士民拥戴。怕他马士英日后一个奸臣的名声是板上钉钉。
淮西诸将中对于太子真伪也是半信半疑,刘良佐同方国安愿意带兵渡江,黄得功同朱纪态度模糊。
淮西监军太监卢九德在看过太子后,也难以确定真伪。加之卢九德对左良玉深为忌惮,不肯附马士英招左部,同时也担心淮西兵将要是渡江的话,淮扬之地的贼寇肯定趁虚而入,且左部放弃湖北,岂不是将那清军尽数引来不成。
故而卢九德就刻意阻挠淮西兵将扶保太子之事,并将此事秘密告知南京。
南京那边知道马士英那里来了个自称太子的年轻人后,却是纷纷不信,东林党人御史纷纷上书朝廷,说马士英居心叵测。
主政朝堂的大佬们自皇帝登基以来,一不思北伐,二不思整顿吏治,反而热衷于给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处死的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人,被成祖杀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谥号,恢复名誉,大概这些大佬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唤起江南官民报国之心。
自弘光登基至今八个月,南都方面几无一事,也无一策,倒是加饷却议得热乎。
“凡民间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给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纸”,合计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银五十万六千四百五十余两,全年征收数百万两,使得江南道路哗然。原先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竟也不停,照旧收取。
民间苦饷,朝中则不断争斗。
先是要起顺案,后来是联清还是联寇,揭贴如云,众说纷纭,对于北方局势进展毫不知情,所定各策不知落后多少。
在此背景下,左军顺江东下要犯南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南都,城中文武大为恐慌,不久前他们还弹冠相庆,为大贼李自成被清军所杀感到高兴,认为这是上天不绝大明,且一个个都将那替大明报了大仇的满洲英亲王阿济格当成大英雄。甚至有人还说要马上派出北使团,携带巨资犒赏为先帝复仇的满洲将士。
刑部侍郎姚世孝、御史乔可聘等东林党人更是“出谋划策”,请朝廷使巨资请大清兵助讨江北淮贼,免得江北的淮贼真的渡江来。
原因是江北的淮贼正在打造船只,扬言要渡江。
而江北淮贼之所以要渡江攻打南京,却是因为南都刚刚接待了满洲人的使者——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
多尔衮苦于无兵可用,被迫“联明平寇”给史可法写的信在南京城中引发轩然大波。
不是人人唾骂,不屑一顾,而是人人叫好!
不少东林党人更是雀跃欢呼,说满洲真助中国也!
朝会时,史可法同礼部尚书王铎将此事奏于弘光帝,弘光吱唔不决,说什么满洲多次入寇大明,杀害千万子民,如今大兵入关,窃居北方,怎么会轻易放弃图谋中国野心。
北来“顺逆”同几社陈子龙等官员也纷纷上书说满人不可信,此必是满洲于北方用兵军势削弱,欲借大明军力助其平定北方,朝廷万万不可中计。
弘光皇帝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大事小事,一律私下向贤达孙武进问教。
孙武进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你朱家老太爷提的,你要同鞑子讲和联手,咱不找你麻烦,你老太爷也会找你麻烦。”
弘光讪讪,也知自己皇位得自何处,便压制此事,不许朝廷同清廷接触。
因为弘光帝不肯松口,史可法又急于平定贼寇,便以私人名义给多尔衮回了信。
信云:“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史可法的复信措辞软弱无能,反复向清廷表达“联兵”愿望,希望“两国”能够在平定流贼后世通盟好。
对于降清的吴三桂,多尔衮信中以清平西王称呼,史可法不但不敢指出荒谬,反而以赞赏口气说“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
至于弘光朝廷成立后没有一兵一卒“北伐”的事实,史可法竟说是避免大军北上剿贼会同清方发生摩擦。倒是“天下共主”、“大一统之义”、“光复神州”之类的言司通篇都是。
最后,史可法表示只要清廷愿意同大明修订盟约,则大明立时整兵备战,与大清南北合击流贼,事成之后,不吝钱粮。
“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
史可法意明、清分境而治,从两国皇帝的年龄考虑,弘光为叔,清帝福临为侄,多少给明朝廷争点体面。
又建议由吴三桂于“畿东界境内开藩设镇”,“比邻而驻”,并且借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要吴三桂“劻勷两国而灭闯”,“幸将东省地方,俯垂存恤”。
至于钱粮供给数额,都可议。
孙武进是在青楼夜宿时知道史可法瞒着皇帝给清廷复信的,且信中内容早被他东林党人透露出来,当时就气的大骂:“好你个史阁部,这朝廷于其你来卖,倒不如老子来卖!”
气冲冲的进宫,揪起龙床上的弘光帝,拿着弘光最爱的拂尘抽了他几下,骂道:“皇帝,你到底跟谁一伙!要跟我一伙,就撵走史老头!要不跟我一伙,你跟我回江北,这龙椅叫别人坐去!老子不伺候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左良玉是有气节的,在得知清军追赶李自成进入襄阳,李自成被其谋士牛金星父子谋害后,这位手握二十万兵马的大明宁南伯没有被吓的降清,而是撑着病体做出决定,命令前番攻占承天、荆州、德安三府的所部兵马即行撤退,千万不要和清军有任何接触,更不能攻击清军。
驻防在荆州的副将张勇、承天的总兵李国英等人收到左良玉军令后,无奈只得率部撤走。
驻防德安的总兵徐勇本姓高,幼年丧父,少孤,生而燕颔虎头,16岁就与乡人说“大丈夫自取封侯耳!”,随即告别母亲,带着妹妹一起仗剑游历关东。
听闻在萨尔浒之战力战殉国的刘綎、杜松二位将军的事迹,徐勇十分仰慕,对人说道:“大丈夫束发从戎,遇明主,位上柱国,裹革疆场,名垂万世,本等事耳,此其事优为之!”
二十岁时以斩首记功,升任百户,崇祯年间积功至游击、参将。崇祯十六年与惠登相各率所部取道襄阳北界,疾驰东走,往武昌投奔左良玉,与卢光祖、李国英、张应祥、徐恩盛、金声桓、常登、吴学礼、张应元、马士秀、徐育贤等合称左部十总兵。
因知徐勇性格,左良玉怕他不肯听令带兵撤回,特意派监军到徐勇那里催其退兵。
徐勇气的对监军说道:“左帅不叫我打鞑子,那鞑子打我怎么办!”
监军回道:“不抵抗。”
左良玉奉行“不抵抗”,除了害怕不敌清军,致使实力受损之外,也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的一封密信有关。
数天前,马士英派人给左良玉送来密信,信中竟称崇祯皇帝的太子从北京脱难,日前已抵达淮西。
言之确凿!
马士英身边的崇祯朝大学士魏炤乘蛊惑马士英,说既然先帝太子在,那南京的潞王就当退位。
因东林党人阻挠其入内阁,弘光身边的宠将孙武进收银不办事,马士英对弘光朝廷一肚子怨言,只前番唐王伦序不够,无法同潞王争锋,这才隐忍不言。现下有了崇祯太子,大义在手,他马士英岂能再受制于东林宵小!
只是马士英担心潞王不肯退位,掌控南都朝堂的东林党人也不会轻易放弃权势,以他淮西一家兵马逼迫不了南都,便在魏炤乘的建议下使太子写出手谕,希望拥兵二十万的左良玉能够引军东下同他淮西兵马会合,共保太子于南京登基。
左良玉接信时正病着,加之清军打进襄阳威胁武昌,又不知那个太子是真是假,因此不敢答应马士英。
本就对弘光政权不满的湖广巡按御史黄澎却于深夜乘小轿到左军中,劝左良玉马上领军东下扫清朝堂东林小人,保太子登基为帝。
“以大帅之军威,有太子之大义,何愁大事不成!”
一心想要入京为宰辅的黄澎极力劝说左良玉,又指湖北现在已经不安全,若左良玉继续呆在武昌,难保清军不会发兵来打。
“此间大帅军威正盛,东下可成大事,若大帅军威不在,东下怕是处处受制。”
黄澎提醒左良玉一旦清军攻打,南都必不会发兵来援,到时左部一家独抗清军主力,哪里能撑得住。败军要是东下,南都未必就怕,且凤督马士英也必不会如现在这般恭敬。
左良玉被说动,他现在的处境真的不妙。
攻入襄阳的清军在杀了李自成后到处征集粮草,不知道是不是在为攻打武昌做准备。如果是的话,等清军真的杀到,他想走也来不及了。
李自成都打不过满洲人,况他左良玉。
降清当汉奸,左良玉是绝对不为的,但是跑,他是可以做到的。
黄澎又劝左良玉强行绑走巡抚何腾蛟,同时说何腾蛟素来爱民,若百姓知道他被大帅绑走肯定会闹事,索性将武昌城中居民尽数屠戮,免得这些居民留下来替清军效力。
左良玉一听有理,遂令屠戮武昌居民。
这是左玉二屠武昌。
左军屠杀之时,城中百姓都说巡抚大人爱民,争相逃往抚衙求救。
何腾蛟带人坐在大门口,让百姓都进衙门避难。岂料左军杀至,不由分说就将何腾蛟绑走,威胁随军东下。
途中左良玉让何腾蛟与他同乘一舟,何腾蛟求给一条小船随行。左良玉便叫弄来一条小船系在他大船后面,命人严加看守。至汉阳门时,何腾蛟趁看守不备突然跳入江中,转眼就被江水吞没。看守惧怕被杀都跟着跳江。
可那何腾蛟也是命大,在江中没有被淹死,反顺流二十多里到了竹牌门一带,一个打鱼的渔民将这位巡抚大人救起,之后何腾蛟便急赶往长沙,聚集过去手下的僚属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等,商讨如何应对左良玉部东下兵犯南都及弃守武昌造成的湖广局面被动之事。
从武昌出发的左良玉六月初九到了江西九江,为了让这次扶保太子更有声势,便派人请江西总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
袁继咸来后,左良玉命人将他从病床上扶起,从袖中取出马士英给予的太子密谕,命人摆香案召集诸将,声明此次东下乃是扶保太子登基。
左良玉的部将不知春秋大义,都道江南繁华,个个想去享富贵,所以轰然附和。
尤以卢光祖、李国英、金声桓、徐恩盛等叫嚣最为厉害。
见状,袁继咸知道不妙,果然左良玉随后就逼他一同前往南京。
“太子真伪尚不知,密谕究竟何人传来也不知,怎能就此起兵呢!南都潞王承序,并无大错。”
袁继咸不愿随左良玉东下,正言厉色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
尔后又向左良玉麾下诸将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不要在九江胡乱杀人。
左良玉是真器重袁继咸,见他不愿同行,便劝道:“先生何必如此过虑?太子法理伦序第一,今既脱难,我等身为先帝臣子,自当保太子承继大业。至于爱惜百姓,只要先生与左某同心,左某又岂会让他们胡来。潞王那边,只要退位,左某也不会杀他,仍叫他做亲藩便是。”
说完,叫其子左梦庚将黄澎写就的誓文、檄文给袁继咸看了一遍。
袁继咸沉默片刻,说此事需同九江城中官吏商议。
左良玉不疑,命人礼送袁继咸回城,不想袁继咸一进城就命部将坚守九江城,不许左良玉的兵进城。
袁继咸的部将张世勋早就同左良玉部将卢光祖勾结,半夜突然引兵出营纵火焚烧全城,城中顿时大乱起来,袁部诸将不能存身夺门而出同左军合营。
左军乘势入城杀掳婬掠,满城顿时老弱妇孺哭喊惊叫声。
被惊醒的袁继咸望着滔天火光的九江城,绝望之中便欲自尽,却被左军冲入强行掳到左良玉的船上。
左良玉此时却对九江城中的情况一无所知,等知部将绑了袁继咸过来这才知道不好,叫人抬着他出舱往九江城一看,目瞪之余长叹一声:“我这帮兵胡来,胡来,我有负袁临侯啊!”
当场呕血数升,郎中急救不得,竟于当夜死在舟上。
袁继咸也是一再投水自尽,都被救起,待知左良玉竟然呕血死去,袁继咸也是震惊。
监军李犹龙再三劝说徒死无益,不如见机行事。
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留后,把袁继咸拘禁在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通太平府。
马士英原是要引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接引左部,可知左良玉竟病死在九江,现左部是由其子左梦庚统帅后,这位罪魁祸首竟迟疑起来,不敢再行接引之事了。
原来马士英担心左梦庚没有其父威望难以节制诸将,万一左部那帮虎狼之将不听号令,攻下南京后杀人放火,祸乱东南,他马士英岂不转眼成了大明的罪人。到时就算有太子在手,又岂能让江南士民拥戴。怕他马士英日后一个奸臣的名声是板上钉钉。
淮西诸将中对于太子真伪也是半信半疑,刘良佐同方国安愿意带兵渡江,黄得功同朱纪态度模糊。
淮西监军太监卢九德在看过太子后,也难以确定真伪。加之卢九德对左良玉深为忌惮,不肯附马士英招左部,同时也担心淮西兵将要是渡江的话,淮扬之地的贼寇肯定趁虚而入,且左部放弃湖北,岂不是将那清军尽数引来不成。
故而卢九德就刻意阻挠淮西兵将扶保太子之事,并将此事秘密告知南京。
南京那边知道马士英那里来了个自称太子的年轻人后,却是纷纷不信,东林党人御史纷纷上书朝廷,说马士英居心叵测。
主政朝堂的大佬们自皇帝登基以来,一不思北伐,二不思整顿吏治,反而热衷于给二百多年前被明太祖处死的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人,被成祖杀害的建文朝忠臣追加谥号,恢复名誉,大概这些大佬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唤起江南官民报国之心。
自弘光登基至今八个月,南都方面几无一事,也无一策,倒是加饷却议得热乎。
“凡民间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给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纸”,合计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银五十万六千四百五十余两,全年征收数百万两,使得江南道路哗然。原先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竟也不停,照旧收取。
民间苦饷,朝中则不断争斗。
先是要起顺案,后来是联清还是联寇,揭贴如云,众说纷纭,对于北方局势进展毫不知情,所定各策不知落后多少。
在此背景下,左军顺江东下要犯南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南都,城中文武大为恐慌,不久前他们还弹冠相庆,为大贼李自成被清军所杀感到高兴,认为这是上天不绝大明,且一个个都将那替大明报了大仇的满洲英亲王阿济格当成大英雄。甚至有人还说要马上派出北使团,携带巨资犒赏为先帝复仇的满洲将士。
刑部侍郎姚世孝、御史乔可聘等东林党人更是“出谋划策”,请朝廷使巨资请大清兵助讨江北淮贼,免得江北的淮贼真的渡江来。
原因是江北的淮贼正在打造船只,扬言要渡江。
而江北淮贼之所以要渡江攻打南京,却是因为南都刚刚接待了满洲人的使者——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
多尔衮苦于无兵可用,被迫“联明平寇”给史可法写的信在南京城中引发轩然大波。
不是人人唾骂,不屑一顾,而是人人叫好!
不少东林党人更是雀跃欢呼,说满洲真助中国也!
朝会时,史可法同礼部尚书王铎将此事奏于弘光帝,弘光吱唔不决,说什么满洲多次入寇大明,杀害千万子民,如今大兵入关,窃居北方,怎么会轻易放弃图谋中国野心。
北来“顺逆”同几社陈子龙等官员也纷纷上书说满人不可信,此必是满洲于北方用兵军势削弱,欲借大明军力助其平定北方,朝廷万万不可中计。
弘光皇帝有个好处,就是不管大事小事,一律私下向贤达孙武进问教。
孙武进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你朱家老太爷提的,你要同鞑子讲和联手,咱不找你麻烦,你老太爷也会找你麻烦。”
弘光讪讪,也知自己皇位得自何处,便压制此事,不许朝廷同清廷接触。
因为弘光帝不肯松口,史可法又急于平定贼寇,便以私人名义给多尔衮回了信。
信云:“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史可法的复信措辞软弱无能,反复向清廷表达“联兵”愿望,希望“两国”能够在平定流贼后世通盟好。
对于降清的吴三桂,多尔衮信中以清平西王称呼,史可法不但不敢指出荒谬,反而以赞赏口气说“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
至于弘光朝廷成立后没有一兵一卒“北伐”的事实,史可法竟说是避免大军北上剿贼会同清方发生摩擦。倒是“天下共主”、“大一统之义”、“光复神州”之类的言司通篇都是。
最后,史可法表示只要清廷愿意同大明修订盟约,则大明立时整兵备战,与大清南北合击流贼,事成之后,不吝钱粮。
“便是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
史可法意明、清分境而治,从两国皇帝的年龄考虑,弘光为叔,清帝福临为侄,多少给明朝廷争点体面。
又建议由吴三桂于“畿东界境内开藩设镇”,“比邻而驻”,并且借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要吴三桂“劻勷两国而灭闯”,“幸将东省地方,俯垂存恤”。
至于钱粮供给数额,都可议。
孙武进是在青楼夜宿时知道史可法瞒着皇帝给清廷复信的,且信中内容早被他东林党人透露出来,当时就气的大骂:“好你个史阁部,这朝廷于其你来卖,倒不如老子来卖!”
气冲冲的进宫,揪起龙床上的弘光帝,拿着弘光最爱的拂尘抽了他几下,骂道:“皇帝,你到底跟谁一伙!要跟我一伙,就撵走史老头!要不跟我一伙,你跟我回江北,这龙椅叫别人坐去!老子不伺候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