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温领了旨,圣上便摆摆手让他们都退下。
出了内殿,几位丞相都欢欣鼓舞的相太子道贺,外臣当中,支持李温的人很多,既因为他是皇长子,于情于理,都应该是他继承大统。
还有就是这些年来,郑颢苦心为他经营的“广纳贤才、仁慈有容、励精图治”的帝王之像,也得了不少人心。
到了外殿,萧相公向大家展示了册封太子的圣旨,大臣们都像是在纷乱之中,突然有了领头人一样振奋。
圣人在紫宸殿养病,太子便将延英殿做为议事的大殿。情况紧急,没有举行册封仪式,太子就无法入住东宫,也只能暂时住在延英殿。
待大臣们退去之后,他叫来阿楠:“你去北司狱传我谕令,将崔公子和李娘子放出来,让他们回宫禁里的药圃,没有旨令,不许出宫。”
这也算是限制他们的自由,就算是父亲问起来,也可以说让他们回去制药。
李长风他们得知这个消息,都松了一口气:还是掌权好,他们忙半天,还不如掌权人一句话。
城外攻城还在继续,除公主以外,也曾派人向不同方向突围求助,可出去的人都没有消息。
只能说,几个防御使对城防和出城的路径非常熟悉,他们只要在三日之内攻入长安,等到其他藩镇反应过来的时候,京城的皇位已经易主。
城内、城外都没有想到,郑颢带着五千牙兵,第三日天刚亮就赶到了长安城外,来回加起来,节省了大半日的时间。
凤翔外镇兵几乎就在京兆府的边界上,行军到京城外,不到一天时间,他们与郑颢的骑兵汇合后,稍事休息两个时辰,两万大军出现在防御三军前。
郑颢穿着铠甲,手拿陌刀,和三位将军站在凤翔军队伍前面。
长安城围了三天,城内明显一天比一天慌乱。长安城百万人口,每天的消耗巨大,可它又基本上靠从外面运粮食回来满足需求。
谁都知道,长安守不住。
凤翔军的到来,给守城的京卫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两阵之间的传话兵问道:“来者何人?”
“我乃凤翔节度牙将潘邦,叛军反贼,还不快快下马受死!”
对面的李悕先是一惊,后又哈哈大笑:
“想不到,你们脚程倒挺快,圣上姓李,我也姓李,他的祖君,也是我的祖君。你们何必帮一个沽名钓誉、心胸狭窄之人?凤翔节度白敏中怎么没来?昏君把文官派到藩镇做节度使、防御使,我且问你,你可甘心屈居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之下?”
潘邦拍马上前骂道:“皇室正统,岂容竖子置喙?废话少说,谁敢与我对阵?”
对面军阵也出来一人,他大声叫到:
“潘邦,你可认得我是谁?”
只见那位将领身着锗色皮甲,武器和潘邦一样,都是长枪。
“赵旭,圣上也算栽培了你,你为何要反?”潘邦认得他,他们是同一批应征入伍的新兵,只不过分到了京城一南一北的不同藩镇。
“栽培?你我军营十年,也不过做到区区牙将,武阳王许诺给我节度使的位置,我便将那个一点血性都没有的文人杀了!你看你,冲锋陷阵你在前面,邀功领赏可就是那缩头乌龟白敏中!”
白节度不是不来,他带着两万大军还在赶来的路上。
潘邦可不想跟他解释那么多,提枪拍马上前:“道不同不与为谋,吃我一枪!”
两人都是使枪,长短路数都互相知晓,一连战了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郑颢看出来,潘邦的力气弱一些,若是持久战,恐怕会处于下风,正想提醒他,果然,赵旭一个回马枪,看似接得了他的招,可他借势压下的力度,却让潘邦招架不住。
赵旭一收枪,趁潘邦来不及调整姿势,一枪将他挑下马去。
郑颢忙让人出阵,将潘将军抢回阵中。
李悕哈哈笑道:“我们人多,你们人少,现在你们仅有的几个将领,又不是我们的对手,你们拿什么来赢本王?还不如归顺了本王,一同杀入京城,本王也可以许你们高官厚禄。”
凤翔外镇兵的将军刘奉贤正要提枪出阵,却被郑颢拦住了:“刘将军,我们身后的两万军士还需要有二位将军来统帅,不能一开始就亮出底牌。”
刘将军并不认得郑颢,只知道他是白节度账下的先锋官。先锋并不是什么官职,往往是战时才任命,比其他将领多一点赴死的权利。
“好!郑先锋多加小心。”
郑颢身材高大,穿上铠甲,毫无书生气,完全就是一位久战沙场的将军。他提着陌刀上了阵,自报家门道:“白节度账下先锋郑颢,愿意前来领教!”
“郑颢?是同名同姓,还是太学博士郑颢郑三郎?”
李悕真是大大的意外,他虽知正好擅骑射,但文人学习六艺的骑射,与上战场还有有区别的。
郑颢爽朗一笑:“难得嗣王还记得,正是在下。”
白敏中是他恩师,他来助阵,也在情理之中。
李悕笑得更开心了:“天朝武将无人了吗?这也怪当今圣上,不信任武将,武将地位比起武宗时期,正是日薄西山。现在没脾气的文人也得上沙场了。”
郑颢冷哼道:“谁说文人没脾气?你若敢乱我天朝、害我父母亲人,当天结的仇,我当天必报,根本不会等你十年!”
宣宗即帝位后,对朱高煦及赵王的赏赐比其他王府优厚。朱高煦有一天向宣宗提出请求,同时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并因此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存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但先皇十分厚待皇叔。而今皇叔所言,果然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革心洗面,皇祖此话可以不听从。”以后朱高煦提出任何请求,宣宗都委曲顺从。而朱高煦则更加放肆。
宣德元年(1426)八月,朱高煦终于谋反。他派遣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城,约集旧功臣为内应。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出了内殿,几位丞相都欢欣鼓舞的相太子道贺,外臣当中,支持李温的人很多,既因为他是皇长子,于情于理,都应该是他继承大统。
还有就是这些年来,郑颢苦心为他经营的“广纳贤才、仁慈有容、励精图治”的帝王之像,也得了不少人心。
到了外殿,萧相公向大家展示了册封太子的圣旨,大臣们都像是在纷乱之中,突然有了领头人一样振奋。
圣人在紫宸殿养病,太子便将延英殿做为议事的大殿。情况紧急,没有举行册封仪式,太子就无法入住东宫,也只能暂时住在延英殿。
待大臣们退去之后,他叫来阿楠:“你去北司狱传我谕令,将崔公子和李娘子放出来,让他们回宫禁里的药圃,没有旨令,不许出宫。”
这也算是限制他们的自由,就算是父亲问起来,也可以说让他们回去制药。
李长风他们得知这个消息,都松了一口气:还是掌权好,他们忙半天,还不如掌权人一句话。
城外攻城还在继续,除公主以外,也曾派人向不同方向突围求助,可出去的人都没有消息。
只能说,几个防御使对城防和出城的路径非常熟悉,他们只要在三日之内攻入长安,等到其他藩镇反应过来的时候,京城的皇位已经易主。
城内、城外都没有想到,郑颢带着五千牙兵,第三日天刚亮就赶到了长安城外,来回加起来,节省了大半日的时间。
凤翔外镇兵几乎就在京兆府的边界上,行军到京城外,不到一天时间,他们与郑颢的骑兵汇合后,稍事休息两个时辰,两万大军出现在防御三军前。
郑颢穿着铠甲,手拿陌刀,和三位将军站在凤翔军队伍前面。
长安城围了三天,城内明显一天比一天慌乱。长安城百万人口,每天的消耗巨大,可它又基本上靠从外面运粮食回来满足需求。
谁都知道,长安守不住。
凤翔军的到来,给守城的京卫带来了莫大的希望。
两阵之间的传话兵问道:“来者何人?”
“我乃凤翔节度牙将潘邦,叛军反贼,还不快快下马受死!”
对面的李悕先是一惊,后又哈哈大笑:
“想不到,你们脚程倒挺快,圣上姓李,我也姓李,他的祖君,也是我的祖君。你们何必帮一个沽名钓誉、心胸狭窄之人?凤翔节度白敏中怎么没来?昏君把文官派到藩镇做节度使、防御使,我且问你,你可甘心屈居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之下?”
潘邦拍马上前骂道:“皇室正统,岂容竖子置喙?废话少说,谁敢与我对阵?”
对面军阵也出来一人,他大声叫到:
“潘邦,你可认得我是谁?”
只见那位将领身着锗色皮甲,武器和潘邦一样,都是长枪。
“赵旭,圣上也算栽培了你,你为何要反?”潘邦认得他,他们是同一批应征入伍的新兵,只不过分到了京城一南一北的不同藩镇。
“栽培?你我军营十年,也不过做到区区牙将,武阳王许诺给我节度使的位置,我便将那个一点血性都没有的文人杀了!你看你,冲锋陷阵你在前面,邀功领赏可就是那缩头乌龟白敏中!”
白节度不是不来,他带着两万大军还在赶来的路上。
潘邦可不想跟他解释那么多,提枪拍马上前:“道不同不与为谋,吃我一枪!”
两人都是使枪,长短路数都互相知晓,一连战了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郑颢看出来,潘邦的力气弱一些,若是持久战,恐怕会处于下风,正想提醒他,果然,赵旭一个回马枪,看似接得了他的招,可他借势压下的力度,却让潘邦招架不住。
赵旭一收枪,趁潘邦来不及调整姿势,一枪将他挑下马去。
郑颢忙让人出阵,将潘将军抢回阵中。
李悕哈哈笑道:“我们人多,你们人少,现在你们仅有的几个将领,又不是我们的对手,你们拿什么来赢本王?还不如归顺了本王,一同杀入京城,本王也可以许你们高官厚禄。”
凤翔外镇兵的将军刘奉贤正要提枪出阵,却被郑颢拦住了:“刘将军,我们身后的两万军士还需要有二位将军来统帅,不能一开始就亮出底牌。”
刘将军并不认得郑颢,只知道他是白节度账下的先锋官。先锋并不是什么官职,往往是战时才任命,比其他将领多一点赴死的权利。
“好!郑先锋多加小心。”
郑颢身材高大,穿上铠甲,毫无书生气,完全就是一位久战沙场的将军。他提着陌刀上了阵,自报家门道:“白节度账下先锋郑颢,愿意前来领教!”
“郑颢?是同名同姓,还是太学博士郑颢郑三郎?”
李悕真是大大的意外,他虽知正好擅骑射,但文人学习六艺的骑射,与上战场还有有区别的。
郑颢爽朗一笑:“难得嗣王还记得,正是在下。”
白敏中是他恩师,他来助阵,也在情理之中。
李悕笑得更开心了:“天朝武将无人了吗?这也怪当今圣上,不信任武将,武将地位比起武宗时期,正是日薄西山。现在没脾气的文人也得上沙场了。”
郑颢冷哼道:“谁说文人没脾气?你若敢乱我天朝、害我父母亲人,当天结的仇,我当天必报,根本不会等你十年!”
宣宗即帝位后,对朱高煦及赵王的赏赐比其他王府优厚。朱高煦有一天向宣宗提出请求,同时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并因此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存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但先皇十分厚待皇叔。而今皇叔所言,果然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革心洗面,皇祖此话可以不听从。”以后朱高煦提出任何请求,宣宗都委曲顺从。而朱高煦则更加放肆。
宣德元年(1426)八月,朱高煦终于谋反。他派遣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城,约集旧功臣为内应。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