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暂时将“木牛流马”放到一边,吴良与瓬人军众人重整旗鼓,继续探索墓室。
这座陵墓除了上面的“八阵图”之外,并没有多余的墓道,因此也就没有那些值得探索的耳室,多的是一些置于两侧墙壁中的壁龛。
壁龛中摆放着的多是一些相对比较寻常的陪葬品了。
陶器、铜器、漆木器一应俱全,根据不同的功用与材质进行了颇为合理的分类。
像日常的实用器类,诸如簋、鬲、壶、罐、敦一类的物品通常都被摆放在相同的壁龛之中,最多只是根据大小与规格进行区分。
光是这样的东西就占据了好几个壁龛。
吴良几乎是一个一个的看过去,发现这些东西上面虽然有些春秋时期比较多用的花纹装饰,但上面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对于现在的吴良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历史研究的图画,因此并没有引起吴良太多的关注。
至于那些日常的铜器与漆木器。
吴良则看的更加仔细,为的是能够从里面找到类似于“木牛流马”这样的半自动器械,从而更好地了解与研究春秋时期的科技水平与制作工艺。
可惜与那些陶器一样,吴良并没有从这里面找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
“啊哈——”
众人跟在吴良身后,起初还表现的兴趣盎然,但过了好一阵子之后,就开始表现出了类似于后世陪老婆逛街的丈夫们的模样,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打起了哈欠。
毕竟,光是这些壁龛里面的东西,吴良就已经磨磨唧唧查看了一个时辰。
而这些东西在他们眼中,无非就是一些不值钱的瓶瓶罐罐,并且做工的精细程度与他们平时见到的那些还要差一些,实在没什么好看的。
“老先生,有才哥哥每次入墓都是这个样子么?”
此前解开了“孔明锁”,诸葛亮已经获得了食用干粮的资格,此刻正叼着一块饼声音含混的与于吉说话。
“不然呢?”
于吉见怪不怪的道。
“我以为,咱们作为盗墓贼,进入墓穴之后应该先去把值钱的金器玉器找出来,没必要将精力耗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面,毕竟咱们可是专业的盗墓团队,有才哥哥此举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
诸葛亮沉思了一下,歪着脑袋说道。
“这你就不懂了吧,公子可不是一般的盗墓贼。”
于吉笑了笑,故作高深的说道,“就像你叔父一样,他盗墓是为了寻找天材地宝救命,所以进入墓穴之后他一定会先去寻找天材地宝,而公子似乎也在寻找什么金器玉器之外的东西,不过公子从未说过,我们也不曾问过。”
“为何不问?”
诸葛亮有些不解的道。
“公子高深莫测,有些事若是该我们知道,他自会告诉我们,若是不该我们知道,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你年纪尚小,虽有些本事但为人之道尚且差了点意思,需知有些事并非一定要刨根问底,以后你就明白了。”
于吉到底是以忽悠人为生的“大师”,几句话就把诸葛亮唬的一愣一愣的。
诸葛亮似懂非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就问了个“并非一定要刨根问底的问题”:“那老先生呢?你来盗墓又是为了什么?”
“你这小子,真是榆木脑袋,教都教不会!”
于吉腮帮子一抖险些气笑,抬手就给了诸葛亮一记板栗,不过临了他还是摇头晃脑的说道,“老夫乃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的事怎么能叫做‘盗’?老夫跟随公子走南闯北,不过是为了寻觅道法真谛,以求藏于天地之间的无上道果罢了。”
“那么……老先生找到了么?”
诸葛亮又眨着眼睛问道。
“还没有,不过公子却是老夫见过的最接近成功的人,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若寻得了道果,亦是少不了老夫的好处。”
于吉捋着胡须一脸睿智的道。
“那他们几个呢?”
诸葛亮又指着典韦、白菁菁和杨万里问道。
“那位壮士……据老夫所知,是为了能吃上肉喝上酒,管饱的那种。”
于吉知道吴良要收诸葛亮,又知道吴良拥有识人的本事,因此已经将诸葛亮当作了自己人,同时为了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于是也没有刻意隐瞒,扬了扬眉毛笑呵呵的说道,“那个女子,是因为公子拿了她家的东西,她想讨要回去,于是便缠上了公子,不过她现在不但没有要回东西,已经把自己也搭进来了,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那个抱狗的军士,他的情况就略微有些复杂了……这么说吧,老夫怀疑他有断袖之癖,而且对老夫觊觎已久,若非老夫严防死守,恐怕早已被他得手,所以老夫以为,他执意跟随公子入墓,应该也是为了接近老夫,不过老夫守身如玉九十余载,断然不会因他坏了道行,你今后若得了机会,便替老夫好生劝劝,教他死了这份心。”
“……”
听到这里,诸葛亮的小嘴已经长成了“O”型,嘴巴里的干粮都忘了嚼。
他长了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混乱的关系,甚至听都没听过,尤其是杨万里与于吉的关系……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专业的盗墓团队么?
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过这么说起来,吴良似乎就显得更加厉害了,领导这么一群毫无理想与抱负的乌合之众来做这么危险的事,还对他唯命是从,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就在这个时候。
前方忽然传来吴良惊喜的声音:“连弩!这就是传说中的连弩!”
众人连忙循声望去。
只见吴良此刻已经站在一处放置兵器的壁龛前面。
壁龛中竖立放置着几把青铜长剑,还有十多支长戈与长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长弓与捆扎在一起的箭簇。
但吴良的注意力却不在这些兵器上面,而是盯着一个存放在木盒中的奇形怪状的小物件。
那小物件不足一尺来长,前端有一个类似于拐棍握柄一样的把手,侧面则放置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匣子,后端还有一个T字形的长柄。
除此之外。
这小物件的前端上方,还有一个……看起来像是横着放置的小型弯弓,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小型弯弓的兽筋弓弦已经腐坏断掉,松松垮垮的吃不上力。
而在这个小物件的旁边,则摆放着十来根金属材质的长针。
这些长针大概只有半尺多长,除了头部被磨成了尖头,暂时还看不出来到底是用来作什么的……
但吴良却很清楚,这玩意儿就是传说中的“连弩”!
虽然某些细节上略微有些出入,但总体与后世考古界在“荆州秦家咀47号战国楚墓”发现的“连发弩”极为相似。
吴良小心翼翼的将这个小物件拿了起来仔细查看。
这玩意儿由矢匣和机体两部分组成,机件为金属材质,矢匣为木质,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半圆形发射孔。
除此之外,弩机上还设有钩弦用“牙“、瞄准用的“望山“、扳机用的“悬刀“……
毫无疑问。
这与后世“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那个“战国连发弩”就是同一种东西!
“哗啦啦——!”
吴良又轻轻晃动了一下,置于连弩上部的长方形木匣中果然传出了一些金属与木匣碰撞的响动,这里面装的就是那种“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
这玩意儿造型小巧,一个人就可以轻易操作,功用有些类似于后世“半自动手枪”。
不过这些“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因为尾部没有箭羽,射出去之后很容易在空中翻转,以至于准度与射程还比较有限。
再加上制造工序十分繁琐,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
因此。
这种水平的“连发弩”肯定是不能像普通的弓箭一般投入到大型战争之中使用的,最多也就在小规模短兵相接的情况下短暂压制或是偷袭敌人。
而且后世考古界分析,这样的“连发弩”最初制造出来的用途,其实主要是为了给王公贵族防身之用。
也是因此,“连发弩”的体型才会设计的这么小。
这样藏在古人比较宽大的袍子里面才更不容易被发现,能够起到偷袭的效果,类似于武侠中经常提到的“袖箭”。
而有了吴良的这个发现,无疑又刷新了一次天朝考古记录。
因为随着“战国连发弩”的出土,后世考古界普遍认为这种半自动连发弩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现在吴良可以很自豪、很负责任的说:这事还要再往前倒上几百年,一直到更早的春秋时期,因为据《齐史》记载,丘穆公墓迁移正是春秋时期发生的事!
另外。
吴良现在更有理由推测,诸葛亮的“诸葛连弩”一定就是源于这种“连发弩”!
而且诸葛亮肯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与创新,使得“诸葛连弩”拥有了更大的射程与更好的精准度,否则便断然不可能组成大名鼎鼎的“元戎军”投入到大规模战争中。
所以改良的事,还是要交给诸葛亮来做。
不过发现了这个“连发弩”,吴良也是终于少了一层顾虑。
此前他还担心墓中存在与此有关的机关,可能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现在看来实在是大可不必,不论是这个“连发弩”还是那些长弓的弓弦都已经严重的腐坏,墓中便真是使用“连发弩”设置了一些机关,肯定也早已失去了功效。
“连弩?”
听到吴良的话,众人仅凭发音还没有办法立刻反应出来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眼巴巴的凑了上来,一脸好奇的问道,“有才哥哥,你是说这就是《墨子》中曾记载过的连发弓弩?”
《墨子》是最早出现“连弩”这两个字的文献。
不过“墨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人,依旧比丘穆公墓迁移的时间晚了几百年。
在这里发现“连发弩”之后,吴良甚至怀疑后世“荆州秦家咀47号战国楚墓”中发现的“战国连发弩”,就是丘穆公的后人带过来或者帮忙制作的。
因为丘穆公的后人举族离开齐国之后,投奔的便是楚国……
“正是。”
吴良点了点头,将“连发弩”放回了木盒之中,而后又端起木盒整个交到了诸葛亮手中,笑呵呵的道,“诸葛贤弟,这‘连发弩’就交给你了,由你负责将其修复完善,顺便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它或许会成为我们今后最重要的防身兵器之一。”
诸葛亮没想到吴良居然这么大方,木盒入手先是愣了一下,而后才一脸惊喜的道:“多谢有才哥哥,我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看得出来,他也是很喜欢这样的东西,就像后世小男孩都喜欢玩具枪一样,爱不释手。
……
有了这个发现,吴良心中已是大定。
正史中有云:“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据此吴良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正史中记载的发明创造已经全部在这座墓中找到了出处。
至于野史中的一些相关传说,吴良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但也不会抱太大的希望,若是还能有所发现那自然是好的,没有他也不会太过失望。
如此离开这个存放兵器的壁龛,吴良继续带领众人向前查探。
在将近十米外的地方。
吴良终于找到了他最感兴趣的东西——简牍!
这是一个分为上下两层的壁龛,上下两层分别堆放着两大堆摆放整齐的简牍,并且在壁龛的侧面位置,还刻下了两堆简牍的分类。
上层壁龛的一堆简牍,乃是《齐史》。
下层壁龛的一堆简牍,乃是《穆公传》!
《齐史》自然不必多说,想来与吴良和诸葛玄此前发现的《齐史》应该是一种东西,一会让于吉查看一下便可判断。
而《穆公传》,则应该是丘穆公的生平传记。
丘穆公作为姜子牙的第三个儿子,若这是他的个人传记,里面一定会有不少与姜子牙有关的内容,说不定有机会搞清楚“太公印”的来历。
还有齐哀公墓中发现的那几个未解之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座陵墓除了上面的“八阵图”之外,并没有多余的墓道,因此也就没有那些值得探索的耳室,多的是一些置于两侧墙壁中的壁龛。
壁龛中摆放着的多是一些相对比较寻常的陪葬品了。
陶器、铜器、漆木器一应俱全,根据不同的功用与材质进行了颇为合理的分类。
像日常的实用器类,诸如簋、鬲、壶、罐、敦一类的物品通常都被摆放在相同的壁龛之中,最多只是根据大小与规格进行区分。
光是这样的东西就占据了好几个壁龛。
吴良几乎是一个一个的看过去,发现这些东西上面虽然有些春秋时期比较多用的花纹装饰,但上面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对于现在的吴良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历史研究的图画,因此并没有引起吴良太多的关注。
至于那些日常的铜器与漆木器。
吴良则看的更加仔细,为的是能够从里面找到类似于“木牛流马”这样的半自动器械,从而更好地了解与研究春秋时期的科技水平与制作工艺。
可惜与那些陶器一样,吴良并没有从这里面找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
“啊哈——”
众人跟在吴良身后,起初还表现的兴趣盎然,但过了好一阵子之后,就开始表现出了类似于后世陪老婆逛街的丈夫们的模样,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打起了哈欠。
毕竟,光是这些壁龛里面的东西,吴良就已经磨磨唧唧查看了一个时辰。
而这些东西在他们眼中,无非就是一些不值钱的瓶瓶罐罐,并且做工的精细程度与他们平时见到的那些还要差一些,实在没什么好看的。
“老先生,有才哥哥每次入墓都是这个样子么?”
此前解开了“孔明锁”,诸葛亮已经获得了食用干粮的资格,此刻正叼着一块饼声音含混的与于吉说话。
“不然呢?”
于吉见怪不怪的道。
“我以为,咱们作为盗墓贼,进入墓穴之后应该先去把值钱的金器玉器找出来,没必要将精力耗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面,毕竟咱们可是专业的盗墓团队,有才哥哥此举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
诸葛亮沉思了一下,歪着脑袋说道。
“这你就不懂了吧,公子可不是一般的盗墓贼。”
于吉笑了笑,故作高深的说道,“就像你叔父一样,他盗墓是为了寻找天材地宝救命,所以进入墓穴之后他一定会先去寻找天材地宝,而公子似乎也在寻找什么金器玉器之外的东西,不过公子从未说过,我们也不曾问过。”
“为何不问?”
诸葛亮有些不解的道。
“公子高深莫测,有些事若是该我们知道,他自会告诉我们,若是不该我们知道,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你年纪尚小,虽有些本事但为人之道尚且差了点意思,需知有些事并非一定要刨根问底,以后你就明白了。”
于吉到底是以忽悠人为生的“大师”,几句话就把诸葛亮唬的一愣一愣的。
诸葛亮似懂非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就问了个“并非一定要刨根问底的问题”:“那老先生呢?你来盗墓又是为了什么?”
“你这小子,真是榆木脑袋,教都教不会!”
于吉腮帮子一抖险些气笑,抬手就给了诸葛亮一记板栗,不过临了他还是摇头晃脑的说道,“老夫乃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的事怎么能叫做‘盗’?老夫跟随公子走南闯北,不过是为了寻觅道法真谛,以求藏于天地之间的无上道果罢了。”
“那么……老先生找到了么?”
诸葛亮又眨着眼睛问道。
“还没有,不过公子却是老夫见过的最接近成功的人,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若寻得了道果,亦是少不了老夫的好处。”
于吉捋着胡须一脸睿智的道。
“那他们几个呢?”
诸葛亮又指着典韦、白菁菁和杨万里问道。
“那位壮士……据老夫所知,是为了能吃上肉喝上酒,管饱的那种。”
于吉知道吴良要收诸葛亮,又知道吴良拥有识人的本事,因此已经将诸葛亮当作了自己人,同时为了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于是也没有刻意隐瞒,扬了扬眉毛笑呵呵的说道,“那个女子,是因为公子拿了她家的东西,她想讨要回去,于是便缠上了公子,不过她现在不但没有要回东西,已经把自己也搭进来了,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那个抱狗的军士,他的情况就略微有些复杂了……这么说吧,老夫怀疑他有断袖之癖,而且对老夫觊觎已久,若非老夫严防死守,恐怕早已被他得手,所以老夫以为,他执意跟随公子入墓,应该也是为了接近老夫,不过老夫守身如玉九十余载,断然不会因他坏了道行,你今后若得了机会,便替老夫好生劝劝,教他死了这份心。”
“……”
听到这里,诸葛亮的小嘴已经长成了“O”型,嘴巴里的干粮都忘了嚼。
他长了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混乱的关系,甚至听都没听过,尤其是杨万里与于吉的关系……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专业的盗墓团队么?
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过这么说起来,吴良似乎就显得更加厉害了,领导这么一群毫无理想与抱负的乌合之众来做这么危险的事,还对他唯命是从,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就在这个时候。
前方忽然传来吴良惊喜的声音:“连弩!这就是传说中的连弩!”
众人连忙循声望去。
只见吴良此刻已经站在一处放置兵器的壁龛前面。
壁龛中竖立放置着几把青铜长剑,还有十多支长戈与长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长弓与捆扎在一起的箭簇。
但吴良的注意力却不在这些兵器上面,而是盯着一个存放在木盒中的奇形怪状的小物件。
那小物件不足一尺来长,前端有一个类似于拐棍握柄一样的把手,侧面则放置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匣子,后端还有一个T字形的长柄。
除此之外。
这小物件的前端上方,还有一个……看起来像是横着放置的小型弯弓,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小型弯弓的兽筋弓弦已经腐坏断掉,松松垮垮的吃不上力。
而在这个小物件的旁边,则摆放着十来根金属材质的长针。
这些长针大概只有半尺多长,除了头部被磨成了尖头,暂时还看不出来到底是用来作什么的……
但吴良却很清楚,这玩意儿就是传说中的“连弩”!
虽然某些细节上略微有些出入,但总体与后世考古界在“荆州秦家咀47号战国楚墓”发现的“连发弩”极为相似。
吴良小心翼翼的将这个小物件拿了起来仔细查看。
这玩意儿由矢匣和机体两部分组成,机件为金属材质,矢匣为木质,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半圆形发射孔。
除此之外,弩机上还设有钩弦用“牙“、瞄准用的“望山“、扳机用的“悬刀“……
毫无疑问。
这与后世“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那个“战国连发弩”就是同一种东西!
“哗啦啦——!”
吴良又轻轻晃动了一下,置于连弩上部的长方形木匣中果然传出了一些金属与木匣碰撞的响动,这里面装的就是那种“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
这玩意儿造型小巧,一个人就可以轻易操作,功用有些类似于后世“半自动手枪”。
不过这些“长针”造型的特制弩箭因为尾部没有箭羽,射出去之后很容易在空中翻转,以至于准度与射程还比较有限。
再加上制造工序十分繁琐,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
因此。
这种水平的“连发弩”肯定是不能像普通的弓箭一般投入到大型战争之中使用的,最多也就在小规模短兵相接的情况下短暂压制或是偷袭敌人。
而且后世考古界分析,这样的“连发弩”最初制造出来的用途,其实主要是为了给王公贵族防身之用。
也是因此,“连发弩”的体型才会设计的这么小。
这样藏在古人比较宽大的袍子里面才更不容易被发现,能够起到偷袭的效果,类似于武侠中经常提到的“袖箭”。
而有了吴良的这个发现,无疑又刷新了一次天朝考古记录。
因为随着“战国连发弩”的出土,后世考古界普遍认为这种半自动连发弩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现在吴良可以很自豪、很负责任的说:这事还要再往前倒上几百年,一直到更早的春秋时期,因为据《齐史》记载,丘穆公墓迁移正是春秋时期发生的事!
另外。
吴良现在更有理由推测,诸葛亮的“诸葛连弩”一定就是源于这种“连发弩”!
而且诸葛亮肯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与创新,使得“诸葛连弩”拥有了更大的射程与更好的精准度,否则便断然不可能组成大名鼎鼎的“元戎军”投入到大规模战争中。
所以改良的事,还是要交给诸葛亮来做。
不过发现了这个“连发弩”,吴良也是终于少了一层顾虑。
此前他还担心墓中存在与此有关的机关,可能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现在看来实在是大可不必,不论是这个“连发弩”还是那些长弓的弓弦都已经严重的腐坏,墓中便真是使用“连发弩”设置了一些机关,肯定也早已失去了功效。
“连弩?”
听到吴良的话,众人仅凭发音还没有办法立刻反应出来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眼巴巴的凑了上来,一脸好奇的问道,“有才哥哥,你是说这就是《墨子》中曾记载过的连发弓弩?”
《墨子》是最早出现“连弩”这两个字的文献。
不过“墨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人,依旧比丘穆公墓迁移的时间晚了几百年。
在这里发现“连发弩”之后,吴良甚至怀疑后世“荆州秦家咀47号战国楚墓”中发现的“战国连发弩”,就是丘穆公的后人带过来或者帮忙制作的。
因为丘穆公的后人举族离开齐国之后,投奔的便是楚国……
“正是。”
吴良点了点头,将“连发弩”放回了木盒之中,而后又端起木盒整个交到了诸葛亮手中,笑呵呵的道,“诸葛贤弟,这‘连发弩’就交给你了,由你负责将其修复完善,顺便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它或许会成为我们今后最重要的防身兵器之一。”
诸葛亮没想到吴良居然这么大方,木盒入手先是愣了一下,而后才一脸惊喜的道:“多谢有才哥哥,我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看得出来,他也是很喜欢这样的东西,就像后世小男孩都喜欢玩具枪一样,爱不释手。
……
有了这个发现,吴良心中已是大定。
正史中有云:“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据此吴良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正史中记载的发明创造已经全部在这座墓中找到了出处。
至于野史中的一些相关传说,吴良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但也不会抱太大的希望,若是还能有所发现那自然是好的,没有他也不会太过失望。
如此离开这个存放兵器的壁龛,吴良继续带领众人向前查探。
在将近十米外的地方。
吴良终于找到了他最感兴趣的东西——简牍!
这是一个分为上下两层的壁龛,上下两层分别堆放着两大堆摆放整齐的简牍,并且在壁龛的侧面位置,还刻下了两堆简牍的分类。
上层壁龛的一堆简牍,乃是《齐史》。
下层壁龛的一堆简牍,乃是《穆公传》!
《齐史》自然不必多说,想来与吴良和诸葛玄此前发现的《齐史》应该是一种东西,一会让于吉查看一下便可判断。
而《穆公传》,则应该是丘穆公的生平传记。
丘穆公作为姜子牙的第三个儿子,若这是他的个人传记,里面一定会有不少与姜子牙有关的内容,说不定有机会搞清楚“太公印”的来历。
还有齐哀公墓中发现的那几个未解之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