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卿家免礼吧”,刘荣淡然言道。
这冯节是回道:“谢殿下”。
有人开了头,且见到殿下似乎对冯节的印象不错,这或许是一次让太子记住自己名字的机会,其余之人,自然也不再有何顾及。
当即便是一个个的开始了自己介绍。
只见一人上前行礼:“臣南阳郡董沿,拜见殿下!”。
待其言毕,紧接着便又有一人,上前道:“臣三川郡李漋拜见殿下”。
“臣汉中郡韩兢,拜见殿下”。
“臣上党郡…………”。
……………………………………
听完这些人的自我介绍,刘荣也是发觉,这十几个人,皆是来自汉家各地之郡国,竟然连一个郡来的都没有。
这些人还真是五花八门,做什么都有,竟然还有两个原本是在太仆衙门中,养马的小吏。
有了太子三卿与太子九缭,刘荣的太子宫,便已然有了类似于朝堂之格局。
而如今有了这些舍人,那便更是如此了。
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太子宫来,刘荣自然是高兴。
还是在这十几个舍人中,选出来了几个,命其到汲黯、张汤、主父偃等人的手下打下手。
被选中的人,自然是高兴万分,而未被选中的,一个个却也并未气馁,到了太子宫中,并不代表着只有这一次机会。
心中一个个皆是想到,下次,定也要被殿下认可矣。
如今汉家之内部,在经过吴楚等国叛军之后,天下大半之郡,皆已掌握在朝廷的手中,因而,朝廷与诸侯国之间力量的天平,已然偏向了朝廷。
如今天子刘启的诏命,再也不是当初,诏出长安,诸侯不闻的局面了。
诸侯国的百姓,只闻诸侯王之命,而不闻天子之诏的情况,是再也不会出现了。
然汉家之外部,自天子刘启嫁亲女与匈奴再次和亲之后,汉匈之间便再次互派使者,递交国书,汉匈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当然汉家天子与匈奴单于自然也是以兄弟相称。
匈奴人,不看中什么伦理天伦,从来只看中实际的利益,若不是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吞并汉家,其才不会给你玩儿这套虚的,还什么以兄弟相称,早就派铁骑南下猛攻汉境了。
而汉人与匈奴人可完全不同,华夏多数之朝代,是极其看中礼仪纲常的。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写过一句话,维持着明朝社会运转的东西不是法,而是一个叫“礼”的东西。
天子刘启明明算的上是匈奴君臣单于的老丈人,但如今竟然是要和自己的女婿来称兄道弟,适应一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是奇耻大辱还能是什么…………
汉家历代的天子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是高皇帝刘邦也曾有过。
当年,刘邦听了娄敬的计策,拉开了汉匈两家,数十年和亲的“大计”。
刘邦也曾想过,自己将公主嫁到匈奴去,或许匈奴的那个莫顿单于,便会心满意足了。
他却是未想到,他的这个女婿,还是想要将自己这个老丈人按在地上不停地摩擦。
固此,天子刘启没有一日,不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遣大军,越过长城,北击匈奴,一雪汉家数十年之耻辱。
当然这种想法,也只能在心中想想,不说此时能否装备一支精锐的骑兵来,作为与匈奴交战的利器。
只是战争一次所需要的资财,朝廷都难以拿出来。
当初平定吴楚叛乱之时,朝廷一时拿不出钱来,还是像几个商人,借高利贷去打仗。
有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此时虽说没有大炮,但打起仗来,钱还是要花的像流水一般。
自公元前129年,西汉元光六年,刘彘派四路大军并兵出长城,与匈奴交伊始,便拉开了汉匈之间长达三十余的战争。
一直到元狩四年,决定整个东北亚格局漠北之战落幕,这三十年间,便将汉家数代天子积累的家底给用尽耗干了。
整个汉家的财政,是千疮百孔,几乎就要崩盘了。
然匈奴之患,还是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才真正的得到了解决。
匈奴单于来朝,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之后才真真正正的第一次彻底的征服了蒙古高原,第一次,将华夏的版图,扩张到了遥远的中亚,成了历朝历代皇帝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成为华夷天下之共主。
…………………………………………………………………………
然汉人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此时汉家之人而言,无非只是汉家之人而已。
而对于西汉之后之人,其中的意义可就包含的太多了。
“汉”在上古之时,专指汉水,《尚书禹贡》就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一说。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水则是得名于天汉…………
这或许是上天的注定,说来或许还要感谢刘邦、萧何、甚至是项羽。
按照当初楚怀王与众人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然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从中作梗,将刘邦封在了路途险远的巴蜀之地。
然刘荣的曾祖父刘邦当时气的是眼冒血丝,几乎都想要与项羽开战了。
不过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之下,接受了汉王的册封。
萧何当时说,《周书》有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且汉中得名于“天汉”,原子意为银河。
固而,刘邦称为汉王,其建立的朝代,自然也就称之为汉代。
刘彘的许多作为,刘荣虽然是看不上,但就刘彘的功绩而言,任谁也无法磨灭。
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向东占领了棒子们的老家,朝鲜半岛,设朝鲜四郡。西征大宛,收服西域,然汉帝国治下之人,皆自称汉人。
汉家的强盛与荣光,成为了以后华夏之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以自己汉人的身份而西汉。
那号称盛世之巅的唐朝,依然没有甩托这个自古不变的自称。
而自称本朝为汉家,自己为汉人,李唐的皇帝为汉皇,唐朝的军队为汉兵,甚至在与吐蕃的正式盟约之中,都是自称汉。
然如今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刘荣的出现,或许就要改写汉帝国的走向。
汉人这两个字所代表着的含义、荣光,在不远的将来,皆要由刘荣亲手来缔造。
固此,在想到这些之时,刘荣便是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
但是能亲手缔造一个举世无双的汉帝国,这足以让刘荣,留名于千秋万世。
……………………………………………………………………
荀子曾言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管是要想要缔造出来一个怎样的朝代来,都是先要脚踏实地的打下无比夯实的基础来。
固此,刘荣便考虑过,要先打基础,既然说是要打基础,教育是怎么说,也绕不过的一个问题。
当初,想办法造出纸来,可不是仅仅是想要个可以赚钱的进项来。
而是比起竹简来,纸张可以让知识更加广泛的传播。
当然,在整个汉家搞个什么基础教育,令汉家数千万之百姓,都能认识字,就此时来说,和痴人说梦也没什么区别。
特别是那次到河东郡去之后,刘荣才发现,汉家此时的基层官吏,也没几个能把字认全的。
此时的精英阶级中,还不知道有多少全文盲,或半文盲呢,怎么能指望百姓呢。
也就在那时,刘荣才算是明白,当初祖父讲给自己的那番话,要多到汉境各地出巡,才能发现出问题来,常年呆在宫里,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固此,刘荣便是决意,在思贤苑中搞出来个私塾来,兴办教育,也是做何试点来。
然刘荣的计划,自然是也曾告诉过,张汤汲黯等人,不过他们中之多数,是完全看不懂太子这是何意。
因为在此时,只有上层精英阶级读书,底层百姓种地便可,为什么一定要认字读书呢。
不过却有一人,因刘荣之言而兴奋,那便是颜异。
颜异之师,便是此时儒家大名鼎鼎的胡毋生,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儒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演变,演变出来了许多派别。
其中多数派别,虽然嘴嘴上还说着什么有教无类,而其本质已然摒弃了孔子说的那句话,而是认定,有教有类,
然颜异的老师,公羊春秋的执牛耳者胡毋生,却是个坚决推行有教无类的儒学大家。
其自从辞官,回至齐地之后,便是数次在齐鲁各地讲学。
刘荣还曾听刘德说过,其曾听过胡毋生之讲学,连认不得几个字的百姓,亦可听之。
因此,刘德还曾邀胡毋生到淄川国讲学,以教化淄川国之百姓。
然让一个儒学宗师去给寻常百姓上课,估计十句话,半句都难听懂。
这种搞基础教育的事,还是要让那些刚刚出师不久的年轻人来做。
确定了要做的事,刘荣自然是要寻一地方来办学堂了,思来想去,那思贤苑便在上林苑中,那不正好是办学堂的好地方。
汉家的皇家园林,和别的朝代略有不同,后世大多之朝代,皇家园林只有贵族皇室可入之。
而上林苑却不是如此的,平常之百姓,除了特定的一些地方,其余之地,其也是可以入内的。
且上林苑中,还有一大片地方,是让附近之百姓以极其低廉之田税租种的。
当然,要进入之时,是需要“政审”的,祖上两三代不是老老实实的守法良民,还是不能入内的。
不够这个要求,对于大多数关中百姓而言,都算不上是一个要求。
只是办个学堂,这种事,还犯不上去给老爹上条陈请奏。
定下来了之后,刘荣便将此事交给了汲黯来办。
即便虽是不明太子之意,但这好歹是自己投入刘荣帐下之后,刘荣吩咐要做的第一件事。
且太子还年轻,要尝试做些新鲜事来,自然也是不为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冯节是回道:“谢殿下”。
有人开了头,且见到殿下似乎对冯节的印象不错,这或许是一次让太子记住自己名字的机会,其余之人,自然也不再有何顾及。
当即便是一个个的开始了自己介绍。
只见一人上前行礼:“臣南阳郡董沿,拜见殿下!”。
待其言毕,紧接着便又有一人,上前道:“臣三川郡李漋拜见殿下”。
“臣汉中郡韩兢,拜见殿下”。
“臣上党郡…………”。
……………………………………
听完这些人的自我介绍,刘荣也是发觉,这十几个人,皆是来自汉家各地之郡国,竟然连一个郡来的都没有。
这些人还真是五花八门,做什么都有,竟然还有两个原本是在太仆衙门中,养马的小吏。
有了太子三卿与太子九缭,刘荣的太子宫,便已然有了类似于朝堂之格局。
而如今有了这些舍人,那便更是如此了。
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太子宫来,刘荣自然是高兴。
还是在这十几个舍人中,选出来了几个,命其到汲黯、张汤、主父偃等人的手下打下手。
被选中的人,自然是高兴万分,而未被选中的,一个个却也并未气馁,到了太子宫中,并不代表着只有这一次机会。
心中一个个皆是想到,下次,定也要被殿下认可矣。
如今汉家之内部,在经过吴楚等国叛军之后,天下大半之郡,皆已掌握在朝廷的手中,因而,朝廷与诸侯国之间力量的天平,已然偏向了朝廷。
如今天子刘启的诏命,再也不是当初,诏出长安,诸侯不闻的局面了。
诸侯国的百姓,只闻诸侯王之命,而不闻天子之诏的情况,是再也不会出现了。
然汉家之外部,自天子刘启嫁亲女与匈奴再次和亲之后,汉匈之间便再次互派使者,递交国书,汉匈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当然汉家天子与匈奴单于自然也是以兄弟相称。
匈奴人,不看中什么伦理天伦,从来只看中实际的利益,若不是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吞并汉家,其才不会给你玩儿这套虚的,还什么以兄弟相称,早就派铁骑南下猛攻汉境了。
而汉人与匈奴人可完全不同,华夏多数之朝代,是极其看中礼仪纲常的。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写过一句话,维持着明朝社会运转的东西不是法,而是一个叫“礼”的东西。
天子刘启明明算的上是匈奴君臣单于的老丈人,但如今竟然是要和自己的女婿来称兄道弟,适应一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是奇耻大辱还能是什么…………
汉家历代的天子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是高皇帝刘邦也曾有过。
当年,刘邦听了娄敬的计策,拉开了汉匈两家,数十年和亲的“大计”。
刘邦也曾想过,自己将公主嫁到匈奴去,或许匈奴的那个莫顿单于,便会心满意足了。
他却是未想到,他的这个女婿,还是想要将自己这个老丈人按在地上不停地摩擦。
固此,天子刘启没有一日,不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遣大军,越过长城,北击匈奴,一雪汉家数十年之耻辱。
当然这种想法,也只能在心中想想,不说此时能否装备一支精锐的骑兵来,作为与匈奴交战的利器。
只是战争一次所需要的资财,朝廷都难以拿出来。
当初平定吴楚叛乱之时,朝廷一时拿不出钱来,还是像几个商人,借高利贷去打仗。
有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此时虽说没有大炮,但打起仗来,钱还是要花的像流水一般。
自公元前129年,西汉元光六年,刘彘派四路大军并兵出长城,与匈奴交伊始,便拉开了汉匈之间长达三十余的战争。
一直到元狩四年,决定整个东北亚格局漠北之战落幕,这三十年间,便将汉家数代天子积累的家底给用尽耗干了。
整个汉家的财政,是千疮百孔,几乎就要崩盘了。
然匈奴之患,还是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才真正的得到了解决。
匈奴单于来朝,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之后才真真正正的第一次彻底的征服了蒙古高原,第一次,将华夏的版图,扩张到了遥远的中亚,成了历朝历代皇帝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成为华夷天下之共主。
…………………………………………………………………………
然汉人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此时汉家之人而言,无非只是汉家之人而已。
而对于西汉之后之人,其中的意义可就包含的太多了。
“汉”在上古之时,专指汉水,《尚书禹贡》就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一说。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水则是得名于天汉…………
这或许是上天的注定,说来或许还要感谢刘邦、萧何、甚至是项羽。
按照当初楚怀王与众人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然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从中作梗,将刘邦封在了路途险远的巴蜀之地。
然刘荣的曾祖父刘邦当时气的是眼冒血丝,几乎都想要与项羽开战了。
不过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之下,接受了汉王的册封。
萧何当时说,《周书》有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且汉中得名于“天汉”,原子意为银河。
固而,刘邦称为汉王,其建立的朝代,自然也就称之为汉代。
刘彘的许多作为,刘荣虽然是看不上,但就刘彘的功绩而言,任谁也无法磨灭。
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向东占领了棒子们的老家,朝鲜半岛,设朝鲜四郡。西征大宛,收服西域,然汉帝国治下之人,皆自称汉人。
汉家的强盛与荣光,成为了以后华夏之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以自己汉人的身份而西汉。
那号称盛世之巅的唐朝,依然没有甩托这个自古不变的自称。
而自称本朝为汉家,自己为汉人,李唐的皇帝为汉皇,唐朝的军队为汉兵,甚至在与吐蕃的正式盟约之中,都是自称汉。
然如今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刘荣的出现,或许就要改写汉帝国的走向。
汉人这两个字所代表着的含义、荣光,在不远的将来,皆要由刘荣亲手来缔造。
固此,在想到这些之时,刘荣便是觉得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
但是能亲手缔造一个举世无双的汉帝国,这足以让刘荣,留名于千秋万世。
……………………………………………………………………
荀子曾言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管是要想要缔造出来一个怎样的朝代来,都是先要脚踏实地的打下无比夯实的基础来。
固此,刘荣便考虑过,要先打基础,既然说是要打基础,教育是怎么说,也绕不过的一个问题。
当初,想办法造出纸来,可不是仅仅是想要个可以赚钱的进项来。
而是比起竹简来,纸张可以让知识更加广泛的传播。
当然,在整个汉家搞个什么基础教育,令汉家数千万之百姓,都能认识字,就此时来说,和痴人说梦也没什么区别。
特别是那次到河东郡去之后,刘荣才发现,汉家此时的基层官吏,也没几个能把字认全的。
此时的精英阶级中,还不知道有多少全文盲,或半文盲呢,怎么能指望百姓呢。
也就在那时,刘荣才算是明白,当初祖父讲给自己的那番话,要多到汉境各地出巡,才能发现出问题来,常年呆在宫里,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固此,刘荣便是决意,在思贤苑中搞出来个私塾来,兴办教育,也是做何试点来。
然刘荣的计划,自然是也曾告诉过,张汤汲黯等人,不过他们中之多数,是完全看不懂太子这是何意。
因为在此时,只有上层精英阶级读书,底层百姓种地便可,为什么一定要认字读书呢。
不过却有一人,因刘荣之言而兴奋,那便是颜异。
颜异之师,便是此时儒家大名鼎鼎的胡毋生,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儒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演变,演变出来了许多派别。
其中多数派别,虽然嘴嘴上还说着什么有教无类,而其本质已然摒弃了孔子说的那句话,而是认定,有教有类,
然颜异的老师,公羊春秋的执牛耳者胡毋生,却是个坚决推行有教无类的儒学大家。
其自从辞官,回至齐地之后,便是数次在齐鲁各地讲学。
刘荣还曾听刘德说过,其曾听过胡毋生之讲学,连认不得几个字的百姓,亦可听之。
因此,刘德还曾邀胡毋生到淄川国讲学,以教化淄川国之百姓。
然让一个儒学宗师去给寻常百姓上课,估计十句话,半句都难听懂。
这种搞基础教育的事,还是要让那些刚刚出师不久的年轻人来做。
确定了要做的事,刘荣自然是要寻一地方来办学堂了,思来想去,那思贤苑便在上林苑中,那不正好是办学堂的好地方。
汉家的皇家园林,和别的朝代略有不同,后世大多之朝代,皇家园林只有贵族皇室可入之。
而上林苑却不是如此的,平常之百姓,除了特定的一些地方,其余之地,其也是可以入内的。
且上林苑中,还有一大片地方,是让附近之百姓以极其低廉之田税租种的。
当然,要进入之时,是需要“政审”的,祖上两三代不是老老实实的守法良民,还是不能入内的。
不够这个要求,对于大多数关中百姓而言,都算不上是一个要求。
只是办个学堂,这种事,还犯不上去给老爹上条陈请奏。
定下来了之后,刘荣便将此事交给了汲黯来办。
即便虽是不明太子之意,但这好歹是自己投入刘荣帐下之后,刘荣吩咐要做的第一件事。
且太子还年轻,要尝试做些新鲜事来,自然也是不为过。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