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导语:
为何经济发达的美国,其制造业却竞争不过中国,“美国制造”为什么不如“中国制造”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的比较优势。
据《数字商业时代》杂志报道了这么一则故事:
美国人DaleShotwell在一年圣诞节惊奇地发现自己所购买的40件圣诞礼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甚至连圣诞贺卡都印着“made i
Chi
a”。
无独有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的作者――Sa
a Bo
gio
i女士发现,自己在2004年购买的圣诞节礼物中,有25件都标有“made i
Chi
a”,非中国制造的仅有14件。于是她尝试之后的一年不去购买“中国制造”,这一年Bo
gi
i女士过得非常痛苦,在购物时与家人不断争吵,于是在书的末尾,她告诉读者,没有中国产品仍可以生活,但是家庭支出会增加,生活会变得艰辛。
最近几年,大多数美国人都像Bo
gio
i女士一样,已经习惯并接受了“made i
Chi
a”,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大型的购物中心,几乎很难找到真正的“美国制造”。
美国人已经不再像欧洲人一样有那么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不再觉得“中国制造”是便宜却质量差的代名词,除了那些对生活特别讲究的高层人士外,人们很少去关注产品标签上印着的是“made i
Chi
a”还是“madei
Ame
ica”。人们安心地购买着印有“中国制造”的美国品牌,因为这些商品仍旧是美国的设计,仅仅是在中国进行生产。这样的购买习惯并不是为了贪图便宜的价格,而是“made i
Chi
a”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货柜,要想找到真正的“美国造”,恐怕还要费上一番周折。
2008年末,美国即将迎来一年内最大的购物季――圣诞节,尽管笼罩在金融海啸的阴影下,美国人仍旧早早地开始奔波于各大商场、百货公司,购置圣诞节礼物。他们发现,自己所去的购物中心里,大多数的货品仍旧是“made i
Chi
a”。
于是,有些具有民族精神的美国人开始倡议“Buy Ame
ica
”,以此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来缓解美国经济衰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每一个民众都可以通过购买美国产品来帮助自己的国家度过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呼吁美国品牌将自己的工厂搬回到本土,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于是,各媒体开始回顾并宣传“中国制造”的劣质历史,让更多的人去购买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在明尼苏达州,地方**更是发出倡议,让大家在此次的圣诞购物季中积极购买本地产品,来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他们最近发布的报告《明尼苏达州制造:在困难的经济时期推进明尼苏达经济》中指出:如果每人都将1/4的圣诞节支出用来购买明尼苏达州本地制造的产品,那么当地经济就可以得到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也极有可能提高本地的就业率。
但是,美国消费者追踪公司的董事长B
ittBeeme
并不乐观,他表示,尽管在今年的调查中,63%的人表示会购买本地产品,但是,去年表示同样意愿的61%的居民中,仅有1/3的人真正按照计划购买了本地制造的产品。一方面,这些本地产品缺少广告宣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购买“madei
Ame
ica”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需要更高的消费支出,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寻找真正的“美国制造”。
Dale Shotwell在今年为他的孙子们购买圣诞节礼物时发现,他所购买的40件礼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另外还有两件是来自韩国,两件是新加坡产品,甚至连圣诞贺卡都印着“made i
Chi
a”。
他逛了主要的零售商店和几乎所有的大型商场,都很难找到真正的“美国制造”。Shotwell在今天的经历与Bo
gio
i女士4年前极为相像,尽管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美国社会诸如“buyAme
ica
”和“buylocal”的倡议越来越多,但人们仍旧在圣诞礼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made i
Chi
a”。
看到上述报道,读者不仅会想:为什么经济发达的美国,其制造业却竞争不过中国,“美国制造”为什么不如“中国制造”多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指加入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的比较优势。
以生产服装为例,生产需要投入资源,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人力资源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商品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的特殊性,生产是不能兼顾的,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谓生产的替换。为了生产服装,美国就不得不少生产其他产品,比如说电脑。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机会成本。服装的机会成本用电脑来表示的话,就是用生产一定数量服装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电脑的数量。
假设美国为过圣诞节生产3000万套服装。如果将生产这些服装的劳动力用来生产电脑,则可生产20万台。于是,这3000万套服装的机会成本就是20万台电脑。这3000万套服装可以在中国生产,这样的话,用电脑来衡量这些服装的机会成本要比在美国的要低的多。因为中国工人生产电脑的效率要比美国低些。这也就是说,在相同数量的劳动力之下,中国生产的电脑的数量会比美国少一些,比如说,只生产了18万台。
机会成本上的差异就提供了一个互利性的可能。美国把生产3000万套服装的劳动力用于生产电脑,而中国将生产电脑的劳动力用来生产圣诞服装。这样,世界上生产的服装数量没有变化,但是电脑数量却增加了2万台。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扩大整个世界经济的规模。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生产服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电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说到比较优势,不能不提和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假如,美国生产服装的效率是中国的两倍,那么美国在生产服装上就有绝对优势。美国生产电脑的效率是中国的五倍,那么美国在生产飞机上也有绝对优势。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在生产服装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生产电脑上具有比较优势呢?因为尽管美国在服装生产上对中国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更大。因而中美贸易中会是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电脑。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
正是各国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为何经济发达的美国,其制造业却竞争不过中国,“美国制造”为什么不如“中国制造”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的比较优势。
据《数字商业时代》杂志报道了这么一则故事:
美国人DaleShotwell在一年圣诞节惊奇地发现自己所购买的40件圣诞礼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甚至连圣诞贺卡都印着“made i
Chi
a”。
无独有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的作者――Sa
a Bo
gio
i女士发现,自己在2004年购买的圣诞节礼物中,有25件都标有“made i
Chi
a”,非中国制造的仅有14件。于是她尝试之后的一年不去购买“中国制造”,这一年Bo
gi
i女士过得非常痛苦,在购物时与家人不断争吵,于是在书的末尾,她告诉读者,没有中国产品仍可以生活,但是家庭支出会增加,生活会变得艰辛。
最近几年,大多数美国人都像Bo
gio
i女士一样,已经习惯并接受了“made i
Chi
a”,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大型的购物中心,几乎很难找到真正的“美国制造”。
美国人已经不再像欧洲人一样有那么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不再觉得“中国制造”是便宜却质量差的代名词,除了那些对生活特别讲究的高层人士外,人们很少去关注产品标签上印着的是“made i
Chi
a”还是“madei
Ame
ica”。人们安心地购买着印有“中国制造”的美国品牌,因为这些商品仍旧是美国的设计,仅仅是在中国进行生产。这样的购买习惯并不是为了贪图便宜的价格,而是“made i
Chi
a”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货柜,要想找到真正的“美国造”,恐怕还要费上一番周折。
2008年末,美国即将迎来一年内最大的购物季――圣诞节,尽管笼罩在金融海啸的阴影下,美国人仍旧早早地开始奔波于各大商场、百货公司,购置圣诞节礼物。他们发现,自己所去的购物中心里,大多数的货品仍旧是“made i
Chi
a”。
于是,有些具有民族精神的美国人开始倡议“Buy Ame
ica
”,以此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来缓解美国经济衰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每一个民众都可以通过购买美国产品来帮助自己的国家度过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呼吁美国品牌将自己的工厂搬回到本土,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于是,各媒体开始回顾并宣传“中国制造”的劣质历史,让更多的人去购买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在明尼苏达州,地方**更是发出倡议,让大家在此次的圣诞购物季中积极购买本地产品,来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他们最近发布的报告《明尼苏达州制造:在困难的经济时期推进明尼苏达经济》中指出:如果每人都将1/4的圣诞节支出用来购买明尼苏达州本地制造的产品,那么当地经济就可以得到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也极有可能提高本地的就业率。
但是,美国消费者追踪公司的董事长B
ittBeeme
并不乐观,他表示,尽管在今年的调查中,63%的人表示会购买本地产品,但是,去年表示同样意愿的61%的居民中,仅有1/3的人真正按照计划购买了本地制造的产品。一方面,这些本地产品缺少广告宣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购买“madei
Ame
ica”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需要更高的消费支出,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寻找真正的“美国制造”。
Dale Shotwell在今年为他的孙子们购买圣诞节礼物时发现,他所购买的40件礼物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另外还有两件是来自韩国,两件是新加坡产品,甚至连圣诞贺卡都印着“made i
Chi
a”。
他逛了主要的零售商店和几乎所有的大型商场,都很难找到真正的“美国制造”。Shotwell在今天的经历与Bo
gio
i女士4年前极为相像,尽管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美国社会诸如“buyAme
ica
”和“buylocal”的倡议越来越多,但人们仍旧在圣诞礼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made i
Chi
a”。
看到上述报道,读者不仅会想:为什么经济发达的美国,其制造业却竞争不过中国,“美国制造”为什么不如“中国制造”多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指加入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的比较优势。
以生产服装为例,生产需要投入资源,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人力资源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商品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的特殊性,生产是不能兼顾的,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谓生产的替换。为了生产服装,美国就不得不少生产其他产品,比如说电脑。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机会成本。服装的机会成本用电脑来表示的话,就是用生产一定数量服装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电脑的数量。
假设美国为过圣诞节生产3000万套服装。如果将生产这些服装的劳动力用来生产电脑,则可生产20万台。于是,这3000万套服装的机会成本就是20万台电脑。这3000万套服装可以在中国生产,这样的话,用电脑来衡量这些服装的机会成本要比在美国的要低的多。因为中国工人生产电脑的效率要比美国低些。这也就是说,在相同数量的劳动力之下,中国生产的电脑的数量会比美国少一些,比如说,只生产了18万台。
机会成本上的差异就提供了一个互利性的可能。美国把生产3000万套服装的劳动力用于生产电脑,而中国将生产电脑的劳动力用来生产圣诞服装。这样,世界上生产的服装数量没有变化,但是电脑数量却增加了2万台。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扩大整个世界经济的规模。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生产服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电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说到比较优势,不能不提和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假如,美国生产服装的效率是中国的两倍,那么美国在生产服装上就有绝对优势。美国生产电脑的效率是中国的五倍,那么美国在生产飞机上也有绝对优势。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在生产服装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生产电脑上具有比较优势呢?因为尽管美国在服装生产上对中国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更大。因而中美贸易中会是中国向美国出口服装,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电脑。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
正是各国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