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得亲自去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不让江山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得亲自去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个半月后,豫州城。

    曹猎从那张无比舒适的大床上艰难的爬起来,他觉得这床上有个魔鬼,给他下了诅咒,每天不睡够那么多时间,就不能起床。

    他觉得自己有心除魔,无力回天。

    每天和这魔鬼的战斗,都是以自己屈从而告终,他知道自己不是没有求胜之心,只是自己能力有限。

    说实话,这两年是曹猎最舒服的两年,他在豫州整日悠闲的像是一只小鸟。

    李叱交给他的事,是在豫州把中原最大的武工坊看好。

    这里,产出了宁军所需武器装备的五成以上,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豫州还是中原最大的产粮地,这里的粮食除了满足豫州百姓的需求之外,还满足了至少半数宁军的粮草供给。

    而曹猎之所以被李叱留在豫州,是因为曹猎在这,有着无与伦比的协调能力。

    他在豫州,其他官员可能需要很费力才能做到的事,他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把事情办的更好。

    曹家虽然早就已经不似从前那样辉煌,可曹家的影响力还在。

    这个巨大的影响力,就来自于生意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豫州刚刚复苏的时候,桑蚕产业重新运作起来,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价格疯涨。

    没有需要李叱说话,曹猎主动约谈了各家商户,明确告诉各家,曹家的桑蚕生意不会涨价。

    你们如果执意要涨价,那垄断着豫州水陆两道运输的曹家,将会让豫州做桑蚕生意的人,一件货物也出不去。

    曹猎的态度,让这些生意人明白过来,发战争财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大床实在是妖法强大,曹猎好不容易才脱身,起来洗漱的时候,才假装知道已近中午。

    这个假装才知道自己睡到中午的流程,每天他都要走一遍。

    吃饭的时候,下人进来禀告,说是廷尉府有人来求见。

    廷尉府的人来,必然是有大事,所以曹猎连忙放下碗筷去书房等着。

    半个时辰之后,一个要犯就被关押进了曹家的后院,曹家的护卫分批十二个时辰看守。

    送走了廷尉府的人,曹猎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沉思。

    虽然廷尉府的人没有明说那个要犯会在什么时候用到,但向曹猎透露了此人的身份。

    这个人可是越州府的府丞,徐绩的亲信,被廷尉府的人拿了,却不关押在廷尉府大牢里,这事,怎么想怎么不对劲。

    曹猎是何等聪明的一个人,只片刻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他猜到了,这个要犯不是现在用到的人,而是在宁王称帝之后。

    甚至不是称帝之后马上就会用到,有可能是立国几年后才会用到,所以这个人,要在他手里看管至少几年的时间。

    一想到这些,曹猎就有些头疼。

    宁王这是要放任徐绩做大,然后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把徐绩除掉。

    想想看,那时候已经立国几年,追随李叱征战天下的文臣武将们,也都已经安享了几年的生活。

    也许不只是有一个人会飘起来,他们都是功臣,处置起来会很麻烦。

    所以如果用徐绩这样一个足够分量的人来敲打,比规劝那些功臣们要有用的多。

    持功自傲的人,想想就知道不会少,都是刀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李叱不想让他们在功成名

    就之后,反而会因为触犯了律法而被拿掉。

    一想到这些,曹猎就想到了自己。

    他忍不住有些庆幸。

    因为从一开始,李叱就在保他。

    看起来,是李叱像个扒皮怪一样,不断的把曹家的产业收归公有。

    可实际上,这是在堵人的嘴,按照正常来说,曹家如此庞大的产业,而且其中半数是见不得光的产业。

    以宁王的做事风格,曹家会被全盘接收,可曹猎手里现在还有那么大的家业在,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李叱对曹猎的在乎?

    所以曹猎也不得不为自己以后考虑了。

    曹家现在的产业,明面上最大的依然是陆运和水运。

    所以他沉思了良久之后,决定给李叱写一封亲笔信。

    信的内容大概是......主公征战蜀州,补给线实在过长,沿途粮草物资的损耗太大。

    所以他想把曹家的陆运和水运,都交给宁军军方来管理调度,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帮助西征大军保障后勤。

    信写完了之后,曹猎又是沉思了许久,然后把信撕了扔进火炉里。

    他朝着外边喊了一声:“把生意上的大掌柜们都请过来议事,就说我要出远门,要对他们交代一下。”

    然后他又自言自语了一句:“我把自家这么大的肉割了给你,如果再不让你当面夸我几句,多亏......光夸我也不够,我还得吃你几个月才行。”

    第二天一早,曹猎带着随从就出发了。

    这一天,天没亮他就起床,那张舒适大床上的魔鬼,应该都会很惊讶,今天的曹猎怎么会这么能打。

    又一个半月后,蜀州。

    此时已经到了四月,蜀州的风景美的好像是人间仙境。

    宁军的二十万大军一直都在眉山下驻扎,不进攻,也不退兵。

    可是宁军并不难受,难受的是眉山大营上的蜀州军,他们已经被围困半年之久。

    原本在眉山下的宁军有超过四十万人,可是在开春之后,沈珊瑚就带着二十万大军离开了。

    她绕过了眉山大营和眉城,一路往西北方向去打,如果顺利的话,很快就会和从西北往东南打的唐安臣会师。

    而李叱就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甩手掌柜的特长,在眉山下整日悠闲自得的过着他的小日子。

    天气好的时候就会带着高希宁去游山玩水,这方圆百里之内的好去处,都被他走了个遍。

    宁军每天都在眉山下正常操练,除了不打仗之外,一切都是战时的准备。

    当曹猎到了蜀州宁军大营,看到李叱居然好像比原来还稍稍胖了些,他就知道李叱这半年来日子过的太舒服了。

    说实话,蜀州这边的气候确实养人。

    不同于其他地方,蜀州的食物几乎能满足所有口味的人。

    如果一个北方人去了越州,一定会感慨那边饮食种类的繁杂和精致。

    但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越州的食物滋味太过寡淡,和北方人习惯的口味相差甚远。

    如果去了西北,那边的食物大多以牛羊肉为主,对于如冀州和豫州地方出来的人,也和一开始到了越州的感觉一样。

    最初还会觉得新奇且美味,时间久了,便会怀念猪肉的滋味。

    蜀州不一样,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九成都能在蜀州找到自己满意

    的食物。

    而且长期吃下来,也不会觉得抵触和厌烦。

    李叱在看到曹猎居然瘦了些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你把你家生意祸害的不行了?

    是家道败落了吗?

    在宁军大营后边的山坡上,有一条石阶小路可以上山。

    这山距离对面的眉山有三十里左右,所以对进攻没有什么帮助。

    山上有修建好的凉亭,还有一座道观一座寺庙,不过因为打仗的原因,几乎没有百姓们上山来。

    李叱的意思是,曹猎远道而来,带他去吃顿好的,山中道观里的素斋滋味一绝,他想带曹猎去尝尝。

    曹猎说我不远万里而来,你就带我去吃素,这不像是我家道败落的样子,像是你都请不起了。

    李叱就扔给曹猎一张弓,说你想吃肉还不好说,山里有的是,想吃什么打什么。

    凉亭里,李叱坐在那看着曹猎在远处瞄准一只野兔,他看着曹猎那生疏的姿势,忽然间有些心疼这个家伙。

    廷尉府的人不是没有向李叱报告过曹猎的消息,豫州那边,廷尉每个月都会有书信送来。

    在信里,不止一次的说道曹猎现在有些颓废,每天都是睡到中午才起床。

    基本上也不会练功了,更加没有什么交际,和豫州的大小商人,没有必要不会相见。

    和豫州官场上的人,没有必要更不会见面。

    好吃懒做,用这四个字就能形容出曹猎一半的生活,另一半是游手好闲。

    可这正是李叱心疼这家伙的原因啊。

    曹猎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所有人,他就是想做个胸无大志的有钱废物。

    不练功了,不交际了,以前的习惯,只保留了经常去青楼这一条。

    曹猎这样做不是为了让李叱放心,因为他知道李叱对他本来就放心。

    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宁王的那些文臣武将们放心,不然的话,以曹家的产业之大,会被多少人盯着。

    再者说,以曹家曾经的背景,曹猎就算什么都不敢干,都应该被除掉。

    李叱看着那家伙竟然没能一箭射中趴着不动的兔子,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一个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整日贪睡,流连于青楼。

    还瘦了。

    “咱们去河边吧。”

    李叱朝着曹猎喊了一声。

    曹猎回头看向李叱:“你是在比较隐晦的笑话我射不中?”

    李叱摇头:“不是。”

    曹猎刚要说不信,就听到李叱继续说道:“不是隐晦的笑话你,是很直接的告诉你,你现在就是个垃圾。”

    曹猎哼了一声,把弓箭递给不远处的宁军士兵。

    他走向李叱:“钓鱼就显得我不垃圾了?我怀疑你要去钓鱼,是想看到我垃圾的另一面。”

    李叱道:“我钓,你看着,我钓上来后就可以嘲笑你垃圾的另一面了,都不必看。”

    曹猎:“既然你想亲自动手,为何不去抓那野兔?”

    李叱语气很平淡的说道:“你抓不住的东西,用不着我去抓。”

    曹猎一怔。

    然后李叱对曹猎笑了笑道:“我抓的住的东西,随随便便都可以给你。”

    于是,曹猎也笑起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不让江山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不让江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不让江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让江山》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