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班师还京 一更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回到明末去当兵第404章班师还京 一更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贺人龙和甘宝、姜兴元奉命带着十万明军,拉着二百门红衣大炮,浩浩荡荡杀奔郝图阿拉城而来。

    战报传来,在郝图阿拉城屁股还没坐稳的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聚众商议之后,决定再度迁都。因为他们现在早已经没有力量和大明对抗了,只得打游击了。否则,盛京他们可不会轻易放弃。

    这次多尔衮很有自知之明,只剩下一万多军队和一百多门大炮,而且赫图阿拉是土城,根本谈上城高池深,与固若金汤的盛上京的城防根本没法比,十万对一万,他们觉得肯定守不住,盛京都放弃了,何况一个赫图阿拉焉?

    因此明军兵锋未到,多尔衮和孝庄就带着小顺治再次迁都,具体迁到哪儿这次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方向当然是辽阔的东北,到哪里算哪里,越远越好,免得屁股还没暖热,讨厌的明军又来骚扰。

    这次他们带上了蒙古包,走到哪里就把蒙古包安扎在哪里,果真又重操旧业,过起了游牧民族的生活。

    这次他们下决心要远离大明的影响,这一次他们出去的真是远了,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也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走了多远,就到了黑龙江流域,这里是野人女真活动的地带,但是野人女真也早归附了大清,因此,这里还是他们的家,野人女真照样欢迎他们,或者说不敢与他们为敌,因为大清旗帜未倒,太祖太宗虽然都不在了,但余威尚存。

    但是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再看他们的队伍,与在赫图阿拉时又大附度缩水,除了一万多军队和一百多门红衣大炮仍旧在以外,文武百官的队伍也减少了不少,能够屈指可数了,再看跟过来的族人连同蒙古人和满洲人等算上也才五万多人。

    这些蒙古人主要是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家族,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人,其余的占大多数的科尔沁部落没有来,另外还有扎赍特部和扎鲁特部。跟来的汉族人除了军队以外一个没有,在赫图阿拉还有没少汉人追随,现在看来了他们对大清彻底失望了,不得不掉队。

    范文程、宁完我、耿仲明和尚可喜等这些汉臣之所以还死心踏地地追随大清,是因为他们知道林毅容不下汉奸,宁可让鞑子投降,也不能接受汉奸,因此他们不得不把汉奸进行到底。

    大清迁过来的这些人,从皇上到臣民,从军到百姓,从太监到宫女,拍拍脑袋都算一个,加起来都算上还没有一个大游牧民族部落的人口多。

    不过这里虽然偏远,但人口并不少,主要是野人女真、达斡尔人、赫哲人、乌拉人、鄂温克人、费雅克人、鄂伦春人等。这些人主要分布兴安岭一带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中下游地区,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人。

    因此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雄心仍在,一是他们觉得这里安全了,大明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短时间内肯定触及不到他们,二是他们既然奴役不了汉人,奴役这些人也不错,因此在黑龙河流域选了一块地方,开始大兴土木,筑城修堡,建立根据地。

    游牧民族出身的他们,一旦爱上了城堡生活,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汉人的城高池深、集中而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可以秒杀一切,特别是想想仿制汉人城池构筑的盛上京,栉次鳞比的亭台楼阁和人间天堂般的红墙大内,他们蒙古包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他们带来的军民是主力,发动当地的女真人、鄂温克人,选好地址以后,让范文程和宁远我设计,图纸定下来以后,找来能工巧匠,挖土的挖土,十多万人给他们打下手,伐木的伐木,采石的采石,人多好干活,没出一年,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相对17世纪四十年代来说)土城便拔地而起了。

    这座城池就坐落在鄂霍次克海岸,离库页岛二百里多里的地方。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把这里命名为新京,意为大清新的京师。

    这座城虽然比不上盛京,但在规模和豪华城度上要远远超赫图阿拉,而且城防上也是城高池深,多尔衮和孝庄带着小顺治又住进了金壁辉煌的宫殿。

    城市主体起来以后,为了加强城防,开始修建辅城和翁城,另外在城外设置了一批堡垒,派驻军队,成为新京的屏障。

    其实他们选的地方也属于大明的国土,这里曾经是奴尔干都司的属地,建州三卫对家里进行了行政管辖,库页鸟上还建有过卫所,但这都是明朝中期以前的事了,到了天启皇帝和崇祯时代,这里早就废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这里成了后金的领土,即后来大清版图的一部分。

    多尔衮在这里站稳脚跟以后,就开始对这里居民进行统治,让他们朝贡,强迫他们服徭役和兵役,有不服的就武力解决,八旗军在这里还是无敌的,而且谁不怕红衣大炮呀,加上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影响,还真没有敢反抗的,很快方圆千里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西至大兴岭、小兴安岭及外兴安岭,东部至库页岛,岛上的居民也是附附贴贴的愿作大清的顺民。

    范文程和宁完我仍然建议推行以前的汉化政策,对这里居民不止镇压和压迫,推行一系列的惠民亲民措施,鼓励农耕,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发展商贸,公买公卖,另外愿意进城居住的可以搬进来,凡正这么大一座城基本空着呢,以此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休养生息,以图再次做大做强。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都欣然接受,很快城居民增加到十几万,这些游牧民族一听有城有房可以住,谁还愿意过居无定所的野游生活呀?纷纷涌进城中,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就这样城中的住户多了起来,商店铺户多了起来,小商小贩叫买叫卖,车水马龙也热闹起来。

    这时战报传来,沙俄的商人和武装开始在黑龙江流域活动,他们残酷地驱赶当地居民,达斡尔人已经开始抵抗,多尔衮一听,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妈的,这些大鼻子你们是哪的,敢来这里撒野?

    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出兵援助,派出贝子博洛和怀顺王耿仲明带着五千兵马拉着50门红衣大炮,离开新京西进,收拾沙俄侵略者……

    贺人龙督师十万,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赫图阿拉城,一面向林毅报捷,一面继续驱赶多尔衮,直到追出千里之外,追到后世的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直到这些鞑子跑进深山老林无影无踪了,他们才收兵胜利班师。

    此时林毅在盛京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从夏初已经住到了秋末了,其实这里早避暑胜地,没有中原一带的炎热,而且风景也好。

    这期间除了朝国遣使来示好之外,很多蒙古部落的首领也纷纷来拜见林毅,表示愿意作大明的顺民,年年朝贡,岁岁称臣。这些部落以前都是大清的邦众,主要是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一些部落,包括科尔沁部也派来了使者。

    林毅当然非常高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全都来者不拒,现在博尔济吉特家族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人已经被科尔沁部开除了,科尔沁现在一致推举苏沫尔的亲族哈郎扎里为部落酋长,并奏请林毅同意,林毅问苏沫尔这个扎里如何,苏沫尔点点头,林毅就慨然应允。

    现在大清已经完了,蒙古除了漠西蒙古外,也全都归附了大明,对于漠西蒙古林毅已经派人出使,让使者去问问他们班禅究竟何意?如果不识时务,继续武力解决。原则就是一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时从燕京传来消息,内阁和兵部的联合奏折,说江阴三公不负监国大人所望,率南直隶一带的兵马已经将郑芝龙的叛军阻在镇江一带,陆上郑芝龙的叛军则被阻止在湖南南部。

    但是西南部战事吃紧,虽然大西王张献忠被抓进京师投入死牢,大林毅的运筹之下,大西集团现在分为李定国和孙可望两派,这两派谁也不服谁,各自都有一批死党,都有十几万军队,这大大分裂了大西的残余势力。

    使得高桂英和李岩率部能够长驱直入,趁他们分裂之机,明军一度端了大西的老巢西京,也就是后世的四川省成都市,大西贼军被赶出了四川,但是李定国现在占据贵州,仍然是打着大西军旗号召兵买马,打算重振大西。

    孙可望则占据云南,特别是这个孙可望现在与云南王沐天波化敌为友,与大明势不两立,他们打出的旗号也变了,不再是什么建立大西,推翻大明了,而是要清君侧,目标直指林毅。

    而且他们还得到了缅地的支持,缅地王已经出兵了,现在孙可望手下兵马超过二十万,且不说孙可望骁勇善战,沐天波的走线铜锤无人能敌,更有缅地的大象军助势,因此高桂英和李岩屡吃败仗,已经退守成都,现在半个四川已经被都孙可望的人马夺去了。

    四川告急,内阁和兵部奏请圣裁。

    林毅一看勃然大怒,“妈的,这些年老子转战北疆,没暇顾及南方,砖头瓦块都要成精了?孙可望、沐天波、缅地王、郑芝龙,你们都我等着!”

    对于李定国林毅没放在眼里,因为这是林毅放出的一棋子,思忖之后,林毅决定必须班师还京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明末去当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去当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明末去当兵》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