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皇太极三路大军八月中旬离开的盛京,到九月底的时候,从密云往南,大明京畿的西部,北部,东部十几个州县,全部沦丧,半个京畿遭到了鞑子铁蹄的蹂躏。
鞑子所过之处,大明各地的军队死走逃亡,倒霉的当然是老百姓。
别看范文程说得挺好,这次对大明用兵是以战促和,应该重用汉人降将,禁止杀戮,范文程用的其实是以汉制汉的策略。
皇太极也很以为然的答应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上次他们兵败,这次明显有报复的倾向,特别是阿敏的部队,数月之前在这一带,他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惨败,为了报复他的汹汹而来,狼狈而逃。
这次他更加变本加厉,找不到林毅和卢象升他们,他把气都撒到了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
就像他的性格一样,鼻孔朝天,叫嚣无度,每到一地奸淫,烧杀抢掠成风,焚毁老百姓的房屋,弑杀弱小,惨无人道,犯下的罪行滔天。
离上次鞑子袭扰京畿,还不足一年,这些天杀的又来了,还有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活路吗?
老百姓呼号连天,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上次鞑子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惨败,还不到一年,他们怎么又卷土重来了?老天真是无眼,这年头,人死王八活,要知道这样,我他们说什么不会回来,就在山林中一呆多好,或者远遁他乡。
鞑子的兵将在大明老百姓的奔走呼号及惨叫的血泪声中,屠刀乱舞,寻找着快感和刺激。
京畿一带只有驻守渔阳的刘肇基,率部拼死抵抗。
刘肇基,卢象升的部属,作战勇敢,曾经是卢象升手下的总兵官,卢象升出事以后,他率部一直驻守渔阳。
可是刘肇基只有7000人马,根本抵挡不住鞑子十几万人马的进攻,他一面坚守城池,一面向京师求援。可是援兵迟迟无有音信。
血战数日之后,城破,刘肇基率领残部,与鞑子们展开了巷战,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退石门桥,就是后世的三河市一带,渔阳失守。
大明朝京师震动,崇祯皇帝,急得在金銮殿上来回直转,下面的文武百官,一片肃然,站在那里低着头,像给死人默哀一样,连大气都不敢出。
其实现在的大明朝并非无兵可派,别看什么千疮百孔,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什么如风口之灯,大厦将倾,瘦死的骆驼终归比马大。
大明朝延续了近300年的国祚,论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此时大明朝的精兵强将不下百万。就算走了一个卢象升,还有孙传庭,还有洪承畴,还有熊文灿,还有郑崇俭,能征惯战的大将更多,除了宁远军的将士之外,还有孙传庭的秦军,另外曹变蛟,高杰,贺人龙,左良玉,黄得功,这些人哪个都是万人敌。
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杨嗣昌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他跟御马监的太监高起潜一样,是主和派的人物之一,崇祯皇帝非常器重此人。
器重到哪一步,数年前,杨嗣昌的老爹杨鹤因剿贼不力,要被开刀问斩,因为杨嗣昌的辞职要代父受罪,崇祯皇帝立马改变了主意,不但不杀杨鹤了,反而百般安慰杨嗣昌,要他好好干,千万不要辞职。“得卿,相见恨晚!”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可见一斑。
现在杨嗣昌的政敌少了一个卢象升,主和派明显占了上风,去年鞑子们撤退以后,主和派更加振振有词。
主和派主要是对大清也就是对鞑子主张妥协求和,而对农民军,也就是所谓的流贼血腥镇压。他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荡寇。而且他这三点,有先后顺序,以前两条为最。
崇祯皇帝如获至宝,一一答应。在这种思潮的操纵下,崇祯皇帝竟然颁下诏旨,扩充兵马十几万,但是国库亏空,国家现有的军队粮饷都发不下来,再扩充十几万,没有钱粮怎么养兵?崇祯皇帝只好向老百姓摊派,开始增加练饷和剿饷。
在这种情况下,还向农民增加赋税,崇祯皇帝这一策略,无异于作死之举。
把皇上忽悠的接受了自己的策略,杨嗣昌当然高兴,接下来开始进行他的第二步计划,那就是全力剿贼。
为了剿贼,他和总理五省军务的熊文灿研究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所谓的四正,即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地巡抚分剿而专防。六隅即延绥,山东,山西,江南,江西,四川,六地巡抚分防而协剿。
这道奏折呈上去之后,崇祯皇帝更加赞许,立即责令实施。
杨嗣昌就开始调兵遣将,把陕西总督孙传庭调来,把三边总督洪承畴也调来,左良玉,高杰,贺人龙,曹变蛟,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全部率部随军出征,另外还把山东总兵刘泽清调往河南。
总之这一番调动,把京畿周围的精兵强将全都调到了山西,河南,湖广江淮等地,张网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去了。
这才造成了京畿一带的空虚,正好这个时候,皇太极御驾亲征。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落到崇祯的龙书案上,可是天朝大国竟然无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响应的很是寥寥,来勤王的兵马还没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认为杨嗣昌更是难辞其咎,他身为兵部尚书,不得不说话了。
杨嗣昌心里话我的陛下,这有何难呢?我们既然采取的是对鞑子和而不战,攘外必先安内嘛。现在到了事头上,就按这个策略办就行了,有什么可着急的呢?派人跟鞑子谈判,给他们一些好处,要地盘给地盘,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牲口给牲口,要人给人。总而言之,满足他们,只要他们退兵就行。
但是杨世昌话到嘴边不敢说了,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崇祯皇帝最不好伺候。脾气大,变化快,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还有点儿死要面子活受罪。
派人跟达子谈判求和之事,绝不能出于自己的口中。否则鞑子退去之后,他要是觉得这趟买卖亏了,秋后找人算账,这件事必须得按到自己头上,那自己有八个脑袋也不够他砍的。
因此杨嗣昌又把话给憋回去了。
“尔等都哑巴了不成?食君禄,报君恩,你们拿着朕的俸禄,却不替朕分忧解难,国难当头,你们都在这里耍肉头阵,是何道理?”
崇祯皇帝指着下面的臣工,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严厉切责,就差没有骂娘了。
但是无论崇祯皇帝如何发脾气,这种场合,其他人根本不会说话。且不说这些文武大臣都是官场老油条,调兵遣将,御敌国门之外,这是兵部的事情,兵部尚书杨嗣昌,他又是内阁首辅,有他和皇上在,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多插嘴,就连专爱挑毛病的御史言官和东林党官员也明哲保身三缄其口。
崇祯皇上最后目光落到杨嗣昌的身上,心里话这件事你不说,朕非得让你说出来不可,你们一心主张跟鞑子求和,朕身为一国之君,天子守国门,跟鞑子求和之事,断然不能出自朕之口,否则朕的颜面何在?天朝大国的威严何在?
“杨爱卿?”
“臣在。”
杨嗣昌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赶紧出班跪爬半步,答应着往上叩头。
“鞑子肆虐京师,大兵压境,以卿之见朕当如何?”
“陛下明鉴……”杨嗣昌趴伏在地,脸上就开始冒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说了两句面子上的废话,觉得皇上肯定不能满意,但是他根本不想说派人向鞑子求和之事,两只眼睛就开始胡伦了。
正好看见他这一列,位置排的比较肯后的杨廷麟了,眼睛一亮算是找到了替头,就他了!
上一次你带着兵马,在永平一带搜索流贼,没有遇到流贼,算你运气好。这次鞑子来了,让你去对抗流贼,看你还能活着回来!
你不是主张跟鞑子打吗?这次让你打过瘾,你死活是小事,只要能解除本官眼前的危机就行。
因此杨嗣昌继续道:“陛下兵部主事杨廷麟,深谙兵甲之道,微臣保举他领兵带队,出城抗拒建奴,定然能成。”
杨廷麟暗骂,奸贼又开始踢皮球了。刚才的僵局他故意不吭,因为他跟卢象升一道,主张对鞑子坚决用兵,抗御外回,御敌于国门之外。
可惜他斗不过,这些太监和杨嗣昌这些权臣,皇上宠幸的是他们,卢总督在的时候都不成,现在卢总督不在了,杨廷麟就更觉得自己力单难支。
不过眼前他想看杨嗣昌的哈哈笑,他们把兵都派出去了,镇压民变,剿灭流贼,这烂摊子,看你们如何收拾?没想到现在被他咬了一口。
崇祯皇上一看杨嗣昌就是不说派人议和之事,反而推荐人跟鞑子去打仗,如果能够退兵,然后再谈判议和之事也未尝不可。
因此崇祯皇帝道:“杨爱卿,你可愿意领兵带队对抗鞑子?”
杨廷麟赶紧出班跪倒:“陛下圣明,臣虽不才,愿意与鞑子力战到底,纵然马革裹尸,也要报效隆恩。”
崇祯皇帝听了非常顺耳,不住的点头:“难得爱卿一片忠心,朕现在就加封你的官职。”
兵部主事听起来很好听,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官儿,按品级算,他只是个正六品的官员。这样的官职,到了地方上比七品芝麻官儿就大那么一点儿。
但是他是京官,又是六部中的要害部位的兵部,因此他才有资格站立在这朝堂上面君事驾。
与前一次不同,上一次杨嗣昌就保举他平贼灭寇,临时给他派了一个副总兵职衔,给了他几千兵马,在遵义永平和迁西一带转了一圈回来了,尽管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过错。
但是这次不同啦,大敌当前,要派一个正六品的官员,带兵跟鞑子打仗,岂不成了笑料?
因此崇祯皇帝破格提拔他为总督,总督各地的勤王之师,守卫京畿抗拒鞑子,而且还给他的一把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听着好听,但是泛滥了就不值钱了。
要论官职,杨廷麟的官职的确不小了,从一个正六品官,一下子成为正二品的武官,另外还有尚方宝剑,可谓是一步登天,跟卢象升职级差不多了。
但是实际上,他比卢象升还惨,卢象升手下,不管怎么说,还有一定数量的天雄军,而现在的杨廷麟跟光杆司令差不多。
他接任之后,各地的勤王之师寥寥无几,十万京营兵守卫上京的,他根本调不动,能调动的就是刘肇基的2000多人马,再有就是大名和真定来的几千勤王之师,如果再加上密云,宣府,大同的残兵败将,七凑八凑的加在一块,也超不过15000人。
而这次皇太极的三路大军,一共来了十几万,全都是满清八旗的精锐,还有他们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
因此这样的战斗可想而知,结果杨廷麟打一仗败一仗,没出半个月,杨廷麟的部队便败退至上京附近。
京营兵大将,身为副总兵官的黄得功主动请缨出战,他挥舞着铁鞭率领五千京营兵杀入鞑子的群中,把鞑子的右翼军冲得七零八落。混战中遇到了阿敏,铁鞭对狼牙棒一时难分胜负。
这是时多尔衮和豪格各带领一只鞑子的骑兵赶到,冲击黄得功的侧后,黄得功被杀得大败。杨廷麟带兵来接应,一场混战,明军丢下几千具尸体,退回城中坚守不战。
以多尔衮,阿敏和豪格为首的鞑子们纷纷叫嚣大举攻城,一举拿下城池,活捉崇祯皇帝,灭掉大明。
范文程赶紧对皇太极建议:“陛下不可,大明朝气数未尽,仗凭坚城死守,城内还有十几万大军,短期内拿不下此城,时间拖久了,各地的勤王之师来到对我们不利,为今之计只有陈兵城外,逼迫崇祯答应我们的条件,然后我们就退兵。”
皇太极点了点头,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本来他们这次来就没打算灭掉大明。
因此,皇太极三路大军兵临城下,把大炮也支起来了,但是就是没有发动攻城。
皇太极带着多尔衮豪格,阿敏等人,在城外的安全地带,纵马往城楼上高喊,叫嚣崇祯皇帝,城头答话……
此时距离大明京师数百里之外的山野之中,林毅的大营,仍然在练兵。
林毅坐在军帐之中,正在翻开卢象升给他的兵书战策。
小颖实在沉不住气了,仗着胆子打断了林毅:“林大哥,十几万鞑子已经兵困上京了,我们打算什么时候出兵?再耽误下去就来不及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鞑子所过之处,大明各地的军队死走逃亡,倒霉的当然是老百姓。
别看范文程说得挺好,这次对大明用兵是以战促和,应该重用汉人降将,禁止杀戮,范文程用的其实是以汉制汉的策略。
皇太极也很以为然的答应了,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上次他们兵败,这次明显有报复的倾向,特别是阿敏的部队,数月之前在这一带,他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惨败,为了报复他的汹汹而来,狼狈而逃。
这次他更加变本加厉,找不到林毅和卢象升他们,他把气都撒到了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
就像他的性格一样,鼻孔朝天,叫嚣无度,每到一地奸淫,烧杀抢掠成风,焚毁老百姓的房屋,弑杀弱小,惨无人道,犯下的罪行滔天。
离上次鞑子袭扰京畿,还不足一年,这些天杀的又来了,还有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活路吗?
老百姓呼号连天,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上次鞑子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惨败,还不到一年,他们怎么又卷土重来了?老天真是无眼,这年头,人死王八活,要知道这样,我他们说什么不会回来,就在山林中一呆多好,或者远遁他乡。
鞑子的兵将在大明老百姓的奔走呼号及惨叫的血泪声中,屠刀乱舞,寻找着快感和刺激。
京畿一带只有驻守渔阳的刘肇基,率部拼死抵抗。
刘肇基,卢象升的部属,作战勇敢,曾经是卢象升手下的总兵官,卢象升出事以后,他率部一直驻守渔阳。
可是刘肇基只有7000人马,根本抵挡不住鞑子十几万人马的进攻,他一面坚守城池,一面向京师求援。可是援兵迟迟无有音信。
血战数日之后,城破,刘肇基率领残部,与鞑子们展开了巷战,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退石门桥,就是后世的三河市一带,渔阳失守。
大明朝京师震动,崇祯皇帝,急得在金銮殿上来回直转,下面的文武百官,一片肃然,站在那里低着头,像给死人默哀一样,连大气都不敢出。
其实现在的大明朝并非无兵可派,别看什么千疮百孔,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什么如风口之灯,大厦将倾,瘦死的骆驼终归比马大。
大明朝延续了近300年的国祚,论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此时大明朝的精兵强将不下百万。就算走了一个卢象升,还有孙传庭,还有洪承畴,还有熊文灿,还有郑崇俭,能征惯战的大将更多,除了宁远军的将士之外,还有孙传庭的秦军,另外曹变蛟,高杰,贺人龙,左良玉,黄得功,这些人哪个都是万人敌。
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杨嗣昌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他跟御马监的太监高起潜一样,是主和派的人物之一,崇祯皇帝非常器重此人。
器重到哪一步,数年前,杨嗣昌的老爹杨鹤因剿贼不力,要被开刀问斩,因为杨嗣昌的辞职要代父受罪,崇祯皇帝立马改变了主意,不但不杀杨鹤了,反而百般安慰杨嗣昌,要他好好干,千万不要辞职。“得卿,相见恨晚!”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可见一斑。
现在杨嗣昌的政敌少了一个卢象升,主和派明显占了上风,去年鞑子们撤退以后,主和派更加振振有词。
主和派主要是对大清也就是对鞑子主张妥协求和,而对农民军,也就是所谓的流贼血腥镇压。他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荡寇。而且他这三点,有先后顺序,以前两条为最。
崇祯皇帝如获至宝,一一答应。在这种思潮的操纵下,崇祯皇帝竟然颁下诏旨,扩充兵马十几万,但是国库亏空,国家现有的军队粮饷都发不下来,再扩充十几万,没有钱粮怎么养兵?崇祯皇帝只好向老百姓摊派,开始增加练饷和剿饷。
在这种情况下,还向农民增加赋税,崇祯皇帝这一策略,无异于作死之举。
把皇上忽悠的接受了自己的策略,杨嗣昌当然高兴,接下来开始进行他的第二步计划,那就是全力剿贼。
为了剿贼,他和总理五省军务的熊文灿研究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所谓的四正,即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地巡抚分剿而专防。六隅即延绥,山东,山西,江南,江西,四川,六地巡抚分防而协剿。
这道奏折呈上去之后,崇祯皇帝更加赞许,立即责令实施。
杨嗣昌就开始调兵遣将,把陕西总督孙传庭调来,把三边总督洪承畴也调来,左良玉,高杰,贺人龙,曹变蛟,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全部率部随军出征,另外还把山东总兵刘泽清调往河南。
总之这一番调动,把京畿周围的精兵强将全都调到了山西,河南,湖广江淮等地,张网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去了。
这才造成了京畿一带的空虚,正好这个时候,皇太极御驾亲征。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落到崇祯的龙书案上,可是天朝大国竟然无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响应的很是寥寥,来勤王的兵马还没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认为杨嗣昌更是难辞其咎,他身为兵部尚书,不得不说话了。
杨嗣昌心里话我的陛下,这有何难呢?我们既然采取的是对鞑子和而不战,攘外必先安内嘛。现在到了事头上,就按这个策略办就行了,有什么可着急的呢?派人跟鞑子谈判,给他们一些好处,要地盘给地盘,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牲口给牲口,要人给人。总而言之,满足他们,只要他们退兵就行。
但是杨世昌话到嘴边不敢说了,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崇祯皇帝最不好伺候。脾气大,变化快,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还有点儿死要面子活受罪。
派人跟达子谈判求和之事,绝不能出于自己的口中。否则鞑子退去之后,他要是觉得这趟买卖亏了,秋后找人算账,这件事必须得按到自己头上,那自己有八个脑袋也不够他砍的。
因此杨嗣昌又把话给憋回去了。
“尔等都哑巴了不成?食君禄,报君恩,你们拿着朕的俸禄,却不替朕分忧解难,国难当头,你们都在这里耍肉头阵,是何道理?”
崇祯皇帝指着下面的臣工,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严厉切责,就差没有骂娘了。
但是无论崇祯皇帝如何发脾气,这种场合,其他人根本不会说话。且不说这些文武大臣都是官场老油条,调兵遣将,御敌国门之外,这是兵部的事情,兵部尚书杨嗣昌,他又是内阁首辅,有他和皇上在,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多插嘴,就连专爱挑毛病的御史言官和东林党官员也明哲保身三缄其口。
崇祯皇上最后目光落到杨嗣昌的身上,心里话这件事你不说,朕非得让你说出来不可,你们一心主张跟鞑子求和,朕身为一国之君,天子守国门,跟鞑子求和之事,断然不能出自朕之口,否则朕的颜面何在?天朝大国的威严何在?
“杨爱卿?”
“臣在。”
杨嗣昌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赶紧出班跪爬半步,答应着往上叩头。
“鞑子肆虐京师,大兵压境,以卿之见朕当如何?”
“陛下明鉴……”杨嗣昌趴伏在地,脸上就开始冒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说了两句面子上的废话,觉得皇上肯定不能满意,但是他根本不想说派人向鞑子求和之事,两只眼睛就开始胡伦了。
正好看见他这一列,位置排的比较肯后的杨廷麟了,眼睛一亮算是找到了替头,就他了!
上一次你带着兵马,在永平一带搜索流贼,没有遇到流贼,算你运气好。这次鞑子来了,让你去对抗流贼,看你还能活着回来!
你不是主张跟鞑子打吗?这次让你打过瘾,你死活是小事,只要能解除本官眼前的危机就行。
因此杨嗣昌继续道:“陛下兵部主事杨廷麟,深谙兵甲之道,微臣保举他领兵带队,出城抗拒建奴,定然能成。”
杨廷麟暗骂,奸贼又开始踢皮球了。刚才的僵局他故意不吭,因为他跟卢象升一道,主张对鞑子坚决用兵,抗御外回,御敌于国门之外。
可惜他斗不过,这些太监和杨嗣昌这些权臣,皇上宠幸的是他们,卢总督在的时候都不成,现在卢总督不在了,杨廷麟就更觉得自己力单难支。
不过眼前他想看杨嗣昌的哈哈笑,他们把兵都派出去了,镇压民变,剿灭流贼,这烂摊子,看你们如何收拾?没想到现在被他咬了一口。
崇祯皇上一看杨嗣昌就是不说派人议和之事,反而推荐人跟鞑子去打仗,如果能够退兵,然后再谈判议和之事也未尝不可。
因此崇祯皇帝道:“杨爱卿,你可愿意领兵带队对抗鞑子?”
杨廷麟赶紧出班跪倒:“陛下圣明,臣虽不才,愿意与鞑子力战到底,纵然马革裹尸,也要报效隆恩。”
崇祯皇帝听了非常顺耳,不住的点头:“难得爱卿一片忠心,朕现在就加封你的官职。”
兵部主事听起来很好听,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官儿,按品级算,他只是个正六品的官员。这样的官职,到了地方上比七品芝麻官儿就大那么一点儿。
但是他是京官,又是六部中的要害部位的兵部,因此他才有资格站立在这朝堂上面君事驾。
与前一次不同,上一次杨嗣昌就保举他平贼灭寇,临时给他派了一个副总兵职衔,给了他几千兵马,在遵义永平和迁西一带转了一圈回来了,尽管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过错。
但是这次不同啦,大敌当前,要派一个正六品的官员,带兵跟鞑子打仗,岂不成了笑料?
因此崇祯皇帝破格提拔他为总督,总督各地的勤王之师,守卫京畿抗拒鞑子,而且还给他的一把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听着好听,但是泛滥了就不值钱了。
要论官职,杨廷麟的官职的确不小了,从一个正六品官,一下子成为正二品的武官,另外还有尚方宝剑,可谓是一步登天,跟卢象升职级差不多了。
但是实际上,他比卢象升还惨,卢象升手下,不管怎么说,还有一定数量的天雄军,而现在的杨廷麟跟光杆司令差不多。
他接任之后,各地的勤王之师寥寥无几,十万京营兵守卫上京的,他根本调不动,能调动的就是刘肇基的2000多人马,再有就是大名和真定来的几千勤王之师,如果再加上密云,宣府,大同的残兵败将,七凑八凑的加在一块,也超不过15000人。
而这次皇太极的三路大军,一共来了十几万,全都是满清八旗的精锐,还有他们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
因此这样的战斗可想而知,结果杨廷麟打一仗败一仗,没出半个月,杨廷麟的部队便败退至上京附近。
京营兵大将,身为副总兵官的黄得功主动请缨出战,他挥舞着铁鞭率领五千京营兵杀入鞑子的群中,把鞑子的右翼军冲得七零八落。混战中遇到了阿敏,铁鞭对狼牙棒一时难分胜负。
这是时多尔衮和豪格各带领一只鞑子的骑兵赶到,冲击黄得功的侧后,黄得功被杀得大败。杨廷麟带兵来接应,一场混战,明军丢下几千具尸体,退回城中坚守不战。
以多尔衮,阿敏和豪格为首的鞑子们纷纷叫嚣大举攻城,一举拿下城池,活捉崇祯皇帝,灭掉大明。
范文程赶紧对皇太极建议:“陛下不可,大明朝气数未尽,仗凭坚城死守,城内还有十几万大军,短期内拿不下此城,时间拖久了,各地的勤王之师来到对我们不利,为今之计只有陈兵城外,逼迫崇祯答应我们的条件,然后我们就退兵。”
皇太极点了点头,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本来他们这次来就没打算灭掉大明。
因此,皇太极三路大军兵临城下,把大炮也支起来了,但是就是没有发动攻城。
皇太极带着多尔衮豪格,阿敏等人,在城外的安全地带,纵马往城楼上高喊,叫嚣崇祯皇帝,城头答话……
此时距离大明京师数百里之外的山野之中,林毅的大营,仍然在练兵。
林毅坐在军帐之中,正在翻开卢象升给他的兵书战策。
小颖实在沉不住气了,仗着胆子打断了林毅:“林大哥,十几万鞑子已经兵困上京了,我们打算什么时候出兵?再耽误下去就来不及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