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367章
由于鲁肃的加入,以周瑜为首的军界国家分裂主义在江东占据上风。适在其时,曹操在不适当时机给孙权的私人信件,必然在孙权集团中发生激烈争论。
张昭、秦松从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主张顺应曹操,送儿子到许昌去做官(实际上成为人质),这是思虑弘远的正论。
如真能这样,则国家至此就可以复归统一,刀兵入鞘,内战立止,上藩屏中央恢弘正气下,下保护生灵免遭涂炭,哪还有此后七十二年的天下三分和军阀混战!哪能使全国百姓仅留下十分之一的悲惨!
鲁肃、周瑜则不同,在国难当头之日,他们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前程和封妻荫子,将普通民众的生死存亡置之脑后。为了能实行分裂,就将个人目的深深地掩藏起来,以貌似无私的超然去说服孙权。
鲁肃道:“我可以顺应曹操,你则不可以。我顺应他,他能将我放到家乡去做官。以才能和现在的职务作参考,至少,也是个下曹从事,出门有牛车乘坐,有下属和护从跟随,可以和一批读书人成为朋友。在逐渐升迁中,当个州牧刺史或郡太守不在话下。你顺应曹操想有个什么安置呢?”
这段谈话的潜台词则是,如果你顺应了曹操,其后果远不如我等,会死得十分难看!再没有比这段谈话更具教唆性了。
孙权年轻又有点自负,当然不愿意和其他诸侯一样坐以待毙。于是他感慨地说道:“那些人(指张昭等)所持的意见,令我十分失望,你剖析出了大计方针,正附和我的主张,这是上天把你恩施给我呀!”
孙权从一己私利出发,终接受了分裂国家,割据称雄的方针。唯一顾虑的是能否取胜?在信息十分闭塞的那个时候,曹操的“八十万水军”对孙权具有十分巨大的威慑力。
张昭等众文人都以为: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有极大的政治优势,顺者为忠,逆者为叛,别人难以违其意。到了四境已平,国家即将统一的时候,抗拒曹操在道理上更加不顺。
更何况,江东六郡所凭靠的是长江天堑,但是曹操有八十万大军,一旦占据控制荆州刘表的水军及千艘舰船都为曹操所利用有,沿江又布署着众多步兵。如果他水陆俱下,长江天堑之利为敌我共用,但敌众我寡的悬殊性却无法相提并论。与其兵败被擒,莫若归顺服从。
不得不说张昭站的高度还是足够高,但是刘琮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轨迹。曹操没有战胜刘琮夺下荆州。张昭自然也被周瑜、鲁肃等人奚落一番。自此,孙权开始疏远张昭!
张昭是华夏统一的维护者!张昭被孙权疏远!这两点正是刘琮打算利用的主要原因所在。当然张昭也不是那么好利用的。
首先刘琮也是曹操统一华夏的破坏者!好在刘琮现在拥立了汉天子,又据有益州、荆州。同时还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
闭关三天,经过一番努力,一封写给张昭的信终于完成了。
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刘琮嘴角微微上翘。张昭啊,一代名将!或许这封书信就能改变江东的局势吧!不得不说,刘琮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时代。
他当然知道张昭在江东的地位,也知道读书人内心的傲气。孙权不愿意重用张昭,张昭内心或许还看不起孙权呢。刘琮虽然贵为丞相,但年纪和学问跟张昭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所以刘琮在信中十分低调和客气,当然也十分委婉。而且委婉是重点!如果明目张胆的去挖墙脚,恐怕要被张昭误会甚至鄙视。
刘琮在心中开篇便对张昭在扬州的作为大家赞赏,并将张昭与荀彧相提并论,称二人位乱世之张良、陈平。随后便指出,如今天子南渡。荀彧更是贵为三公。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贤才齐聚,国运昌盛……
这一封完全只是试探性的信,刘琮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的强调了自己所知道的的张昭自南下扬州一来的各种功绩!当然还有自黄巾之乱一来,全国人口的下降。
所谓哀鸿遍野,十户九空等因为诸侯混战而造成的一幕幕人间悲剧。信的末尾,刘琮自然不忘提醒张昭:“张公大才,伯符勇猛,可谓一文一武,张弛有道。而两位皆是希望华夏一通……
今小人当道,权狂傲自负,琮深为公惋惜……”总之,刘琮现实表示了对张昭的仰慕,对张昭的功绩表示钦佩,对张昭现在的遭遇表示不平!然后刘琮笔峰一转,说到了朝廷,说到了天下,说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半个月之后,几经辗转,刘琮的这封信送到了张昭手中。看完书信的张昭也是感慨万千!他到扬州已经多年,人到中年,刘琮的意图他岂会不知。前段时间,吴县城内几个说书人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现在拿到这封书信,张昭瞬间就明白了。这不是曹操的奸细,而是刘琮的。想必这些故事也是刘琮编造出来的。前几天公子孙绍曾经来过找过他几次,都被他赶了出去。
张昭虽然敬重孙策,但如今孙权才是江东主人。张昭身为人臣,虽然不受主公待见,但人臣的本分还是知道的。尤其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和公子绍来往过密,必定会招致孙权的怀疑,对于自己和孙绍都可能致命!
可是孙绍不管!父亲的死,本来他已经渐渐淡忘了。但现在突然有人提起,而几个说书人却被当场带走,后来听说都押入了大牢到现在都没有放出来。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而自己一向敬重的母亲也无法给自己答案。江东百姓心中的重要谋臣张子布甚至都不等自己问什么就轰了出来。越是这样,孙绍越是觉得疑虑重重。
这也是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吧,没人肯跟自己说,那么就自己调查!当然孙绍也不笨,既然有猫腻,那么养一些门客以自保也是必要的。年轻人说干就干,这可是愁坏孙策夫人乔氏。
不得已,乔氏只能去找张昭,希望张昭能够出面劝劝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本来如果只是做人处事上的教导,张昭义不容辞。但关于孙策的死,张昭也不清楚细节,叫他如何跟孙绍解释?
乔氏是孙策的遗孀,张昭也生怕有负重托,不得已又让家丁到大街上将孙绍找来。
“公子,可曾听说过庸人自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些说书人分明就是敌对势力派来的奸细,目的就是搅乱我们江东,分化我们江东!公子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中了敌人的奸计了!”
“先生,缘何那人刻意冷落你,你却要帮着他说话?”孙绍似乎气鼓鼓的站在那里,用眼睛瞪着张昭。
张昭一听,愣了!这孙绍不过十六岁,火气却很大。他这意思是自己偏袒孙权。自己的叔叔,不叫叔叔,叫那人?张昭自问,孙绍虽然年轻,但一向对自己敬重,今日这是怎么啦?
“公子!圣人曰:礼之用,和为贵!主公乃是你叔父,令尊亲弟,绝非外人!”令堂抚养你长大实属不易,你应当认真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才是。而不是纠缠过去。”
“先生,此言差矣。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因此,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孙绍也不是武夫,在母亲的教育下倒是读过不少书。
父慈才会子孝、兄友才会弟恭!《弟子规》和《五帝本纪》中都有记载,显然此刻成了孙绍据理力争的典据!
显然,孙绍已经认定了,自己父亲的死跟自己的叔叔有关。甚至连张昭的不公正遭遇都成了孙绍攻击孙权的理由。
“公子!慎言,慎言!”张昭内心还是很喜爱这个孩子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孙策的儿子。也因为他确实比较聪明。而现在的局势,偏偏不需要你聪明。孙权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如今更是野心勃勃要与曹操、抗衡。如果孙绍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动作必定会被孙权记恨。
尤其是现在孙绍心里有个结,一时半会怕是解不开。而张昭自然不能跟孙权说,让孙权自己跟孙绍解释。
“他若不仁,我便不义,先生难道怕他不成?”
“公子!”张昭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孙家人怎么一个个年轻气盛的?孙权主政时比孙绍也只是大两岁,可他根本不把功臣张昭当回事。现在这孙绍,似乎也不把孙权当回事。
“先生今日叫我来,若只是说这些,那绍记下了。告辞!”
“公子,公子。且留步。公子如今已经逐渐成年。理当为江东出力了。夫人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昭想禀明主公,让公子去丹阳前线锻炼锻炼,公子以为如何?”
“去前线?”孙绍随即明白,这母亲和张昭是想将自己支开。
“是啊,曹操大军在淮南一带一直对我军保持高压。公子熟读兵书,如今各自也不输给成人,是时候去军营锻炼锻炼了!”
“不行!待我将此事调查清楚再说!”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由于鲁肃的加入,以周瑜为首的军界国家分裂主义在江东占据上风。适在其时,曹操在不适当时机给孙权的私人信件,必然在孙权集团中发生激烈争论。
张昭、秦松从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主张顺应曹操,送儿子到许昌去做官(实际上成为人质),这是思虑弘远的正论。
如真能这样,则国家至此就可以复归统一,刀兵入鞘,内战立止,上藩屏中央恢弘正气下,下保护生灵免遭涂炭,哪还有此后七十二年的天下三分和军阀混战!哪能使全国百姓仅留下十分之一的悲惨!
鲁肃、周瑜则不同,在国难当头之日,他们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前程和封妻荫子,将普通民众的生死存亡置之脑后。为了能实行分裂,就将个人目的深深地掩藏起来,以貌似无私的超然去说服孙权。
鲁肃道:“我可以顺应曹操,你则不可以。我顺应他,他能将我放到家乡去做官。以才能和现在的职务作参考,至少,也是个下曹从事,出门有牛车乘坐,有下属和护从跟随,可以和一批读书人成为朋友。在逐渐升迁中,当个州牧刺史或郡太守不在话下。你顺应曹操想有个什么安置呢?”
这段谈话的潜台词则是,如果你顺应了曹操,其后果远不如我等,会死得十分难看!再没有比这段谈话更具教唆性了。
孙权年轻又有点自负,当然不愿意和其他诸侯一样坐以待毙。于是他感慨地说道:“那些人(指张昭等)所持的意见,令我十分失望,你剖析出了大计方针,正附和我的主张,这是上天把你恩施给我呀!”
孙权从一己私利出发,终接受了分裂国家,割据称雄的方针。唯一顾虑的是能否取胜?在信息十分闭塞的那个时候,曹操的“八十万水军”对孙权具有十分巨大的威慑力。
张昭等众文人都以为: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有极大的政治优势,顺者为忠,逆者为叛,别人难以违其意。到了四境已平,国家即将统一的时候,抗拒曹操在道理上更加不顺。
更何况,江东六郡所凭靠的是长江天堑,但是曹操有八十万大军,一旦占据控制荆州刘表的水军及千艘舰船都为曹操所利用有,沿江又布署着众多步兵。如果他水陆俱下,长江天堑之利为敌我共用,但敌众我寡的悬殊性却无法相提并论。与其兵败被擒,莫若归顺服从。
不得不说张昭站的高度还是足够高,但是刘琮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轨迹。曹操没有战胜刘琮夺下荆州。张昭自然也被周瑜、鲁肃等人奚落一番。自此,孙权开始疏远张昭!
张昭是华夏统一的维护者!张昭被孙权疏远!这两点正是刘琮打算利用的主要原因所在。当然张昭也不是那么好利用的。
首先刘琮也是曹操统一华夏的破坏者!好在刘琮现在拥立了汉天子,又据有益州、荆州。同时还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
闭关三天,经过一番努力,一封写给张昭的信终于完成了。
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刘琮嘴角微微上翘。张昭啊,一代名将!或许这封书信就能改变江东的局势吧!不得不说,刘琮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时代。
他当然知道张昭在江东的地位,也知道读书人内心的傲气。孙权不愿意重用张昭,张昭内心或许还看不起孙权呢。刘琮虽然贵为丞相,但年纪和学问跟张昭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所以刘琮在信中十分低调和客气,当然也十分委婉。而且委婉是重点!如果明目张胆的去挖墙脚,恐怕要被张昭误会甚至鄙视。
刘琮在心中开篇便对张昭在扬州的作为大家赞赏,并将张昭与荀彧相提并论,称二人位乱世之张良、陈平。随后便指出,如今天子南渡。荀彧更是贵为三公。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贤才齐聚,国运昌盛……
这一封完全只是试探性的信,刘琮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的强调了自己所知道的的张昭自南下扬州一来的各种功绩!当然还有自黄巾之乱一来,全国人口的下降。
所谓哀鸿遍野,十户九空等因为诸侯混战而造成的一幕幕人间悲剧。信的末尾,刘琮自然不忘提醒张昭:“张公大才,伯符勇猛,可谓一文一武,张弛有道。而两位皆是希望华夏一通……
今小人当道,权狂傲自负,琮深为公惋惜……”总之,刘琮现实表示了对张昭的仰慕,对张昭的功绩表示钦佩,对张昭现在的遭遇表示不平!然后刘琮笔峰一转,说到了朝廷,说到了天下,说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半个月之后,几经辗转,刘琮的这封信送到了张昭手中。看完书信的张昭也是感慨万千!他到扬州已经多年,人到中年,刘琮的意图他岂会不知。前段时间,吴县城内几个说书人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现在拿到这封书信,张昭瞬间就明白了。这不是曹操的奸细,而是刘琮的。想必这些故事也是刘琮编造出来的。前几天公子孙绍曾经来过找过他几次,都被他赶了出去。
张昭虽然敬重孙策,但如今孙权才是江东主人。张昭身为人臣,虽然不受主公待见,但人臣的本分还是知道的。尤其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和公子绍来往过密,必定会招致孙权的怀疑,对于自己和孙绍都可能致命!
可是孙绍不管!父亲的死,本来他已经渐渐淡忘了。但现在突然有人提起,而几个说书人却被当场带走,后来听说都押入了大牢到现在都没有放出来。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而自己一向敬重的母亲也无法给自己答案。江东百姓心中的重要谋臣张子布甚至都不等自己问什么就轰了出来。越是这样,孙绍越是觉得疑虑重重。
这也是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吧,没人肯跟自己说,那么就自己调查!当然孙绍也不笨,既然有猫腻,那么养一些门客以自保也是必要的。年轻人说干就干,这可是愁坏孙策夫人乔氏。
不得已,乔氏只能去找张昭,希望张昭能够出面劝劝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本来如果只是做人处事上的教导,张昭义不容辞。但关于孙策的死,张昭也不清楚细节,叫他如何跟孙绍解释?
乔氏是孙策的遗孀,张昭也生怕有负重托,不得已又让家丁到大街上将孙绍找来。
“公子,可曾听说过庸人自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些说书人分明就是敌对势力派来的奸细,目的就是搅乱我们江东,分化我们江东!公子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中了敌人的奸计了!”
“先生,缘何那人刻意冷落你,你却要帮着他说话?”孙绍似乎气鼓鼓的站在那里,用眼睛瞪着张昭。
张昭一听,愣了!这孙绍不过十六岁,火气却很大。他这意思是自己偏袒孙权。自己的叔叔,不叫叔叔,叫那人?张昭自问,孙绍虽然年轻,但一向对自己敬重,今日这是怎么啦?
“公子!圣人曰:礼之用,和为贵!主公乃是你叔父,令尊亲弟,绝非外人!”令堂抚养你长大实属不易,你应当认真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才是。而不是纠缠过去。”
“先生,此言差矣。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因此,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孙绍也不是武夫,在母亲的教育下倒是读过不少书。
父慈才会子孝、兄友才会弟恭!《弟子规》和《五帝本纪》中都有记载,显然此刻成了孙绍据理力争的典据!
显然,孙绍已经认定了,自己父亲的死跟自己的叔叔有关。甚至连张昭的不公正遭遇都成了孙绍攻击孙权的理由。
“公子!慎言,慎言!”张昭内心还是很喜爱这个孩子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孙策的儿子。也因为他确实比较聪明。而现在的局势,偏偏不需要你聪明。孙权本来就是个多疑之人。如今更是野心勃勃要与曹操、抗衡。如果孙绍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动作必定会被孙权记恨。
尤其是现在孙绍心里有个结,一时半会怕是解不开。而张昭自然不能跟孙权说,让孙权自己跟孙绍解释。
“他若不仁,我便不义,先生难道怕他不成?”
“公子!”张昭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孙家人怎么一个个年轻气盛的?孙权主政时比孙绍也只是大两岁,可他根本不把功臣张昭当回事。现在这孙绍,似乎也不把孙权当回事。
“先生今日叫我来,若只是说这些,那绍记下了。告辞!”
“公子,公子。且留步。公子如今已经逐渐成年。理当为江东出力了。夫人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昭想禀明主公,让公子去丹阳前线锻炼锻炼,公子以为如何?”
“去前线?”孙绍随即明白,这母亲和张昭是想将自己支开。
“是啊,曹操大军在淮南一带一直对我军保持高压。公子熟读兵书,如今各自也不输给成人,是时候去军营锻炼锻炼了!”
“不行!待我将此事调查清楚再说!”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