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罗门的芒果园中,而尊者优波摩那为佛陀的侍者。
那时,佛陀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来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摩那!我受了风寒,引起背痛。请你穿好外衣,拿着钵,到提婆比多婆罗门家去,为我要一些热水来。”
“好的!世尊。”
尊者优波摩那来到提婆比多婆罗门家,默默地站在门外。
这时,提婆比多婆罗门正在厅堂中理发,看到尊者优波摩那站在门外,就问道:“外面这位穿长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门外,要乞讨什么吗?”
“住在芒果园的阿罗汉、善逝,受了风寒,背痛得厉害,你有治疗的热水或药物可以施舍吗?”
听尊者优波摩那这么说,提婆比多婆罗门就布施了一满钵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并且差人担了热水,随尊者优波摩那到世尊的住处。尊者优波摩那以油为佛陀涂身,再以热水泡洗,然后以温水调和酥蜜饮下。有了这样的处置,世尊的风寒与背痛,就缓和下来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罗门来探望佛陀。
一番问候寒暄后,佛陀问:“婆罗门!你们怎样修婆罗门法呢?例如,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在什么时机布施,布施什么东西,才是殊胜的福田?”
“瞿昙!我们婆罗门最有成就的圣者,称为三明婆罗门。要成为三明婆罗门有三个条件:是博记多闻的好老师、有纯正的婆罗门血统、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罗门的人,可以获得大果报,而随时布施饮食与衣物,就是最殊胜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说:“瞿昙!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怎样才是布施的适当时机?怎样布施才是殊胜的福田?”
“婆罗门!善知解脱,解脱一切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见诸趣众生的天眼通、断尽烦恼的漏尽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圣者。能随时布施这样的圣者,有最大的果报,是最殊胜的福田。”
因果,又是因果!
这下子就连佛陀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了。
就连佛陀竟然也避免不了因果这回事。
相信因果吗?
什么是因果呢?豆子书城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
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修有证的圣弟子,也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呢?”
“世尊!您的教说,是我们学习正法的根源,也是我们学习正法的向导与依靠,请世尊为我们解说,让我们遵循您的教导来实践吧!”比丘们请求道。
“比丘们!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痛苦怨叹,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这时,有两种感受会交相增长蔓延,那就是‘身受’与‘心受’。这种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
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般人的无知,让他们欢乐时,就纵情享乐,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痛苦时,则生气不悦,成了瞋恚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这样,当他快乐时,就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就被痛苦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比丘们!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不起悲伤忧愁、不痛苦怨叹、不愤怒迷乱,所以不会失去理智。这时,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这种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当他们有乐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瞋恚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等,能真切如实的证知,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这样,当他有乐受时,不为乐受所牵绊;有苦受时,不为苦受所牵绊;不苦不乐时,也不会被不苦不乐所牵绊,这就是解脱了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牵绊的圣弟子。”
被身苦所折磨的时候。
身体的病痛是否会引起你内心的痛苦?如果有个重病号跟你说他现在“痛并快乐着”,你是不是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身虽苦而心不苦”,苦的来源是“身苦”,佛法的重点是察觉“心苦”,调伏“心苦”,止息“心苦”。
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这讲的是有一个人入海,就是到海岸边的一个国家去取沉水香。
因为沉水香多半生长在一些沼泽地带,海边大森林里面。积累了很多年,总算凑了一车沉香,拿回来就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卖了半天也卖不掉,心中非常懊恼和着急,这么多钱不能变现,可不着急么,怎么办呢?
就看旁边有人在卖木炭,卖得很快,一买几十斤一买几十斤,他就说我哪有这个功夫,这个沉香这么卖得卖到什么时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烧成炭,就能快快的卖掉了。于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烧成炭了。
一车沉香卖的钱还没人家半车炭卖的钱多。
这就是讲愚昧的人不识宝,不知沉香的宝贵。宝贝这东西当然不容易卖掉啊,但是它的价值要超过炭很多很多倍。这个是《百喻经》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在印度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艰辛得到的宝贝结果被自己当木炭贱卖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那时,佛陀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来尊者优波摩那,对尊者说:“优波摩那!我受了风寒,引起背痛。请你穿好外衣,拿着钵,到提婆比多婆罗门家去,为我要一些热水来。”
“好的!世尊。”
尊者优波摩那来到提婆比多婆罗门家,默默地站在门外。
这时,提婆比多婆罗门正在厅堂中理发,看到尊者优波摩那站在门外,就问道:“外面这位穿长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门外,要乞讨什么吗?”
“住在芒果园的阿罗汉、善逝,受了风寒,背痛得厉害,你有治疗的热水或药物可以施舍吗?”
听尊者优波摩那这么说,提婆比多婆罗门就布施了一满钵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并且差人担了热水,随尊者优波摩那到世尊的住处。尊者优波摩那以油为佛陀涂身,再以热水泡洗,然后以温水调和酥蜜饮下。有了这样的处置,世尊的风寒与背痛,就缓和下来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罗门来探望佛陀。
一番问候寒暄后,佛陀问:“婆罗门!你们怎样修婆罗门法呢?例如,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在什么时机布施,布施什么东西,才是殊胜的福田?”
“瞿昙!我们婆罗门最有成就的圣者,称为三明婆罗门。要成为三明婆罗门有三个条件:是博记多闻的好老师、有纯正的婆罗门血统、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罗门的人,可以获得大果报,而随时布施饮食与衣物,就是最殊胜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罗门反过来问佛陀说:“瞿昙!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么人可以获得大果报?怎样才是布施的适当时机?怎样布施才是殊胜的福田?”
“婆罗门!善知解脱,解脱一切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见诸趣众生的天眼通、断尽烦恼的漏尽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圣者。能随时布施这样的圣者,有最大的果报,是最殊胜的福田。”
因果,又是因果!
这下子就连佛陀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了。
就连佛陀竟然也避免不了因果这回事。
相信因果吗?
什么是因果呢?豆子书城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
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修有证的圣弟子,也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呢?”
“世尊!您的教说,是我们学习正法的根源,也是我们学习正法的向导与依靠,请世尊为我们解说,让我们遵循您的教导来实践吧!”比丘们请求道。
“比丘们!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痛苦怨叹,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这时,有两种感受会交相增长蔓延,那就是‘身受’与‘心受’。这种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
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般人的无知,让他们欢乐时,就纵情享乐,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痛苦时,则生气不悦,成了瞋恚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这样,当他快乐时,就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就被痛苦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比丘们!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不起悲伤忧愁、不痛苦怨叹、不愤怒迷乱,所以不会失去理智。这时,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这种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当他们有乐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瞋恚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等,能真切如实的证知,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这样,当他有乐受时,不为乐受所牵绊;有苦受时,不为苦受所牵绊;不苦不乐时,也不会被不苦不乐所牵绊,这就是解脱了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牵绊的圣弟子。”
被身苦所折磨的时候。
身体的病痛是否会引起你内心的痛苦?如果有个重病号跟你说他现在“痛并快乐着”,你是不是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身虽苦而心不苦”,苦的来源是“身苦”,佛法的重点是察觉“心苦”,调伏“心苦”,止息“心苦”。
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这讲的是有一个人入海,就是到海岸边的一个国家去取沉水香。
因为沉水香多半生长在一些沼泽地带,海边大森林里面。积累了很多年,总算凑了一车沉香,拿回来就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卖了半天也卖不掉,心中非常懊恼和着急,这么多钱不能变现,可不着急么,怎么办呢?
就看旁边有人在卖木炭,卖得很快,一买几十斤一买几十斤,他就说我哪有这个功夫,这个沉香这么卖得卖到什么时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烧成炭,就能快快的卖掉了。于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烧成炭了。
一车沉香卖的钱还没人家半车炭卖的钱多。
这就是讲愚昧的人不识宝,不知沉香的宝贵。宝贝这东西当然不容易卖掉啊,但是它的价值要超过炭很多很多倍。这个是《百喻经》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在印度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艰辛得到的宝贝结果被自己当木炭贱卖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