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八角镇的夏日特别的闷热,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在烈日下走动。这个时候的唐伯强如果恰逢周末,大多会在下午4点前搬一张凳子坐在家门口,看着门外马路上蒸腾的、微弱的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弯曲和晃动着向天空上晃去。每天的大概4点后不久,瞬间前还阳光耀眼的天空慢慢地变得灰暗起来,这灰暗再慢慢地“着色”变深变黑,那是黑压压的乌云飘过来所致。乌云会越压越低,越压越低,不远处的八角河也笼罩在这乌云中,很快便雷鸣电闪起来,接着是散落的、豆大的雨点击打在地面上,那“水蒸气”在滚烫的地面真正蒸腾起来,似乎能让人听到水洒在烧红的烙铁发出的“吱吱”声,屋顶的瓦面上也开始听到有“鼓点”敲击,这样的情景维持不了多久,倾盆大雨将滚烫的地面彻底变成雨点们清晰可见的“舞池”,那雨点溅起的各种各样的水花便是它们曼妙的舞姿。屋顶的瓦面也响起了似万千只鼓被敲击的密集的“鼓声”,雨水很快便顺着瓦面流到屋檐前的水沟里,水沟里的水迅速涨起来并快速向远方的通往八角河的一条大渠流去。整场雨一般持续半小时左右,雨过后,暑气尽消,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滋味,让人感觉清凉舒爽。此时的唐伯强完全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之中,整个夏天,一有机会,唐伯强绝对不会放弃与这场雨的约会,以至于这样的情景在唐伯强的脑海里永远都抹不去并且让唐伯强在日后工作的城市里常常产生一种回八角镇老家邂逅一场久违的夏雨的冲动。
唐伯强夏日的另外一个喜欢的消遣很能为他日后不害怕孤独,喜欢独处思考提供有力的注脚。
唐伯强家门前一左一右种着两棵海麻黄树,是父亲不知道在那一年种下的。这种树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年四季树叶长青,特别在夏季里会开出鲜黄色的、花瓣摸起来嫩滑的、如喇叭状的花,那满树的鲜黄在夏日的阳光下特别的耀眼美丽,八角河边上居住的人家的门前大多喜欢种这种树。
唐伯强长大到能爬树时,树冠已经有两层楼高了。门右侧的一棵因为树干太直,树干往上生长后分枝很散,上面根本无法藏身。左侧的一棵则大不一样,它的树干先是斜斜地生长一段距离,然后开始螺旋式的往上生长并在往上生长中不断分出细枝,大概在离地一米多处刚好旋出一个类似椅子状的、粗壮得足以承受一个人在上面安坐或者斜躺着的分枝。因为家里人都很忙,没人有空顾及唐伯强,于是,在不需要上学的一些夏日里,唐伯强常常在夏雨来临前爬到左侧的树上这张天然的“椅子”上,一个人静静地斜躺着,既不做声,也不动弹,就是静静地躺着,看着头顶上的树叶、花朵还有躲在树叶或者树枝上的螳螂、知了或者远处飞来的小鸟。往往一躺就是一个上午或者几个小时,唐伯强很享受这样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可以任凭思绪纷飞,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呆呆地躺着,如果凑巧,唐伯强还可以看到真实版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这样的好戏往往给唐伯强很多的启迪,让他日后阅读更多不同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这让他知道,在一条条成语的背后,凝聚了先辈们多少的辛劳、观察、总结和智慧。
秋天可以说是八角镇最为舒服的季节了,至少对于唐伯强而言是这样的。秋日里,站在八角河边,仰望云淡天高的秋空,凉爽而又干燥的秋风吹来,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对于唐伯强而言,秋天的八角河码头简直就是他玩耍的天堂。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非常适合放风筝。小小的唐伯强很喜欢风筝,可家里没有人会做风筝,看见隔壁的大哥哥做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心中痒痒的,要强的他决定“偷师学艺”。于是,每当隔壁的哥哥做风筝的时候,他总在一旁细细地观看,隔壁的哥哥也不太在意,觉得小小的唐伯强是学不会的,因为有一个环节做不好,风筝都很难飞到天上去。
这位隔壁哥哥太大意了,也太小瞧了唐伯强的学习能力了。唐伯强的观察能力很强,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他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在调试线的长短这样的细节唐伯强也观察得很细,以至于隔壁哥哥认为最难的环节在唐伯强哪里变得不是问题的关键了。等唐伯强认为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最难的环节出在材料上。
在八角镇,做一只风筝需要以下材料:宣纸(因为纸质软而韧,重量轻而成为做风筝的首选,但价格较贵。)、竹片条(且一定要带竹皮部分的)、浆糊、线(做风筝和放风筝都需要用上)。这些是最基本的了,如果想做好的风筝看起来好看生动,可以用颜料画一些图案上去,而且图案要夸张和大,这样飞到天上还能看清楚,也才能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人感到过瘾,当然,这一环节大多被省略了,只有一些家境好、一直喜欢放风筝的大家才保持这种做法。
对于唐伯强而言,他只能找到一些低档次的材料或者只能找到一些代替品。比如唐伯强一般用废旧的报纸来代替宣纸,偶尔运气好些,可以花几分钱买一张大的、薄一点的白质,这已经是“奢侈品”了,竹片条也只能找到一些寻常人家用来捆扎东西的、不太直也不太规则的来费心取舍和将就,浆糊还好些,唐伯强可以在家里找到番薯粉来做,确实找不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些饭米代替了,至于线,有钱人家大多用细细的尼龙线,既轻又坚韧,但唐伯强只能用家里做衣服用的线了,这种线的坏处就是容易断,当风筝越飞越高的时候,线的承受力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碰巧被在八角河上空乱飞的蝙蝠碰撞,就会线断风筝丢。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常发生在唐伯强身上,这不能怨唐伯强的技术不过硬,相反,越到最后,唐伯强做的风筝飞得越高,断线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后话。
一开始,唐伯强都是用旧报纸来做,但是竹片条他一定严格挑选,如果没有好的、足够长的竹片条,他决不将就,情愿将不好的部分除去,将风筝做得小一些,因为通过观察后他悟到,如果竹片条厚薄不均,就会使得风筝的平衡失调。尽管这样,头几只风筝都是以失败告终:要不是飞不起来,要不就是飞得不高,然后斜斜地倒在八角河里。
唐伯强做风筝的时候,隔壁的哥哥也多在旁边观看。从一开始嘴角挂着的微微的冷笑,到后来不停的点头肯定,唐伯强的信心越来越足,他相信,他做的风筝很快就会在八角河的上空飞翔的!
几次失败之后,唐伯强决定停下来。一是他没这么多材料可以用来这样浪费;二是他必须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为什么会失败。
一旦静下来,唐伯强的找错能力和分析能力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发现他的心还是太急了,总希望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能尽快地在天空中飞翔从而忽略了两个对于风筝而言很重要的结构问题:一是风筝的左右平衡。一只风筝如果左右不平衡是很难飞上天的,就算勉强飞上去,也会很快歪坠下来的。而平衡涉及到纸张、竹片条、浆糊的使用在风筝的两边是不是对称,隔壁的哥哥似乎没有在这一步上花功夫,那是因为他们工多手熟,拿到手上便知道是不是平衡了的缘故,唐伯强自己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必须仔细在平衡方面下功夫;而是风筝做好后在调整绑在风筝上起到牵引风筝起飞作用的线没有做好,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风筝飞不起来或者根本就飞不高。
想清楚了原因,唐伯强再度动手。这次唐伯强如愿了,他做的风筝在秋空中越飞越高,最后因为线的长度的关系被唐伯强稳稳地将它停留在空中,他慢慢地牵引着风筝走到河边坐下来。秋日、和风、晴空、风筝还有那在身边静静流淌的八角河水,让唐伯强很是陶醉其中。那个成功的秋天,唐伯强每天下午放学后便会拿出风筝在河边放飞,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着稳稳的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看着夕阳慢慢西沉,看着夜色慢慢地漫卷过来,看着这夜幕降临后出来活动的蝙蝠,他才慢慢地回收握在手中的线。
他喜欢这种自由自在,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喜欢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有时候他也会看着慢慢沉落在远远的水面上的、血红色的、巨大的落日在想:太阳沉落的地方就在水边吗?那里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太阳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那里真有大人们说的神仙吗?这一切,小小的唐伯强是无法回答的,他身边的大人们也是无法回答的,而喜欢每天带着这样的好奇回家也是唐伯强心中的秘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唐伯强夏日的另外一个喜欢的消遣很能为他日后不害怕孤独,喜欢独处思考提供有力的注脚。
唐伯强家门前一左一右种着两棵海麻黄树,是父亲不知道在那一年种下的。这种树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年四季树叶长青,特别在夏季里会开出鲜黄色的、花瓣摸起来嫩滑的、如喇叭状的花,那满树的鲜黄在夏日的阳光下特别的耀眼美丽,八角河边上居住的人家的门前大多喜欢种这种树。
唐伯强长大到能爬树时,树冠已经有两层楼高了。门右侧的一棵因为树干太直,树干往上生长后分枝很散,上面根本无法藏身。左侧的一棵则大不一样,它的树干先是斜斜地生长一段距离,然后开始螺旋式的往上生长并在往上生长中不断分出细枝,大概在离地一米多处刚好旋出一个类似椅子状的、粗壮得足以承受一个人在上面安坐或者斜躺着的分枝。因为家里人都很忙,没人有空顾及唐伯强,于是,在不需要上学的一些夏日里,唐伯强常常在夏雨来临前爬到左侧的树上这张天然的“椅子”上,一个人静静地斜躺着,既不做声,也不动弹,就是静静地躺着,看着头顶上的树叶、花朵还有躲在树叶或者树枝上的螳螂、知了或者远处飞来的小鸟。往往一躺就是一个上午或者几个小时,唐伯强很享受这样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可以任凭思绪纷飞,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呆呆地躺着,如果凑巧,唐伯强还可以看到真实版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这样的好戏往往给唐伯强很多的启迪,让他日后阅读更多不同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这让他知道,在一条条成语的背后,凝聚了先辈们多少的辛劳、观察、总结和智慧。
秋天可以说是八角镇最为舒服的季节了,至少对于唐伯强而言是这样的。秋日里,站在八角河边,仰望云淡天高的秋空,凉爽而又干燥的秋风吹来,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对于唐伯强而言,秋天的八角河码头简直就是他玩耍的天堂。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非常适合放风筝。小小的唐伯强很喜欢风筝,可家里没有人会做风筝,看见隔壁的大哥哥做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心中痒痒的,要强的他决定“偷师学艺”。于是,每当隔壁的哥哥做风筝的时候,他总在一旁细细地观看,隔壁的哥哥也不太在意,觉得小小的唐伯强是学不会的,因为有一个环节做不好,风筝都很难飞到天上去。
这位隔壁哥哥太大意了,也太小瞧了唐伯强的学习能力了。唐伯强的观察能力很强,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他都不会放过,特别是在调试线的长短这样的细节唐伯强也观察得很细,以至于隔壁哥哥认为最难的环节在唐伯强哪里变得不是问题的关键了。等唐伯强认为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最难的环节出在材料上。
在八角镇,做一只风筝需要以下材料:宣纸(因为纸质软而韧,重量轻而成为做风筝的首选,但价格较贵。)、竹片条(且一定要带竹皮部分的)、浆糊、线(做风筝和放风筝都需要用上)。这些是最基本的了,如果想做好的风筝看起来好看生动,可以用颜料画一些图案上去,而且图案要夸张和大,这样飞到天上还能看清楚,也才能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人感到过瘾,当然,这一环节大多被省略了,只有一些家境好、一直喜欢放风筝的大家才保持这种做法。
对于唐伯强而言,他只能找到一些低档次的材料或者只能找到一些代替品。比如唐伯强一般用废旧的报纸来代替宣纸,偶尔运气好些,可以花几分钱买一张大的、薄一点的白质,这已经是“奢侈品”了,竹片条也只能找到一些寻常人家用来捆扎东西的、不太直也不太规则的来费心取舍和将就,浆糊还好些,唐伯强可以在家里找到番薯粉来做,确实找不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些饭米代替了,至于线,有钱人家大多用细细的尼龙线,既轻又坚韧,但唐伯强只能用家里做衣服用的线了,这种线的坏处就是容易断,当风筝越飞越高的时候,线的承受力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碰巧被在八角河上空乱飞的蝙蝠碰撞,就会线断风筝丢。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常发生在唐伯强身上,这不能怨唐伯强的技术不过硬,相反,越到最后,唐伯强做的风筝飞得越高,断线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后话。
一开始,唐伯强都是用旧报纸来做,但是竹片条他一定严格挑选,如果没有好的、足够长的竹片条,他决不将就,情愿将不好的部分除去,将风筝做得小一些,因为通过观察后他悟到,如果竹片条厚薄不均,就会使得风筝的平衡失调。尽管这样,头几只风筝都是以失败告终:要不是飞不起来,要不就是飞得不高,然后斜斜地倒在八角河里。
唐伯强做风筝的时候,隔壁的哥哥也多在旁边观看。从一开始嘴角挂着的微微的冷笑,到后来不停的点头肯定,唐伯强的信心越来越足,他相信,他做的风筝很快就会在八角河的上空飞翔的!
几次失败之后,唐伯强决定停下来。一是他没这么多材料可以用来这样浪费;二是他必须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为什么会失败。
一旦静下来,唐伯强的找错能力和分析能力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发现他的心还是太急了,总希望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能尽快地在天空中飞翔从而忽略了两个对于风筝而言很重要的结构问题:一是风筝的左右平衡。一只风筝如果左右不平衡是很难飞上天的,就算勉强飞上去,也会很快歪坠下来的。而平衡涉及到纸张、竹片条、浆糊的使用在风筝的两边是不是对称,隔壁的哥哥似乎没有在这一步上花功夫,那是因为他们工多手熟,拿到手上便知道是不是平衡了的缘故,唐伯强自己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必须仔细在平衡方面下功夫;而是风筝做好后在调整绑在风筝上起到牵引风筝起飞作用的线没有做好,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风筝飞不起来或者根本就飞不高。
想清楚了原因,唐伯强再度动手。这次唐伯强如愿了,他做的风筝在秋空中越飞越高,最后因为线的长度的关系被唐伯强稳稳地将它停留在空中,他慢慢地牵引着风筝走到河边坐下来。秋日、和风、晴空、风筝还有那在身边静静流淌的八角河水,让唐伯强很是陶醉其中。那个成功的秋天,唐伯强每天下午放学后便会拿出风筝在河边放飞,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着稳稳的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看着夕阳慢慢西沉,看着夜色慢慢地漫卷过来,看着这夜幕降临后出来活动的蝙蝠,他才慢慢地回收握在手中的线。
他喜欢这种自由自在,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喜欢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有时候他也会看着慢慢沉落在远远的水面上的、血红色的、巨大的落日在想:太阳沉落的地方就在水边吗?那里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太阳为什么到那个地方去?那里真有大人们说的神仙吗?这一切,小小的唐伯强是无法回答的,他身边的大人们也是无法回答的,而喜欢每天带着这样的好奇回家也是唐伯强心中的秘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