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宋元符三年四月初某日,宋皇宫通往集英殿的御道之上。
这叫什么事啊?这叫什么事啊?这叫什么事啊?
李三坚排在头一个,在宫中内侍、诸班直的宿卫的“押解”之下,向集英殿走去。数百名新科进士排成四排,浩浩荡荡的走去向集英殿。
走在路上的李三坚翻来覆去的想着就是这句话。
诸路举子击登闻鼓,质疑此次省试的公平性,并强烈要求举行殿试,重新排定新科进士的名次。
朝廷对举子们的诉求格外重视,赵佶当即召集朝廷各大臣紧急议事。
历来朝廷都是格外重视贡举的,原因就是稍不小心就会引起人心动荡,甚至天下动荡。
议事结果就是赵佶随后下旨,省试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并张示举子们的考卷,以示公平。同时下旨,此次贡举应举子们的诉求,举行殿试,重新排定举子们的名次,一改朝廷以往在皇帝大行期间不举行殿试之制,赵佶化悲痛为力量,不顾自己正处于服丧期间,亲试新科进士,为国举士。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名叫张运朋的湖州举子,张运朋其实已经是金榜有名,可他不满意自己名次靠在最后,于是就撺掇举子们击鼓闹事,意图举行殿试,重新排定新科进士的名次。
要知道不但登科极为重要,新科进士的排名也是较为重要的,排名靠后与排名靠前相比,不但是官职超别较大,还被列入选人之列,差别之大,令排名靠后的进士是垂涎欲滴的。
选人或称选官,是宋朝廷候缺官员。
宋之选人与李唐不同,李唐的选人居选人院待铨选后入仕,在此之前是不能作为官员的。
而宋之选人已有官职,是朝廷官员,但其只有官职,而实际上是无所职掌的,也就是说无差遣,无实职,无实权。
选人得寄禄官之后,还要差往各地视事,有视事经历,方可改官。同时还要经过磨勘、举荐、辟举等等才能改官,才能得到差遣,才有一定的实权。
榜上有名的选人被称作“有出身选人”,在改官上优于恩荫补官或斋郎参选的“白衣选人”,也就是无出身的选人。
选人若想改官,要经过磨勘、举荐、辟举、资质等正规渠道,不过也可以贿赂执官,走走路子,还可以以钱通关磨勘,贿成改官。而寒门选人却求荐主无门,买京削少钱,只能沉于选海,长久得不到迁转。
张运朋此人没别的本事,就是嘴皮子厉害,因此稍一撺掇,就说动了上千名举子击登闻鼓,要求朝廷举行殿试甚至重新举行省试。
举子们之中当然有许多未中进士的,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望能够浑水摸鱼,混入新科进士名单。
不过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朝廷张示省试考生们的试卷,以示公正,同时赵佶还下了严旨,若再有人闹事,就以扰乱国政之罪论处。
这叫什么事啊?李三坚心哀叹,自己的状元及第还不到三天,还未焐热乎就不翼而飞了。。。
其实当初的李三坚对于状元不状元的,真的不是那么在意的,只要能够金榜题名就行了。
但此时状元得而复失,使得李三坚是异常难受,是情何以堪?李三坚已经留意到周围之人幸灾乐祸的神情了。。。
不过此时的李三坚仍是省元,是肯定中了进士了,,并且排名肯定是靠前,但殿试之后就不一定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如此朝令夕改,算怎么回事?李三坚心中对朝廷,对赵佶是颇有怨言。
要不然你就遵从祖制,说不举行就不举行,坚持到底,要不然就不要宣布不举行殿试,该怎样就怎样,岂能因聚众闹事而改变国策?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李三坚此时忽然想起了已经泄露出来的章惇之言。
“省元李三坚以下者觐见。”此时,宫中供奉官梁师成大声唱道,梁师成随后看着李三坚,露出了一丝安慰的神色。
李三坚还以无可奈何、幽怨的目光。。。
宫中内侍随后引着数百新科进士向集英殿殿内走去。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坚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待百官常朝毕,方才引着诸士子进拜,之后诸进士列于殿下,等新帝赵佶发话。凌渡电子书
“众卿家平身。”高高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佶开口道:“先帝弃天下而去,吾心甚哀,然本朝以儒立国,乃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即位,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朕临轩亲试,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坐在殿中的赵佶说完之后,还看了如鹤立鸡群般的,站在左侧第一位的李三坚一眼,目光之中带着一丝歉意的神情。
李三坚低头顺目,不敢与赵佶对视,同时也不敢露出一丝埋怨的神情,站在殿中,随后面无表情的脸上露出了惶恐之至的神色。
李三坚虽仍是还年少,但也明白皇帝可以对臣下表示出歉意,但臣下可不敢“还以颜色”,同时还要表现得极为惶恐,极为不安。
若不如此,李三坚将大事不妙。。。
此所谓人臣之道也!
赵佶此时看着李三坚微笑不语,满意得点点头。
皇帝赵佶发话之后,就开始了正式的殿试。
此时众士子早已从殿外的混图之上查找到了自己的位次,殿中也早已设好了帷幔,数百士子分两边而坐,等待发卷。
每名士子桌上均有一个三尺木牌,木牌之上写明了各士子的姓名、籍贯、座次等等,并且不得移动或污损。
须臾,宫中宦官开始发放御题,士子们首先将御题抄录于卷头的纸张之上,并将御题装入黄纱袋挂在脖子上,如此,是为了防止造成御题破损。
如若不然,如有污损,将会被视作不恭,将会拒接士子所纳的考卷。
如此方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不容士子有丝毫冒犯。
此为李三坚参加的第一次殿试,说不紧张那是假的,李三坚非但是紧张,还异常紧张,心理压力有点大。。。
话说赵佶与自己已被非议,如此,殿试考不好的话,岂不是更加会落人口实?
不过七年间的跌宕起伏,早已练就了李三坚的心如坚石。于是李三坚很快就稳定住了心神,重重的呼出一口浊气,拿着考题,细细斟酌。
“朕以菲薄,获承丕绪,循尧之道,兢业万机,罔敢逸豫,亦惟治古帝王是训是式。。。自去冬大雨雪,至于春二月不止,人大失职,广罹冻饥,殍死者众。。。夫常寒之罚,久阴之异,必有以召之,其故安在?。。。”
这就是此次殿试的策题。一般来说,殿试只考一道策问题,也就是考一道时务策。
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了整个宋东京开封府一带,方圆数百里,虽瑞雪兆丰年,但也使得不少地方受灾,牲畜、人口等等冻死了不少,贫寒百姓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恰逢此时是赵煦归天,赵煦继位之际,如此,赵佶有些心惊肉跳、忐忑不安的,以为天降大灾,是对赵佶继位不满,同时京中也有了不少非议。
因此赵佶出了这道策问,问众士子此大雪天意味着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雪天?朝廷该当如何应对?
殿试只一道策问,要求当日答完,两日或三日之后,最多不会超过十日,就会出结果,决定进士的名次。
只有深刻理解赵佶出题的本意,才能更好的答题,才能使赵佶满意,才能再次夺得桂冠,李三坚心中暗道。
要知道殿试的策问不但要求学识优长、词理精绝、才思该通、文理周密等等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迎奉上意,要深得赵佶之意。
如此,你要是将天降大雪怪在赵佶继位的头上,不但进士排名排不到前面去,也许还有被黜落的危险。
虽然宋之贡举目前几乎不会黜落士子,但几乎不等于没有,若触怒了皇帝,那么也会有黜落之事发生的,如此先例是比比皆是。
不但不能将雪灾怪罪到赵佶的头上,还不能露出半点这方面的意思。
“运启元圣,天临兆民。。。”李三坚考虑良久之后,提笔破题。
李三坚首先阐述了天象非人之过,当然天灾也不是什么凶兆,甚至大雪还是吉兆,瑞雪瑞丰年,虽有个别地方受灾,但受益者更多。
出现天灾之时,朝廷调集物资,赈济百姓,举措得到,使得雪灾的损失降至最少,百姓们也是就此安心抗灾,待来年开春重新耕种,
天灾无情人有情,李三坚最后阐述了朝廷今后当更有所准备,以应付各种自然灾害,以备不时之需。
此圣皇之所为,李三坚最后赞道。。。
李三坚答完之后,满意的检查了一遍,随后就将卷子交了上去。一些士子见李三坚已经交卷,顿时就有些慌张了,于是就不敢多想,一个个随意乱扯,纷纷成篇出场。。。
才思敏捷,也是衡量一名士人是否能够排名靠前的标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叫什么事啊?这叫什么事啊?这叫什么事啊?
李三坚排在头一个,在宫中内侍、诸班直的宿卫的“押解”之下,向集英殿走去。数百名新科进士排成四排,浩浩荡荡的走去向集英殿。
走在路上的李三坚翻来覆去的想着就是这句话。
诸路举子击登闻鼓,质疑此次省试的公平性,并强烈要求举行殿试,重新排定新科进士的名次。
朝廷对举子们的诉求格外重视,赵佶当即召集朝廷各大臣紧急议事。
历来朝廷都是格外重视贡举的,原因就是稍不小心就会引起人心动荡,甚至天下动荡。
议事结果就是赵佶随后下旨,省试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并张示举子们的考卷,以示公平。同时下旨,此次贡举应举子们的诉求,举行殿试,重新排定举子们的名次,一改朝廷以往在皇帝大行期间不举行殿试之制,赵佶化悲痛为力量,不顾自己正处于服丧期间,亲试新科进士,为国举士。
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名叫张运朋的湖州举子,张运朋其实已经是金榜有名,可他不满意自己名次靠在最后,于是就撺掇举子们击鼓闹事,意图举行殿试,重新排定新科进士的名次。
要知道不但登科极为重要,新科进士的排名也是较为重要的,排名靠后与排名靠前相比,不但是官职超别较大,还被列入选人之列,差别之大,令排名靠后的进士是垂涎欲滴的。
选人或称选官,是宋朝廷候缺官员。
宋之选人与李唐不同,李唐的选人居选人院待铨选后入仕,在此之前是不能作为官员的。
而宋之选人已有官职,是朝廷官员,但其只有官职,而实际上是无所职掌的,也就是说无差遣,无实职,无实权。
选人得寄禄官之后,还要差往各地视事,有视事经历,方可改官。同时还要经过磨勘、举荐、辟举等等才能改官,才能得到差遣,才有一定的实权。
榜上有名的选人被称作“有出身选人”,在改官上优于恩荫补官或斋郎参选的“白衣选人”,也就是无出身的选人。
选人若想改官,要经过磨勘、举荐、辟举、资质等正规渠道,不过也可以贿赂执官,走走路子,还可以以钱通关磨勘,贿成改官。而寒门选人却求荐主无门,买京削少钱,只能沉于选海,长久得不到迁转。
张运朋此人没别的本事,就是嘴皮子厉害,因此稍一撺掇,就说动了上千名举子击登闻鼓,要求朝廷举行殿试甚至重新举行省试。
举子们之中当然有许多未中进士的,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望能够浑水摸鱼,混入新科进士名单。
不过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朝廷张示省试考生们的试卷,以示公正,同时赵佶还下了严旨,若再有人闹事,就以扰乱国政之罪论处。
这叫什么事啊?李三坚心哀叹,自己的状元及第还不到三天,还未焐热乎就不翼而飞了。。。
其实当初的李三坚对于状元不状元的,真的不是那么在意的,只要能够金榜题名就行了。
但此时状元得而复失,使得李三坚是异常难受,是情何以堪?李三坚已经留意到周围之人幸灾乐祸的神情了。。。
不过此时的李三坚仍是省元,是肯定中了进士了,,并且排名肯定是靠前,但殿试之后就不一定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如此朝令夕改,算怎么回事?李三坚心中对朝廷,对赵佶是颇有怨言。
要不然你就遵从祖制,说不举行就不举行,坚持到底,要不然就不要宣布不举行殿试,该怎样就怎样,岂能因聚众闹事而改变国策?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李三坚此时忽然想起了已经泄露出来的章惇之言。
“省元李三坚以下者觐见。”此时,宫中供奉官梁师成大声唱道,梁师成随后看着李三坚,露出了一丝安慰的神色。
李三坚还以无可奈何、幽怨的目光。。。
宫中内侍随后引着数百新科进士向集英殿殿内走去。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坚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待百官常朝毕,方才引着诸士子进拜,之后诸进士列于殿下,等新帝赵佶发话。凌渡电子书
“众卿家平身。”高高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佶开口道:“先帝弃天下而去,吾心甚哀,然本朝以儒立国,乃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即位,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朕临轩亲试,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坐在殿中的赵佶说完之后,还看了如鹤立鸡群般的,站在左侧第一位的李三坚一眼,目光之中带着一丝歉意的神情。
李三坚低头顺目,不敢与赵佶对视,同时也不敢露出一丝埋怨的神情,站在殿中,随后面无表情的脸上露出了惶恐之至的神色。
李三坚虽仍是还年少,但也明白皇帝可以对臣下表示出歉意,但臣下可不敢“还以颜色”,同时还要表现得极为惶恐,极为不安。
若不如此,李三坚将大事不妙。。。
此所谓人臣之道也!
赵佶此时看着李三坚微笑不语,满意得点点头。
皇帝赵佶发话之后,就开始了正式的殿试。
此时众士子早已从殿外的混图之上查找到了自己的位次,殿中也早已设好了帷幔,数百士子分两边而坐,等待发卷。
每名士子桌上均有一个三尺木牌,木牌之上写明了各士子的姓名、籍贯、座次等等,并且不得移动或污损。
须臾,宫中宦官开始发放御题,士子们首先将御题抄录于卷头的纸张之上,并将御题装入黄纱袋挂在脖子上,如此,是为了防止造成御题破损。
如若不然,如有污损,将会被视作不恭,将会拒接士子所纳的考卷。
如此方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不容士子有丝毫冒犯。
此为李三坚参加的第一次殿试,说不紧张那是假的,李三坚非但是紧张,还异常紧张,心理压力有点大。。。
话说赵佶与自己已被非议,如此,殿试考不好的话,岂不是更加会落人口实?
不过七年间的跌宕起伏,早已练就了李三坚的心如坚石。于是李三坚很快就稳定住了心神,重重的呼出一口浊气,拿着考题,细细斟酌。
“朕以菲薄,获承丕绪,循尧之道,兢业万机,罔敢逸豫,亦惟治古帝王是训是式。。。自去冬大雨雪,至于春二月不止,人大失职,广罹冻饥,殍死者众。。。夫常寒之罚,久阴之异,必有以召之,其故安在?。。。”
这就是此次殿试的策题。一般来说,殿试只考一道策问题,也就是考一道时务策。
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了整个宋东京开封府一带,方圆数百里,虽瑞雪兆丰年,但也使得不少地方受灾,牲畜、人口等等冻死了不少,贫寒百姓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恰逢此时是赵煦归天,赵煦继位之际,如此,赵佶有些心惊肉跳、忐忑不安的,以为天降大灾,是对赵佶继位不满,同时京中也有了不少非议。
因此赵佶出了这道策问,问众士子此大雪天意味着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雪天?朝廷该当如何应对?
殿试只一道策问,要求当日答完,两日或三日之后,最多不会超过十日,就会出结果,决定进士的名次。
只有深刻理解赵佶出题的本意,才能更好的答题,才能使赵佶满意,才能再次夺得桂冠,李三坚心中暗道。
要知道殿试的策问不但要求学识优长、词理精绝、才思该通、文理周密等等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迎奉上意,要深得赵佶之意。
如此,你要是将天降大雪怪在赵佶继位的头上,不但进士排名排不到前面去,也许还有被黜落的危险。
虽然宋之贡举目前几乎不会黜落士子,但几乎不等于没有,若触怒了皇帝,那么也会有黜落之事发生的,如此先例是比比皆是。
不但不能将雪灾怪罪到赵佶的头上,还不能露出半点这方面的意思。
“运启元圣,天临兆民。。。”李三坚考虑良久之后,提笔破题。
李三坚首先阐述了天象非人之过,当然天灾也不是什么凶兆,甚至大雪还是吉兆,瑞雪瑞丰年,虽有个别地方受灾,但受益者更多。
出现天灾之时,朝廷调集物资,赈济百姓,举措得到,使得雪灾的损失降至最少,百姓们也是就此安心抗灾,待来年开春重新耕种,
天灾无情人有情,李三坚最后阐述了朝廷今后当更有所准备,以应付各种自然灾害,以备不时之需。
此圣皇之所为,李三坚最后赞道。。。
李三坚答完之后,满意的检查了一遍,随后就将卷子交了上去。一些士子见李三坚已经交卷,顿时就有些慌张了,于是就不敢多想,一个个随意乱扯,纷纷成篇出场。。。
才思敏捷,也是衡量一名士人是否能够排名靠前的标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