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要说堪合辽北战功确定赏格这件事,本身倒是没什么不对。从捷报传来到现在,也有几天时间了,要不是被南察的异动耽搁,其实这事前两天就应该开始行动,现在已经算是被意外推迟而晚点了。
不过皇帝这道口谕来的时间如此赶巧,这就难免有些耐人寻味:外廷正热闹呢,心学派、实学派两方的言官一南一北,你先唱罢我登台,正开始打起口水仗。
这个时候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了,分属心学、实学两派的官员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加入战团;中立派的官员兴致勃勃,瓜子花生小板凳,准备又看一场好戏。
谁知道这种时候皇帝却只当没看见外廷的热闹,反而把确定辽北战功和赏格的事提出来,根本不搭理外廷这一茬,自说自话忙自己的事。
这是什么意思?皇上是在逃避什么,亦或者暗示什么吗?
逃避似乎没有必要,现在双方虽然都已经有所行动,但毕竟还没有重量级大臣表态。皇帝如果真想早些将这些声音压下去,哪怕不等海瑞的自辩疏也是可以的,只需要一道圣旨下来,把前尘往事朝先帝身上一推,说自己不敢质疑先帝的圣断就好。此时外廷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也只好闭嘴。
既然不是逃避,那很可能就是暗示。能暗示什么呢?众人觉得皇帝多半是想表达一种态度,即朕现在不想看到这些扯皮的事,朕的心思在边疆。
这个思路说得过去,皇帝近几年的关注点几乎从来没有变化,一直都在察哈尔。西北之乱也好,叶赫河之战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察哈尔才出现的。
再推及国内证据,仅从皇上最亲密的伴读高务实的调动,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高务实自南方北归打赢漠南之战以后,历任辽东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辽东巡抚、兵部左侍郎、户部尚书,每一任都与察哈尔脱不开干系。
皇帝显然不会把他最信任和重用的臣子放在毫无意义的闲职之上,既然高务实北归之后历任职务皆与察哈尔有关,这便足以说明皇帝的目光聚焦在察哈尔,从未发生改变。
此时,聪明的人已经恍然大悟:南察或者说本次丁亥京察是因何而起?
因为皇帝要转移百官对于正国本一事的关注,所以才立刻把被西北之战给拖延了数月的京察临时祭出。
换言之,京察本身对于皇帝来说并不一定多么重要,它只是对百官很重要,皇帝却未必十分重视。
既然如此,指望皇帝因为京察而忽视他最关注的察哈尔,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他还会竭力避免百官在这件事上牵扯太多精力,让他备战察哈尔的计划遭到怠慢。因此到了现在这一步,皇帝才会想方设法把京察的热度淡化降低,把辽北之战的赏赐摆上台面。
至此,这些聪明人便明白过来了:心学派对于南察反应如此之大,可见海瑞一定是抓住了他们某些痛脚,那么此时此刻,包括王锡爵在内的心学派官员肯定无法像京察之前那样清闲,竭力鼓吹什么早正国本。
“正国本”这件很惹皇帝烦心的事,已经被高务实的建议所化解,因此皇帝又要把朝廷的关注重点转回察哈尔去了。这便是皇帝的真实用意。
不过,大明的官员历来不是很听招呼,哪怕严嵩当权的时期,反对严党的官员也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敢于大骂皇帝的官员存在——如海瑞便是其中典型。
在这样的风气下,尤其京察又涉及到众多官员的切身利益,想要他们不理京察而关注察哈尔,似乎……也不太现实。
就像王锡爵现在的尴尬一样,引爆风潮不难,难的是结束风潮。皇帝提出京察,把百官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不再逼着皇帝册封太子,如今目的达到之后想要让他们收回目光,转而投向察哈尔,这显然也很难。
虽说这些聪明人都懂得“看破不说破”的道理,但现实中总有些难以控制的情况,比如同僚好友一时没能领悟皇帝的动机,此时你很难忍住不指点他一二。因此这么一来,一传二二传三,到了最后大伙儿都明白过来,原来当前的形式都不过是皇上在操弄。
到底是御极十五载的九五至尊,不是当初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了。虽说用丁亥京察转移正国本的视线多半是出自高务实的手笔,但现在高务实自己还陷在“南北之争”中出不来,皇帝便已经用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态度引导事态发展,可见今上真的长大了。
不过大伙儿转头一想,似乎又不由得心生疑虑:高务实作为提出这一手策略之人,真的是陷在里头出不来了么?似乎也不太合理。
既然聪明人能想到这一点,聪明如申时行、王锡爵,显然也早已明悟过来。
就在皇帝口谕下达的当天晚上,王锡爵便悄然造访了申大学士府拜访申元辅。
申时行似乎这几日精神不佳,与王锡爵见面的时候,家中仆人端上来的是两杯参茶,浓郁的参香让人一闻就清醒了不少。
王锡爵却忍不住苦笑,有些歉然地道:“让元辅操心了,锡爵甚是不安。”
申时行的眼泡略微有些浮肿,看起来状态的确萎靡,但他的态度依然如故,平静地摆了摆手,摇头道:“身在直庐,哪有一日不操心的,高求真早年有句话说得挺好,‘既有地位尊崇,莫嫌责任重大’。我为首辅,天下之事皆要审视,即便没有今次之事,也清闲不到哪去。”
王锡爵诧异道:“高求真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地位显隆也是漠南之战以后的事,但……”
“这话不是近来说的,很早以前便说了,当时皇上御极未久,圣学繁多,每每天不亮便要开始晨客。那一日正巧是我督学,圣上怕是还有些许起床气,对我和侍君伴读的高求真说‘世人都说做皇帝好,谁知做皇帝连何时起床都做不得主!’”
王锡爵面色一僵,心道:这起床气可不小,而且这话叫臣子如何作答?
申时行也顿了一顿,苦笑道:“不瞒元驭兄,当时我也有些发愣,不知该是训诫好,还是劝谏好。倒是高求真,虽然当时只有十一二岁,且每日比圣上还要早起一个时辰左右才能赶到宫中伴读,却毫无怨言,立刻肃然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王锡爵悚然动容,严肃地道:“多闻此子早慧,却未曾料到竟能早慧至此。他若是近年说出这些话,我倒也还能理解,可他十一二岁便有这般领悟,这……就有些过于惊人了。”
“时人总将他与杨升庵做比较,甚至高文正当年也曾为此自得,以为侄儿能与杨升庵相提并论乃是莫大荣耀。殊不知我早已知晓,高求真比杨升庵厉害何啻十倍!
杨升庵之早慧不过文才了得,高求真却何止于文才?此子除了不能阵前斗将,几乎无所不通,智计百出、心思深沉,垂髫之年便玩弄冯保等人于股掌之中。这般人物,却总为自诩聪明者所轻,其败岂能无因?”
申时行说到这里,忍不住长叹一声:“他若真是我门下弟子,那该有多好。”
王锡爵默然片刻,忽然醒悟申时行这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点醒自己之意,想是担心自己也轻视了高务实。
他连忙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锡爵此次回京,对高求真的重视也有不够,以至于如今陷入两难之境。元辅今日之警示正如当头棒喝,锡爵必当谨记。”
“元驭兄,你我之间就不必说这样的话了。”申时行微微摇头,端起参茶饮下一大口,又道:“高求真便有天纵之才,如今也是你我对手,我说这些话也不是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我与他毕竟打交道更多一些,有些了解也属应当,非是怪你什么,你不要误会。”
“锡爵岂敢。”王锡爵忙拱了拱手,道:“今日外头有不少人论及皇上下午那道口谕,说是……”
“这些说法我已知晓。”申时行摆手制止王锡爵复述,皱着眉头道:“但知道这些又有何益,难道你我不知丁亥京察因何而起?知道缘由并不甚难,难的是如何应对。”
申时行加重语气,强调道:“以丁亥京察转移百官对正国本的呼声,这一点从京察提出之时你我便心知肚明。可这是一出阳谋,名正言顺,难道我们可以不加应对么?既然是要应对的,那就必然‘中计’,如之奈何?”
王锡爵一时无言以对。他在苏州时,总觉得申时行面对高务实有些畏首畏尾,别说占高务实的便宜了,能不吃亏,甚至能不吃大亏就算难得,是以王锡爵当时老觉得申时行能力有所欠缺,对不住当初那顶状元郎的帽子。
谁知道他王锡爵自己来京之后,意气风发了不到半个月,就落入高务实套中,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如今还半只脚踏进泥泞之中,要不是申时行的提醒,搞不好这次还得被海瑞抹一脸稀泥,声名尽毁。
看来不是申时行能力不足,委实是高务实这小子过于阴毒,满肚子坏水,沾都不能沾一点,否则必遭毒害。申时行是深知此子厉害,故而宁可小心无大错,也不肯行任何冒险之举,这才总让高务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占些便宜。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心学派底子虽厚,但现在实学派在北方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对南方诸省也开始了渗透。
如果心学派方面始终如此被动,任由高务实今天割一刀、明天切块肉,再牢固的墙角也会有被挖倒的一天。
何况如今反对心学的还不止是实学派,例如顾宪成那厮,本非实学派出身,骂起心学来却比实学派还狠毒得多,简直句句诛心,尤为可恨。
这些人都和心学不对付,特别是顾宪成的出现,还意味着南方心学大本营内部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动摇——顾宪成可是常州府无锡县人,实在是出身心学鼎盛之地的人了,竟然也是如此,可见形势之严峻。
在这般局面之下,倘若申时行与自己联手都还压制不住高务实,那么将来自己二人不在,谁还能压制得了他?可别忘了,高务实年仅二十五六岁,便已经是部堂高官,掌握大明财政大权的重臣了。再过几年的察哈尔决战如果他又获胜,谁也阻止不了他入阁辅政。
三十岁,绝大多数学霸们也只是刚刚名登金榜,初步踏入仕途而已,高务实却极有可能在那时便成为阁老,这其中的分量和影响,谁敢言轻?而当他成为首辅,其内阁之中的其他人,谁又熬得过他?万一没有什么意外,他的圣眷又如今日一般稳固,这岂不是要秉政数十年的征兆!
到那时,心学可就真是大势去矣,恐怕再无翻身之日。
想到此处,王锡爵不自觉的看了看申时行浮肿的双眼,忽然能理解面前这位一边被称之为八面玲珑,又一边被认为不够强硬的首辅来了。
有高务实这样一位具备各种优势的对手在,申元辅肩上的担子之重,不到一定的地位哪能理解!在家坐而论道容易,有本事去和高务实放对试试看?
真当高务实几乎从未人前发火就是他好相与?
肤浅!
人家那是根本犯不着冲谁发火,挥挥手就能灭了对象,他有必要发你的火?更不要说,这些在背后编排申元辅不够强硬的人,真要是让他们站在高务实面前,恐怕连腰杆都站不直呢。
“元辅辛苦了。”王锡爵慨然一叹,真心实意却又颇为落寞地道:“南察之事,我已致函各员,敦促他们偃旗息鼓。请元辅不必操心南京局势,一力保住李成梁,保住我心学一脉在九边诸镇唯一的支点。”
----------
感谢书友“书友141205205311512”、“发光的老虎”、“玄游冥”的月票支持,谢谢!
PS:码字期间靠在桌上睡着了,我也不知道睡着了多久,反正后来冻醒来继续码完就这个点了,十分抱歉。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过皇帝这道口谕来的时间如此赶巧,这就难免有些耐人寻味:外廷正热闹呢,心学派、实学派两方的言官一南一北,你先唱罢我登台,正开始打起口水仗。
这个时候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了,分属心学、实学两派的官员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加入战团;中立派的官员兴致勃勃,瓜子花生小板凳,准备又看一场好戏。
谁知道这种时候皇帝却只当没看见外廷的热闹,反而把确定辽北战功和赏格的事提出来,根本不搭理外廷这一茬,自说自话忙自己的事。
这是什么意思?皇上是在逃避什么,亦或者暗示什么吗?
逃避似乎没有必要,现在双方虽然都已经有所行动,但毕竟还没有重量级大臣表态。皇帝如果真想早些将这些声音压下去,哪怕不等海瑞的自辩疏也是可以的,只需要一道圣旨下来,把前尘往事朝先帝身上一推,说自己不敢质疑先帝的圣断就好。此时外廷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也只好闭嘴。
既然不是逃避,那很可能就是暗示。能暗示什么呢?众人觉得皇帝多半是想表达一种态度,即朕现在不想看到这些扯皮的事,朕的心思在边疆。
这个思路说得过去,皇帝近几年的关注点几乎从来没有变化,一直都在察哈尔。西北之乱也好,叶赫河之战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察哈尔才出现的。
再推及国内证据,仅从皇上最亲密的伴读高务实的调动,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高务实自南方北归打赢漠南之战以后,历任辽东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辽东巡抚、兵部左侍郎、户部尚书,每一任都与察哈尔脱不开干系。
皇帝显然不会把他最信任和重用的臣子放在毫无意义的闲职之上,既然高务实北归之后历任职务皆与察哈尔有关,这便足以说明皇帝的目光聚焦在察哈尔,从未发生改变。
此时,聪明的人已经恍然大悟:南察或者说本次丁亥京察是因何而起?
因为皇帝要转移百官对于正国本一事的关注,所以才立刻把被西北之战给拖延了数月的京察临时祭出。
换言之,京察本身对于皇帝来说并不一定多么重要,它只是对百官很重要,皇帝却未必十分重视。
既然如此,指望皇帝因为京察而忽视他最关注的察哈尔,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不仅不可能,他还会竭力避免百官在这件事上牵扯太多精力,让他备战察哈尔的计划遭到怠慢。因此到了现在这一步,皇帝才会想方设法把京察的热度淡化降低,把辽北之战的赏赐摆上台面。
至此,这些聪明人便明白过来了:心学派对于南察反应如此之大,可见海瑞一定是抓住了他们某些痛脚,那么此时此刻,包括王锡爵在内的心学派官员肯定无法像京察之前那样清闲,竭力鼓吹什么早正国本。
“正国本”这件很惹皇帝烦心的事,已经被高务实的建议所化解,因此皇帝又要把朝廷的关注重点转回察哈尔去了。这便是皇帝的真实用意。
不过,大明的官员历来不是很听招呼,哪怕严嵩当权的时期,反对严党的官员也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敢于大骂皇帝的官员存在——如海瑞便是其中典型。
在这样的风气下,尤其京察又涉及到众多官员的切身利益,想要他们不理京察而关注察哈尔,似乎……也不太现实。
就像王锡爵现在的尴尬一样,引爆风潮不难,难的是结束风潮。皇帝提出京察,把百官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不再逼着皇帝册封太子,如今目的达到之后想要让他们收回目光,转而投向察哈尔,这显然也很难。
虽说这些聪明人都懂得“看破不说破”的道理,但现实中总有些难以控制的情况,比如同僚好友一时没能领悟皇帝的动机,此时你很难忍住不指点他一二。因此这么一来,一传二二传三,到了最后大伙儿都明白过来,原来当前的形式都不过是皇上在操弄。
到底是御极十五载的九五至尊,不是当初懵懵懂懂的小皇帝了。虽说用丁亥京察转移正国本的视线多半是出自高务实的手笔,但现在高务实自己还陷在“南北之争”中出不来,皇帝便已经用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态度引导事态发展,可见今上真的长大了。
不过大伙儿转头一想,似乎又不由得心生疑虑:高务实作为提出这一手策略之人,真的是陷在里头出不来了么?似乎也不太合理。
既然聪明人能想到这一点,聪明如申时行、王锡爵,显然也早已明悟过来。
就在皇帝口谕下达的当天晚上,王锡爵便悄然造访了申大学士府拜访申元辅。
申时行似乎这几日精神不佳,与王锡爵见面的时候,家中仆人端上来的是两杯参茶,浓郁的参香让人一闻就清醒了不少。
王锡爵却忍不住苦笑,有些歉然地道:“让元辅操心了,锡爵甚是不安。”
申时行的眼泡略微有些浮肿,看起来状态的确萎靡,但他的态度依然如故,平静地摆了摆手,摇头道:“身在直庐,哪有一日不操心的,高求真早年有句话说得挺好,‘既有地位尊崇,莫嫌责任重大’。我为首辅,天下之事皆要审视,即便没有今次之事,也清闲不到哪去。”
王锡爵诧异道:“高求真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地位显隆也是漠南之战以后的事,但……”
“这话不是近来说的,很早以前便说了,当时皇上御极未久,圣学繁多,每每天不亮便要开始晨客。那一日正巧是我督学,圣上怕是还有些许起床气,对我和侍君伴读的高求真说‘世人都说做皇帝好,谁知做皇帝连何时起床都做不得主!’”
王锡爵面色一僵,心道:这起床气可不小,而且这话叫臣子如何作答?
申时行也顿了一顿,苦笑道:“不瞒元驭兄,当时我也有些发愣,不知该是训诫好,还是劝谏好。倒是高求真,虽然当时只有十一二岁,且每日比圣上还要早起一个时辰左右才能赶到宫中伴读,却毫无怨言,立刻肃然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王锡爵悚然动容,严肃地道:“多闻此子早慧,却未曾料到竟能早慧至此。他若是近年说出这些话,我倒也还能理解,可他十一二岁便有这般领悟,这……就有些过于惊人了。”
“时人总将他与杨升庵做比较,甚至高文正当年也曾为此自得,以为侄儿能与杨升庵相提并论乃是莫大荣耀。殊不知我早已知晓,高求真比杨升庵厉害何啻十倍!
杨升庵之早慧不过文才了得,高求真却何止于文才?此子除了不能阵前斗将,几乎无所不通,智计百出、心思深沉,垂髫之年便玩弄冯保等人于股掌之中。这般人物,却总为自诩聪明者所轻,其败岂能无因?”
申时行说到这里,忍不住长叹一声:“他若真是我门下弟子,那该有多好。”
王锡爵默然片刻,忽然醒悟申时行这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点醒自己之意,想是担心自己也轻视了高务实。
他连忙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锡爵此次回京,对高求真的重视也有不够,以至于如今陷入两难之境。元辅今日之警示正如当头棒喝,锡爵必当谨记。”
“元驭兄,你我之间就不必说这样的话了。”申时行微微摇头,端起参茶饮下一大口,又道:“高求真便有天纵之才,如今也是你我对手,我说这些话也不是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我与他毕竟打交道更多一些,有些了解也属应当,非是怪你什么,你不要误会。”
“锡爵岂敢。”王锡爵忙拱了拱手,道:“今日外头有不少人论及皇上下午那道口谕,说是……”
“这些说法我已知晓。”申时行摆手制止王锡爵复述,皱着眉头道:“但知道这些又有何益,难道你我不知丁亥京察因何而起?知道缘由并不甚难,难的是如何应对。”
申时行加重语气,强调道:“以丁亥京察转移百官对正国本的呼声,这一点从京察提出之时你我便心知肚明。可这是一出阳谋,名正言顺,难道我们可以不加应对么?既然是要应对的,那就必然‘中计’,如之奈何?”
王锡爵一时无言以对。他在苏州时,总觉得申时行面对高务实有些畏首畏尾,别说占高务实的便宜了,能不吃亏,甚至能不吃大亏就算难得,是以王锡爵当时老觉得申时行能力有所欠缺,对不住当初那顶状元郎的帽子。
谁知道他王锡爵自己来京之后,意气风发了不到半个月,就落入高务实套中,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如今还半只脚踏进泥泞之中,要不是申时行的提醒,搞不好这次还得被海瑞抹一脸稀泥,声名尽毁。
看来不是申时行能力不足,委实是高务实这小子过于阴毒,满肚子坏水,沾都不能沾一点,否则必遭毒害。申时行是深知此子厉害,故而宁可小心无大错,也不肯行任何冒险之举,这才总让高务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占些便宜。
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心学派底子虽厚,但现在实学派在北方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对南方诸省也开始了渗透。
如果心学派方面始终如此被动,任由高务实今天割一刀、明天切块肉,再牢固的墙角也会有被挖倒的一天。
何况如今反对心学的还不止是实学派,例如顾宪成那厮,本非实学派出身,骂起心学来却比实学派还狠毒得多,简直句句诛心,尤为可恨。
这些人都和心学不对付,特别是顾宪成的出现,还意味着南方心学大本营内部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动摇——顾宪成可是常州府无锡县人,实在是出身心学鼎盛之地的人了,竟然也是如此,可见形势之严峻。
在这般局面之下,倘若申时行与自己联手都还压制不住高务实,那么将来自己二人不在,谁还能压制得了他?可别忘了,高务实年仅二十五六岁,便已经是部堂高官,掌握大明财政大权的重臣了。再过几年的察哈尔决战如果他又获胜,谁也阻止不了他入阁辅政。
三十岁,绝大多数学霸们也只是刚刚名登金榜,初步踏入仕途而已,高务实却极有可能在那时便成为阁老,这其中的分量和影响,谁敢言轻?而当他成为首辅,其内阁之中的其他人,谁又熬得过他?万一没有什么意外,他的圣眷又如今日一般稳固,这岂不是要秉政数十年的征兆!
到那时,心学可就真是大势去矣,恐怕再无翻身之日。
想到此处,王锡爵不自觉的看了看申时行浮肿的双眼,忽然能理解面前这位一边被称之为八面玲珑,又一边被认为不够强硬的首辅来了。
有高务实这样一位具备各种优势的对手在,申元辅肩上的担子之重,不到一定的地位哪能理解!在家坐而论道容易,有本事去和高务实放对试试看?
真当高务实几乎从未人前发火就是他好相与?
肤浅!
人家那是根本犯不着冲谁发火,挥挥手就能灭了对象,他有必要发你的火?更不要说,这些在背后编排申元辅不够强硬的人,真要是让他们站在高务实面前,恐怕连腰杆都站不直呢。
“元辅辛苦了。”王锡爵慨然一叹,真心实意却又颇为落寞地道:“南察之事,我已致函各员,敦促他们偃旗息鼓。请元辅不必操心南京局势,一力保住李成梁,保住我心学一脉在九边诸镇唯一的支点。”
----------
感谢书友“书友141205205311512”、“发光的老虎”、“玄游冥”的月票支持,谢谢!
PS:码字期间靠在桌上睡着了,我也不知道睡着了多久,反正后来冻醒来继续码完就这个点了,十分抱歉。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