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东西二城相距甚近,虽然有些绕道,也不过二三十里罢了。
按理说这点距离很难搞什么埋伏,毕竟双方都有大量骑兵,也就有着充足的斥候。不过此时的辽北塞外不比后世,整体还相当原始,森林草木格外茂密。到了初冬之时,虽然草丛大多已经枯黄,而树木多是常绿树,影响不大,是以依旧不便骑兵进入。骑兵虽多,也只能在森林边缘晃悠一下,很难深入其中。
女真人半农半猎已经有些年头了,叶赫的经济组成则更加复杂,农猎牧商各有涉足,可惜都是半吊子,对于“要致富先修路”是毫无理解的。
叶赫河东侧的那条大路也不是修出来的,完全是踏出来的,而路的东侧不远便是森林,这样算来,二三十里距离之中可以藏人的地方也就不少了。
蒲元毅是一员卫所出身的步将,对于骑兵方面的事情了解不太深,他心说骑兵虽然“逢林莫入”,但叶赫到底是女真人,这附近又是他们老巢,没理由也不敢入山,于是便问纳林布禄和布寨说能不能让叶赫部派出些斥候进山查探。
纳林布禄和布寨面有难色,表示查探本身并不难,而且周边的形式哪怕不查探,他们心里也完全清楚。问题在于现在是需要搞清布日哈图的伏兵藏在哪片具体的位置,而对方既然是伏兵,也肯定准备了目力极佳的神箭手躲在要害处仔细观测。
如此一来,己方就算派出斥候,根据“一动不如一静”的斥候原则,也肯定是对方率先发现,那么自家斥候要么人都见不着,要么把命送了而消息传不回来,属实毫无意义。
消息本来也不是不能传,明军其实也装备有少量京华提供的信号弹,不过此时的女真人很爱护养活了他们的森林,让他们在森林里的点这么大一个明火,人家肯定不干——他们又不知道那信号弹的火星等落地时早就熄了。
这条建议作罢之后,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少做无意义的举动,就坚持扬长避短的战法完事。
扬长避短说难固然是难,说容易倒也容易,步兵阵容走前头一些,随时保持警惕准备列阵。直到走至汀州附近的河边,各将所率领的卫所兵开始准备搭建浮桥,戚金、张万邦分别在东向、南向开始列阵保护,空出北向不必管。
之所以北面不必管,因为那时的骑兵主力将由麻承勋统帅,不远不近地吊在那边,蒙古人就算设伏在附近,也不敢一头扎进去然后被麻承勋捅了腚眼。
正常来说,布日哈图应该不可能让明军顺顺利利搭成浮桥,所以他们仍然要发动进攻,这时候麻承勋便可以视蒙古人发动进攻的位置来决定该如何应对,侧击或者包抄都由他说了算。
这个计划执行得颇为顺利,明军一路之上并未遭到袭击,等到了汀州附近,曹簠下令戚金和张万邦列阵,蒲元毅、曹简所部开始搭桥,他自己亲帅部分中军保持警惕。
此时,麻承勋也在北侧三四里之外晃荡,并命布寨派出数百骑兵在森林边缘预警。
或许是明军的防备过于严密,预想中的蒙军偷袭迟迟没有发生,等到叶赫河汀州中间的木桩都打好了两排,明军开始开凿偏薄的浮冰时,叶赫部游荡在森林边缘的骑兵忽然跑过来汇报,说山中有叶赫一个小村落逃难的猎户数人,向他们禀告了一些情况。
大致就是他们前天发现有蒙古人进山查探,不过由于森林够大,他们几个人躲了过去。昨天蒙古人就开始大举进山,埋伏在其中并扎了营。此时他们就想报信,但蒙古人斥候很多,他们小心翼翼溜了几个圈都没找到安全的道路出来,只好将就着又在一处偏僻的山洞过了一夜。
今天他们发现蒙古人的斥候不再大范围分散布置,而是开始集中起来监视大路附近,于是开始绕道出山。但他们运气也不太好,原本他们绕道出山是往北走,打算去东城——西城已经沦陷了嘛——结果蒙古人忽然大军北上,差点跟他们撞了个正着。
好容易避开了蒙古人,他们这才赶紧先逃了出来,结果便碰到了叶赫自家的斥候,于是赶紧把情况说了说,纳林布禄和布寨大吃一惊,又赶紧派人向麻承勋和曹簠各自汇报。
曹簠听说蒙古人果然在山中有埋伏的时候还颇为自得,认为自己这次也料准了布日哈图的动向,但接着一听蒙古人突然之间全军北上,则立刻又惊出一身冷汗来。
布日哈图这是在做什么?难道他在发现明军主力防备严密,无法顺利偷袭之后,又打算北上去偷了东城?
可他凭什么呢?东城还有八千守军,即便此时明军和叶赫联军直接放着东城不管,布日哈图也不可能很快拿下。与之相应的,则是联军方面搭建浮桥用不了半日,今天下午就能全军过河开始包围西城。
考虑到明军的火炮优势巨大,正常来讲联军攻破西城肯定比布日哈图攻破东城要早,既然如此,布日哈图北上东城有什么用?等联军收复西城再回军,他不还是只有逃命一条路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布日哈图在这里左一招右一招,看似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居然全是废棋?
这没道理啊,布日哈图要是连双方攻城能力的这点账都算不清,他还值得恩堂特意提醒我注意?
曹簠思来想去,总觉得这其中有什么不对劲。他朝高逸民望去,见高逸民也在皱眉思索,不禁迟疑道:“高兄弟,你看有没有这种可能:布日哈图手里其实还有一些火药……”
后面的话不必说了,布日哈图如果手里还有火药,那么此刻突然北上的原因简直明摆着:又要炸城。
但高逸民有些不太信,摇头道:“按说这不应该。首先,如果布日哈图手中真的还有火药,为什么他此前那段时间没有拿出来用,偏要等到现在?当时咱们还没来,他只需要对付叶赫的人,难道炸城不是更容易一些?
其次,就算他有火药,但炸城墙又不是用巨炮轰击,他不提前挖好地道,这城墙要怎么炸?而他现在突然去东城,来得及立刻挖地道吗?”
曹簠也觉得有理,但他还是道:“理是这么个理,但东城方面若是没有尽心防备,而我部主力又没有派兵回去干扰布日哈图,那他这挖地道的机会也还是有一些的,不得不防。”
高逸民略微思索,道:“总戎的意思是,咱们把骑兵派回去,干扰布日哈图挖地道的计划?”
曹簠问道:“高兄弟意下如何?”话既然这么说,那也就是默认了。
高逸民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边说边分析道:“看起来倒也不是不行,咱们的骑兵也不少,至少是万五之数了,就算单独派出去真有什么意外,但也不至于会吃大亏。不过这里头有至少一半是叶赫的骑兵,虽然叶赫在女真是以骑兵著称,但他们显然打不过蒙古人,这八千兵力的实际战斗力是要打个折扣的。”
他顿了一顿,又道:“而且,不知道总戎想过没有,万一,在下是说万一……若是麻参戎此去,布日哈图又施什么手段,将麻参戎引走或者拖住,其主力再从北麓绕行回西城,彼时我主力可能刚好过河,此时他半渡而击,我军又没了骑兵掩护,这该怎么办?”
要真是一切如他所猜想的这般,那这次作战布日哈图可打得有够精细的,这其中的时间尤其要算得精确,才能保证他打出这样的局面。
一般来说,战场上的预定计划很难完全做到分毫不差,通常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像现在这样——蒙古人的确埋伏了,但一看占不到便宜,他们并没有如明军所料的那样,觉得自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强行攻击明军。
布日哈图直接掉头北上,反而将明军闹得有些左右为难,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高逸民当年在特训班,军事推演排第二、实战演练排第一,所以他很清楚设计一个这样的计划并成功执行的难度。本质上他其实不大相信蒙古人有这样高精确度的执行水平,但正所谓料敌从宽,布日哈图既然能得到老爷的高度重视,高逸民自然不敢轻视。
另外,高逸民也怀疑布日哈图并不是一开始就做了如此详细的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在执行,他更倾向于认为布日哈图实际上是在临机决断。临机决断比提前计划更难,但布日哈图很可能有这样的本事,否则老爷对他的重视岂不是就被打脸了?
京华很多人对于自家老爷崇拜得近乎神祗,高逸民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相信高务实看人的眼光。因此,不管布日哈图的举动多么怪异,高逸民都不会认为他是在瞎胡闹,只会认为他要么别有目的,要么别有手段。
这样一来,他推算出来的“布日哈图可能如此这般”就很惊人了。
曹簠听他这么一分析,也不禁犹豫起来。按照他的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蒙古人作战整体是比较粗糙的,虽然他自己曾经吃过一次大亏,但这种事要分开来看:他身经百战打出副总兵的地位,可见过去打赢过多少次,立下过多少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他不行。
从无败绩这种事,目前在大明只有两个人做到,一个是戚继光,一个是高务实。戚继光是真的百战百胜,小亏都不曾吃过,但他的作战次数虽多,规模却没有一场比得上高务实;高务实谈不上“百战百胜”,因为他拢共也就打了那么几场,但的确次次都是大场面,而且没有任何败绩。
总之,都很难得。
眼下蒙古人里横空出世了一个布日哈图,布局谋划比朝廷里那些读了不知道多少书的老大人们还厉害,临战指挥看来也堪称卓越——如果他的确打算如高逸民这般推论而为的话,这就让曹簠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了。
他想了想,捻着须,缓缓道:“若果如此,的确是有些不好对付,但麻参戎亦是名将之选,本帅若交待他一声,让他不要被布日哈图的其他手段所迷惑,只管死死盯着蒙军便是……高兄弟以为布日哈图还能有何手段么?”
高逸民思索了一下,道:“若麻参戎真的能咬死蒙军主力不松口,在下一时也想不到布日哈图还能如何。”
那就行了。
曹簠虽然对长安堡一败记忆犹新,但他也不是个优柔寡断之辈,闻言立刻就下了决心,朝传令兵道:“向麻参戎传我帅令,命他帅当前所部北上,大派探马侦知鞑子主力位置,然后死死咬住……”接着他便把刚才自己与高逸民的话总结了一下,让传令兵报给麻承勋知道。
传令兵下去之后,曹簠二话不说,再次催促蒲元毅、曹简等部加快搭建浮桥的速度,,以期能够更早过河,避免高逸民推演中可能被布日哈图来一手半渡而击的危险。
除此之外,他依旧很小心谨慎,又派人告诉戚金和张万邦,说蒙军主力虽然可能已经北上,但鉴于前来报信自之人毕竟只是几个猎户,这“北上”的动向到底是否真实,也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他们还是需要一丝不苟地防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攻势。
这些事都安排好之后,曹簠这才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稍事休息,而高逸民则还没有放弃推演,依旧在那里盘算些什么。
另一边麻承勋也很快得到了命令,他倒是胆子很大,根本没觉得自己北上是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反而大为惊喜——万一仅凭自己所部这些骑兵就击败了布日哈图,想必蒙古人肯定不退不行,连西城也可能直接放弃而逃回老巢。
到了那个时候,大司农还能不对自己刮目相看?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胖得飞不动”的月票支持,谢谢!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按理说这点距离很难搞什么埋伏,毕竟双方都有大量骑兵,也就有着充足的斥候。不过此时的辽北塞外不比后世,整体还相当原始,森林草木格外茂密。到了初冬之时,虽然草丛大多已经枯黄,而树木多是常绿树,影响不大,是以依旧不便骑兵进入。骑兵虽多,也只能在森林边缘晃悠一下,很难深入其中。
女真人半农半猎已经有些年头了,叶赫的经济组成则更加复杂,农猎牧商各有涉足,可惜都是半吊子,对于“要致富先修路”是毫无理解的。
叶赫河东侧的那条大路也不是修出来的,完全是踏出来的,而路的东侧不远便是森林,这样算来,二三十里距离之中可以藏人的地方也就不少了。
蒲元毅是一员卫所出身的步将,对于骑兵方面的事情了解不太深,他心说骑兵虽然“逢林莫入”,但叶赫到底是女真人,这附近又是他们老巢,没理由也不敢入山,于是便问纳林布禄和布寨说能不能让叶赫部派出些斥候进山查探。
纳林布禄和布寨面有难色,表示查探本身并不难,而且周边的形式哪怕不查探,他们心里也完全清楚。问题在于现在是需要搞清布日哈图的伏兵藏在哪片具体的位置,而对方既然是伏兵,也肯定准备了目力极佳的神箭手躲在要害处仔细观测。
如此一来,己方就算派出斥候,根据“一动不如一静”的斥候原则,也肯定是对方率先发现,那么自家斥候要么人都见不着,要么把命送了而消息传不回来,属实毫无意义。
消息本来也不是不能传,明军其实也装备有少量京华提供的信号弹,不过此时的女真人很爱护养活了他们的森林,让他们在森林里的点这么大一个明火,人家肯定不干——他们又不知道那信号弹的火星等落地时早就熄了。
这条建议作罢之后,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少做无意义的举动,就坚持扬长避短的战法完事。
扬长避短说难固然是难,说容易倒也容易,步兵阵容走前头一些,随时保持警惕准备列阵。直到走至汀州附近的河边,各将所率领的卫所兵开始准备搭建浮桥,戚金、张万邦分别在东向、南向开始列阵保护,空出北向不必管。
之所以北面不必管,因为那时的骑兵主力将由麻承勋统帅,不远不近地吊在那边,蒙古人就算设伏在附近,也不敢一头扎进去然后被麻承勋捅了腚眼。
正常来说,布日哈图应该不可能让明军顺顺利利搭成浮桥,所以他们仍然要发动进攻,这时候麻承勋便可以视蒙古人发动进攻的位置来决定该如何应对,侧击或者包抄都由他说了算。
这个计划执行得颇为顺利,明军一路之上并未遭到袭击,等到了汀州附近,曹簠下令戚金和张万邦列阵,蒲元毅、曹简所部开始搭桥,他自己亲帅部分中军保持警惕。
此时,麻承勋也在北侧三四里之外晃荡,并命布寨派出数百骑兵在森林边缘预警。
或许是明军的防备过于严密,预想中的蒙军偷袭迟迟没有发生,等到叶赫河汀州中间的木桩都打好了两排,明军开始开凿偏薄的浮冰时,叶赫部游荡在森林边缘的骑兵忽然跑过来汇报,说山中有叶赫一个小村落逃难的猎户数人,向他们禀告了一些情况。
大致就是他们前天发现有蒙古人进山查探,不过由于森林够大,他们几个人躲了过去。昨天蒙古人就开始大举进山,埋伏在其中并扎了营。此时他们就想报信,但蒙古人斥候很多,他们小心翼翼溜了几个圈都没找到安全的道路出来,只好将就着又在一处偏僻的山洞过了一夜。
今天他们发现蒙古人的斥候不再大范围分散布置,而是开始集中起来监视大路附近,于是开始绕道出山。但他们运气也不太好,原本他们绕道出山是往北走,打算去东城——西城已经沦陷了嘛——结果蒙古人忽然大军北上,差点跟他们撞了个正着。
好容易避开了蒙古人,他们这才赶紧先逃了出来,结果便碰到了叶赫自家的斥候,于是赶紧把情况说了说,纳林布禄和布寨大吃一惊,又赶紧派人向麻承勋和曹簠各自汇报。
曹簠听说蒙古人果然在山中有埋伏的时候还颇为自得,认为自己这次也料准了布日哈图的动向,但接着一听蒙古人突然之间全军北上,则立刻又惊出一身冷汗来。
布日哈图这是在做什么?难道他在发现明军主力防备严密,无法顺利偷袭之后,又打算北上去偷了东城?
可他凭什么呢?东城还有八千守军,即便此时明军和叶赫联军直接放着东城不管,布日哈图也不可能很快拿下。与之相应的,则是联军方面搭建浮桥用不了半日,今天下午就能全军过河开始包围西城。
考虑到明军的火炮优势巨大,正常来讲联军攻破西城肯定比布日哈图攻破东城要早,既然如此,布日哈图北上东城有什么用?等联军收复西城再回军,他不还是只有逃命一条路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布日哈图在这里左一招右一招,看似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居然全是废棋?
这没道理啊,布日哈图要是连双方攻城能力的这点账都算不清,他还值得恩堂特意提醒我注意?
曹簠思来想去,总觉得这其中有什么不对劲。他朝高逸民望去,见高逸民也在皱眉思索,不禁迟疑道:“高兄弟,你看有没有这种可能:布日哈图手里其实还有一些火药……”
后面的话不必说了,布日哈图如果手里还有火药,那么此刻突然北上的原因简直明摆着:又要炸城。
但高逸民有些不太信,摇头道:“按说这不应该。首先,如果布日哈图手中真的还有火药,为什么他此前那段时间没有拿出来用,偏要等到现在?当时咱们还没来,他只需要对付叶赫的人,难道炸城不是更容易一些?
其次,就算他有火药,但炸城墙又不是用巨炮轰击,他不提前挖好地道,这城墙要怎么炸?而他现在突然去东城,来得及立刻挖地道吗?”
曹簠也觉得有理,但他还是道:“理是这么个理,但东城方面若是没有尽心防备,而我部主力又没有派兵回去干扰布日哈图,那他这挖地道的机会也还是有一些的,不得不防。”
高逸民略微思索,道:“总戎的意思是,咱们把骑兵派回去,干扰布日哈图挖地道的计划?”
曹簠问道:“高兄弟意下如何?”话既然这么说,那也就是默认了。
高逸民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边说边分析道:“看起来倒也不是不行,咱们的骑兵也不少,至少是万五之数了,就算单独派出去真有什么意外,但也不至于会吃大亏。不过这里头有至少一半是叶赫的骑兵,虽然叶赫在女真是以骑兵著称,但他们显然打不过蒙古人,这八千兵力的实际战斗力是要打个折扣的。”
他顿了一顿,又道:“而且,不知道总戎想过没有,万一,在下是说万一……若是麻参戎此去,布日哈图又施什么手段,将麻参戎引走或者拖住,其主力再从北麓绕行回西城,彼时我主力可能刚好过河,此时他半渡而击,我军又没了骑兵掩护,这该怎么办?”
要真是一切如他所猜想的这般,那这次作战布日哈图可打得有够精细的,这其中的时间尤其要算得精确,才能保证他打出这样的局面。
一般来说,战场上的预定计划很难完全做到分毫不差,通常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像现在这样——蒙古人的确埋伏了,但一看占不到便宜,他们并没有如明军所料的那样,觉得自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强行攻击明军。
布日哈图直接掉头北上,反而将明军闹得有些左右为难,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高逸民当年在特训班,军事推演排第二、实战演练排第一,所以他很清楚设计一个这样的计划并成功执行的难度。本质上他其实不大相信蒙古人有这样高精确度的执行水平,但正所谓料敌从宽,布日哈图既然能得到老爷的高度重视,高逸民自然不敢轻视。
另外,高逸民也怀疑布日哈图并不是一开始就做了如此详细的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在执行,他更倾向于认为布日哈图实际上是在临机决断。临机决断比提前计划更难,但布日哈图很可能有这样的本事,否则老爷对他的重视岂不是就被打脸了?
京华很多人对于自家老爷崇拜得近乎神祗,高逸民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相信高务实看人的眼光。因此,不管布日哈图的举动多么怪异,高逸民都不会认为他是在瞎胡闹,只会认为他要么别有目的,要么别有手段。
这样一来,他推算出来的“布日哈图可能如此这般”就很惊人了。
曹簠听他这么一分析,也不禁犹豫起来。按照他的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蒙古人作战整体是比较粗糙的,虽然他自己曾经吃过一次大亏,但这种事要分开来看:他身经百战打出副总兵的地位,可见过去打赢过多少次,立下过多少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觉得他不行。
从无败绩这种事,目前在大明只有两个人做到,一个是戚继光,一个是高务实。戚继光是真的百战百胜,小亏都不曾吃过,但他的作战次数虽多,规模却没有一场比得上高务实;高务实谈不上“百战百胜”,因为他拢共也就打了那么几场,但的确次次都是大场面,而且没有任何败绩。
总之,都很难得。
眼下蒙古人里横空出世了一个布日哈图,布局谋划比朝廷里那些读了不知道多少书的老大人们还厉害,临战指挥看来也堪称卓越——如果他的确打算如高逸民这般推论而为的话,这就让曹簠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了。
他想了想,捻着须,缓缓道:“若果如此,的确是有些不好对付,但麻参戎亦是名将之选,本帅若交待他一声,让他不要被布日哈图的其他手段所迷惑,只管死死盯着蒙军便是……高兄弟以为布日哈图还能有何手段么?”
高逸民思索了一下,道:“若麻参戎真的能咬死蒙军主力不松口,在下一时也想不到布日哈图还能如何。”
那就行了。
曹簠虽然对长安堡一败记忆犹新,但他也不是个优柔寡断之辈,闻言立刻就下了决心,朝传令兵道:“向麻参戎传我帅令,命他帅当前所部北上,大派探马侦知鞑子主力位置,然后死死咬住……”接着他便把刚才自己与高逸民的话总结了一下,让传令兵报给麻承勋知道。
传令兵下去之后,曹簠二话不说,再次催促蒲元毅、曹简等部加快搭建浮桥的速度,,以期能够更早过河,避免高逸民推演中可能被布日哈图来一手半渡而击的危险。
除此之外,他依旧很小心谨慎,又派人告诉戚金和张万邦,说蒙军主力虽然可能已经北上,但鉴于前来报信自之人毕竟只是几个猎户,这“北上”的动向到底是否真实,也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他们还是需要一丝不苟地防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攻势。
这些事都安排好之后,曹簠这才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稍事休息,而高逸民则还没有放弃推演,依旧在那里盘算些什么。
另一边麻承勋也很快得到了命令,他倒是胆子很大,根本没觉得自己北上是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反而大为惊喜——万一仅凭自己所部这些骑兵就击败了布日哈图,想必蒙古人肯定不退不行,连西城也可能直接放弃而逃回老巢。
到了那个时候,大司农还能不对自己刮目相看?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胖得飞不动”的月票支持,谢谢!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