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此次南下的缅军,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百战之兵,这是不必多说的。东吁王朝的霸业现在几乎全部维系于这支军队之上,这一点黄芷汀也心知肚明。
缅军号称十五万,其中有多少水分黄芷汀不得而知,但肯定没到这个数。可惜之前安排在彪关的那五千人兵力太过于有限,再加上安南的骑兵本就不多,也不敢派出有限的那点骑兵抵近侦查,只能远远地看个大概,回报的消息是“绵延十余里,旌旗如林海”。
本着料敌从宽的态度,黄芷汀只能假定对方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黄芷汀目前手中的陆师是约莫两万,之前攻略缅南的时候,由于孟族人一见“天朝讨逆”,欢呼之下爆发出了各种针对东吁王朝的起义,使得她的损失相当有限。比如说最西南部的勃生城,干脆就是孟族人自己把东吁王朝的守军赶跑了,然后宣布投诚的。
但即便如此,两万对十万,在双方都是以步兵为主的作战状态下,这个战争难度也未免太大了一些,除非把那三万“勃固警备军”算上,则还勉强有一些胜机。
黄芷汀指挥作战的风格与高务实不同。高务实的习惯是独自决定战略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分配任务给部下,同时提前判断对手的心态,告诉部下如何应对。然而,他对于具体的作战指挥则一贯都是不闻不问的。该怎么打,你们前线将领自行决定,我只等着看你们任务的完成情况。
黄芷汀则没有这么做,或者说,她也没法这么做。她虽然是安南副都统,但麾下只有八千狼兵是她本人的嫡系。
高务实从金港警备军中抽调的七千人算是她的强力后盾,但毕竟她眼下还没有真正嫁入高家,金港警备军虽然会服从她的调遣,可她也不能直接无视他们,像高务实那样直接下令,连商量都不带的。
至于高务实从阮倦部抽调的五千人——也就是才刚刚从彪关撤回来的那支人马——这就更是外围兵力了,黄芷汀更不能无视他们的知情权,以免造成军心动荡。
而这支兵马的战斗力也有些存疑,虽然阮倦半身是安南名将不假,但那并不代表他手底下的兵也有多强。至少在黄芷汀这位狼兵统帅看来,阮倦提供的这支兵马大概率也就和缅军实力差不多。
所以黄芷汀召开了一个军务会议,除了她本人之外,与会的还有如下几人:
京华远征舰队司令高璟,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警备军在安南采用独有编制),海东右卫指挥使兼下龙湾守备黄豹,乂安前卫指挥使兼演州守备阮松,广南三镇总领府一等军事参谋兼华英拓殖使高思廉。
前面几人的官职比较直白,身份不必特别解释,惟独最后这一位高思廉的职务需要解释一下。
广南三镇总领府所辖的三镇为乂安、顺化、广南,其中最北边的乂安驻防任务不归金港警备军负责,而是由从都统司“借调驻防”的阮倦部负责,当然政务上由总领府管辖。
剩下的顺化、广南两镇才是金港警备军的驻防地,但金港警备军不仅仅驻防这两镇,它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向南开拓。
所谓“开拓”云云,当然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总领府遵照高务实的命令设置了一个特别职务叫做“拓殖使”,由警备军中“军政皆宜”的人来充当。
这个拓殖使的任务就是率领少量警备军以及当地编练的“拓殖团”往南部的华英、南蟠开拓新的领地。华英、南蟠都是有当地独立政权的,不过体制极其古老,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类似于“部落联盟长老议政制度”。
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谓拓殖,其实就是武力征服,加经济收买,再加政治驯服。而“拓殖团”其实就是由移民而来的汉人、僮人、客家人等各种明人组成的半民间军事化团体,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欧洲的私人殖民队,但拥有官方背景。
高思廉这个华英拓殖使干得极其出色,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仅仅依靠一支三百人的警备军为核心,收拢和编练了高达将近四千人的拓殖团,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等手段,顺利击败了华英当地的部落联盟(这个说法不确切,凑合理解),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华英一地,就等着安定局面之后获得高务实批准,成立一个新镇,把广南三镇变成四镇了。
不过高务实暂时还没答应,因为高务实打算等南蟠也拿下之后,再加上继续南拓占城,最后一次新编三个新镇。
但不管怎么说,高思廉对于如何在新环境下开展工作很在行,所以这次被总领府推荐来了缅甸,当时的职务比较简单,就是单单挂着他的“一等军事参谋”来的,不过前不久他得到了新的重用。
黄芷汀鉴于他编练“半军事化团体”经验丰富,而且善于与各种各样的当地土人交流,所以让他临时出任了勃固警备军代军长,指挥那三万孟族新军。
高思廉的确有些手段,他仗着自己和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都是当年高务实在卫辉赈济收拢的流民这一身份,硬是从高思进那里“借调”了将近一百号低级且年轻的汉人军官,用以充实到勃固警备军的指挥体系中去,很快把这支部队较好的掌握了起来。
黄芷汀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首先第一条就是决定此战的战略目的。
更直接一点说,就是要在“坚守勃固”、“击败缅军”、“消耗缅军”等几个思路中选择一个最靠谱的。
这其中“击败缅军”最好理解,那就是直接打一场会战,在战斗中打败缅军,硬生生的挫败其快速收复勃固的意图。
而“坚守勃固”和“消耗缅军”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并不完全对等。
选择坚守勃固的话,那么只要缅军会发动攻城战,就肯定能消耗缅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这有一个问题,就是最早前的时候,黄芷汀与高务实所商议的战法并不是坚守某地,因为高务实当时并没有认为勃固城乃至于整个勃固王朝旧地非守不可。
恰恰相反,在高务实看来,整个缅甸的地盘暂时都可以弃守,他只需要尽可能的削弱东吁王朝的统治力量就行——包括兵力、财力乃至于民心威望,通通都算。
东吁王朝本身就是一个靠着武力强行统一的王朝,其国内的民族矛盾极其激烈,而此时的缅族也还没有成为占据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以只要把缅军尽量削弱,打破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即便自己暂时撤走,他国内的矛盾也必然更加激化。
这样一来,等他自己先乱上几年,统治力量由于内耗而损失殆尽之后,高务实就随时可以再杀回来,以猛龙过江之态轻轻松松压服这些精疲力尽的地头蛇,一举接收整个缅甸。
可以说高务实的计划虽然耗时有些久,至少也得拖个三年五载,但却是最为稳妥、损失也最小的计划,很符合他的一贯风格。
这个计划是肯定可以成功的,因为高务实作为一个穿越者非常清楚,历史上的莽应里没有被他来上这一手,都硬生生把自己玩到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地步,最终兵败被俘于自家都城之中。现在有了他高务实的参与,这种衰败的速度完全可以加倍。
不过,黄芷汀现在似乎有了新的想法,因为她发现现在自己的所面临的情况和之前商议之中的情况并不相同。
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连高务实也没有料到孟族人对东吁王朝的痛恨如此之强烈,没有料到安南大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轻松占领了整个勃固王朝旧地,更没有料到孟族人的参军热情如此高涨,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居然就整合出来一支三万人的可用之兵,这比当初在安南搞警备军还要顺利——至少安南是在大局已定之后才搞警备军的,之前只有投诚的降军可用,民间参军的意识并不强烈。
所以现在黄芷汀觉得民心可用、军心也可用,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放弃勃固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然而此时她和高务实相距万里,一时半会实在没法取得新的指示,一切都只能靠她自己来判断、来决定,而出于之前说过的原因,她的决定还需要获得金港警备军和阮倦部的支持才行,于是便有了这场会议。
与会众人听完黄副都统的介绍,也都了解了当前的局面,纷纷陷入思考当中,并没有人立刻做出什么表态。
大伙儿都听得出来,黄副都统本人是倾向于击败缅军,奠定整个缅南胜局的。
但他们也知道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万一打输了呢?
对方可是高达十万的百战精锐,己方只有两万主力的战斗力算是有保证,剩下的三万孟族新军虽然士气可嘉,但毕竟组建得太晚,远远称不上什么训练有素。大家觉得现在把他们拉出去,只要能把队伍站出个模样来,那就算是多亏高家军的传统加成了。
想着想着,众人就不自觉地把目光往高思廉那儿投了过去。
高思廉也感觉到了大家的怀疑,他其实并不生气,因为之前在安南的时候他就对这种目光很熟悉,但他也没有立刻跳出来拍着胸脯吹牛,而是不卑不亢地朝黄芷汀道:“敢问都统,如果要击败缅军,是不是一定要正面作战?卑职的意思是,是不是非要把五万人拉出城,和缅军对战于勃固城北的平原之上?”
黄芷汀听出他话里有话,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没有这样的必要?”
高思廉果断地道:“不错,卑职以为完全不必这样打。”
黄芷汀难得地在下属面前露出一丝微笑,道:“愿闻高论。”
高思廉忽然说了一句震撼全场的话:“卑职建议,都统可以带着我军主力出城,一路向东去锡当,也就是锡当河的河口,而把勃固城的城防交给我部勃固警备军。”
黄芷汀还没说话,高思进已经瞪大眼睛道:“阿廉你疯了?你这是在劝咱们赶紧去找舰队逃命吗?”
北方人一般会不用“阿廉”这种说法,这习惯是高思进来南方之后学会的,粤桂两省有这种习惯。
另一位掌兵的将领阮松也在一边摇头,用越来越熟练的汉话道:“这哪成啊,咱们来缅甸还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呢,就这么灰溜溜逃回去,脸都没地方搁了。”
高璟本来想说“只要大伙儿撤到锡当河口,缅军就算真来了十万,也不够我一顿打的”——这话可不是吹牛,远征舰队的火炮总计超过3500门,就算只能侧弦开火,理论上也能形成至少上千门舰载大炮的齐射。
这种情况下如果缅军拿血肉之躯挡实心炮,那真是去多少送多少。最后能杀多少人只看两点:缅军愿意死多少,以及高璟舰队的火炮能打多少轮。
不过此时说这话明显太不合适了,况且缅军之中既然有葡萄牙人,想必也没蠢到拿陆军去试舰炮威力,所以高璟想了想,最后还是闭口不言。
黄芷汀终于开了口,道:“你的意思是让本都统带精兵做出撤离的假象,引诱缅军来围城,然后本都统再找机会偷袭缅军?”
高思廉欣然道:“这是其中一种考虑。”他微微一顿,解释道:“这里实际上有至少两种可能。缅军在发现都统率主力东撤之后,虽然直接前来围城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能排除莽应里这厮胃口太大,干脆先尾随都统主力去锡当河口,争取把都统所部彻底消灭。
这种可能性之所以存在,卑职以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莽应里此人好大喜功,他为了挽回在北线大败的颜面,可能会更希望将南线的我军尽数消灭;第二,如果能够先消灭都统主力,则勃固城就会像昔日隋末王世充看见窦建德援军大败时一样,完全丧失继续抵抗的勇气,很有可能举城投降。
都统,勃固是缅甸数一数二的富裕大城,在莽应里心中,肯定不希望把勃固打烂,能够争取勃固投降才是最佳选择。”
“此言有理。”黄芷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如果莽应里不追,仍旧来围勃固呢?”
高思廉道:“那就说明缅军损失极大,甚至缅甸朝廷内部可能已经有些难以为继,必须尽快拿回富裕的勃固旧地。因为拿下勃固城,勃固其余诸城若是得不到都统的有力支援,说不定就是传檄而定了。”
“这个本都统知道,本都统是想问你,在缅军主力围城之下,你能坚守多久?还有,你又希望在外主力如何配合你。”
“如果都统能留给卑职一两千杆火枪和足够的弹药,卑职可以守到粮尽之时。”高思廉不顾众人怀疑的表情,沉声道:“另外,不是我部需要主力作何配合,而是我部希望知晓主力将会如何发动进攻,以及在主力发动之后,我部该如何配合。”
----------
感谢书友“阿勒泰的老西”、“尘沙一粒”、“曹面子”、“哇23333”的月票支持,谢谢!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缅军号称十五万,其中有多少水分黄芷汀不得而知,但肯定没到这个数。可惜之前安排在彪关的那五千人兵力太过于有限,再加上安南的骑兵本就不多,也不敢派出有限的那点骑兵抵近侦查,只能远远地看个大概,回报的消息是“绵延十余里,旌旗如林海”。
本着料敌从宽的态度,黄芷汀只能假定对方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黄芷汀目前手中的陆师是约莫两万,之前攻略缅南的时候,由于孟族人一见“天朝讨逆”,欢呼之下爆发出了各种针对东吁王朝的起义,使得她的损失相当有限。比如说最西南部的勃生城,干脆就是孟族人自己把东吁王朝的守军赶跑了,然后宣布投诚的。
但即便如此,两万对十万,在双方都是以步兵为主的作战状态下,这个战争难度也未免太大了一些,除非把那三万“勃固警备军”算上,则还勉强有一些胜机。
黄芷汀指挥作战的风格与高务实不同。高务实的习惯是独自决定战略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分配任务给部下,同时提前判断对手的心态,告诉部下如何应对。然而,他对于具体的作战指挥则一贯都是不闻不问的。该怎么打,你们前线将领自行决定,我只等着看你们任务的完成情况。
黄芷汀则没有这么做,或者说,她也没法这么做。她虽然是安南副都统,但麾下只有八千狼兵是她本人的嫡系。
高务实从金港警备军中抽调的七千人算是她的强力后盾,但毕竟她眼下还没有真正嫁入高家,金港警备军虽然会服从她的调遣,可她也不能直接无视他们,像高务实那样直接下令,连商量都不带的。
至于高务实从阮倦部抽调的五千人——也就是才刚刚从彪关撤回来的那支人马——这就更是外围兵力了,黄芷汀更不能无视他们的知情权,以免造成军心动荡。
而这支兵马的战斗力也有些存疑,虽然阮倦半身是安南名将不假,但那并不代表他手底下的兵也有多强。至少在黄芷汀这位狼兵统帅看来,阮倦提供的这支兵马大概率也就和缅军实力差不多。
所以黄芷汀召开了一个军务会议,除了她本人之外,与会的还有如下几人:
京华远征舰队司令高璟,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警备军在安南采用独有编制),海东右卫指挥使兼下龙湾守备黄豹,乂安前卫指挥使兼演州守备阮松,广南三镇总领府一等军事参谋兼华英拓殖使高思廉。
前面几人的官职比较直白,身份不必特别解释,惟独最后这一位高思廉的职务需要解释一下。
广南三镇总领府所辖的三镇为乂安、顺化、广南,其中最北边的乂安驻防任务不归金港警备军负责,而是由从都统司“借调驻防”的阮倦部负责,当然政务上由总领府管辖。
剩下的顺化、广南两镇才是金港警备军的驻防地,但金港警备军不仅仅驻防这两镇,它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向南开拓。
所谓“开拓”云云,当然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总领府遵照高务实的命令设置了一个特别职务叫做“拓殖使”,由警备军中“军政皆宜”的人来充当。
这个拓殖使的任务就是率领少量警备军以及当地编练的“拓殖团”往南部的华英、南蟠开拓新的领地。华英、南蟠都是有当地独立政权的,不过体制极其古老,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类似于“部落联盟长老议政制度”。
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谓拓殖,其实就是武力征服,加经济收买,再加政治驯服。而“拓殖团”其实就是由移民而来的汉人、僮人、客家人等各种明人组成的半民间军事化团体,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欧洲的私人殖民队,但拥有官方背景。
高思廉这个华英拓殖使干得极其出色,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仅仅依靠一支三百人的警备军为核心,收拢和编练了高达将近四千人的拓殖团,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等手段,顺利击败了华英当地的部落联盟(这个说法不确切,凑合理解),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华英一地,就等着安定局面之后获得高务实批准,成立一个新镇,把广南三镇变成四镇了。
不过高务实暂时还没答应,因为高务实打算等南蟠也拿下之后,再加上继续南拓占城,最后一次新编三个新镇。
但不管怎么说,高思廉对于如何在新环境下开展工作很在行,所以这次被总领府推荐来了缅甸,当时的职务比较简单,就是单单挂着他的“一等军事参谋”来的,不过前不久他得到了新的重用。
黄芷汀鉴于他编练“半军事化团体”经验丰富,而且善于与各种各样的当地土人交流,所以让他临时出任了勃固警备军代军长,指挥那三万孟族新军。
高思廉的确有些手段,他仗着自己和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都是当年高务实在卫辉赈济收拢的流民这一身份,硬是从高思进那里“借调”了将近一百号低级且年轻的汉人军官,用以充实到勃固警备军的指挥体系中去,很快把这支部队较好的掌握了起来。
黄芷汀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首先第一条就是决定此战的战略目的。
更直接一点说,就是要在“坚守勃固”、“击败缅军”、“消耗缅军”等几个思路中选择一个最靠谱的。
这其中“击败缅军”最好理解,那就是直接打一场会战,在战斗中打败缅军,硬生生的挫败其快速收复勃固的意图。
而“坚守勃固”和“消耗缅军”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并不完全对等。
选择坚守勃固的话,那么只要缅军会发动攻城战,就肯定能消耗缅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这有一个问题,就是最早前的时候,黄芷汀与高务实所商议的战法并不是坚守某地,因为高务实当时并没有认为勃固城乃至于整个勃固王朝旧地非守不可。
恰恰相反,在高务实看来,整个缅甸的地盘暂时都可以弃守,他只需要尽可能的削弱东吁王朝的统治力量就行——包括兵力、财力乃至于民心威望,通通都算。
东吁王朝本身就是一个靠着武力强行统一的王朝,其国内的民族矛盾极其激烈,而此时的缅族也还没有成为占据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以只要把缅军尽量削弱,打破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即便自己暂时撤走,他国内的矛盾也必然更加激化。
这样一来,等他自己先乱上几年,统治力量由于内耗而损失殆尽之后,高务实就随时可以再杀回来,以猛龙过江之态轻轻松松压服这些精疲力尽的地头蛇,一举接收整个缅甸。
可以说高务实的计划虽然耗时有些久,至少也得拖个三年五载,但却是最为稳妥、损失也最小的计划,很符合他的一贯风格。
这个计划是肯定可以成功的,因为高务实作为一个穿越者非常清楚,历史上的莽应里没有被他来上这一手,都硬生生把自己玩到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地步,最终兵败被俘于自家都城之中。现在有了他高务实的参与,这种衰败的速度完全可以加倍。
不过,黄芷汀现在似乎有了新的想法,因为她发现现在自己的所面临的情况和之前商议之中的情况并不相同。
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连高务实也没有料到孟族人对东吁王朝的痛恨如此之强烈,没有料到安南大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轻松占领了整个勃固王朝旧地,更没有料到孟族人的参军热情如此高涨,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居然就整合出来一支三万人的可用之兵,这比当初在安南搞警备军还要顺利——至少安南是在大局已定之后才搞警备军的,之前只有投诚的降军可用,民间参军的意识并不强烈。
所以现在黄芷汀觉得民心可用、军心也可用,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放弃勃固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然而此时她和高务实相距万里,一时半会实在没法取得新的指示,一切都只能靠她自己来判断、来决定,而出于之前说过的原因,她的决定还需要获得金港警备军和阮倦部的支持才行,于是便有了这场会议。
与会众人听完黄副都统的介绍,也都了解了当前的局面,纷纷陷入思考当中,并没有人立刻做出什么表态。
大伙儿都听得出来,黄副都统本人是倾向于击败缅军,奠定整个缅南胜局的。
但他们也知道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万一打输了呢?
对方可是高达十万的百战精锐,己方只有两万主力的战斗力算是有保证,剩下的三万孟族新军虽然士气可嘉,但毕竟组建得太晚,远远称不上什么训练有素。大家觉得现在把他们拉出去,只要能把队伍站出个模样来,那就算是多亏高家军的传统加成了。
想着想着,众人就不自觉地把目光往高思廉那儿投了过去。
高思廉也感觉到了大家的怀疑,他其实并不生气,因为之前在安南的时候他就对这种目光很熟悉,但他也没有立刻跳出来拍着胸脯吹牛,而是不卑不亢地朝黄芷汀道:“敢问都统,如果要击败缅军,是不是一定要正面作战?卑职的意思是,是不是非要把五万人拉出城,和缅军对战于勃固城北的平原之上?”
黄芷汀听出他话里有话,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没有这样的必要?”
高思廉果断地道:“不错,卑职以为完全不必这样打。”
黄芷汀难得地在下属面前露出一丝微笑,道:“愿闻高论。”
高思廉忽然说了一句震撼全场的话:“卑职建议,都统可以带着我军主力出城,一路向东去锡当,也就是锡当河的河口,而把勃固城的城防交给我部勃固警备军。”
黄芷汀还没说话,高思进已经瞪大眼睛道:“阿廉你疯了?你这是在劝咱们赶紧去找舰队逃命吗?”
北方人一般会不用“阿廉”这种说法,这习惯是高思进来南方之后学会的,粤桂两省有这种习惯。
另一位掌兵的将领阮松也在一边摇头,用越来越熟练的汉话道:“这哪成啊,咱们来缅甸还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呢,就这么灰溜溜逃回去,脸都没地方搁了。”
高璟本来想说“只要大伙儿撤到锡当河口,缅军就算真来了十万,也不够我一顿打的”——这话可不是吹牛,远征舰队的火炮总计超过3500门,就算只能侧弦开火,理论上也能形成至少上千门舰载大炮的齐射。
这种情况下如果缅军拿血肉之躯挡实心炮,那真是去多少送多少。最后能杀多少人只看两点:缅军愿意死多少,以及高璟舰队的火炮能打多少轮。
不过此时说这话明显太不合适了,况且缅军之中既然有葡萄牙人,想必也没蠢到拿陆军去试舰炮威力,所以高璟想了想,最后还是闭口不言。
黄芷汀终于开了口,道:“你的意思是让本都统带精兵做出撤离的假象,引诱缅军来围城,然后本都统再找机会偷袭缅军?”
高思廉欣然道:“这是其中一种考虑。”他微微一顿,解释道:“这里实际上有至少两种可能。缅军在发现都统率主力东撤之后,虽然直接前来围城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能排除莽应里这厮胃口太大,干脆先尾随都统主力去锡当河口,争取把都统所部彻底消灭。
这种可能性之所以存在,卑职以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莽应里此人好大喜功,他为了挽回在北线大败的颜面,可能会更希望将南线的我军尽数消灭;第二,如果能够先消灭都统主力,则勃固城就会像昔日隋末王世充看见窦建德援军大败时一样,完全丧失继续抵抗的勇气,很有可能举城投降。
都统,勃固是缅甸数一数二的富裕大城,在莽应里心中,肯定不希望把勃固打烂,能够争取勃固投降才是最佳选择。”
“此言有理。”黄芷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如果莽应里不追,仍旧来围勃固呢?”
高思廉道:“那就说明缅军损失极大,甚至缅甸朝廷内部可能已经有些难以为继,必须尽快拿回富裕的勃固旧地。因为拿下勃固城,勃固其余诸城若是得不到都统的有力支援,说不定就是传檄而定了。”
“这个本都统知道,本都统是想问你,在缅军主力围城之下,你能坚守多久?还有,你又希望在外主力如何配合你。”
“如果都统能留给卑职一两千杆火枪和足够的弹药,卑职可以守到粮尽之时。”高思廉不顾众人怀疑的表情,沉声道:“另外,不是我部需要主力作何配合,而是我部希望知晓主力将会如何发动进攻,以及在主力发动之后,我部该如何配合。”
----------
感谢书友“阿勒泰的老西”、“尘沙一粒”、“曹面子”、“哇23333”的月票支持,谢谢!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