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京师西郊,见心斋。
现在的见心斋,已经比早前皇帝赐给高务实之时大了四五倍,不过面积虽然大了,但里头的建筑增加得不算多,只是在原建筑群又加了两栋小楼,隔出两所院子来。
一所在西厢,修得比较精致,但陈设却文雅朴实,乃是给老师郭朴住的。
一所在东厢,修得比较大气,而陈设就比较对不住高谕德散财童子的大名了——别的且不说,光说里面的家具,就没有一件来自南方的珍贵紫檀木,甚至是大明本土也不算少见的黄梨花木,都没有用到。
高务实这里的家具,清一色用的北方比较常见的栎木。其实栎木这种木材并不差,也许说栎木很多人表示没听过,那么可以提一提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橡木”——了解英国皇家海军历史的人,肯定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橡木做家具当然不是高务实为了省钱,他还不至于缺这点木材,毕竟这是在明代,木材还是有保障的,哪怕是要南方的紫檀木、黄梨花木也好办。他用橡木制造家具,是因为他已经特意调集了一批木工,正在熟悉橡木属性,为将来的造船提前打个基础。
不仅如此,高务实甚至在见心斋也移栽了几棵不小的橡树,用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件事。
见心斋的规模扩大了不少,但高务实空出了其中很大一片白地没有动工建设,所以现在的见心斋看起来有些空荡,从他自己常居的东厢房再往东望去,便是那一片空地。
东厢房有一栋三层小楼,叫做守心楼,是高务实平时的住处。其中三楼是他的卧室,二楼是书房,一楼是会客花厅。
高谕德自己虽然无品无级,但可能没人敢把他当做无品无级的闲官看待,毕竟小阁老不是白叫的。一般来说,能来拜见高务实的人,在京师肯定都能算得上一号人物了。但即便如此,这些人绝大多数也就只能到一楼的花厅。
然而今天,高务实却是在守心楼的二楼会见一位访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连夜从大同风尘仆仆赶来京师的前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
黄孟宇是个粗中有细的人,这一点高务实早就知道,所以对于黄孟宇来京之后连京师大门都没进,就直接先来见心斋拜见自己一事,并不是十分惊讶。
至于黄孟宇的态度,高务实就更满意了——黄孟宇的拜帖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沐恩门下走狗小的黄某顿首百拜”。
黄孟宇是个宦官,但却用了一种武将面对文臣的方式来写这个拜帖,这里面当然是很有讲究的。
宦官是皇帝家奴,当然不应该成为某个文臣的“门下走狗”,那纯属犯忌。但黄孟宇这个太监不太一样,他是边军镇守出身,按照明朝的习惯,这种宦官哪怕在给朝廷上疏之时,也可以自称为“臣”,譬如当年郑和便是这般。
在这里头,太监是把自己当做镇臣的,而朝廷也是这么认可的。镇臣当然也有文武之分,可是在朱元璋的祖训里头,太监不准读书,即便后来这个规矩早就破了,秉笔太监要是不读书,还怎么批红?
但即便如此,镇守太监虽然干着监军的活,其地位仍然被默认为武臣类似——文官不可能把太监当做跟自己平起平坐之辈。
于是,黄孟宇这里便耍了个滑头,用了这样一种与武臣习惯一样的拜帖,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但最能说明黄孟宇目光长远的却还不是这份自谦,而是他没有如一般人那样,把这样的拜帖递给高拱,而是递给了高务实。
按理说,高拱才是帝师,才是内阁首辅兼掌吏部事,他黄孟宇好歹也是高升回京来做司礼监秉笔太监来了,其在内廷的地位大抵相当于内阁中的群辅。这样的身份,就算要递上一份投名状,那也应该递给高拱才理所应当。
但他偏偏没有递给高拱,而是直接把这样一封不能等闲视之的拜帖递给了“无品无级”的高务实。
高务实心中也不禁感慨:要是孟冲有黄孟宇这样的大局观和长远的眼光,在原先的历史上又何至于混成那样,隆庆一死他就立刻被冯保取代,并从此销声匿迹,不复见于史册?
黄孟宇这个做法,不仅是有长远的目光,知道自己在秉笔太监的位置上不可能很快就再得到多大的提升机会,必须慢慢打磨资历,以及加深皇帝一家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这至少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急着往高拱身边靠并无绝对的必要——那个时候高拱就算一切顺利,也差不多该到年老致仕的时候了。
同时,这个做法还十分有决断,因为这是押宝在了高务实的身上,而高务实年仅十岁!
正常来讲,哪怕高务实学业无双且仕途一帆风顺,这一注押下去,只怕也要十多年才能有机会回本。
所以,这是一场豪赌!他赌的就是高拱和高务实两代人从政的时间能够衔接起来,或者即便他们伯侄二人虽然无法做到无缝衔接,那么至少在他们中间也能有“高党”之人可以做一个过渡。
高务实的确有这样的准备,所以他才力劝高拱把郭朴召回京师起复,因为历史上郭朴一直活到了万历二十一年!
但黄孟宇为何会有这样的把握?这里面却有一点误会:在黄孟宇的眼中,高党两代之间的衔接人物却不是年纪比高拱还大一点的郭朴,而是高务实的亲大舅张四维!
在黄孟宇看来,高拱把郭朴召回京师起复,其一当然是继续加强高党对内阁的掌控能力,而其二则是为推荐张四维入阁铺路!
众所周知,内阁的人数虽然没有定制,但一般而言,通常是四到五人。而眼下的内阁已经只剩三个人了:高拱、郭朴、张居正。
其实黄孟宇隐约觉得高拱跟张居正的关系似乎并不如外界传闻的那么好,那么亲密无间,这一点在高拱让郭朴负责了高务实上疏提出的“整肃驿路”之时,黄孟宇就有些怀疑。
不过,即便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没有龃龉,两人真的就是亲密无间的好盟友,那也无所谓,因为内阁还是缺员,至少应该能再补进去一人,而这一人在黄孟宇看来,十有八九应该就是张四维。
张四维无论从年龄、资历还是亲疏程度乃至执政理念上来说,都是高党两代之间最好的衔接人物,因此黄孟宇就自己脑补了一个内阁掌权时间表:
高拱如果按例在七十岁致仕,那就是十一二年之后,当时的高务实已经二十出头,按照这次他道试所表现的水平,当时估计已经金榜题名,正式进入仕途了。
这时候高拱可以放心致仕,把张四维推上来,此时的张四维大概是五十七岁。接着高拱的班继续干到七十岁致仕,那就又过了十二三年,高务实这时候三十三岁上下。高务实深得圣眷,又是太子伴读出身,如果他中进士得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完全有资格入阁了!
黄孟宇自己今年也才三十一岁,二十多年后正好五十出头,对于民间而言虽然已经是爷爷辈的人了,可是对于官场中人,这简直就是黄金年纪,到时候再来一个内外结合,自己还怕没有机会干一干这司礼监掌印?
甚至,如果自己运气好的话,搞不好在张四维时代就能得偿所愿呢!
想到这里,黄孟宇对高务实的感激就更真实了,恭恭敬敬地道:“侍读,您也知道我老黄在边镇呆久了,不是太懂京里头的事。这次得蒙侍读和元辅器重,得以重回神京,老黄心里头是真的感激万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不负您二位的期望,还望侍读提点。”
他不喊高务实“谕德”,不是不知道谕德乃是太子宫官,比起侍读更显得高务实前途看好,而是因为这一声“侍读”,可以表明他和高务实结识得早,乃是旧交。
高务实笑了笑,对黄孟宇这种聪明人,他也不假作客气了,直接道:“老黄,你的任务有几件,不过其他的咱们可以待会儿再说,最重要的一件你却现在就要记好。”
“请侍读指点。”黄孟宇连连点头,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高务实直视他的眼睛,缓缓地道:“去和冯保作对,让他以为你是我们调回京师准备取代他的那个人,并且尽量让他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你身上。”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现在的见心斋,已经比早前皇帝赐给高务实之时大了四五倍,不过面积虽然大了,但里头的建筑增加得不算多,只是在原建筑群又加了两栋小楼,隔出两所院子来。
一所在西厢,修得比较精致,但陈设却文雅朴实,乃是给老师郭朴住的。
一所在东厢,修得比较大气,而陈设就比较对不住高谕德散财童子的大名了——别的且不说,光说里面的家具,就没有一件来自南方的珍贵紫檀木,甚至是大明本土也不算少见的黄梨花木,都没有用到。
高务实这里的家具,清一色用的北方比较常见的栎木。其实栎木这种木材并不差,也许说栎木很多人表示没听过,那么可以提一提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橡木”——了解英国皇家海军历史的人,肯定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橡木做家具当然不是高务实为了省钱,他还不至于缺这点木材,毕竟这是在明代,木材还是有保障的,哪怕是要南方的紫檀木、黄梨花木也好办。他用橡木制造家具,是因为他已经特意调集了一批木工,正在熟悉橡木属性,为将来的造船提前打个基础。
不仅如此,高务实甚至在见心斋也移栽了几棵不小的橡树,用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件事。
见心斋的规模扩大了不少,但高务实空出了其中很大一片白地没有动工建设,所以现在的见心斋看起来有些空荡,从他自己常居的东厢房再往东望去,便是那一片空地。
东厢房有一栋三层小楼,叫做守心楼,是高务实平时的住处。其中三楼是他的卧室,二楼是书房,一楼是会客花厅。
高谕德自己虽然无品无级,但可能没人敢把他当做无品无级的闲官看待,毕竟小阁老不是白叫的。一般来说,能来拜见高务实的人,在京师肯定都能算得上一号人物了。但即便如此,这些人绝大多数也就只能到一楼的花厅。
然而今天,高务实却是在守心楼的二楼会见一位访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连夜从大同风尘仆仆赶来京师的前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
黄孟宇是个粗中有细的人,这一点高务实早就知道,所以对于黄孟宇来京之后连京师大门都没进,就直接先来见心斋拜见自己一事,并不是十分惊讶。
至于黄孟宇的态度,高务实就更满意了——黄孟宇的拜帖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沐恩门下走狗小的黄某顿首百拜”。
黄孟宇是个宦官,但却用了一种武将面对文臣的方式来写这个拜帖,这里面当然是很有讲究的。
宦官是皇帝家奴,当然不应该成为某个文臣的“门下走狗”,那纯属犯忌。但黄孟宇这个太监不太一样,他是边军镇守出身,按照明朝的习惯,这种宦官哪怕在给朝廷上疏之时,也可以自称为“臣”,譬如当年郑和便是这般。
在这里头,太监是把自己当做镇臣的,而朝廷也是这么认可的。镇臣当然也有文武之分,可是在朱元璋的祖训里头,太监不准读书,即便后来这个规矩早就破了,秉笔太监要是不读书,还怎么批红?
但即便如此,镇守太监虽然干着监军的活,其地位仍然被默认为武臣类似——文官不可能把太监当做跟自己平起平坐之辈。
于是,黄孟宇这里便耍了个滑头,用了这样一种与武臣习惯一样的拜帖,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但最能说明黄孟宇目光长远的却还不是这份自谦,而是他没有如一般人那样,把这样的拜帖递给高拱,而是递给了高务实。
按理说,高拱才是帝师,才是内阁首辅兼掌吏部事,他黄孟宇好歹也是高升回京来做司礼监秉笔太监来了,其在内廷的地位大抵相当于内阁中的群辅。这样的身份,就算要递上一份投名状,那也应该递给高拱才理所应当。
但他偏偏没有递给高拱,而是直接把这样一封不能等闲视之的拜帖递给了“无品无级”的高务实。
高务实心中也不禁感慨:要是孟冲有黄孟宇这样的大局观和长远的眼光,在原先的历史上又何至于混成那样,隆庆一死他就立刻被冯保取代,并从此销声匿迹,不复见于史册?
黄孟宇这个做法,不仅是有长远的目光,知道自己在秉笔太监的位置上不可能很快就再得到多大的提升机会,必须慢慢打磨资历,以及加深皇帝一家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这至少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急着往高拱身边靠并无绝对的必要——那个时候高拱就算一切顺利,也差不多该到年老致仕的时候了。
同时,这个做法还十分有决断,因为这是押宝在了高务实的身上,而高务实年仅十岁!
正常来讲,哪怕高务实学业无双且仕途一帆风顺,这一注押下去,只怕也要十多年才能有机会回本。
所以,这是一场豪赌!他赌的就是高拱和高务实两代人从政的时间能够衔接起来,或者即便他们伯侄二人虽然无法做到无缝衔接,那么至少在他们中间也能有“高党”之人可以做一个过渡。
高务实的确有这样的准备,所以他才力劝高拱把郭朴召回京师起复,因为历史上郭朴一直活到了万历二十一年!
但黄孟宇为何会有这样的把握?这里面却有一点误会:在黄孟宇的眼中,高党两代之间的衔接人物却不是年纪比高拱还大一点的郭朴,而是高务实的亲大舅张四维!
在黄孟宇看来,高拱把郭朴召回京师起复,其一当然是继续加强高党对内阁的掌控能力,而其二则是为推荐张四维入阁铺路!
众所周知,内阁的人数虽然没有定制,但一般而言,通常是四到五人。而眼下的内阁已经只剩三个人了:高拱、郭朴、张居正。
其实黄孟宇隐约觉得高拱跟张居正的关系似乎并不如外界传闻的那么好,那么亲密无间,这一点在高拱让郭朴负责了高务实上疏提出的“整肃驿路”之时,黄孟宇就有些怀疑。
不过,即便高拱与张居正之间没有龃龉,两人真的就是亲密无间的好盟友,那也无所谓,因为内阁还是缺员,至少应该能再补进去一人,而这一人在黄孟宇看来,十有八九应该就是张四维。
张四维无论从年龄、资历还是亲疏程度乃至执政理念上来说,都是高党两代之间最好的衔接人物,因此黄孟宇就自己脑补了一个内阁掌权时间表:
高拱如果按例在七十岁致仕,那就是十一二年之后,当时的高务实已经二十出头,按照这次他道试所表现的水平,当时估计已经金榜题名,正式进入仕途了。
这时候高拱可以放心致仕,把张四维推上来,此时的张四维大概是五十七岁。接着高拱的班继续干到七十岁致仕,那就又过了十二三年,高务实这时候三十三岁上下。高务实深得圣眷,又是太子伴读出身,如果他中进士得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完全有资格入阁了!
黄孟宇自己今年也才三十一岁,二十多年后正好五十出头,对于民间而言虽然已经是爷爷辈的人了,可是对于官场中人,这简直就是黄金年纪,到时候再来一个内外结合,自己还怕没有机会干一干这司礼监掌印?
甚至,如果自己运气好的话,搞不好在张四维时代就能得偿所愿呢!
想到这里,黄孟宇对高务实的感激就更真实了,恭恭敬敬地道:“侍读,您也知道我老黄在边镇呆久了,不是太懂京里头的事。这次得蒙侍读和元辅器重,得以重回神京,老黄心里头是真的感激万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不负您二位的期望,还望侍读提点。”
他不喊高务实“谕德”,不是不知道谕德乃是太子宫官,比起侍读更显得高务实前途看好,而是因为这一声“侍读”,可以表明他和高务实结识得早,乃是旧交。
高务实笑了笑,对黄孟宇这种聪明人,他也不假作客气了,直接道:“老黄,你的任务有几件,不过其他的咱们可以待会儿再说,最重要的一件你却现在就要记好。”
“请侍读指点。”黄孟宇连连点头,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高务实直视他的眼睛,缓缓地道:“去和冯保作对,让他以为你是我们调回京师准备取代他的那个人,并且尽量让他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你身上。”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