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大沟村是自六三年接受知青的。
到如今已经有七年了。
最开始只接收了两个,所以当时就没有建知青所,只是将那两个安排在了同村村民家里居住,直到后来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多,人数超过十几个之后,才借上面补贴的下乡知青费,帮他们把知青所建好。
到如今,知青所里的知青已经达到了十六个,如果把历年所有知青都算上的话,其实是十七个,也就是说这七年以来,只有一个知青回去了,是因为摔断了腿回去的。
当然不是普通骨折。
是几乎半身不遂的骨折。
两条腿。
这显然不能继续在村里干活。
所以就回去了。
目前剩下的十六个,有十个是男的,还有六个是女的,当中年纪最大的就是第一批过来的当中的一个男的,整二十七岁,虚二十八。
年纪最小的就是今年刚来的凌霄束,只有十六岁,初中刚毕业。
知青所里主要分两种人。
一种是家里有依靠的,一种是家里没依靠的,家里能依靠得住的那种,每个月都能收到点东西,就譬如洪棉,虽然日子过得也不算特别好,但至少不需要担心工分够不够的问题,下田的时候能轻松些。
而家里没有依靠的。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和吃不饱之后,只能努力干活。
几年下来,拿的工分已经不比村里村民少了,但相应的就是皮肤也糙了,手上脚上也满是老茧了。
精气神远不如当年潇洒。
被生活累弯了腰。
最早来的那几批可能已经有些绝望了,特别是家里没有依靠的那几个女性,目前已经有三个分别嫁人了,嫁的都是村里家庭相对富裕的村民,既是为了能吃饱饭,也是为了能少做些农活,所以此时知青所里未婚的女性其实只有三个,一个是洪棉,一个是魏花,还有一个是宁红,宁红年纪最大,已经二十六了,也是最早来的那两个之一。
只是依旧坚持着,依旧坚信自己能回去,回城里,不愿意结婚。
在村里人的印象中,也就年纪比较大的那几个,能吃苦耐劳的男知青还算不错,而女知青当中也就只有魏花在他们看来还不错,是个脸大腰粗,能吃苦干活的好苗子。
至于依靠家里,日子过的还算不错的那些知青,村里人虽然也羡慕,但是并不看好他们,因为村民也不傻,很清楚这种家里的支援可能会支援两三年,三五年,但是绝对不可能支援一辈子,因为但凡能下乡的,家里绝对不可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不用响应下乡政策。
感情是处来的。
一边是天天见面的儿子女儿什么的,一边是一年两年都见不到一次面,只能偶尔书信交流一下的下乡子女,而且,每次交流还都是要钱,开始几年可能因为愧疚会愿意付出支援,可是时间久了,感情淡了,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再加上家里哥哥妹妹的挑拨啥的,每个月的物资支援,说不定哪天就断了。
所以村民普遍不看好他们。
有些甚至还在赌,赌某某某知青家里哪天会断了支援,赌某某没钱工分又不够之后,是会选择在村里嫁人还是选择努力干活什么的。
乔木在村口大榕树下跟大家聊了许久,聊到中午大家全散了,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这才把瓜子壳全都收好,准备带回去放土灶里面当柴火用,悠悠闲闲的回家去了。
今天她不做饭。
倒要看看有没有人做饭。
一家倒还全指着她老婆子了。
刚一进家门,乔木就能听到厨房里摔盆砸碗的,偶尔还能听到掺杂着一两句骂人的声音,当然,骂的肯定不是乔木,她也没那胆子。
是刘卫红在骂王梅梅。
至于媳妇,她倒是想骂呢,可是她那两个儿媳妇都大早上跟着她一起下田干活挣工分去了,想骂她也不好意思骂啊,她要脸啊,至于乔木就更不敢了,那到底是婆婆。
婆婆做饭是情分。
不做饭也没人敢说什么,毕竟也没有婆婆专门伺候媳妇的道理。
又不是坐月子。
离的老远,乔木就能听到王梅梅也在里面很不开心的跟他妈犟:
“你怎么老说我,做饭的活不一直都是奶奶在干吗,谁知道她今天跑哪去了,我每天也有事的好吧。
她不也一天到晚在家闲着。
更何况我又不会做饭,我倒是敢做呢,我做出来你敢吃吗,回头做出来你又说我浪费粮食,我为了给家里省点粮食容易吗,每天忍辱负重的啊,还得被大家骂什么的。”
瞧瞧这机智又聪明的回答。
到底是念过书的文化人。
没理的都被她说成有理的了。
不干活也成了为大家好了。
“我一天到晚闲着怎么了?
人七劳三,我每年分的基本口粮就够吃了,再加上老二家和老三家每年的奉养,拿到手的东西不比你妈下田干活拿的少,怎么,这些东西还养不活我一个糟老婆子了?
老二家每年还给我一百块呢。
你爸妈一年到头工分赚的那点钱,还不够补贴家里的人劳亏损。
还不都是我贴上的?”
乔木听着里面的声音,就嗤之以鼻的走到厨房门口直接说道。
这时候分配原则遵循的是人七劳三,也就是说,七成粮食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剩下三成粮食按照工分进行分配,但因为考虑到一些人家人口多,劳动力不足给别人带来的损失,所以如果人口多,但是工分不多的家庭,年底分钱往往是分不到钱,甚至还得欠公家钱。
王维熙家就是如此。
他们家孩子都在上学,根本就不赚工分,就家里六个大人下田赚工分,其中还有三个是女的,每年年底的工分数量可想而知,再加上还得补贴上学的那些孩子粮食,每年到年底的时候,往往还得倒欠公家的钱,这些钱都是原身补上的。
因为原身二儿子是老兵,本身每个月就能拿钱,所以每年都会给原身一百块钱的奉养钱,而原身三儿子牺牲之后的烈士抚恤和烈士家属补贴,原身也能拿到一部分,毕竟烈士家属本身也包括了烈士的子女和父母,前前后后加起来,原身每年都能拿到两百多块钱现金。
这笔钱数量着实是不少了。
因为现在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不吃不喝也就只能攒下三百来块钱。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到如今已经有七年了。
最开始只接收了两个,所以当时就没有建知青所,只是将那两个安排在了同村村民家里居住,直到后来下乡的知青越来越多,人数超过十几个之后,才借上面补贴的下乡知青费,帮他们把知青所建好。
到如今,知青所里的知青已经达到了十六个,如果把历年所有知青都算上的话,其实是十七个,也就是说这七年以来,只有一个知青回去了,是因为摔断了腿回去的。
当然不是普通骨折。
是几乎半身不遂的骨折。
两条腿。
这显然不能继续在村里干活。
所以就回去了。
目前剩下的十六个,有十个是男的,还有六个是女的,当中年纪最大的就是第一批过来的当中的一个男的,整二十七岁,虚二十八。
年纪最小的就是今年刚来的凌霄束,只有十六岁,初中刚毕业。
知青所里主要分两种人。
一种是家里有依靠的,一种是家里没依靠的,家里能依靠得住的那种,每个月都能收到点东西,就譬如洪棉,虽然日子过得也不算特别好,但至少不需要担心工分够不够的问题,下田的时候能轻松些。
而家里没有依靠的。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和吃不饱之后,只能努力干活。
几年下来,拿的工分已经不比村里村民少了,但相应的就是皮肤也糙了,手上脚上也满是老茧了。
精气神远不如当年潇洒。
被生活累弯了腰。
最早来的那几批可能已经有些绝望了,特别是家里没有依靠的那几个女性,目前已经有三个分别嫁人了,嫁的都是村里家庭相对富裕的村民,既是为了能吃饱饭,也是为了能少做些农活,所以此时知青所里未婚的女性其实只有三个,一个是洪棉,一个是魏花,还有一个是宁红,宁红年纪最大,已经二十六了,也是最早来的那两个之一。
只是依旧坚持着,依旧坚信自己能回去,回城里,不愿意结婚。
在村里人的印象中,也就年纪比较大的那几个,能吃苦耐劳的男知青还算不错,而女知青当中也就只有魏花在他们看来还不错,是个脸大腰粗,能吃苦干活的好苗子。
至于依靠家里,日子过的还算不错的那些知青,村里人虽然也羡慕,但是并不看好他们,因为村民也不傻,很清楚这种家里的支援可能会支援两三年,三五年,但是绝对不可能支援一辈子,因为但凡能下乡的,家里绝对不可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不用响应下乡政策。
感情是处来的。
一边是天天见面的儿子女儿什么的,一边是一年两年都见不到一次面,只能偶尔书信交流一下的下乡子女,而且,每次交流还都是要钱,开始几年可能因为愧疚会愿意付出支援,可是时间久了,感情淡了,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再加上家里哥哥妹妹的挑拨啥的,每个月的物资支援,说不定哪天就断了。
所以村民普遍不看好他们。
有些甚至还在赌,赌某某某知青家里哪天会断了支援,赌某某没钱工分又不够之后,是会选择在村里嫁人还是选择努力干活什么的。
乔木在村口大榕树下跟大家聊了许久,聊到中午大家全散了,准备回家吃饭的时候,这才把瓜子壳全都收好,准备带回去放土灶里面当柴火用,悠悠闲闲的回家去了。
今天她不做饭。
倒要看看有没有人做饭。
一家倒还全指着她老婆子了。
刚一进家门,乔木就能听到厨房里摔盆砸碗的,偶尔还能听到掺杂着一两句骂人的声音,当然,骂的肯定不是乔木,她也没那胆子。
是刘卫红在骂王梅梅。
至于媳妇,她倒是想骂呢,可是她那两个儿媳妇都大早上跟着她一起下田干活挣工分去了,想骂她也不好意思骂啊,她要脸啊,至于乔木就更不敢了,那到底是婆婆。
婆婆做饭是情分。
不做饭也没人敢说什么,毕竟也没有婆婆专门伺候媳妇的道理。
又不是坐月子。
离的老远,乔木就能听到王梅梅也在里面很不开心的跟他妈犟:
“你怎么老说我,做饭的活不一直都是奶奶在干吗,谁知道她今天跑哪去了,我每天也有事的好吧。
她不也一天到晚在家闲着。
更何况我又不会做饭,我倒是敢做呢,我做出来你敢吃吗,回头做出来你又说我浪费粮食,我为了给家里省点粮食容易吗,每天忍辱负重的啊,还得被大家骂什么的。”
瞧瞧这机智又聪明的回答。
到底是念过书的文化人。
没理的都被她说成有理的了。
不干活也成了为大家好了。
“我一天到晚闲着怎么了?
人七劳三,我每年分的基本口粮就够吃了,再加上老二家和老三家每年的奉养,拿到手的东西不比你妈下田干活拿的少,怎么,这些东西还养不活我一个糟老婆子了?
老二家每年还给我一百块呢。
你爸妈一年到头工分赚的那点钱,还不够补贴家里的人劳亏损。
还不都是我贴上的?”
乔木听着里面的声音,就嗤之以鼻的走到厨房门口直接说道。
这时候分配原则遵循的是人七劳三,也就是说,七成粮食按照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剩下三成粮食按照工分进行分配,但因为考虑到一些人家人口多,劳动力不足给别人带来的损失,所以如果人口多,但是工分不多的家庭,年底分钱往往是分不到钱,甚至还得欠公家钱。
王维熙家就是如此。
他们家孩子都在上学,根本就不赚工分,就家里六个大人下田赚工分,其中还有三个是女的,每年年底的工分数量可想而知,再加上还得补贴上学的那些孩子粮食,每年到年底的时候,往往还得倒欠公家的钱,这些钱都是原身补上的。
因为原身二儿子是老兵,本身每个月就能拿钱,所以每年都会给原身一百块钱的奉养钱,而原身三儿子牺牲之后的烈士抚恤和烈士家属补贴,原身也能拿到一部分,毕竟烈士家属本身也包括了烈士的子女和父母,前前后后加起来,原身每年都能拿到两百多块钱现金。
这笔钱数量着实是不少了。
因为现在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不吃不喝也就只能攒下三百来块钱。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