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聊了几句,张俊生准备告辞…
“张导,您不去看看赵书记吗?”
赵书记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发起人…
“不去了,我就是来找找老唐山的感觉,大概的剧本已经写完,但是细节方面还得打磨!”
摆了摆手,张俊生重新戴上口罩,朝着地震遗址方向赶了过去!
其实,裤子的《唐山大地震》有一个让人很深刻的镜头,电影结尾,有个老人对着罹难者纪念墙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
很感人…
说实在的,这一个镜头就足够让人称赞《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好电影了!
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1976、7、28这三个数字对唐山来说,太特殊了!
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
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
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如是描述。
站在纪念碑前,看看一个个名字,张俊生只觉内心十分沉重…
他对《唐山大地震》的感觉其实…没什么感觉,就好像拍《倩女幽魂》一样,就是想展示一下,告诉世人,他张俊生也可以拍大投资的灾难片!
但是,现在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尤其是周围的鲜花还有两鬓斑白的老人站在墙壁前,低声呐呐自语…
这踏马的,突然感觉自己好无耻…
……
“啊?我在唐*山,勘察外景!”
“临时决定的!”
电话那头没了声音…
半晌,张母开口:“你是不是不喜欢君蜜?”
“谈不上喜不喜欢,但是我肯定不想结婚,也不想订婚,换了谁都一样!”
“…那你陈阿姨和章叔叔都来了,我怎么交代?”
“这还不好交代?就说你儿子事业为重,《唐山大地震》至少要耗费3个亿…”
“我给你3亿,你马上坐飞机回来!”
卧槽,有钱真了不起!
“我真有事,赵书记就在我身边呢,待会还有个饭局…就这样了,先挂了!”
挂断电话,顺便关机,继续跟旁边的老人闲聊。
“我听说大地震发生之前,有不少预兆啊,蜻蜓如蝗虫般飞过,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
“对,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这是地震的预兆啊!”
“那解放军呢?你们对解放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当然是感激啦!”
“可我听说当时就地处决了不少人…”
一个戴眼镜的老爷爷很愤怒的表示:“那是一帮流氓,趁着地震抢劫…”
“那…当年的唐山经济形势怎么样?”
“经济形势?”老爷爷笑了笑:“唐山市区人口震前一百多万,相当于首都的三分之一,华北的铁三角是京津唐,现在呢?”
这倒是,唐*山当年是河*北第一工业基地!
地震后,彻底失去了跟天*津较劲的资本…
当然,我大东北,还是共和国长子呢,还没地震呢,现在算什么?说的好像不地震就能抗衡天*津似的…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当然也有地方本身的问题,这个太复杂…
张俊生摆了摆手,干脆说的更精确一点:“不是,就是…有没有戴着红袖章,举着红宝书的红慰兵?”
“这个肯定有的…”
“真有啊?私人帮不是已经被打倒了吗?”
“哪有那么快,不过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人管什么政治,都想着活下去!”
张俊生有点羞愧的低下了脑袋…
他还想装个逼,隐射一下闻哥呢…
那种情况下,军民一心,谁踏马还有政见之分?
跟几个大爷聊天,张俊生没戴眼镜,他觉得自己的辨识度还没有辐射全国…
没想到哪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忽然问道:“张导演…你是要拍《唐山大地震》吗?”
“…啊?您认识我?”
“看过新闻联播…了不起啊,欧洲三大奖项,你一个人拿了俩!”
“都是虚名…”
“你要拍《唐山大地震》?”
“对!是市政府牵的线。”
“一定要好好拍啊,我们唐山人到时候肯定支持!”
“放心吧,我肯定好好拍!”
又聊了几句,话题转向了大地震发生时候的背景,还有这几年的变化…
提的最多就是一句‘现在的人提到唐山,就一句,大地震,别的就没了’…
难怪市政府要拍《唐山大地震》,这是想重新树立唐山的形象?
可是,你既然找人拍《大地震》为什么不干脆一点,拍一部《新唐山》呢?
……
晚上,张俊生一个人留在唐*山,随便定了个宾馆,他又不是智障人士,离开助理,就没法生活。
待在宾馆,张俊生把剧本修改了一下,大部分笔墨集中在了地震前还有地震救灾…
至于方登,春秋笔法,直接来一句32年后,方登出现在文川现场…
剧本出炉后,还是不太满意,这样一来,救难救女的意义就没了…
掏出香烟,点燃,干脆换一个花样,不再执着于救男救女,把主角换成‘受困7天7夜获救的男孩’…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男孩受困7天7夜获救,来沪见恩人…
然后通过他的口述,通过回忆讲述电影…
太单薄,再加一条解放军的线路,最后两条线汇成一条线,最后的结尾彰显希望!
最好把男孩的父亲设置成解放军,他的母亲设置成救援人员,这样三条线汇集成一起,就会非常打动人!
干脆把男孩改成女孩,怎么说呢,小女孩的表现力会更强大一点!
打了个电话给编剧刘恒,把自己的思路告诉了他,他很赞成这种改编,提出了新问题:“但是这么一来,市政府那边怎么办?”
对呀,这玩意还是政治任务,还得表现一下新唐山…
“这样,片尾,我加几个航拍镜头,然后切换到女主角的家里…”
“你这也太敷衍了…”
“电影到了我手上,我想怎么拍,他们说了不算!”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导,您不去看看赵书记吗?”
赵书记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发起人…
“不去了,我就是来找找老唐山的感觉,大概的剧本已经写完,但是细节方面还得打磨!”
摆了摆手,张俊生重新戴上口罩,朝着地震遗址方向赶了过去!
其实,裤子的《唐山大地震》有一个让人很深刻的镜头,电影结尾,有个老人对着罹难者纪念墙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
很感人…
说实在的,这一个镜头就足够让人称赞《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好电影了!
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1976、7、28这三个数字对唐山来说,太特殊了!
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
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
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如是描述。
站在纪念碑前,看看一个个名字,张俊生只觉内心十分沉重…
他对《唐山大地震》的感觉其实…没什么感觉,就好像拍《倩女幽魂》一样,就是想展示一下,告诉世人,他张俊生也可以拍大投资的灾难片!
但是,现在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尤其是周围的鲜花还有两鬓斑白的老人站在墙壁前,低声呐呐自语…
这踏马的,突然感觉自己好无耻…
……
“啊?我在唐*山,勘察外景!”
“临时决定的!”
电话那头没了声音…
半晌,张母开口:“你是不是不喜欢君蜜?”
“谈不上喜不喜欢,但是我肯定不想结婚,也不想订婚,换了谁都一样!”
“…那你陈阿姨和章叔叔都来了,我怎么交代?”
“这还不好交代?就说你儿子事业为重,《唐山大地震》至少要耗费3个亿…”
“我给你3亿,你马上坐飞机回来!”
卧槽,有钱真了不起!
“我真有事,赵书记就在我身边呢,待会还有个饭局…就这样了,先挂了!”
挂断电话,顺便关机,继续跟旁边的老人闲聊。
“我听说大地震发生之前,有不少预兆啊,蜻蜓如蝗虫般飞过,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
“对,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这是地震的预兆啊!”
“那解放军呢?你们对解放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当然是感激啦!”
“可我听说当时就地处决了不少人…”
一个戴眼镜的老爷爷很愤怒的表示:“那是一帮流氓,趁着地震抢劫…”
“那…当年的唐山经济形势怎么样?”
“经济形势?”老爷爷笑了笑:“唐山市区人口震前一百多万,相当于首都的三分之一,华北的铁三角是京津唐,现在呢?”
这倒是,唐*山当年是河*北第一工业基地!
地震后,彻底失去了跟天*津较劲的资本…
当然,我大东北,还是共和国长子呢,还没地震呢,现在算什么?说的好像不地震就能抗衡天*津似的…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当然也有地方本身的问题,这个太复杂…
张俊生摆了摆手,干脆说的更精确一点:“不是,就是…有没有戴着红袖章,举着红宝书的红慰兵?”
“这个肯定有的…”
“真有啊?私人帮不是已经被打倒了吗?”
“哪有那么快,不过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人管什么政治,都想着活下去!”
张俊生有点羞愧的低下了脑袋…
他还想装个逼,隐射一下闻哥呢…
那种情况下,军民一心,谁踏马还有政见之分?
跟几个大爷聊天,张俊生没戴眼镜,他觉得自己的辨识度还没有辐射全国…
没想到哪位戴眼镜的老爷爷忽然问道:“张导演…你是要拍《唐山大地震》吗?”
“…啊?您认识我?”
“看过新闻联播…了不起啊,欧洲三大奖项,你一个人拿了俩!”
“都是虚名…”
“你要拍《唐山大地震》?”
“对!是市政府牵的线。”
“一定要好好拍啊,我们唐山人到时候肯定支持!”
“放心吧,我肯定好好拍!”
又聊了几句,话题转向了大地震发生时候的背景,还有这几年的变化…
提的最多就是一句‘现在的人提到唐山,就一句,大地震,别的就没了’…
难怪市政府要拍《唐山大地震》,这是想重新树立唐山的形象?
可是,你既然找人拍《大地震》为什么不干脆一点,拍一部《新唐山》呢?
……
晚上,张俊生一个人留在唐*山,随便定了个宾馆,他又不是智障人士,离开助理,就没法生活。
待在宾馆,张俊生把剧本修改了一下,大部分笔墨集中在了地震前还有地震救灾…
至于方登,春秋笔法,直接来一句32年后,方登出现在文川现场…
剧本出炉后,还是不太满意,这样一来,救难救女的意义就没了…
掏出香烟,点燃,干脆换一个花样,不再执着于救男救女,把主角换成‘受困7天7夜获救的男孩’…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男孩受困7天7夜获救,来沪见恩人…
然后通过他的口述,通过回忆讲述电影…
太单薄,再加一条解放军的线路,最后两条线汇成一条线,最后的结尾彰显希望!
最好把男孩的父亲设置成解放军,他的母亲设置成救援人员,这样三条线汇集成一起,就会非常打动人!
干脆把男孩改成女孩,怎么说呢,小女孩的表现力会更强大一点!
打了个电话给编剧刘恒,把自己的思路告诉了他,他很赞成这种改编,提出了新问题:“但是这么一来,市政府那边怎么办?”
对呀,这玩意还是政治任务,还得表现一下新唐山…
“这样,片尾,我加几个航拍镜头,然后切换到女主角的家里…”
“你这也太敷衍了…”
“电影到了我手上,我想怎么拍,他们说了不算!”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