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九章 巴蜀归秦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天生韩信一百九十九章 巴蜀归秦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巴蜀之称,始于宗周之前。东为巴,西为蜀,存国数百年之久。当年周武王汇集七十二路诸侯伐纣王,巴蜀两国就是七十二路诸侯中之一。后巴蜀两国征战不断,秦惠王趁机结好蜀王,利用他好色献上绝色美女二十名,又借口蜀道难行,恐路上会多有损伤。

    蜀王垂涎秦女美色,便令二千大力士开凿了金牛道,用来沟通秦地。可惜金牛道开通之时,蜀王等来的却是秦国的虎狼之师。秦惠王以司马错为上将军,发兵二十万南下灭蜀国,又东行顺道灭了巴国。吞并巴蜀后,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足足一倍,又多了一个天然粮仓,实力顿时大增,一跃成为了七国之首。

    巴蜀之地地势险要,北有崇山峻岭和汉中隔断,剑阁、葭萌关天险更是易守难攻。居民多以蜀人巴人居多,还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十一族人,被并称为百濮支系。秦国占领巴蜀后,为了有效的控制新占之地,便先后迁入了五十万秦人开发巴蜀。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又开凿了著名的都江堰,将蜀地从当初旱涝严重之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巴蜀人感念其恩,对秦人也亲近了许多。至二世三年秦国的势力退出巴蜀,秦国在巴蜀已经统治一百多年,虽然始终未将这块风土人情奇异的地方彻底融入秦国,但士民大多地秦国并无排斥之心。

    当初关东皆反,巴蜀却始终能保持对秦国表面上的臣服,直到皇甫圭避祸巴蜀,刘邦为秦所驱。巴蜀的世家头人们因为担心被卷入天下的战乱中,故果断的起事将秦国势力逐出了巴蜀。

    蜀国虽然已经立国,却不同于其他诸侯国。他们并无争霸天下的野心,立国也无非是出于自保的念头。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正是蜀地世家的代表庞宜。他起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客气”的将巴蜀境内的所有秦军秦人礼送出境,赶到了汉中。用此来示意秦国,蜀国无意于秦国为敌,却也不像沦为秦国争霸天下的工具。

    只是秦国在这统治已逾百年,对巴蜀的影响早已经根深蒂固,大批的南下秦人多与当地人混居通婚,秦人的血脉早已经融入当地,就连士族的领袖庞宜身上也有一半的秦国血统。

    所以说秦国收复巴蜀,来自民间的抵制力并非十分激烈,只是因为蜀人担心被卷入战乱中,所以才闭关自守。

    韩信正是考虑到这点,所以才并不打算利用武力强行攻打巴蜀。因为巴蜀地势过于险要,秦军若想大张旗鼓的攻入巴蜀必定十分困难,而且一旦陷入僵持战中定然会劳民伤财,白白损耗秦国的国力,这非常不符合秦国当前定下的战略。

    巴蜀之所以担心被卷入永无止境的战乱中,无非就是对当时孱弱的秦国并不看好,反观关东的项羽如此声势显赫,这才心生惧意自绝于秦。现在却并不一样了,秦国经过了一年的励精图治,不但中道复兴,而且击败了草原上无比强大匈奴,这不得不让蜀人从新考虑起了与秦国的关系。

    面对秦国的频频示意,蜀国究竟何去何从,这便成了令庞宜头疼无比的事情。

    一方面,庞宜并非野心很大的人,他当初号召诸族驱逐秦人,只不过是出于自保的念头。可如今他贵为蜀相,蜀王迁又年幼不能亲政,整个蜀地他便成了权势最高之人。

    权利的滋味一旦品尝了,就贪恋无比,绝难轻易放下。庞宜正是如此,他今日权倾朝野,已经是蜀国的第一人,就算要取代蜀王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另一方面,秦国今日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他心生恐惧。

    他知道若论国势,蜀国和秦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蜀人并不善战,用他们自嘲的话来说,秦国盛产的是骁勇善战的是百战精兵,而巴蜀盛产的却是美酒和粮食,蜀国唯一可以依赖的不过是险要的地形而行。

    但这些如今似乎也有些靠不住了。韩信带领着秦军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炫目的胜利,创造了一场场堪称经典的战役,在他面前,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剑阁虽然险要,却也未必是真的无法逾越。

    再者就是随着秦国国力日强,蜀国内部亲秦的势力也不断崛起,民间流传着关于秦军大胜的消息,就算是在朝堂上,也有大臣公然上书请求重归秦国。此事虽然被庞宜压了下去,但也让他心生不安,对朝中亲近秦国的势力忌惮十分。

    他又不敢做的太绝,生怕得罪秦国太深,这样还能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正是庞宜的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才让蜀国错过了最佳的动员时机。一部秦军在甘肖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剑阁的北面,连拔十二座关卡,将兵锋直接推到了剑阁城下。

    消息传到了成都,顿时举国震惊。庞宜急调三万精兵北上入驻剑阁,厉兵秣马严防秦军。推进到剑阁关下的秦军却并不急于攻城,只是在关外屯兵遥望,始终对蜀国北面保持着威胁。

    正在庞宜忧心忡忡之时,秦军却派出了一队使者,经过剑阁进入蜀中,前往成都觐见蜀王和丞相。

    …….

    庞宜高居座上,脸色有些阴沉的上下打量着秦使,语气不善的说道;“你是何人,在秦国官居何职。”

    那秦使微微一躬身,笑着说道;“在下偃师道,为秦国御史右丞,参见丞相大人。”

    庞宜重重的哼了声,道;“偃师道,从未听说过,可见并不是什么上的了场面的人。”他在秦国蜀郡为官多年,自然知道御史右臣是个什么职务,不免有些恼怒的说道;“你区区一个御史右丞,不过是千石官员,韩信却派你来和我商讨此等大事,难道是瞧不起我庞宜吗?”

    面对庞宜的质问,偃师道却仍然脸色如常,似乎早料到他会这么说,便不慌不忙的说道;“丞相所说差矣,我家上将军之所以派我来,只不过是觉得我可以胜任此职而已,而并不是根据我的官阶俸禄来定的。我泱泱大秦,靠的是识人之贤,而非出身门第。若是我能说服丞相你,这跟我官职高地就毫无关系了。若是不能,就算秦王亲自前来,那也是无济于事。

    庞宜笑了笑,“好一张伶牙利嘴,看来韩信确实派了个好使者前来。只可惜我并非轻易就能被打动的人,你不妨说说说辞,我听听再决定会否考虑和你们合作。”

    偃师道也不再说虚词,而是直接切入主题道;“其一,我大秦对巴蜀志在必得,就算丞相你负隅顽抗,我大秦也不会改变夺取巴蜀的决心。你应该知道,巴蜀再往南就临近岭南了,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那里有我大秦想要的东西——人口和兵士,所以无论你是选择了战还是和,最后的接过都是一样的,巴蜀必须要重新回到秦国的版图,却别只在于你们是心甘情愿的,还是死伤无数换来的结果。”

    庞宜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哼了一声,语气冷冰冰的说道:“韩信未免太狂妄自大了,我蜀国虽非大国,但也带甲二十万,又有剑阁、葭萌关的天险,他当真这么有信心能打进蜀国?怕他是最后落荒而逃逃回了秦国,那时候连关中都要保不住了吧。”

    偃师道微微一笑,心中却是早就料到庞宜的这番话。他在心中默念了一番韩信交代他的话,开口笑道;“庞丞相此言差矣,剑阁虽然是天险,可我秦国有无往不利的霹雳炮,攻城拔地如同探囊取物。剑阁虽然地势先要,可一样挡不住我军的霹雳炮。”

    庞宜邹眉道;“何为霹雳炮。”

    偃师道得意笑道;“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如雷震,故名霹雳炮。我秦军正是靠着此物,才在咸阳之战中击败六十万反秦联军,才轻易的攻下新郑。剑阁虽险,可假以时日我们运来数百台霹雳炮,只需要百炮齐发,剑阁却不攻自破了。”

    偃师道说的正是投石机,庞宜也略有所闻,听完后心中不由惶恐不安了起来。他却不知道偃师道其实和他耍了一个心眼,这投石机虽然威力巨大,却也笨重异常,就是在平地中搬运也吃力的要紧,更别说在险要关卡之处。就算韩信能将投石机运倒剑阁前,也不过是寥寥几台而已,吓唬吓唬蜀军还可以,但说到百炮齐发,那就无疑是痴人说梦了。

    可是庞宜对这些丝毫不懂,他虽然精明于世,但对军事却是一窍不通。他见偃师道说的如此理所当然,心中不由担心了起来,愈发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

    偃师道见庞宜脸上露出犹豫神色,便趁热打铁道;“而且难道丞相你就真的以为秦地入蜀只有一条道路吗?”

    庞宜浑身一震,面露惊骇的看着偃师道缓缓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要知道如今地形之利成了蜀国抵抗秦国唯一的底气,若是连这地利都没了,那蜀国除了束手就擒还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偃师道却早已经将韩信的一番话嚼烂在肚,不假思索的就说到;“蜀地确实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北有群山,东有大江,可是西边却是羌人的牧场。羌人当年臣服于匈奴,匈奴既然已经败了,那些羌人又怎会阻挡的了我秦军的铁骑。”

    “我们大可以从关中发兵,向西借道羌地,南下再折东进入巴蜀,虽然耗费时久,我不信这时候你还坐的住。”

    庞宜大惊失色,他果然没想到这点,在他脑子里,秦地进入巴蜀的也只有这一条路而已。而偃师道的话却毫不留情的将他的想法击破。他虽然没有说出具体的方案,但庞宜也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了,一旦秦军的铁骑真的出现在空虚的蜀中,那绝对是场灭顶之灾。

    “上将军已经说过了,如果大人你愿意促成蜀国回归秦国,那秦国一定不会亏待你的。必然会报之以高官厚禄,令大人你下半生衣食无忧,子孙儿女节能成荫其福。”

    庞宜面色数变,脸色阴晴不定,许久才叹道;“这是国之存亡的大事情,容我再思虑几天。”

    “一切听凭丞相的意思。”

    ……

    秦国开出丰厚的条件让庞宜终于心动了,韩信许诺封他为世袭万户侯,仪同三公,终其一生皆为蜀郡郡守,永不相夺。

    经过了一天争吵,蜀国朝堂上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蜀国将以十四万兵甲,二十二万户的丰厚底子投降秦国。作为条件,所有愿意继续留在新朝廷中的照旧留用,不做任何变革。

    至于这个蜀王的生死前景,竟然被他们集体忽悠了。

    当初这些世家联合川中各部头人共同举事,因为彼此之间并不是一团和气,谁当老大都会有人不服气。所以才找到了这个蜀王开明氏的后裔,拥立他做了蜀王。

    当然,这个蜀王谁也没有放在眼里,只是用来撑撑场面用的。蜀国竟然如同当年西周“国人暴动”之时实现的共和一般,凡事都是有几十个人商量着决定的。

    蜀国既准备投降,第二日便打开了剑阁城门,迎接代天子巡视巴蜀的丞相公孙弘。蜀国之地恢复了巴郡和蜀郡的设置,由庞宜和另外一名降将担任郡守之职。秦国对归降的蜀国实行的是宽厚政策,以安民为主,只是让他们恢复了当年的赋税,其他一切照旧。同时对幼年的蜀王也并没有虐待,反而被悉数的包养。

    巴蜀之路的打通,对秦国绝对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就意外这隔绝四年之久的岭南再次和秦国接触上了。远在咸阳的韩信迫不及待的亲自南下,带领入蜀大军前往巴蜀的最南端。

    对这块几乎耗费了整个帝国全部精力的土地,秦人一直抱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始皇帝的两征南越,无非是为了满足他个人永无止境的欲望,而并不是于国有利的事情。就算全部占领了这块蛮荒之地,在那里设立了闽中、桂林、南海、象郡四郡,可大秦也此付出了尽二十万士卒的死伤。为了支撑起这么一支规模庞大的军团,秦国不得不征召了近百万民夫开凿灵渠,运送粮草,这也让疲惫不堪的秦帝国陷入了灭顶之灾。

    若说始皇帝当年穷兵黩武,所犯最大的一个错误无疑是冒然对百越开战。北驱匈奴尚可以保住北部边疆的安宁,有利于秦国巩固统治,可南征百越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面子工程,最终秦帝国为了他的面子苦尝恶果。

    赵佗遵照任嚣的遗命,在听说中原大乱后果然的封锁北上的道路,同时封锁来自中原的消息,以免引起士卒们的惶恐。另一方面,他设计连连诛杀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的秦吏,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之臣,将岭南三郡牢牢掌握在手中。

    后钜鹿之战秦军大败的消息传来,随即项羽叩关而入,胡亥被赵高所杀,赵佗在收到这些消息后便断定秦国已经灭亡了。于是向全军公布了秦国灭亡的消息,他自己则在亲信的拥戴下即位称王,定都番禺,建国号为南越,仿秦制设三公九卿。

    流落在岭南的秦人听闻秦国灭亡,皆悲歌祭之,以秦礼朝北拜祭故国。因为相隔数千里,又道路断绝,秦人便也死了归国之心,转而安心在岭南生存了下来。赵佗见此也渐渐放下心来,不再过于苛刻的限制士卒的自由。

    可之后的事情却出乎了赵佗的意料之外,秦国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在咸阳城下大胜项羽,重新夺回了关中之地。赵佗生怕手下的士卒知道了会军心浮动,人人思归,所以才下严令禁止消息传播,敢有犯者杀无赦。同时将北上的栈道全部烧毁,断绝了和楚地的联系。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将士们无法回归故国,那也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混到底。他手中掌有四十万精锐,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可以割据岭南,做个逍遥王爷。

    即便是称帝,也未尝不可!

    PS:这段时间工作真的很忙很忙,经常加班到晚上六七点,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电脑前吃饭,吃晚饭马上码字,一点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呵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一边打字一边打瞌睡,都不知道自己手中打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我真的就是这种感觉。老是打着盹醒过来时,看见自己手中打出来的是莫名其妙的东西,

    很累,可是我还是在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

    也希望你们能感觉到我的坚持,您的每一个点击,每一张红票,每一个收藏,每一个订阅,都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天道酬勤,但愿吧!

    此书是纵横首发,希望大家能支撑正版,谢谢!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天生韩信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生韩信》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生韩信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天生韩信》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