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秒记住【中文网】,为您提供高速文字首发。     这也算是于孝天给予崇祯最后的承诺,崇祯不过现在已经改回了信王,听罢之后心中苦涩,但是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很清楚当权者的心态,像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无疑始终都是于孝天的一块心病,换做是他的话,也肯定不会留下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暗中担心,于孝天会食言自肥,当他禅位之后,留他一年半载的之后,找个由头将他举家处死,最终害死他们全家老少,对外随便说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时候也没有人能怎么样。
    但是听了于孝天今天低声的保证之后,他不知道为何,却还是相信了于孝天的话,心中变得安定了下来。
    自见过于孝天第一面之后,这几年来,他也渐渐的了解了于孝天的为人,于孝天绝对称不上是心慈手软之人,对于那些敢于跟他对着干的人,他可谓是心狠手辣,这些年来死在他手中的敌人,没有十万起码几万人应该是有的。
    但是同时他也知道,于孝天是个守诺之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绝少食言自肥,这一点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于孝天屡次向他保证,只要他禅位之后,安分守己,便不会为难与他,那么崇祯就相信于孝天不是在故意骗他。
    如果换成是几年前于孝天入京之时,逼迫他禅位,把大明天下交给他于孝天来坐的话,那么以崇祯的性格,当时绝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算是全家殉死,也绝不会答应于孝天的要求。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崇祯的性格已经逐渐的在这种圈禁一般的生活之中被渐渐的磨平,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锐气,现如今他早已经对重振大明这件事不抱任何幻想了,天天陪伴着妻儿,使得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开始害怕失去这些他最后所拥有的亲情,更多的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考虑。
    既然大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继续留在这里当这种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撒手,把大明终结,把天下彻底名正言顺的交给于孝天来坐,他只求能保住几个儿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继续留恋这座宫城和这个皇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后,依旧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继续做笼中之鸟,但是只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总比现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强吧。
    于孝天还私下里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崇祯愿意,那么于孝天可以给他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头换面,隐匿身份,在未来局势稳定之后,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给他们一个重归外面世界的机会,甚至于可以让他们在世上建功立业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们要遵守诺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们的身份,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就算是不杀他们,那么他们也只能重归笼中,永远无法再获自由。
    这对于一个过气的废帝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特别的法外开恩了,崇祯也知道于孝天能答应他这些条件,已经算是极为难能可贵了,至于更多的东西,他已经不敢奢望了。
    随着禅让大典的结束,崇祯退位正式把皇位让位给了于孝天,于孝天改国号大中,改元承天,也彻底宣告了大明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整个中国也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之中。
    虽然还有不少人并不赞成于孝天登基称帝,一天两次行刺于孝天,试图阻挡于孝天登基称帝,但是还是没有能挡住历史巨轮朝着前方行进,在于孝天的驾驭之下,中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孝天一经上位,除了维持各地稳定,祭出了对那些反对者的屠刀,捕杀了一大批试图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敌,并且连续扑灭了各地数十起试图公开武装对抗他的武装谋叛行动,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仅剩下各地一些敌对势力无奈之下转入了地下活动,但是也已经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于孝天坚持对这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意图光复大明的势力,下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绝不枉纵,牵连到了前朝不少权贵勋戚,把这些地方势力逐步的清除掉,渐渐的稳定下来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
    于孝天登基称帝之后,先是立即取缔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将原来南京那一套官府机构,全部撤销,原来的官员择优录用,改调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对于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帮官员,则请他们各自回家,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员,剩下了不少开销。
    而原来的南直隶,一分为二,重新设立两个省,一个安徽一个江苏,在刚刚平定的关外辽东,设立两个省,一个吉林省一个辽宁省,至于后世的黑龙江省,暂时因为那边天寒地冻,人口稀少,暂时归在辽宁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由孟飞率领开入到蒙古草原之中,进驻到前些年毁于战火的归化城一带,重新筑城,将原来的归化城扩建,成为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军驻守,并且派出官员,在这里对整个蒙古诸部行使管理,以后蒙古诸部的区域,将会设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设在归化城。
    对于蒙古一带的管辖问题,于孝天决定一步步的来,下一步他准备大批朝蒙古一带移民,开荒种地,逐步的增加关外蒙古一带的汉人数量,然后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并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过这些城池,以点带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诸部,最终完成将其彻底控制。
    至于蒙古诸部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现在他手头兵强马壮,谁不听话对不起,先断你们的互市权,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随军助战,将其讨灭,这会儿大中的军力极为旺盛,当然不容他们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对于皇宫之中,于孝天下旨禁止继续阉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监,原来的太监进行分流安置,将其逐步迁出京师回乡安置养老,仅留下了极少量的太监在宫中留用,至于原来大明皇宫之中的宫女,也尽数遣散回乡安置,将他原来在福建那边府中一批丫鬟调入宫中。
    这么一来,整个皇宫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监宫女,远远低于前朝宫中太监宫女的数量,使得皇宫里面顿时变得清清冷冷了下来,这么多宫殿根本就用不完,于孝天于是下旨将大部分空闲的宫殿全部都封存起来,包括各种以前宫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宫殿之中,没有他的旨意,不得启封。
    他仅留下了少量的宫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宫女太监居住,并且让宫女们在宫中服务到二十岁之后,便可以离开宫中寻找一个婆家嫁出去,至于那些留下的太监,以后等他们老了之后,另行进行妥善安置,彻底终绝中国历史上畸形的太监制度,而且现在留用的太监,也不再干涉任何政务,违旨者严惩不贷。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时候,于孝天又干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经过和官员们之间反复的争论以及博弈之后,于孝天推出了新的科举制度,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是在原来科举制度上,大副削减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对于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再给予很高的重视。
    但是在原来科举考试之中,增设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对于策问之中经义方面的学问也进行了大副削减,不再以经义作为策问的主题,而是大副提高了策问之中关于政事方面的学问,以此为策问的主题。
    而策问主要涵盖了经济、民生、吏治、行政、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增加了工商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让应试的生员对这些实政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以及他们的对策,更多的考核学子们对于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再过度关注他们对于墨义、贴经、经义、诗赋等方面的造诣,写的一手好文章,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暂时还要照顾一下以前那些读书人,起码不能完全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治国方面,现在于孝天还离不开这些旧式的读书人,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晋身的途径才行,否则的话以后恐怕他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来给他办事,这也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当权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最终于孝天才在这方面进行了妥协。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起点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暗中担心,于孝天会食言自肥,当他禅位之后,留他一年半载的之后,找个由头将他举家处死,最终害死他们全家老少,对外随便说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时候也没有人能怎么样。
    但是听了于孝天今天低声的保证之后,他不知道为何,却还是相信了于孝天的话,心中变得安定了下来。
    自见过于孝天第一面之后,这几年来,他也渐渐的了解了于孝天的为人,于孝天绝对称不上是心慈手软之人,对于那些敢于跟他对着干的人,他可谓是心狠手辣,这些年来死在他手中的敌人,没有十万起码几万人应该是有的。
    但是同时他也知道,于孝天是个守诺之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绝少食言自肥,这一点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于孝天屡次向他保证,只要他禅位之后,安分守己,便不会为难与他,那么崇祯就相信于孝天不是在故意骗他。
    如果换成是几年前于孝天入京之时,逼迫他禅位,把大明天下交给他于孝天来坐的话,那么以崇祯的性格,当时绝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算是全家殉死,也绝不会答应于孝天的要求。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崇祯的性格已经逐渐的在这种圈禁一般的生活之中被渐渐的磨平,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锐气,现如今他早已经对重振大明这件事不抱任何幻想了,天天陪伴着妻儿,使得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开始害怕失去这些他最后所拥有的亲情,更多的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考虑。
    既然大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继续留在这里当这种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撒手,把大明终结,把天下彻底名正言顺的交给于孝天来坐,他只求能保住几个儿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继续留恋这座宫城和这个皇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后,依旧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继续做笼中之鸟,但是只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总比现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强吧。
    于孝天还私下里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崇祯愿意,那么于孝天可以给他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头换面,隐匿身份,在未来局势稳定之后,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给他们一个重归外面世界的机会,甚至于可以让他们在世上建功立业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们要遵守诺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们的身份,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就算是不杀他们,那么他们也只能重归笼中,永远无法再获自由。
    这对于一个过气的废帝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特别的法外开恩了,崇祯也知道于孝天能答应他这些条件,已经算是极为难能可贵了,至于更多的东西,他已经不敢奢望了。
    随着禅让大典的结束,崇祯退位正式把皇位让位给了于孝天,于孝天改国号大中,改元承天,也彻底宣告了大明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整个中国也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之中。
    虽然还有不少人并不赞成于孝天登基称帝,一天两次行刺于孝天,试图阻挡于孝天登基称帝,但是还是没有能挡住历史巨轮朝着前方行进,在于孝天的驾驭之下,中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孝天一经上位,除了维持各地稳定,祭出了对那些反对者的屠刀,捕杀了一大批试图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敌,并且连续扑灭了各地数十起试图公开武装对抗他的武装谋叛行动,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仅剩下各地一些敌对势力无奈之下转入了地下活动,但是也已经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于孝天坚持对这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意图光复大明的势力,下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绝不枉纵,牵连到了前朝不少权贵勋戚,把这些地方势力逐步的清除掉,渐渐的稳定下来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
    于孝天登基称帝之后,先是立即取缔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将原来南京那一套官府机构,全部撤销,原来的官员择优录用,改调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对于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帮官员,则请他们各自回家,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员,剩下了不少开销。
    而原来的南直隶,一分为二,重新设立两个省,一个安徽一个江苏,在刚刚平定的关外辽东,设立两个省,一个吉林省一个辽宁省,至于后世的黑龙江省,暂时因为那边天寒地冻,人口稀少,暂时归在辽宁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由孟飞率领开入到蒙古草原之中,进驻到前些年毁于战火的归化城一带,重新筑城,将原来的归化城扩建,成为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军驻守,并且派出官员,在这里对整个蒙古诸部行使管理,以后蒙古诸部的区域,将会设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设在归化城。
    对于蒙古一带的管辖问题,于孝天决定一步步的来,下一步他准备大批朝蒙古一带移民,开荒种地,逐步的增加关外蒙古一带的汉人数量,然后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并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过这些城池,以点带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诸部,最终完成将其彻底控制。
    至于蒙古诸部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现在他手头兵强马壮,谁不听话对不起,先断你们的互市权,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随军助战,将其讨灭,这会儿大中的军力极为旺盛,当然不容他们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对于皇宫之中,于孝天下旨禁止继续阉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监,原来的太监进行分流安置,将其逐步迁出京师回乡安置养老,仅留下了极少量的太监在宫中留用,至于原来大明皇宫之中的宫女,也尽数遣散回乡安置,将他原来在福建那边府中一批丫鬟调入宫中。
    这么一来,整个皇宫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监宫女,远远低于前朝宫中太监宫女的数量,使得皇宫里面顿时变得清清冷冷了下来,这么多宫殿根本就用不完,于孝天于是下旨将大部分空闲的宫殿全部都封存起来,包括各种以前宫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宫殿之中,没有他的旨意,不得启封。
    他仅留下了少量的宫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宫女太监居住,并且让宫女们在宫中服务到二十岁之后,便可以离开宫中寻找一个婆家嫁出去,至于那些留下的太监,以后等他们老了之后,另行进行妥善安置,彻底终绝中国历史上畸形的太监制度,而且现在留用的太监,也不再干涉任何政务,违旨者严惩不贷。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时候,于孝天又干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经过和官员们之间反复的争论以及博弈之后,于孝天推出了新的科举制度,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是在原来科举制度上,大副削减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对于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再给予很高的重视。
    但是在原来科举考试之中,增设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对于策问之中经义方面的学问也进行了大副削减,不再以经义作为策问的主题,而是大副提高了策问之中关于政事方面的学问,以此为策问的主题。
    而策问主要涵盖了经济、民生、吏治、行政、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增加了工商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让应试的生员对这些实政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以及他们的对策,更多的考核学子们对于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再过度关注他们对于墨义、贴经、经义、诗赋等方面的造诣,写的一手好文章,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暂时还要照顾一下以前那些读书人,起码不能完全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治国方面,现在于孝天还离不开这些旧式的读书人,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晋身的途径才行,否则的话以后恐怕他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来给他办事,这也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当权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最终于孝天才在这方面进行了妥协。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起点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