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郡县制是秦代时所创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立郡县制,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一共将天下分设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地方长官都由朝廷直接委派并且只对中央朝廷负责。
后来到汉代,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也就是郡国并立,不过汉代所谓的“国”和春秋战国时的“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些诸侯王对自己的封国并没有行政管辖权,其国相也并不是诸侯王自己封的而是由朝廷委派,其实除了名称之外,太守和国相的俱都是一样的。
汉代在郡国之上,又设立了十二个州加司隶校尉部,以方便管辖辽阔的疆域。
但在汉代州并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行使的是监察权力,秩六百石,官位要比二千石的太守国相差了很远,所以在汉代便出现了下品官员管理上品官员的奇葩事。
后来到了汉末,群雄割据,州的地位也逐渐地从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州设立了州牧,州牧可不是六百石的官员,而是比二千石更高一级的中二千石,州牧成为了实打实封疆大吏,拥兵坐镇一方的诸侯。
到了三国时代,虽然州的长官有时被封为州牧,有时被封为刺史,比如施绩就是荆州牧,而交州那边陶坚就是刺史,但实质上两者并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只是州牧稍微显得尊崇一些,但他们的权力是一般大的。
相对而言,郡守的地位下降了不少,原本郡守和国相都是直接向朝廷负责的直属官员,但州成为行政区后,太守国相就需要向州牧刺史负责了。
而且郡国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所管辖的面积也相应地缩小,许多的大郡都是被一分二,甚至一分为三四,以吴国的荆州为例,在吴刚夺取荆州之后,吴国境内的荆州共设有江夏、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六个郡,后来不断地析分,新设立了建平郡、宜都郡、衡阳郡、湘东郡、临贺郡,生生地将荆州六郡划分为了荆州十一郡,郡的数目,比汉代时荆州九郡还多。
郡的数目越多,那就代表官吏队伍越发的臃肿冗余,不管是大郡小郡,从太守到计吏书佐,大小官员,一律配齐,可谓是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
官吏越多,对百姓的盘剥自然就越厉害,三国时期各国的兵民比例大约是十比一,而官民比例大约是在二十五比一,也就是说每二十五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就要养活两个半士兵和一个官吏,可见其负担之沉重,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曹亮在征伐的过程之中,已经在刻意地改变这种局面了,以前的魏国,常备军的维持数量总是在五十万人以上,也是占到了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今曹亮的野战兵团,只有三十万余人,就算加上各地的郡国兵,数量也是比之前要少十多万。
从起兵之始,曹亮走的就是精兵路线,宁缺勿滥。曹亮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的战斗力,可不是仅仅是靠人多就能堆出来的,所以长年以来,曹亮一直狠抓军队的素质建设,不断地地改进装备,加强训练,提高实战水平,让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所以每一次的战役,魏军都从来没有在兵力数量上占据过优势,但却可以轻易地打败敌军,看似以少胜多的背后,其实是另有奥妙的。
曹亮不光是精兵,而且还简政,裁减冗员,精减机构,将一些析分出来的小郡重新划归到大郡之中,这样就可以节省下一整套的官僚班子,这次只派出四个太守,曹亮就是将荆南七郡重新地划分为四郡,将吴国新设立的衡阳郡、湘东郡和临贺郡给取消了。
在其他的州,曹亮也至少合并撤消了二十多个郡,一百多个县,这种撤郡并县的举措,光是裁减的冗员就多达数万人,减少俸禄支出数亿的钱粮。
表面上看,曹亮的精兵简政,撤郡并县是为朝廷减轻负担,开源节流,但实际上却是为老百姓减负的。
军队和官吏的开支从哪儿来,朝廷也不会无中生有,朝廷的所有开支都来自于赋税,而赋税是要加到每一个平民百姓身上的,如果朝廷的傣禄不足了,粮饷不够了,那也只是能是来薅百姓的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的开支越大,百姓的负担便越重。
历史上再兴盛的王朝,其实都是败在赋税的上面,王朝越兴盛越繁荣,开支便越浩大,越容易滋生腐败,为了弥补财政的漏洞,除了加税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底层的百姓不断地被盘剥压榨,最终被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只能是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大的王朝最终也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在这种兴衰之中不断地轮回着,数千年来都走不这个怪圈,深谙历史的曹亮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历史重演。
其实对于普通的黎民百姓而言,他们并不需要什么奢侈的生活,日求两餐,夜求一宿,能吃饱能穿暖就足矣,只要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那怕是有人跳出来带头造反,都没有人跟随,自然社会就不会乱。
但解决百姓的温饱,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首先是轻徭薄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个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普通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所得,大部分都交了税,遇到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或许还能勉强地糊个口,但遇到了灾荒年,如何能挺得过去。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根子在朝廷上面,提高生产力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给百姓减负,那撤裁冗员,减少朝廷的开支,便成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后来到汉代,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也就是郡国并立,不过汉代所谓的“国”和春秋战国时的“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些诸侯王对自己的封国并没有行政管辖权,其国相也并不是诸侯王自己封的而是由朝廷委派,其实除了名称之外,太守和国相的俱都是一样的。
汉代在郡国之上,又设立了十二个州加司隶校尉部,以方便管辖辽阔的疆域。
但在汉代州并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行使的是监察权力,秩六百石,官位要比二千石的太守国相差了很远,所以在汉代便出现了下品官员管理上品官员的奇葩事。
后来到了汉末,群雄割据,州的地位也逐渐地从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州设立了州牧,州牧可不是六百石的官员,而是比二千石更高一级的中二千石,州牧成为了实打实封疆大吏,拥兵坐镇一方的诸侯。
到了三国时代,虽然州的长官有时被封为州牧,有时被封为刺史,比如施绩就是荆州牧,而交州那边陶坚就是刺史,但实质上两者并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只是州牧稍微显得尊崇一些,但他们的权力是一般大的。
相对而言,郡守的地位下降了不少,原本郡守和国相都是直接向朝廷负责的直属官员,但州成为行政区后,太守国相就需要向州牧刺史负责了。
而且郡国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所管辖的面积也相应地缩小,许多的大郡都是被一分二,甚至一分为三四,以吴国的荆州为例,在吴刚夺取荆州之后,吴国境内的荆州共设有江夏、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六个郡,后来不断地析分,新设立了建平郡、宜都郡、衡阳郡、湘东郡、临贺郡,生生地将荆州六郡划分为了荆州十一郡,郡的数目,比汉代时荆州九郡还多。
郡的数目越多,那就代表官吏队伍越发的臃肿冗余,不管是大郡小郡,从太守到计吏书佐,大小官员,一律配齐,可谓是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
官吏越多,对百姓的盘剥自然就越厉害,三国时期各国的兵民比例大约是十比一,而官民比例大约是在二十五比一,也就是说每二十五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就要养活两个半士兵和一个官吏,可见其负担之沉重,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曹亮在征伐的过程之中,已经在刻意地改变这种局面了,以前的魏国,常备军的维持数量总是在五十万人以上,也是占到了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今曹亮的野战兵团,只有三十万余人,就算加上各地的郡国兵,数量也是比之前要少十多万。
从起兵之始,曹亮走的就是精兵路线,宁缺勿滥。曹亮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的战斗力,可不是仅仅是靠人多就能堆出来的,所以长年以来,曹亮一直狠抓军队的素质建设,不断地地改进装备,加强训练,提高实战水平,让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所以每一次的战役,魏军都从来没有在兵力数量上占据过优势,但却可以轻易地打败敌军,看似以少胜多的背后,其实是另有奥妙的。
曹亮不光是精兵,而且还简政,裁减冗员,精减机构,将一些析分出来的小郡重新划归到大郡之中,这样就可以节省下一整套的官僚班子,这次只派出四个太守,曹亮就是将荆南七郡重新地划分为四郡,将吴国新设立的衡阳郡、湘东郡和临贺郡给取消了。
在其他的州,曹亮也至少合并撤消了二十多个郡,一百多个县,这种撤郡并县的举措,光是裁减的冗员就多达数万人,减少俸禄支出数亿的钱粮。
表面上看,曹亮的精兵简政,撤郡并县是为朝廷减轻负担,开源节流,但实际上却是为老百姓减负的。
军队和官吏的开支从哪儿来,朝廷也不会无中生有,朝廷的所有开支都来自于赋税,而赋税是要加到每一个平民百姓身上的,如果朝廷的傣禄不足了,粮饷不够了,那也只是能是来薅百姓的羊毛,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的开支越大,百姓的负担便越重。
历史上再兴盛的王朝,其实都是败在赋税的上面,王朝越兴盛越繁荣,开支便越浩大,越容易滋生腐败,为了弥补财政的漏洞,除了加税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底层的百姓不断地被盘剥压榨,最终被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只能是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大的王朝最终也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在这种兴衰之中不断地轮回着,数千年来都走不这个怪圈,深谙历史的曹亮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历史重演。
其实对于普通的黎民百姓而言,他们并不需要什么奢侈的生活,日求两餐,夜求一宿,能吃饱能穿暖就足矣,只要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那怕是有人跳出来带头造反,都没有人跟随,自然社会就不会乱。
但解决百姓的温饱,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首先是轻徭薄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个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普通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所得,大部分都交了税,遇到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或许还能勉强地糊个口,但遇到了灾荒年,如何能挺得过去。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根子在朝廷上面,提高生产力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给百姓减负,那撤裁冗员,减少朝廷的开支,便成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