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夷洲虽然是蛮荒之地,但却是一个最为安全的地方,魏军虽然也有战船,但他们却不具备航海的能力,想要跨越汪洋大海到达夷洲,至少也得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训练,所以只要吴人逃到了夷洲,暂时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
至于逃到其他的地方,那就和夷洲差得太远了,毕竟以魏军步骑的强悍实力,他们可以到达大陆的任何一个地方,建安就算不被山越人所围困,迟早也会亡于魏国之手,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夷洲是留平首选的逃亡之地,之前留平也曾试探过几位大臣的口风,只有光禄勋薛莹,中书侍郎胡冲等廖廖几人支持,其他的人显然对迁都于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顾虑的,毕竟那儿是荒蛮之地,吴人到夷洲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水土不服,当初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夷洲,停留了一年的时间,死亡七八成,最终不得不返航。
所以说,前往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许多人宁可死在吴国境内,也不愿意埋骨异乡,所以许多大臣是强烈地反对迁都夷洲的。
孙皓也不乐意迁都到夷洲,毕竟那儿太过于荒芜了,这对纵情于享乐的孙皓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更何况,当初留平探讨这个迁都夷洲的方案之时,山越人还没有围城,留平只是为了应对魏军可能的入侵而做出一种战略性的转移计划,可谁都没有想到,魏军还没有打来,山越人却先造反了起来,不但在黑风峡歼灭了吴军的主力部队,而且将建安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如今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之下,吴军想要打破山越人的包围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留平自然是重提逃亡夷洲的计划。
虽然这个时候这个计划得到的支持者要比先前多了,但大部分的大臣依然认为逃亡到夷洲风险太大,不如投奔交州,这样安全妥当一些。
留平闻言为之冷笑一声,投奔交州?这些人也太想当然了吧!
首先交州和建安一样,只要魏军攻来,他们根本就无法抵挡,所以跑到交州,也不过是能多苟延残喘几天罢了。
其次,交州那边至今态度暧昧,孙皓称帝没有上表祝贺,孙皓下旨令其勤王也没见派一兵一卒过来,所以交州的官员是不是会欢迎他们前往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他们到了交州边境却遭到交州官员的拒绝,那岂不是很尴尬?
最后,交州那边路途遥远,建安城的粮草基本上已经是耗尽了,就算是他们可以突围成功,但根本就没有能够支撑他们前往交州的粮草,没吃没喝的要走上千里的路,谁能扛得下来?
所以前往交州,不过想像之中的事,而前往夷洲,留平已经准备好了,建安本来就是紧靠建溪的,他们只需要走水路,就可以突破山越人的围困,到达侯官之后,便可以获得一些补给,并裹挟一部分的百姓出海,只需航行十天半月的时间,便可以抵达夷洲。
夷洲岛上都是些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武器不过是些削尖了的木头或者石器,和装备精良的吴军根本就没法比,只要一千名身披铁铠的甲士,就足以横扫整个的夷洲全岛了。
所以征服夷洲的土著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比较难的,就是要应付水土不服的问题,当初卫温所率的船员十死七八,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船员大都来自于长江一带,那儿的气候和夷洲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很难适应。
而建安郡尤其是沿海的候官一带,气候条件与夷洲很相似,所以建安的军民如果迁往夷洲的话,适应性会强很多。而且这也不是留平主观臆断的,毕竟三十多年来,建安郡这边屡有客商前往夷洲,其中有许多人往返多次也是安然无恙的,以此推断,夷洲那边也并非就是那种令人谈虎色变的存在。
留平既然早有这个计划,而这个计划也并非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其实他事先就已经在侯官做出一些准备和安排,一些出海的船只和粮草以及各种渡海所需的物资以及应对疫病的药材,留平已经是准备妥当了,只要他们能够抵达侯官,即可扬帆出海。
可就算到了这个时候,朝中的争议仍未平息,那些反对逃亡夷洲的大臣们还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留平顾不得其他了,决定联络那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单独行动,至于那些反对的大臣,就留他们自个儿玩吧,老子不奉陪了。
留平是建安太守,手中掌握着好几千的郡兵,自从万彧在黑风峡战死之后,留平已经成为朝中最强的实力派,而另一部分的兵马大权, 则掌握在武卫督讨虏将军伍延的手中。
薛莹和伍延有着过命的交情,有他来劝说伍延,伍延也就加入加入逃亡夷洲的队伍了,这让留平倍感高兴,他和伍延,基本上掌握了吴军的绝大多数兵权,只要他们联手,迁都夷洲便可以成行,至于其他的人,爱谁谁!
留平和伍延、薛莹、孙震、胡冲等人商议,决定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半夜三更实施突围,之所以在半夜行动,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山越人的防备最为松懈。
建安城的西门,乃一座水门,城内有一条河流与建溪相通,只要打开西门,他们便可以顺流而下,为此留平就早准备好了不少的船只,船只不够,那就扎竹筏,反正建安境内,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扎上几百个竹伐,就足够所有的士兵使用了。
准备妥当之后,留平和伍延便径直去寻孙皓,没想到孙皓居然喝得是酩酊大醉,看来征求孙皓的同意是不可能了,留平和伍延只好命人强行拖了孙皓,并且一并将其后宫及子女全部带走。
到了西门处,留平下令吴军打开西门,所有的船只和竹筏鱼贯而出,驶离了建安城。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至于逃到其他的地方,那就和夷洲差得太远了,毕竟以魏军步骑的强悍实力,他们可以到达大陆的任何一个地方,建安就算不被山越人所围困,迟早也会亡于魏国之手,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夷洲是留平首选的逃亡之地,之前留平也曾试探过几位大臣的口风,只有光禄勋薛莹,中书侍郎胡冲等廖廖几人支持,其他的人显然对迁都于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顾虑的,毕竟那儿是荒蛮之地,吴人到夷洲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水土不服,当初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夷洲,停留了一年的时间,死亡七八成,最终不得不返航。
所以说,前往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许多人宁可死在吴国境内,也不愿意埋骨异乡,所以许多大臣是强烈地反对迁都夷洲的。
孙皓也不乐意迁都到夷洲,毕竟那儿太过于荒芜了,这对纵情于享乐的孙皓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更何况,当初留平探讨这个迁都夷洲的方案之时,山越人还没有围城,留平只是为了应对魏军可能的入侵而做出一种战略性的转移计划,可谁都没有想到,魏军还没有打来,山越人却先造反了起来,不但在黑风峡歼灭了吴军的主力部队,而且将建安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如今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之下,吴军想要打破山越人的包围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留平自然是重提逃亡夷洲的计划。
虽然这个时候这个计划得到的支持者要比先前多了,但大部分的大臣依然认为逃亡到夷洲风险太大,不如投奔交州,这样安全妥当一些。
留平闻言为之冷笑一声,投奔交州?这些人也太想当然了吧!
首先交州和建安一样,只要魏军攻来,他们根本就无法抵挡,所以跑到交州,也不过是能多苟延残喘几天罢了。
其次,交州那边至今态度暧昧,孙皓称帝没有上表祝贺,孙皓下旨令其勤王也没见派一兵一卒过来,所以交州的官员是不是会欢迎他们前往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他们到了交州边境却遭到交州官员的拒绝,那岂不是很尴尬?
最后,交州那边路途遥远,建安城的粮草基本上已经是耗尽了,就算是他们可以突围成功,但根本就没有能够支撑他们前往交州的粮草,没吃没喝的要走上千里的路,谁能扛得下来?
所以前往交州,不过想像之中的事,而前往夷洲,留平已经准备好了,建安本来就是紧靠建溪的,他们只需要走水路,就可以突破山越人的围困,到达侯官之后,便可以获得一些补给,并裹挟一部分的百姓出海,只需航行十天半月的时间,便可以抵达夷洲。
夷洲岛上都是些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武器不过是些削尖了的木头或者石器,和装备精良的吴军根本就没法比,只要一千名身披铁铠的甲士,就足以横扫整个的夷洲全岛了。
所以征服夷洲的土著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比较难的,就是要应付水土不服的问题,当初卫温所率的船员十死七八,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船员大都来自于长江一带,那儿的气候和夷洲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很难适应。
而建安郡尤其是沿海的候官一带,气候条件与夷洲很相似,所以建安的军民如果迁往夷洲的话,适应性会强很多。而且这也不是留平主观臆断的,毕竟三十多年来,建安郡这边屡有客商前往夷洲,其中有许多人往返多次也是安然无恙的,以此推断,夷洲那边也并非就是那种令人谈虎色变的存在。
留平既然早有这个计划,而这个计划也并非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其实他事先就已经在侯官做出一些准备和安排,一些出海的船只和粮草以及各种渡海所需的物资以及应对疫病的药材,留平已经是准备妥当了,只要他们能够抵达侯官,即可扬帆出海。
可就算到了这个时候,朝中的争议仍未平息,那些反对逃亡夷洲的大臣们还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留平顾不得其他了,决定联络那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单独行动,至于那些反对的大臣,就留他们自个儿玩吧,老子不奉陪了。
留平是建安太守,手中掌握着好几千的郡兵,自从万彧在黑风峡战死之后,留平已经成为朝中最强的实力派,而另一部分的兵马大权, 则掌握在武卫督讨虏将军伍延的手中。
薛莹和伍延有着过命的交情,有他来劝说伍延,伍延也就加入加入逃亡夷洲的队伍了,这让留平倍感高兴,他和伍延,基本上掌握了吴军的绝大多数兵权,只要他们联手,迁都夷洲便可以成行,至于其他的人,爱谁谁!
留平和伍延、薛莹、孙震、胡冲等人商议,决定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半夜三更实施突围,之所以在半夜行动,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山越人的防备最为松懈。
建安城的西门,乃一座水门,城内有一条河流与建溪相通,只要打开西门,他们便可以顺流而下,为此留平就早准备好了不少的船只,船只不够,那就扎竹筏,反正建安境内,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扎上几百个竹伐,就足够所有的士兵使用了。
准备妥当之后,留平和伍延便径直去寻孙皓,没想到孙皓居然喝得是酩酊大醉,看来征求孙皓的同意是不可能了,留平和伍延只好命人强行拖了孙皓,并且一并将其后宫及子女全部带走。
到了西门处,留平下令吴军打开西门,所有的船只和竹筏鱼贯而出,驶离了建安城。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