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几个人之中,唯一能对诸葛诞构成威胁的人,也就是只有王昶了,尽管王昶在声望和资历方面比起诸葛诞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儿,但是在行军打仗方面,也确实是能让诸葛诞比较头痛的一个对手。
王昶久镇荆州,与吴人多有交锋,作战经验丰富,平定王凌叛乱时有功,升任征南将军,与诸葛诞平起平坐。
本来诸葛诞镇守淮南,王昶镇守荆州,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但在诸葛诞起兵叛乱之前,王昶曾听从司马师的命令,设下圈套企图谋害诸葛诞,幸亏诸葛诞的女儿诸葛慧得到消息,连夜派人送信到了淮南,诸葛靓奋力追之,总算在边境处将诸葛诞追了回来,这才算是幸免于难。
此事之后,诸葛诞也就和司马氏彻底地撕破了脸皮,揭竿而反了,而诸葛诞对王昶更是恨之入骨,常思报仇。
王昶算是司马氏的嫡系亲信,对司马师忠心耿耿,诸葛诞叛于淮南之后,王昶就曾向司马师上书,表达了愿意出兵讨伐的想法,只不过司马师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没有让王昶轻举妄动。
这次司马伦奉命出征,讨伐淮南,王昶被司马师委任为平叛副都督,率荆州五万兵马东进,与司马伦的大军进行汇合,共破诸葛诞,王昶领命之后,便立刻整点兵马,从荆州杀奔淮南而来。
王昶自新野出兵,一路之上同,便是沿着淮河南岸进军,屯兵于平春一带,对淮南的弋阳郡虎视眈眈。
王昶选择从淮河南岸进攻,这样固然一路上会遭遇到不的阻力,但是却可以化解诸葛诞企图利用淮河来阻击的意图,毕竟司马军在水战方面,并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如果所有的军队都集中于淮北的话,渡河将会是一个大问题。
而现在采用南北两路同时进攻的方法,便可以让诸葛诞无法利用淮河之险来构筑防线。
王昶在出征之前,就接到了这样的布署安排,只不过他不太清楚这个命令是来自于司马师的,还是来自于新任平叛大都督司马伦的,不过既然是上峰的安排,王昶也只有遵令行事了。
让司马伦担任平叛大都督,王昶也深感莫名,本来平定淮南,王昶对担任平叛军的主帅是志在必得的,毕竟他久镇荆州,对淮南的情况比其他的人要了解的多,扳着指头数一数,朝中能出兵征战的将领还真没有几人能担此重任,所以王昶一直等待着司马师的任命,他甚至都做好了即刻出兵的准备,枕戈待旦。
但让人意外的是平叛大都督居然是司马九公子司马伦,而王昶只能是屈居其下,担任副都督一职。
尽管大都督和副都督只相差了一级,但在权力上去是有着云泥之别的,王昶身为副都督,是完全受到司马伦的辖制的,身为大都督,有权指挥调动兵马,有权制定攻守方略,而王昶只有遵命行事的份,那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他也必须要服从命令。
如果司马伦的地位是监军的话,王昶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司马伦最多能提供一些建议,军队的指挥权还是在王昶手中,仗怎么打,也是王昶了算。
但现在司马伦直接就凌驾到了他的头上,将所有的指挥大权都揽了过去,而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如果在战场上由着他的性子,胡作非为,想怎么搞怎么搞,那岂不是乱了套了?
王昶刚一听到这个任命便是头疼无比,战场之上,最怕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了,如果司马伦能听从他的建议那还好点,但如果他一意孤行,拒不听从的话,整个军队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王昶想不通司马师一个如此谨慎的人,竟然会做出如此草率的事,就算司马师特别的宠这个弟弟,但军国大事,岂能因个人感情来行事,司马师此举,完全是把十万大军往火坑里面推呀。
诸葛诞是何许人也,王昶可清楚,有勇有谋,擅长用兵,就连自己与之交战,都没有五分之把握,司马伦一介毛孩,乳臭未干,何德何能,就敢正面和诸葛诞叫板。
王昶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司马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
但是身为边将,他又不得不奉令行事,司马伦挂帅的事已成定局,那他就不能去质疑司马师的决定,只能是全力配合。
不过王昶并没有冒然进兵,到达平春之后,他便率兵驻扎在了荆州和淮南的交界处,等司马伦的大军赶到后,再行进军。
但王昶在平春等了差不多十多的时间,这才得到了司马伦姗姗来迟的消息,让王昶有些失望的情绪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惆怅。
像平定叛乱这样的军事行动,速战速决乃是上策,当年孟达在上庸叛乱,司马懿闻讯之后,七七夜倍道而行,便杀到了上庸城下,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所以,出兵行动一定要速度快,这样才能让对手猝不及防,司马伦到好,一路之上磨磨噌噌,从兖州到淮南,根本没有多远的路,居然用了十几的时间都没有抵达,这不就是给诸葛诞从容防备的时间吗,等淮南的防御大成,司马军再去进攻,岂不是碰个头破血流?
听到了司马伦到达汝南的消息,王昶只能是无奈地摇摇头,看来司马伦真得是欠缺经验,根本就不懂兵贵神速的道理,如此拖沓的行军节奏,等打到了寿春,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不过总算是和司马伦取得了联系,王昶便请求司马伦速速渡过淮河,与荆州军相汇合,然后大军由西向东,去攻打寿春,直捣诸葛诞的老巢。
但司马伦却没有听从王昶的建议,他表示,他将率军从淮河北岸出发,命令王昶率军沿河东进,两路夹击,直袭寿春。
王昶闻之,大吃一惊,分兵而进,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呀,极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王昶久镇荆州,与吴人多有交锋,作战经验丰富,平定王凌叛乱时有功,升任征南将军,与诸葛诞平起平坐。
本来诸葛诞镇守淮南,王昶镇守荆州,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但在诸葛诞起兵叛乱之前,王昶曾听从司马师的命令,设下圈套企图谋害诸葛诞,幸亏诸葛诞的女儿诸葛慧得到消息,连夜派人送信到了淮南,诸葛靓奋力追之,总算在边境处将诸葛诞追了回来,这才算是幸免于难。
此事之后,诸葛诞也就和司马氏彻底地撕破了脸皮,揭竿而反了,而诸葛诞对王昶更是恨之入骨,常思报仇。
王昶算是司马氏的嫡系亲信,对司马师忠心耿耿,诸葛诞叛于淮南之后,王昶就曾向司马师上书,表达了愿意出兵讨伐的想法,只不过司马师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没有让王昶轻举妄动。
这次司马伦奉命出征,讨伐淮南,王昶被司马师委任为平叛副都督,率荆州五万兵马东进,与司马伦的大军进行汇合,共破诸葛诞,王昶领命之后,便立刻整点兵马,从荆州杀奔淮南而来。
王昶自新野出兵,一路之上同,便是沿着淮河南岸进军,屯兵于平春一带,对淮南的弋阳郡虎视眈眈。
王昶选择从淮河南岸进攻,这样固然一路上会遭遇到不的阻力,但是却可以化解诸葛诞企图利用淮河来阻击的意图,毕竟司马军在水战方面,并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如果所有的军队都集中于淮北的话,渡河将会是一个大问题。
而现在采用南北两路同时进攻的方法,便可以让诸葛诞无法利用淮河之险来构筑防线。
王昶在出征之前,就接到了这样的布署安排,只不过他不太清楚这个命令是来自于司马师的,还是来自于新任平叛大都督司马伦的,不过既然是上峰的安排,王昶也只有遵令行事了。
让司马伦担任平叛大都督,王昶也深感莫名,本来平定淮南,王昶对担任平叛军的主帅是志在必得的,毕竟他久镇荆州,对淮南的情况比其他的人要了解的多,扳着指头数一数,朝中能出兵征战的将领还真没有几人能担此重任,所以王昶一直等待着司马师的任命,他甚至都做好了即刻出兵的准备,枕戈待旦。
但让人意外的是平叛大都督居然是司马九公子司马伦,而王昶只能是屈居其下,担任副都督一职。
尽管大都督和副都督只相差了一级,但在权力上去是有着云泥之别的,王昶身为副都督,是完全受到司马伦的辖制的,身为大都督,有权指挥调动兵马,有权制定攻守方略,而王昶只有遵命行事的份,那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他也必须要服从命令。
如果司马伦的地位是监军的话,王昶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司马伦最多能提供一些建议,军队的指挥权还是在王昶手中,仗怎么打,也是王昶了算。
但现在司马伦直接就凌驾到了他的头上,将所有的指挥大权都揽了过去,而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如果在战场上由着他的性子,胡作非为,想怎么搞怎么搞,那岂不是乱了套了?
王昶刚一听到这个任命便是头疼无比,战场之上,最怕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了,如果司马伦能听从他的建议那还好点,但如果他一意孤行,拒不听从的话,整个军队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王昶想不通司马师一个如此谨慎的人,竟然会做出如此草率的事,就算司马师特别的宠这个弟弟,但军国大事,岂能因个人感情来行事,司马师此举,完全是把十万大军往火坑里面推呀。
诸葛诞是何许人也,王昶可清楚,有勇有谋,擅长用兵,就连自己与之交战,都没有五分之把握,司马伦一介毛孩,乳臭未干,何德何能,就敢正面和诸葛诞叫板。
王昶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司马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
但是身为边将,他又不得不奉令行事,司马伦挂帅的事已成定局,那他就不能去质疑司马师的决定,只能是全力配合。
不过王昶并没有冒然进兵,到达平春之后,他便率兵驻扎在了荆州和淮南的交界处,等司马伦的大军赶到后,再行进军。
但王昶在平春等了差不多十多的时间,这才得到了司马伦姗姗来迟的消息,让王昶有些失望的情绪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惆怅。
像平定叛乱这样的军事行动,速战速决乃是上策,当年孟达在上庸叛乱,司马懿闻讯之后,七七夜倍道而行,便杀到了上庸城下,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所以,出兵行动一定要速度快,这样才能让对手猝不及防,司马伦到好,一路之上磨磨噌噌,从兖州到淮南,根本没有多远的路,居然用了十几的时间都没有抵达,这不就是给诸葛诞从容防备的时间吗,等淮南的防御大成,司马军再去进攻,岂不是碰个头破血流?
听到了司马伦到达汝南的消息,王昶只能是无奈地摇摇头,看来司马伦真得是欠缺经验,根本就不懂兵贵神速的道理,如此拖沓的行军节奏,等打到了寿春,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不过总算是和司马伦取得了联系,王昶便请求司马伦速速渡过淮河,与荆州军相汇合,然后大军由西向东,去攻打寿春,直捣诸葛诞的老巢。
但司马伦却没有听从王昶的建议,他表示,他将率军从淮河北岸出发,命令王昶率军沿河东进,两路夹击,直袭寿春。
王昶闻之,大吃一惊,分兵而进,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呀,极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