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章 风雪飘飞筹划忙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宣和之宋江崛起第四五章 风雪飘飞筹划忙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待大家离开后,宋江只带了亲兵数名,小队人马驰马离开雄州回到了瓦桥关内,和得到信息赶来迎接的花荣等人一起直接来到了梁山军的瓦桥/军械基地。

    野外白雪茫茫,瓦桥关充作军械基地的大庙内却是热气腾腾,炉火正红。

    经宋江建议,汤隆及其手下各铁作大匠的精心试验,目前铁作中正在试制铸造五百斤铁炮用的铁范。

    在大宋朝,火器的应用并不普及,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火药不纯,外加用泥范制作的火炮精度太差并且可靠性不好,容易在实际使用中炸膛。

    还是在被迫主动性撤离梁山的时候,宋江便想到了制造火器,为此,宋江曾在行军的路上专门约汤隆密谈了一次,也顺便了解到宋朝的铁炮制造工艺:

    目前官作中,要铸炮,得先建起一座熔铁炉,用熔化出的足够数量的铁水,一次将一门炮浇用泥胎浇铸成型。所以制造火炮的关键在于开炮模。也就是先确定要铸造的炮的尺寸,用木料制作一个阳模,用阳模制作出铸炮用的泥范。在泥范彻底阴干或者烘干后,再进行铁水浇铸。

    这种泥范铸炮法,不但对工匠手艺要求很高,很多时候基本上都靠的是工匠的经验,每次开出的炮模,都无法做到形制统一。而据史料记载,中国到了清朝中期之后,仍在使用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火炮制造工艺。可惜用这种方法铸成的火炮,不但内径直径无法做到统一,内壁也很难做的很光滑,更不能避免炮身之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

    这就为火炮的使用者就留下的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无法做到炮弹生产的标准化。

    而按照宋江的建议,汤隆他们正在试着用铁范制炮,具体说来,他的这种铁范铸炮的方法并不复杂,首先按铁炮大小,分为若干节,作出泥炮。然后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接着用泥型翻铸铁模的时候,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在得到合格的铁模之后,用铁模铸造铁炮的时候,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如此一来,使得铸炮工艺变得简单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铸炮用的铁范不再是一次性使用,可以反复不停的使用,彻底省去了先制造泥范的时间和工序,大大节约了铸炮所花费的时间,同时又因为铁水浇铸进铁炮模之后,受热均匀,炮身中不会再出现有水气造成气眼和气孔的情况,铸成的火炮质量大大提高,基本上确保了不再会出现因为质量问题炸膛的事故。

    这对于火炮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可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又大大提振了使用者的士气,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炮下一刻会不会炸膛了,所以也不需要为了自身安全故意减少火药的装填,造成火炮射程威力大幅度下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一个炮模铸成的所有火炮,规格全部统一,炮膛内壁也十分光滑,省去了不少打磨炮膛的工序,基本上铸成之后,就可以使用,即便是打磨炮膛内壁,也只需要简单的剔除一下毛刺就可以了。这也使得后勤供应变得容易了许多,铸造炮弹的时候,可以尽量保证精密一些,反正炮膛内径都完全一样,不用担心同样的炮弹有的可以装填到一些炮膛之中,而却装不进另外一些炮的炮膛里面。

    这种铁范铸炮法所需工艺,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懂行的人只要一听,就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于包括不会铸炮的民间铁匠,听罢之后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铸炮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关键就是知道如何开模,知道炮的形制,又会熔炼铁水,只要会这几样,一般铁匠都可以做。

    得益于宋江的点睛之笔,汤隆等大匠已完全懂得了用铁范制炮的关键工艺。

    “参见宋总管”、“见过保义公”、“拜见宋官人”,见到宋江的到来,铁作的五个大匠都赶快纷纷上前参见。

    “各位大匠不必多礼,大家事多,各自顾自去忙自己的活事吧,汤隆留下来就行了。”宋江笑呵呵地朝大匠们挥了挥手道。

    待众人散去,制造局正、副主事:汤隆、侯健便笑着将宋江、花荣等人让到了大庙二进的东配殿的议事房中。

    “目前我们制造局经过多次的配方改进,在火药的研制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用硝、硫、木碳为主制造的新火药因摒弃了原有配方中的香炉灰、汞等配比物,爆炸的威力扩大了十倍以上,而且按宋总管的要求实行了火药的不同规格的颗粒化制作。”汤隆尚未坐稳,便急忙向宋江报告了宋江此行最想听到的好消息。

    “好,太及时了。”宋江闻听得制造局已经取得了火药制作的阶段性成果,不由得击掌叫好,旋即马上又问到:“那种可用来装填火药的圆形铁壳霹雳弹呢,可有了眉目?”

    汤隆笑道:“那个却甚是容易,我们也用铁范法制造了一批,只是原先没有在圆铁壳表面预压沟槽,所以笫一批装上火药试验时,铁壳只能炸成二三块的飞溅出去,后来改成在铁范上压加了上下各五条筋后,翻造出的霹雳弹爆炸碎片威力大得吓人,一个用200斤铁炮装填后发射的五斤标准霹雳弹,可射150步,方圆5步以内可炸成数百块的碎片,使活物几乎无可遁形。另外若在火药中加一定量的磷的话,则可飞溅出去沾物燃烧,威力同样不可小觑。”

    宋江听得心花怒放,连忙问道:“200斤小炮可是试验成功了?霹雳弹可曾定型生产?”

    “禀总管,200斤的小炮已经在制作了,以目前的能力,二天就可造出一门,所需移动式木制炮架经过木作中的众大匠全力开工,也能配合得上。至于霹雳弹,我们已制造出了一百多枚,每天也可浇注出十来个。只是眼下众人正在配合试制500斤铁炮,所以没把全力放在这上面。”汤隆答道。

    “500斤铁炮装填火药后,可射多少步?”宋江问道。

    “可射300步。”汤隆答道。

    听到这里,花荣沉呤了一下,接话说道:“朝廷官军的制式装备中,远程武器就是木制投石机.其大类可分为:弹力投石机和牵引抛石机。以前某家在任清风寨知寨时,武备中便有床弩、弩炮、射箭机等依靠弓弦的弹力来抛射的弹力投石机。同时也装备了一些通常称为炮的牵引抛石机,

    这些所谓的炮,其实便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上,需500人施放,而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

    抛石机通身用木料制成,炮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称为“单梢”,设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抛射的石弹就越重、越远。梢所选用的木料需要经过特殊加工,使之既坚固又富有弹性。另外炮梢的长度及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要精心测算,一般炮梢长约2.5至2.8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窝”,内装石弹,另一端系炮索,长约数丈,小型炮的炮索在1至10条不等,大型炮多达百条以上,每根炮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先由一人瞄准定放,拉索人同时猛拽炮索,当炮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时,另一端的皮窝迅速甩起。石弹借惯性猛地抛出,射程可达百步。”。据前朝史截: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至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至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

    “花将军果然博学多闻。”汤隆惊叹道:“正是如此,不过目前官军所使用的炮车,不但费工费料制造不易,而且操作极为不变,移动作战更是艰难,而吾等目前所制作之火器,无论用杀伤力还是操作性则当可领先于官军数代。”

    “极好。”宋江听得高兴不已,自忖道:“以梁山军当前的战力而言,对抗大宋厢军当可以一敌二,抗禁军当可以一敌一人半,而抗大宋精锐之西军,恐怕难以一胜一,而若是对抗辽国之宫分、皮室之强军,恐得以二人方能勉强抗住对方一人了,而若是与传说之金军对拼,则不可测矣。但若是我军每个都均能装备上一门200斤小炮,每个营装备上五到十门500斤中炮,则战力几乎可以翻倍。”一思至此,宋江急近地问道:“汤隆,以一营五都装备200斤、500斤炮各五门计,一军当配备200斤、500斤炮各三十门,汝试预计下,二十天内,汝等全力为之,可制造各炮若干?”

    汤隆听罢,沉默半晌,方才慎重地回答道:“若战事急需,吾等将作营日夜赶工,当可提供200斤炮15门、500斤8门。”

    宋江听罢,心想,也只得如此了。遂笑道:“如此甚好,自即日起,将作营诸位原来的供给制度均改为工薪制度,可于民间工匠日营收入的基础上,日薪均加三成,赶工加班的另付工酬若干如何?”

    听宋江说罢,汤隆大悦,欢喜道:“哥哥英明,我将作营中,诸工匠最是效力奋勇,但因酬劳不显,故劲头亦不充足,若能如民间工坊般改为工薪制,则无异于如虎添翼,诸工匠必能更加诚意贡献.”

    “如此甚好,吾将另奖酬银500两,其中大各匠50两、作头10两、匠工每人2两,以奖励本次火炮制造的有功之人,汝等当共勉之。”

    “诺,多谢宋总管抬爱,吾等众人必效死力”汤隆欣然肃立,抱拳唱诺道。

    “花荣,你自可于瓦桥军中,选得百余名精细士卒,马上随汤隆等学习操炮及火药诸事宜。”

    “诺。”闻得此言,花荣情知宋江之意是欲将火炮这一犀利的大杀器先行装备瓦桥关部队,亦不由得大喜过望。

    告别花荣、汤隆众人,宋江一行马不停歇地来到了徐宁/乐进驻泊的归信。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宣和之宋江崛起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宣和之宋江崛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宣和之宋江崛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宣和之宋江崛起》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