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之最强杀神 步枪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特种兵之最强杀神特种兵之最强杀神 步枪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一、枪械

    中国近代时期的枪械,包括各种步枪、抬枪、机枪、冲锋枪、手枪、信号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等。其中步枪又包括普通步枪和马枪,机枪包括重机枪和轻机枪。

    (一)步枪

    步枪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为普通步枪和马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但马枪较短、较轻,适于骑兵使用,又称骑枪。另有一种抬枪,其结构原理同步枪,需两人共抬,故名抬枪,其所用弹药与步枪有所区别,射程更远。

    步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为主;第二阶段为后膛连。发枪。但两个阶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制造有前装枪,但系采用手工制造的火绳枪。自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式枪械大量进入中国,到60年代初期,输入的枪械已有各种用火帽发火的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在第一阶段开始大量制造的是各种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单发枪(亦称前装来复枪),同时部分局、厂也开始制造各种后膛单发枪。晚清时期,制造枪械的局、厂达21个,其中生产后膛单发枪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广东、四川等机器局及湖北枪炮厂等11个局、厂。自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和18。95年湖北枪炮厂试制成功1888年式毛瑟枪后,便开始进入后膛连。发枪的制造阶段。主要以仿制各式毛瑟枪为主,最初称汉阳式步枪,最后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从晚清至1949年制造后膛连。发枪的局、厂先后有23个。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生产较为分散,抗日战争

    爆发后,经过搬迁、合并和新建,生产工厂只有10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进一步调整,主要生产厂是第二十一工厂,最高年产量达10万支(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近代时期,共生产各式步枪(合马枪、抬枪)约280万支。其发展过程如下:

    1.前装枪及后膛单发枪

    此处所说的前装枪即前装火帽枪,以别于中国古代的前装火绳枪。前装火绳枪是用火绳发火的前装滑膛枪,而前装火帽枪则是将其火绳改为火帽击发机构。该机构为一锥形发火嘴,嘴内装引火药连通枪管内发射药:嘴上置铜火帽,另有一鸟头形打火锤。扣动扳机,打火锤在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点燃引火药及发射药。此机构先系英人在1807年发明,以后西欧各国相继采用,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机器局、厂,大都生产过此种前装枪。

    前装枪又分为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枪两种。前装滑膛枪,枪管内无膛线,一般采用散装黑药、群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此种枪早期建立的机器局制造较多,主要有西安、兰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机器局。

    前装线膛枪则在枪管内刻有膛线,枪弹为独个铅子。铅子形状有多种,一般为长形扩张式,底部中空,呈圆锥形,装有铁塞或木塞,借火药燃气压力使铅子圆柱部压入膛线而起密封作用。其射击精度和侵彻力较前膛滑膛枪为高。江南制造局于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国的前膛来复步枪和马枪。其中所制德国前膛来复枪,口径11毫米,初速45.7米/秒,射程457米,有带表尺的瞄准装置及刺刀等物,结构较复杂。其后天津、吉林、云南、陕西等机器局也开始制造。

    前装枪由于弹药须从枪口装入,装填速度较慢,射击精度较差,性能落后。后逐渐被后膛枪所代替。

    后膛枪的仿制,开始时间较早。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仿制前装线膛枪的同时,即已开始仿制美国林明敦边针枪,以后山东、天津、四川机器局也陆续仿制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后膛枪。这些枪均系黑药、铅弹单发枪,所用枪弹为药筒、黑药、底火、弹头结合在一起的定装式黑药铅弹,从枪管后膛装入。枪身有击针击发式的闭锁机构,枪弹装入后。进行闭锁,扣动扳机击发,火药气体不能外泄,增大了弹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弹方式皆为单发装填。射击精度、射程及射速均优于前装枪。

    后膛单发枪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

    (1)林明敦边针枪,此枪系美国1866年装备部队用枪,口径13毫米,枪重4.2公斤,射程100~1000码①,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该枪仅江南制造局制造,1867~1883年共生产步枪2.5万余支、马枪717支。

    (2)0.57英寸②斯乃德枪。此枪为美国人斯乃德发明,1867年英国采用。系在恩飞耳德前装枪的基础上改进而得,结构简单,口径14.66毫米,枪全长1397毫米,枪管长990毫米,枪重4.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码,射速可达18发/分。天津机器局于1874年仿制时曾向英商购买闭锁装置数千具,将旧有的思飞耳德前装枪改为后装斯乃德枪,以提高性能,节约开支。四川机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枪,但未投产。

    (3)0.45英寸马梯尼亨利枪。此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管长843毫米,枪重4.1公斤,初速412米/秒,闭锁方式为起落式闭锁。该枪1871年英国正式采用,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两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亦有制造,18。96~1901年共制造3975支。

    (4)林明敦中针枪。此枪口径10毫米,枪长1321毫米,枪重4.34公斤、射程300~1200码。闭锁方式在原滚动闭锁方式下改进其组合弹膛和闭锁机构,使它变得更简单、更确切。该枪自1884-18。90年在江南制造局制造,后因产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积存1万支,无人领用。后在原枪机簧后,添置活盖,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该枪除江南制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机器局也曾制造。

    ①1码=0.9144米

    ②1英寸=2.54厘米

    (5)黎意枪。此枪系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是在原设计连。发枪的基础上去掉弹仓的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枪全长1340毫米,枪重4.1公斤,射程100~1200码。江南制造局最初于1883~1885年仿造36支,继后,由于林明敦中针枪因质量问题停产,乃于18。90~18。92年问又重新制造黎意枪,共造1720支。

    (6)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被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枪口径为11毫米,枪长1292毫米,枪管长852毫米,枪重4.54公斤,射程300~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毫米,枪管长6。48毫米.枪重3.2公斤,射程200一1100码),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榫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槽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四川机器局于1905~1910年生产5386支。

    除上述各种步、马枪外,当时还生产抬枪。抬枪亦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三类,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

    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四川机器局从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枪5257支,是制造抬枪最多的局。

    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陕西机器局造拾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

    在中国,后膛枪代替前装枪的过程极其缓慢。从1867~1908年的41年间,许多机器局对前装枪和后膛枪都轮番进行生产。前装枪没有被后膛枪及时取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制造枪械的设备、材料及技术人员缺乏,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兵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李鸿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绪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折中曾谈到:后膛枪虽较前装枪精度高,射程远,但前装弹药制造较易,而后膛枪弹必须造以机器,耗费既巨,且又一时不能奏效。为保存实力计,除已操练后膛枪者外,平时操练应用前装枪。近来所购新枪2万余支,费款数十余万,用心十余年,始得如此。新枪只可存放.以应临时事变。枪弹乃枪之命脉,但后膛枪弹制造复杂而费用大,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为应付眼前需要,仍继续制造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直到民国初期才基本停造。

    这一时期.中国枪械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大都购自外国。机件加工除一般车、铣、钻、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枪件采用自由锻造法制出坯件,然后钳工划线、机械加工后修锉成型。枪管膛线加工用扁钻和挖刀先加工出内膛,再在专用拔来复线机上,固定枪管.用一单刃刀具随与来复线相同之靠模板旋转拉出来复线。枪管采用手工校直,枪托加工.除粗坯用机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采用碳化法,表面处理采用珐蓝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质量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换。

    2.后膛连。发枪

    后膛连。发枪(即后膛连续供弹步枪),是在后装单发枪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能容若干发枪弹的弹仓的枪,可以连续供弹。每分钟可发射枪弹10~12发,较单发枪先进。中国制造该种枪始于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成的快利步枪。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仿制1888年式毛瑟枪,18。95年投产称汉阳式步枪。1907年广东军械制造总厂仿1904年式毛瑟枪,制成1907年式步枪。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18。98年式毛瑟枪,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日38式6.5毫米步枪。1935年巩县兵工厂仿1924年式毛瑟枪制成中正式步枪。这些枪是中国近代生产最有影响的6种后膛连。发步枪。其中汉阳枪流传最广,制造的工厂最多、时间最长,从18。95~1946年52年间,8个厂总产量为100余万支,个别厂制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枪被定为制式步枪后,多数工厂生产此枪,其中.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工艺较正规,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数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产42.6万余支。各局、厂在仿制这些枪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除以上几种步枪外,1905年汉阳、上海两局、厂还分别研究成功数种自动步枪,但末投入生产。

    在连。发枪的发展过程中,历届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制式口径。在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参照日本、英国小口径枪,拟定全国步枪口径为6.5毫米,政务处同意该项意见。后陆军部复议仿德国陆军的编制和装备,以德国代行设计的口径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该枪于1907年试成,故又称1907年式步枪或光绪三十三年式步枪。1912年广东兵工厂提高其精度,定名为元年式步枪①。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7.9毫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复提出步枪制式定为元年式,口径为6.8毫米,认为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南北对峙,未能实现。1919年广东及四川兵工厂先后将元年式步枪口径改为7.9毫米。因7.9毫米枪弹威力大,杀伤力强,当时引进的步机枪大多为7.9毫米,为便于枪弹通用,乃逐渐转向7.9毫米口径,称为元年式7.9毫米步枪。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后,重新探讨兵器制式化问题。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兵器制式化会议,议定步枪采用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口径7.9毫米)。1935年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1940年后,经第二十一工厂参照德国图纸,改进机床,设计制造工艺、工装,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一直生产至1949年。

    ①民国时期试制成功的兵器,多以产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枪,即民国元年试制定型,但亦有个别产品以正式投产的年份命名的。

    (1)快利步枪

    快利步枪,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见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均是旧式,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②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样枪。18。91年,又仔细研究曼利夏、新利和南夏三种枪的优缺点,取各枪之长,设计出快利步枪,制出样枪六支。18。92年,送天津军械局进行试验,考察结果“与德新毛瑟相等,其速率、线路更驾于曼利夏之上。”①当年正式投入生产,更迭了黎意步枪。

    ②孙毓棠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第一辑307页

    快利步枪之节套、枪机、保险、刺刀等件用曼利夏枪之式,其弹仓为固定垂直供弹式,枪机为直拉式,枪管、表尺仍用新利枪式,弹夹采用南夏枪式样,取其前后皆可装枪弹。

    主要诸元:口径8毫米,膛线6条,枪全长1323毫米,枪重4.3公斤,初速48。9米/秒,表尺射程274~1919米。枪弹为无烟药圆头枪弹,弹仓容弹量5发。

    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称:“枪炮子弹均非多设用厂,速行自造不可……总之,必宜选定一式,各厂统归一律,以免谙事参差。”②18。96年,督办军务处令江南制造局,将所造之快利步枪和湖北枪炮厂制造之1888年式毛瑟枪进行“校枪”,取其一种以归一律。18。97年,两局(厂)将所制造之枪进行实弹射击比较,井就枪式、枪管、枪机、扳机簧、膛线、后坐力点、表尺座、准星、枪重、刺刀等项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认为;“鄂枪实在优于沪枪。③”18。98年,清政府“饬各军改练洋操通用小口径毛瑟枪,以归一律。④”因此,江南制造局1901年停造快利枪。从研制到停产累计产枪11605支(其中马枪10支),最高年(18。98年)产1980支。四川机器局、金陵制造局也曾少量制造。

    ①孙毓棠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第一辑第307页

    ②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二辑第402页

    ③张文襄公全卷一百,公牍页31至33

    ④一档,全宗168/4-29-2目录朱批奏折军务号朱14

    (2)汉阳式步枪

    中法战争(1884~1885年)期间,清政府从国外购买兵器因难,国内产品又不敷需用,遂下令各省增大军火生产。从1888年起,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内,通过驻德大使,向德国力佛厂订购日产50支德国1871/84年式11毫米毛瑟枪的机器设备一套,188。9年张调任湖广总督后,奏准将设备移调湖北建厂。张得知西方此时已全改用小口径步枪,而原定机器犹是旧式,乃决定增补费用,改订德国最新的1888年式毛瑟枪机器设备。由于张的正确决策,避免了引进中的弯路。

    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试造该枪,至1902年每日可出50支,达到设计水平。18。95~1909年共生产13万余支。以后又向美国增购和接收上海兵工厂造枪没备,1928年该厂枪厂共有机器698部,可日出枪100~120支,1912~1928年共生产60万余支,1934~1936年月出枪3200支。1938年后,枪厂西迁并入第二十一工厂继续制造,至1944年停造,1939~1944年间共。产枪20万余支,最高年产量达5.3万支(1940年)。

    1888年式毛瑟枪是在德国1871年式单发枪和1871/84管形弹仓(10发弹药)连。发枪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枪机为回转机头分离式、供弹具为垂直固定供弹仓,容弹量5发,弹夹为漏夹,有保险机构,枪管外有一套筒,套筒与枪管间有0.5毫米间隙,以防枪管发热烫手。湖北枪炮厂制造初期,鉴于双层管难造,乃取消套筒,将枪管外圆尺寸适当加大,使之与头箍、中箍、表尺、枪托等配合。1910年,该厂参照德国18。98年式毛瑟枪,又将表尺由立式改为固定弧形式,并在枪管上增加一木质护盖,用以护手。经改进后的枪定名为汉阳式7.9毫米步枪,1940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又统一名称为汉88式步枪,主要诸元:口径7.9毫米,枪全长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枪重4.06公斤,膛线4条.初速63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马枪枪全长950毫米,枪管长442毫米,枪重3.4公斤,初速400米/秒,表尺射程1200米。枪弹之发射药为无烟药,圆头弹丸。

    江南制造局于18。97年开始试制1888年式毛瑟枪,1901年正式转产。至1904年共生产2万余支。

    晚清时期,广东、福建、江西等机器局也制造该枪,但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民国时期的赤水兵工厂、贵州兵工厂、重庆武器修理所及太原兵工厂亦造此枪。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北制造厂西迁内地之四个分厂及以后复建的西北制造厂亦曾连续生产该枪至1948年。

    由于湖北枪炮厂首先从德国引进成套造枪设备和技术,使中国步枪制造工艺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当时已有了零件和成枪装配工艺过程和材料消耗定额,经继续完善后,形成了“工作次序表”。

    机械加工,枪件坯件采用了型模锻造。小件一次加热、两次锻造成型,大件则两次加热、两次锻造成型。型面零件采用成型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加工而成。枪管膛线加工已有深孔钻、铰、拔来复线、擦膛线、内膛校直等专用设备。膛线之形成,先用单刃枪钻,后用两刃四方铰刀加工出内膛,再在拔线机上用刷形拔丝刀加工出来复线,最后用铅条在擦膛机上修饰膛线。内膛直度采用阴影三。角法进行校直。枪托加工已有各种仿型车、铣、刨、插、钻等木工专用设备。因此零件加工生产效率较高。

    热处理,最先采用焦煤炉加热,油或水冷却淬火,涂黄血盐渗碳剂进行局部渗碳处理。1930年,该厂对节套、枪机、刺刀等采用木炭和碳酸钡于(火局)炉中密封加热,油中冷却,使渗碳淬火一次完成。

    表面处理则采用药水珐蓝和火珐蓝进行氧化处理。

    (3)元年式步枪及18。98年式毛瑟枪

    20世纪初,西欧各国步枪口径向7毫米以下方向发展,以增加战士随身携带枪弹数量。1903年清政府议定将步枪口径由7.9毫米改为6.8毫米,委托德国毛瑟厂设计样枪。1904年完成设计,定名1904年式毛瑟枪。该枪结构原理同德国18。98年式毛瑟枪,仅口径及部分零件尺寸略有改动。

    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奏准扩充四川机器局,于1904年购德国蜀赫厂日产1903年式6.5毫米枪50支之机器一套;1904年代理两广总督岑春煊亦奏准广东制造西局扩建新厂计划,购德国力佛厂日产1903年式6.5毫米毛瑟枪25支之机器一套。机器购回后,两局皆根据陆军部意见改按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进行制造。广东制造西局于1907年最先试制成功,同年江南制造局亦改制该枪成功,四川机器局于1910年起开工制造。

    1912年广东兵工厂对1907年式步枪加以改进,称元年式步枪。其主要谙元为:口径6.8毫米,枪全长1292毫米,枪管长738毫米,枪重4.1公斤,初速700米/秒,表尺射程200一3000米。马枪枪全长1055毫米,枪管长440毫米,枪重3.6公斤。弹药皆为无烟药尖弹。以后广东兵工厂及四川兵工厂于1919年先后将1904年式步枪口径改为7.9毫米,使之与国内枪弹共用,称为元年式7.9毫米步枪。广东兵工厂造7.9毫米元年式步枪,枪管长730毫米,枪重3.8。97公斤,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弹种为7.9毫米18。98年式尖弹。马枪枪管长440毫米,枪重3.62公斤,初速530米/秒,表尺射程1400米。

    除元年式步枪外。中国亦进行了18。98年式毛瑟枪的制造。广东制造西局于1906年仿制7.9毫米18。98年式毛瑟枪。江南制造局于1907~1908年也曾仿造18。98年式毛瑟枪,共生产1000支。

    东三省兵工厂建立初期,由丹麦技师设计,建立了仿捷克式7.9毫米18。98年式毛瑟枪的枪厂,1924年正式投产,称辽13年式7.9毫米步枪,月产400支。1926~1928年经扩充后,最高月产量达4000余支,当时为国内制造此枪的主要工厂。

    此外,1925~1928年广西兵工厂、巩县兵工厂也曾制造此枪.广西兵工厂年产720支。

    7.9毫米18。98年式毛瑟步枪是德国根据1888年式步枪改进设计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但机头与枪机合为一体、加强节套后部与枪机密。合,弹仓底部密封并与枪托齐平,防止尘土侵入,战士肩荷方便,并加强拉壳钩强度,改进关机结构,取消顶弹销,枪机增加辅助闭锁等。东三省兵工厂在仿制时,又按日本38式步枪结构,将该枪增加防尘盖,表尺改为汉阳式步枪的固定式弧形表尺,取消枪机上的长条突榫,头箍改为单独的一箍,当时韩麟春任该厂总办,故又简称韩氏7.9毫米步枪。

    1928年巩县兵工厂开始仿造7.9毫米元年式步枪,因采用7.9毫米汉阳式步枪圆头弹,所以弹膛与汉阳式相同,但来复线较深。后又按东三省兵工厂18。98年式毛瑟步枪图纸的弹膛尺寸,将弹膛的第4锥(通膛)加长21毫米(18。98年式第4锥为30~35毫米)。1934年产2万余支。巩造7.9毫米18。98年式毛瑟步枪,枪全长1055毫米,枪管长738毫米,枪重4.08公斤,初速859米/秒。

    (4)中正式步枪

    1924年短式毛瑟枪系德国毛瑟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进设计,主要将枪管尺寸改短,与马枪合为一体,增加机动性,便于战壕作战,于1924年装备部队。

    1934年,军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购得1924年式毛瑟枪1万支,并索取该枪工作图纸全套(附样板实物),由兵工署交巩县兵工厂筹造,1934年试制,1935年正式投入生产,定名为24年式步枪,并由兵工署呈报蒋介石,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取代了原造的7.9毫米18。98年式步枪。1937年后,该厂辗转搬迁,迁渝制枪部分,1940年并入第一工厂,1942~1945年,每月出枪2000支。抗战胜利后,其设备交第二十一工厂。该枪口径7.9毫米,枪全长1110毫米,枪管长590毫米,枪全重4.08公斤,韧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使用7.9毫米18。98年式毛瑟尖弹及重尖弹。

    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于1937年也筹造中正式步枪,当年产枪5010支。1937年12月后西迁广西融县,继续生产,月出枪1000支。1939年底迁贵州后,月可产枪1300支。抗战胜利后,移交第二十一工厂。

    1938一1942年间,浙江铁工厂也曾生产该枪,月产枪400支,称七七式步枪。

    1940年.第二十一工厂奉令转产中正式步枪,经重新设计并改造设备和制造工装,1943年正式出枪,至年底产枪3500支。1944年投入大批量生产,取代了原生产的汉阳式步枪,月产枪7000支。抗战胜利后,由于接收了第一、四十一工厂部分设备及日本赔偿的机器,1949年共有造枪机器1322部,月产枪9000支,最高可达13000支(1948年12月)。从试制投产到1949年共。产枪42.6万余支。

    1946年,由于枪托材料核桃木来源缺乏,第二十一工厂曾采用柏木、钢皮、钢条分别研制枪托,共设计出三种样品.1949年9月。经国防部主持审查鉴定,确定使用钢条结构。同年,该厂又将原表尺结构改为仅有300米和600米两个射程之简易翻板式,枪机增设一防尘盖。但这些改进未正式投入生产。

    在制造中正式步枪过程中,由于引进成套国外资料及技术,制造工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37年兵工署在整理1924年短式毛瑟枪产品图时,以德国工业标准为参考制定颁发了《中正式步枪应用材料之规格》,井统一规定汉阳式和中正式两种枪的枪件名称、材料名称、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要求等。1946年12月兵工署又制定颁发了《中正式步枪检验暂行规格》,详细规定了枪管及部分枪件的互换、高压弹试验、精度试验、刺刀、附件、涂油及包装等项验收内容和方法,以及枪件淬火的硬度等。至此中国步枪制造,开始有了成套完整的技术资料。

    1940年,第二十一工厂在奉命转产中正式步枪后,以原汉阳式步枪之机器设备为基础,按兵工署颁布的图纸编制了零件机械加工、成枪装配、热表处理等的工艺规程,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额表,补充设计了工艺装置。该项工艺规程和消耗定额表,已具有大批量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内容。其中包含材料规格,毛坯类型及加工略图(含加工部。位尺寸、技术要求和装夹定位方法),使用设备及刀、夹、量、模图纸编号和检验卡片等。

    在加工方法上,小件坯件采用一次加热,一次锻造成型。四面加工除广泛采用成型刀具、组合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外,还采用有自动进刀的加工工艺。膛线加工、铰削内孔采用多刀刃铰刀。深孔钻杆之排屑槽用无缝钢管压出,钻杆开始由刀头、刀杆焊接而成,钻一支枪管孔时间比原来节约30%。采用钩形拉丝刀加工来复线,比原来节约加工时间60%以上。

    经过以上改进,第二十一工厂当时出产的中正式步枪,不但产量较大,而且质量在历次厂际考核试验中均名列前茅,1946年曾获兵工署嘉奖.并发给步枪厂职工奖金。

    (5)其他后膛步枪

    日38式6.5毫米步枪:

    日本38式6.5毫米步枪,由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4年开始仿制,1928年正式出品,最高月产3000支。1934年西北实业公司下后西北铁工厂月产800支,1936年西北制造厂下属第十分厂月产800支,1939年城固分厂月产1000支,1942年乡宁分厂月产30支。该枪全长1280毫米.枪管长769毫米,枪重3.9公斤,初速762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弹种为6.5毫米尖头及圆头弹。

    自动步枪及沪4年式步枪的研制:

    1915年汉阳兵工厂和上海制造局自行设计出两种自动步枪。汉阳厂由总办刘庆恩设计的自动步枪,系利用发射弹丸时,火药燃气通过束气筒上三小孔,迫使束气筒向前略伸,带动发条,使枪机抽松,枪机借后坐力退向后方,复进时借发条拉力完成供弹与闭锁动作。也可单发。单发时,将束气筒上三小孔转向关闭状态即可,射速每分钟可达40发。经南苑靶场及保定军官学校作各种性能试验后,认为成绩甚优,精度亦佳,袁世凯为此颁给刘庆恩勋五位。但由于南苑靶场呈报意见中认为:该枪重量稍重,战术上恐有所窒碍,耗弹量多,恐得不偿失,国外尚末敢装备使用。由于当时当政者之短见和政局变更等原因,后遂无人过问。

    上海制造局设计的7.9毫米自动步枪,共有第一、二、四、五等四种式样,另有一种非自动的4年式步枪,同经南苑靶场试验,试验中对4年式步枪、马枪评价较好。该枪是在德18。98年式、日本38式和元年式等步枪、马枪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设计的,计步枪一种、马枪两种;每次装弹15发。认为其重量轻,握持部。位连续射击250发后向不烫手,但弹夹太长、耗弹量大。若能按元年式略加改进,供弹量改为5发,可以作为将来马枪统一式样,只是以后未得到发展。

    综观以上步枪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共组织生产过后膛枪12种,其中汉阳式和中正式两种枪较为成功,生产时间最长,产量也最大。在仿制图外产品过程中,也不断进行了改进。

    (二)机枪

    清康熙年间戴梓(16。49~1726年)就曾发明过一种连珠铳,形似琵琶,弹药(黑药铅丸)储存于铳之背脊,用机关进行开闭。有相连两机,扳动第一机时。弹药自动落入铳中,另一机随之转动,摩。擦燧石起火,装填一次,可连射28发。近似近代的机枪,而当时,世界各国尚未出现。但这种武器,康熙末予采用,并听信谗言,将戴梓充军关外。

    至19世纪80年代,乃仿照外国式样,在步枪制造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制造机枪。其过程是先制造重机枪,后制造轻机枪,最后发展到制造轻重两用机枪。

    1881年,金陵制造局首先仿制美国加托林轮转机枪,称十门连珠格林炮,此枪为美国人加托林1862年发明。嗣后,该局于1884年又仿制成美国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①,称四门神机连珠炮,为美国人诺登飞1878年设计。1886年,四川机器局也曾试造加托林轮转机枪。以上两种枪皆为多管手动的击针后装式机枪,尚非自动机枪,均须按顺序用手装填枪弹发射。前者为枪管围绕固定中心旋转,后者枪管作一字形排列,但枪弹发射速率远高于步枪,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这两种枪在中法战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得到清政府的好评。

    1888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希兰•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管退式自动机枪。击发时,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枪管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此枪口径为7.9毫米。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以后其他各厂又相继仿造了多种重机枪。如1912年,四川兵工厂制成奥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月产1~2挺。1919年广东兵工厂仿制奥地利1907/1912年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并仿制日本38式重机枪。前者称为奥式68水机关枪,口径6.8毫米,属药筒底压式,即由击发时药筒底部后退压力,推动枪机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初速780米/秒,射程2000米。后者为日本仿法国哈其开斯式重机枪而成,口径6.5毫米,属气退式,即击发后火药气体经导气孔推动活。塞带动枪机后坐,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完成自动循环。该枪初速74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无特别单发装置,如需单发时,需以手控制。1924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造过此枪。

    1921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井将其口径由7.62毫米改为7.9毫米,制成三十节重机枪②,该枪为管退式,初速824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1924年,广东兵工厂开始生产7.9毫米马克沁重机枪。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日本大正3年式重机枪,稍有改良,称13年式重机枪,属气退式,枪管为一部件,装拆更为方便。原口径为6.5毫米,后改为7.9毫米。

    ①李伯芹著:“我国兵器制造之发达及其现状”《民鸣》二卷一号

    ②《中国军事史》第一卷第243页

    1928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制造17年式水冷机关枪,东三省兵工厂制造17年式气冷机枪。

    1929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美国泰勒式水机关枪,1931年第四集团军军械处机械部亦仿制该枪,并仿制法国哈其开斯式重机枪。

    1946年兵工署将收缴的日本92式7.7毫米重机枪口径由7.7毫米改为7.9毫米,效果较好。1947年第六十工厂和西北实业建设公司下属西北修造厂分别对日92式重机枪进行改制,制成7.9毫米重机枪和36年式重机枪,属气退式,采用空气冷却,结构简单牢固,但容弹弹板易变形,每枪需配弹板修正器一件。

    重机枪的生产时间,自1888年至1949年,先后生产12个品种,制造工厂24个。其中,马克沁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生产数量最大,制造工厂最多。马克沁重机枪在制造中经过多次改进,最后成为中国制式机枪,称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制造的工厂除金陵制造局外,有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四川机器局、湖南金工厂、赤水兵工厂、开封兵工厂、山东兵工厂等10余个厂。生产三十节重机枪的除汉阳兵工厂外,还有上海兵工厂、衡阳军械局、华阴兵工厂、第十一工厂、赤水兵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其他品种,因数量少或时间短,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各时期重机枪的制造能力:在晚清时期,生产工厂较少,制造能力较低,月产仅1~2挺;北洋政府时期生产工厂增多,生产能力提高,一般可月产20~30挺;国民政府时期产量逐年上升,至1945年,第二十一工厂月产能力达500挺。

    轻机枪最早是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年仿制成功的麦特森轻机枪。该枪为丹麦麦特森上校1902年发明,属气退式,口径最初为8毫米,理论初速550米/秒,射程2000米。1927年将此枪口径改为7.9毫米,与步枪口径一致,定名为7.9毫米气冷式机关枪,初速690米/秒,表尺射程1900米。该枪除自带两脚外,另有三脚架,可进行平射及高射。1915年汉阳兵工厂亦仿造两挺。

    1915年上海制造局仿造法国哈其开斯轻机枪,称7.9毫米轻机枪。至1923年共生产180挺,最高月产50余挺。湖南金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制造此枪,后者月产达20挺。该枪口径为7.9毫米,属气退式,初速790米/秒,射程2000米,可装15发枪弹,更换枪管只需15秒钟。

    1922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M1915式绍沙轻机枪,称法式自动枪,口径8毫米,至1924年共生产100多挺,因不甚适用,即行停造。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曾仿制日11年式轻机枪,称13年式轻机枪,在扩大生产规模并对该枪进行整理后,于1928年正式投产,改称17年式轻机枪,月最高产量40挺。该枪口径为6.5毫米,属气退式,每一弹夹装弹25发,表尺射程1500米。

    1927年天津大沾造船所仿制意式捷克轻机枪(即捷克ZB26式轻机枪),口径7.9毫米,属气退式。由于该枪有闭锁可靠、更换枪管迅速等优点,因此很快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主要轻机枪品种。制造该枪的厂在1937年前,除天津大沽造船所外,尚有重庆武器修理所、广东兵器制造厂、西北实业公司下属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1937年后有第十一、二十一、三十一、四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三工厂、西北制造厂的城固分厂及广元分厂等,共生产7万余挺。1942年第二十~工厂所造该枪初速为830米/秒(尖弹)、730米/秒(重尖弹),有效射程1500米。

    1935年重庆华兴机器厂,以工厂中的上海老技术工人为主体,制成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该枪口径7.9毫米,属管退式,结构紧凑,全重仅7.7公斤,但紧固性差,初速700米/秒。1937年并入四川第一兵工厂后仍一直生产,至1939年划归第二十一工厂,始停造,共生产3000余挺,最高月产量200挺。

    中国轻机枪的制造,据1908年至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0个工厂生产,共计7个品种,其中主要品种是捷克轻机枪。

    关于轻重两用机枪和特种机枪,仅试制过几个品种,均末批量生产。1941年新建的第五十一工厂,原主要为生产麦特森式轻重两用机枪而建立,因抗日战争影响,国外所购设备、材料、技术资料等由于交通受阻或遭日机炸毁未到厂,直至1944年9月,仅制造出12挺,后未再生产。另外,1929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4挺飞机用7.9毫米路易斯旋回机枪;抗战胜利后,又曾试将捷克式轻机枪改装成坦。克机枪,但皆未投入批量生产。

    以上为中国近代机枪的整个发展概况。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特种兵之最强杀神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特种兵之最强杀神》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特种兵之最强杀神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特种兵之最强杀神》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