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要说现在张何氏最不待见的人,这谢媒婆绝对排在前三位,以前张之舟没出息时,这谢媒婆没少当着张何氏的面挖苦埋汰过张之舟。
可如今,自从张之舟进了衙门后,谢媒婆每天至少往自己家跑三回,每次来的目的就一个——给某大户千金保媒拉纤,誓要将张之舟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才甘心。
为了自家妹子何处荨着想,张何氏没少和这谢媒婆怄气,甚至老娘都快看不下去了,她老人家可是急着要抱孙子,要不是张何氏指天发誓自家妹子非张之舟不嫁,老娘才妥协,不然这谢媒婆早就得手了。
谢媒婆看见张之舟坐在桌前,未语先笑,眼里只差发出绿光,死死的抓住张之舟道:“张司吏,老身想你想得好苦啊!”
张之舟心里那个恶寒,鸡皮疙瘩都快掉了一地:“谢嬷嬷,有话好说,您老可千万别想不开啊。”
张何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谢媒婆也知道自己口误,脸不红,心不跳的道:“大官人,喜事啊,大喜事,老身给你道喜了。”
张之舟诧异的道:“谢嬷嬷真爱开玩笑,在下何喜之有?”
谢媒婆扭着水桶腰道:“方举人家有一千金小姐,年芳二八,待字闺中,长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方家有良田千亩,家财万贯,膝下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老身托方举人为张大官人提亲来了,这不是大喜事么。”
张何氏动容道:“方家,可是城东那方家?”
谢媒婆趾高气扬的道:“可不是咋滴,这方举人早年中举,后又弃文从商,攒下丰厚家财,方老爷亲口说过,只要张官人同意联姻,愿与大官人共半财产,大官人可不能再挑了,错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哟呵,真有那么好,方家有良田千亩?应该是诡寄,万贯家财?这个可能真有,不过理性分析,打个对折,方家提出这么好的条件,为何方家女儿至今未嫁呢!难不成缺胳膊少腿,仰或是独眼歪嘴?媒婆的嘴蛤蟆的腿,张之舟微微一笑道:“谢嬷嬷说的天花乱坠,直把方家夸上了天,方家难道就没提过什么条件?”
谢媒婆讪讪一笑:“大官人慧眼如炬,想瞒也瞒不住,实话说了吧,方老爷要张大官人入赘方家。不过那方家小姐长的是真的花容月貌,曼妙可人,这一点上老身半点也没瞒大官人。”
谅你也不敢,张之舟现在身为衙门司吏,虽然不入流,但在望江县还是有些实权的,比如这谢媒婆就属于官媒,每年是要去县衙报备的。
张何氏不屑的道:“原来是入赘啊,谢媒婆还是出门左转,去找别家好吃软饭的人家使使力吧,我家二叔有的是良家女子排着队等着他迎娶呢。”
“我说张大嫂,别以为老身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就是想将娘家妹子许配给大官人吗,不知道你安的哪门子心思,放着大富大贵家的千金小姐不要,非要给大官人硬塞个乡下丫头。”
“你闭嘴。”张何氏恼了。
“够了,谢嬷嬷谢谢你的好意,在下心领了,在下福薄,攀不上那些大家门阀,至于妹子是在下一家人,也不是你能随意编排的。”
张之舟这声冷喝,谢媒婆吓得噤若寒蝉,她们这些人的命脉可谓是掌握在张之舟这等胥吏手中,她敢和张何氏据理力争,不代表敢捋张之舟的虎须。
谢媒婆赔了个不是,焉焉的走了。
剩下张何二人,颇有些尴尬,此时,楼上传来“哇”的一声哭声,张何氏飞也似的上楼去了。
这都什么事啊,自己这段时间接连泛滥桃花,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自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呢!
他两世为人,内心是不忌讳入赘过去当个上门女婿的,不过一方面没那勇气去面对这个时代的流言蜚语,另一面就是看不惯这些所谓的大户人家那种高高在上的清冷目光,他张之舟一朝入了县衙,为何这些稍微有点分量的人家会对他趋之若鹜,并非是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而是看重了他在衙门里的权利。
与其如此,管她大户,豪富,还不如妹子来得实在,起码何处荨和他朝夕相处了一段日子,勉强算个知根知底,总好过那瞎眼蒙婚、盲婚哑嫁,后半辈子却毫无感情如行尸走肉一般过完下半辈子。
这些事真伤脑筋,还是不去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看着时日不早,直奔县衙而去。
自从进了县衙,诸事繁忙,差点连练字都忘了,好在每日户房诸多文书从他那过手,免不了抄抄写写,也当是练字吧,不过效果却打了不少折扣。
方到户房,马启文端来一杯清茶,并将朝廷的邸报送到他桌上。
粗略翻了翻,除了乡试科考,没什么大事儿,又一书吏送来一摞文书,张之舟扫了一眼,诧异道:“这不是昨日刚送上去的么?怎么被打回来了?”
那书吏点头说道:“正如司吏所说,这些文书是关于巴家兴建作坊的土地文书,昨日刚送上去,今儿个一早,就被路过的吴典史看到打回来了。”
张之舟沉吟道:“吴典史啊,此等文书可有书写错误?”
“回司吏的话,属下逐字逐句都细看了几遍,并无错处。”见张之舟还在思量,又补充了一句道:“平日里都是如此上报的,从未被打回过,吴典史也没明说哪里出了差错,只叫我等自察。”
自察?好个吴典史,昨日万花楼才相遇,这报复来得好快。
典史的职责是“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排在知县、县丞、主薄之后,这就是县衙名副其实的“第四老爷”,如果遇到几位上官都不在县衙时,典史则可以代行其事,权利相当大了,所以典史又遭县衙上官所忌。
后世清代有首十字令专写典史权威,曰:“
一命之荣称得,二片板子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可如今,自从张之舟进了衙门后,谢媒婆每天至少往自己家跑三回,每次来的目的就一个——给某大户千金保媒拉纤,誓要将张之舟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才甘心。
为了自家妹子何处荨着想,张何氏没少和这谢媒婆怄气,甚至老娘都快看不下去了,她老人家可是急着要抱孙子,要不是张何氏指天发誓自家妹子非张之舟不嫁,老娘才妥协,不然这谢媒婆早就得手了。
谢媒婆看见张之舟坐在桌前,未语先笑,眼里只差发出绿光,死死的抓住张之舟道:“张司吏,老身想你想得好苦啊!”
张之舟心里那个恶寒,鸡皮疙瘩都快掉了一地:“谢嬷嬷,有话好说,您老可千万别想不开啊。”
张何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谢媒婆也知道自己口误,脸不红,心不跳的道:“大官人,喜事啊,大喜事,老身给你道喜了。”
张之舟诧异的道:“谢嬷嬷真爱开玩笑,在下何喜之有?”
谢媒婆扭着水桶腰道:“方举人家有一千金小姐,年芳二八,待字闺中,长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方家有良田千亩,家财万贯,膝下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被视为掌上明珠,老身托方举人为张大官人提亲来了,这不是大喜事么。”
张何氏动容道:“方家,可是城东那方家?”
谢媒婆趾高气扬的道:“可不是咋滴,这方举人早年中举,后又弃文从商,攒下丰厚家财,方老爷亲口说过,只要张官人同意联姻,愿与大官人共半财产,大官人可不能再挑了,错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哟呵,真有那么好,方家有良田千亩?应该是诡寄,万贯家财?这个可能真有,不过理性分析,打个对折,方家提出这么好的条件,为何方家女儿至今未嫁呢!难不成缺胳膊少腿,仰或是独眼歪嘴?媒婆的嘴蛤蟆的腿,张之舟微微一笑道:“谢嬷嬷说的天花乱坠,直把方家夸上了天,方家难道就没提过什么条件?”
谢媒婆讪讪一笑:“大官人慧眼如炬,想瞒也瞒不住,实话说了吧,方老爷要张大官人入赘方家。不过那方家小姐长的是真的花容月貌,曼妙可人,这一点上老身半点也没瞒大官人。”
谅你也不敢,张之舟现在身为衙门司吏,虽然不入流,但在望江县还是有些实权的,比如这谢媒婆就属于官媒,每年是要去县衙报备的。
张何氏不屑的道:“原来是入赘啊,谢媒婆还是出门左转,去找别家好吃软饭的人家使使力吧,我家二叔有的是良家女子排着队等着他迎娶呢。”
“我说张大嫂,别以为老身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就是想将娘家妹子许配给大官人吗,不知道你安的哪门子心思,放着大富大贵家的千金小姐不要,非要给大官人硬塞个乡下丫头。”
“你闭嘴。”张何氏恼了。
“够了,谢嬷嬷谢谢你的好意,在下心领了,在下福薄,攀不上那些大家门阀,至于妹子是在下一家人,也不是你能随意编排的。”
张之舟这声冷喝,谢媒婆吓得噤若寒蝉,她们这些人的命脉可谓是掌握在张之舟这等胥吏手中,她敢和张何氏据理力争,不代表敢捋张之舟的虎须。
谢媒婆赔了个不是,焉焉的走了。
剩下张何二人,颇有些尴尬,此时,楼上传来“哇”的一声哭声,张何氏飞也似的上楼去了。
这都什么事啊,自己这段时间接连泛滥桃花,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自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呢!
他两世为人,内心是不忌讳入赘过去当个上门女婿的,不过一方面没那勇气去面对这个时代的流言蜚语,另一面就是看不惯这些所谓的大户人家那种高高在上的清冷目光,他张之舟一朝入了县衙,为何这些稍微有点分量的人家会对他趋之若鹜,并非是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而是看重了他在衙门里的权利。
与其如此,管她大户,豪富,还不如妹子来得实在,起码何处荨和他朝夕相处了一段日子,勉强算个知根知底,总好过那瞎眼蒙婚、盲婚哑嫁,后半辈子却毫无感情如行尸走肉一般过完下半辈子。
这些事真伤脑筋,还是不去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看着时日不早,直奔县衙而去。
自从进了县衙,诸事繁忙,差点连练字都忘了,好在每日户房诸多文书从他那过手,免不了抄抄写写,也当是练字吧,不过效果却打了不少折扣。
方到户房,马启文端来一杯清茶,并将朝廷的邸报送到他桌上。
粗略翻了翻,除了乡试科考,没什么大事儿,又一书吏送来一摞文书,张之舟扫了一眼,诧异道:“这不是昨日刚送上去的么?怎么被打回来了?”
那书吏点头说道:“正如司吏所说,这些文书是关于巴家兴建作坊的土地文书,昨日刚送上去,今儿个一早,就被路过的吴典史看到打回来了。”
张之舟沉吟道:“吴典史啊,此等文书可有书写错误?”
“回司吏的话,属下逐字逐句都细看了几遍,并无错处。”见张之舟还在思量,又补充了一句道:“平日里都是如此上报的,从未被打回过,吴典史也没明说哪里出了差错,只叫我等自察。”
自察?好个吴典史,昨日万花楼才相遇,这报复来得好快。
典史的职责是“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排在知县、县丞、主薄之后,这就是县衙名副其实的“第四老爷”,如果遇到几位上官都不在县衙时,典史则可以代行其事,权利相当大了,所以典史又遭县衙上官所忌。
后世清代有首十字令专写典史权威,曰:“
一命之荣称得,二片板子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