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星际穿越”!
认真倾听着安迪对于来龙去脉的阐述,结合时间点的契合,蓝礼立刻就推理出了这个“克里斯托弗-诺兰”项目的全貌。
2014年正式上映的“星际穿越”是克里斯托弗结束了“蝙蝠侠”三部曲的拍摄工作之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全力打造出来的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说“地心引力”讲述的是宇宙太空之中生命起源的哲学反思,那么“星际穿越”讲述的就是磅礴宇宙之中时间的恢弘以及人类情感的浩瀚。
电影讲述了不远的未来,地球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恶劣,人类几乎就要无法生存,但与此同时,人类依旧没有放弃在外太空寻找适合生存星球的计划。
男主角库珀是一名退役宇航员,结婚生子,在农场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而后在教授的极力劝说之下,选择了重新加入宇航员队伍,前往外太空探查三个潜在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在穿梭星际银河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一小时等于七年的沧海桑田,时间的错位力量完全爆发出来,当他们再次回归的时候,世界已经截然不同了:父亲依旧年轻,但孩子却已经苍老,人类社会定义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逆转,他们又应该如何相处呢?
简单来说,包括在科幻探险外壳之下的故事,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一个关于时间与情感、人性与宇宙的恢弘母题——
男主角库珀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之间的情感羁绊在浩瀚宇宙之中所迸发出来的能量,继而折射出生命与时间、空间维度之间的雄伟和渺小,尤其是剥离了年龄与外貌等固定秩序所带来的束缚之后,回归灵魂深处最纯粹的情感交流,这也透露出一股挥之不去的孤寂。
人类,孤独而来,孤独离去,是不是每一个人究其一生,终究还是孤独的?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观众细细品味。无疑,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一次大胆尝试,将“盗梦空间”之中作为支线的情感羁绊,用作“星际穿越”的主线来讲述故事,从科幻和宇宙的维度与高度重新落脚于人类最根源也最本质的情感之上。
这是克里斯托弗最出色的作品吗?
显然不是。
电影上映之后,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都开始质疑电影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出现了诸多破绽和漏洞,然后开始以理论知识来攻击电影的整个框架与立意,甚至斥责电影的构想是荒谬的。
但事实上,整部电影的所有理论——包括了故事剧情的理论以及电脑特效的理论,全部都来自于基普-索恩的推演与计算,换而言之,每一个故事的走向以及每一个画面的变化,这位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都亲自进行了计算,并且与自己的同事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才呈现出了观众在大屏幕之上看到的成品。
当然,科学讨论本来就存在分歧和争议,基普-索恩也不见得就是百分百正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代表了目前研究成果的一个理论分支,有理有据,这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理论都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质疑和吐槽,站在巨人面前,只是徒增笑点而已。
撇开这些争议不说,电影的口碑也没有能够超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作品,甚至比后来的“敦刻尔克”还要略逊一筹,媒体综评七十四分,烂番茄新鲜指数百分之七十一,平均分七分,爆米花指数百分之八十五,院线分数B+。
但值得一提的是,“星际穿越”在IMDB资深影迷的评分之中依旧受到了热烈追捧,八点六的高分让它成功跻身影史二百五十经典榜单的前三十名,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三部跻身前三十名的导演作品。
单单从评分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不是一部票房号召力无比强劲的作品。
最终,全球票房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美票房一亿八千八百万,相较于克里斯托弗之前的几部作品,“星际穿越”甚至没有能够迈过两亿门槛,这是令人失望的一个成绩;全球票房六亿七千七百万,海外市场的优秀表现还是彰显出了克里斯托弗当下的难得号召力。
不过,相较于一亿六千五百万的制作成本,还有超过三千万的全球宣传费用,电影的收支账目只能算是小小地赚了一笔,不到四千万美元而已,尽管避免了亏本的悲剧,却远远无法令人满意。
但客观来说,这却是蓝礼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可以排在克里斯托弗个人导演作品的第四位或者第五位,比“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还要更加喜欢,因为蓝礼认为,这是克里斯托弗在导演道路之上的一次探索和挑战。
在此之前,克里斯托弗是一位玩转形式的高手,撇开“追随”、“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这个格局架构天马行空的作品不说,“蝙蝠侠”三部曲之中的碎片式剪辑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过镜头和剪辑的凌厉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本的薄弱和角色的单薄,放大视觉效果和叙事悬念本身所带来的震撼。
唯一例外的“黑暗骑士”之所以能够被奉为影史经典,哪怕是十年之后,依旧是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电影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就在于蝙蝠侠、小丑和双面人三个角色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从光明遁入黑暗,却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光明”,这种哲学反思赋予角色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
“星际穿越”和“黑暗骑士”就有着共通之处,而克里斯托弗还更进一步地,让镜头与剪辑、特效与画面全部都为情感服务,努力地营造出时间的恢弘与人类的渺小之间产生对比的感觉,最终还是落脚于人类本身。
这对于克里斯托弗来说是重要的一次摸索与尝试,在导演成长的道路之上,他正在摆脱结构与技术的束缚,而是让结构与技术为剧情服务,“星际穿越”之后,克里斯托弗再次拍摄了“敦刻尔克”,明显就再次得到了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大师的方向前进。
同时,这也是克里斯托弗所有作品之中,最依赖演员的一部。
上一世,“星际穿越”可谓是群星云集,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凯恩(Michael-Caine)、卡西-阿弗莱克、马特-达蒙等等等等,无论角色分量大小,他们都欣然接受了克里斯托弗的邀请,出演了这部作品。
男主角则由马修-麦康纳担任。
曾经是好莱坞著名花瓶的马修,一贯出演浪漫爱情喜剧的浪子,千篇一律的形象始终不曾改变过,而油嘴滑舌、嬉皮笑脸的表演方式也是不断地自我重复,他就是学院最讨厌也最排斥的那一类型演员,就好像罗伯特-帕丁森、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那些偶像派演员一般。
但是,在好莱坞浮浮沉沉多年之后,几乎长达两年时间都没有任何作品邀约,马修终于痛定思痛,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12年迎来了演技的全面蜕变,“污泥”、“报童”和“魔力麦克”之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出色表现,并且在2013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之中达到巅峰。
如果历史轨迹保持一致的话,那么马修在2014年二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上,凭借着“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勇夺影帝小金人,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奥斯卡提名。
而后,2014年的电视剧集“真探”又让人再次见证到他的精湛表演。
毫不夸张地说,2012年到2014年是马修的演技全盛期,在此期间,他的表演具有一种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确实令人折服。
而在这之后,他就渐渐陷入了套路之中,无法突破自己也无法超越自己;并且在小金人魔咒的影响下,挑选作品也显得有些迷茫,一直到蓝礼重生之前,他也没有能够再次出演值得一提的作品了。
“星际穿越”就是2014年上映的作品。
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马修的巅峰期,表演自然是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的;但实际情况却需要一分为二来看。
从积极角度来说,马修的表演依旧细腻也依旧生动,尤其是几场置身于时空隧道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戏份之中的那种无奈与苦涩,马修的眼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影帝的风采,值得鼓掌喝彩;但从消极角度来说,马修的表演却与整部电影的基调并不相符。
严格来说,马修不是方法派演技,而是表现派演技,他的表演是有迹可循的,咬字和小动作是他的表演方式,比如说嘴巴咀嚼口香糖的动作,双手无意识摆弄小物件的动作,眼神忽明忽暗之间的闪烁,尤其是说话时候的咬字,这些细节都是角色的重点——
通过表现派演技精心设定的细节重点。
如此表演方式无疑是成功的,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现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那是恢弘而磅礴的,马修的细节动作太多了,反而显得多余而繁琐,破坏了整个镜头的完整感,但如果把那些“多余”的动作剥离之后,表演的情感渲染就不够,无法达到克里斯托弗的原本意图。
马修确实出色,但在蓝礼看来,这却是一次失败的选角。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认真倾听着安迪对于来龙去脉的阐述,结合时间点的契合,蓝礼立刻就推理出了这个“克里斯托弗-诺兰”项目的全貌。
2014年正式上映的“星际穿越”是克里斯托弗结束了“蝙蝠侠”三部曲的拍摄工作之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全力打造出来的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说“地心引力”讲述的是宇宙太空之中生命起源的哲学反思,那么“星际穿越”讲述的就是磅礴宇宙之中时间的恢弘以及人类情感的浩瀚。
电影讲述了不远的未来,地球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恶劣,人类几乎就要无法生存,但与此同时,人类依旧没有放弃在外太空寻找适合生存星球的计划。
男主角库珀是一名退役宇航员,结婚生子,在农场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而后在教授的极力劝说之下,选择了重新加入宇航员队伍,前往外太空探查三个潜在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在穿梭星际银河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一小时等于七年的沧海桑田,时间的错位力量完全爆发出来,当他们再次回归的时候,世界已经截然不同了:父亲依旧年轻,但孩子却已经苍老,人类社会定义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逆转,他们又应该如何相处呢?
简单来说,包括在科幻探险外壳之下的故事,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一个关于时间与情感、人性与宇宙的恢弘母题——
男主角库珀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之间的情感羁绊在浩瀚宇宙之中所迸发出来的能量,继而折射出生命与时间、空间维度之间的雄伟和渺小,尤其是剥离了年龄与外貌等固定秩序所带来的束缚之后,回归灵魂深处最纯粹的情感交流,这也透露出一股挥之不去的孤寂。
人类,孤独而来,孤独离去,是不是每一个人究其一生,终究还是孤独的?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观众细细品味。无疑,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一次大胆尝试,将“盗梦空间”之中作为支线的情感羁绊,用作“星际穿越”的主线来讲述故事,从科幻和宇宙的维度与高度重新落脚于人类最根源也最本质的情感之上。
这是克里斯托弗最出色的作品吗?
显然不是。
电影上映之后,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都开始质疑电影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出现了诸多破绽和漏洞,然后开始以理论知识来攻击电影的整个框架与立意,甚至斥责电影的构想是荒谬的。
但事实上,整部电影的所有理论——包括了故事剧情的理论以及电脑特效的理论,全部都来自于基普-索恩的推演与计算,换而言之,每一个故事的走向以及每一个画面的变化,这位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都亲自进行了计算,并且与自己的同事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才呈现出了观众在大屏幕之上看到的成品。
当然,科学讨论本来就存在分歧和争议,基普-索恩也不见得就是百分百正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代表了目前研究成果的一个理论分支,有理有据,这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理论都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质疑和吐槽,站在巨人面前,只是徒增笑点而已。
撇开这些争议不说,电影的口碑也没有能够超过“黑暗骑士”、“盗梦空间”等作品,甚至比后来的“敦刻尔克”还要略逊一筹,媒体综评七十四分,烂番茄新鲜指数百分之七十一,平均分七分,爆米花指数百分之八十五,院线分数B+。
但值得一提的是,“星际穿越”在IMDB资深影迷的评分之中依旧受到了热烈追捧,八点六的高分让它成功跻身影史二百五十经典榜单的前三十名,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三部跻身前三十名的导演作品。
单单从评分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不是一部票房号召力无比强劲的作品。
最终,全球票房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美票房一亿八千八百万,相较于克里斯托弗之前的几部作品,“星际穿越”甚至没有能够迈过两亿门槛,这是令人失望的一个成绩;全球票房六亿七千七百万,海外市场的优秀表现还是彰显出了克里斯托弗当下的难得号召力。
不过,相较于一亿六千五百万的制作成本,还有超过三千万的全球宣传费用,电影的收支账目只能算是小小地赚了一笔,不到四千万美元而已,尽管避免了亏本的悲剧,却远远无法令人满意。
但客观来说,这却是蓝礼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可以排在克里斯托弗个人导演作品的第四位或者第五位,比“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还要更加喜欢,因为蓝礼认为,这是克里斯托弗在导演道路之上的一次探索和挑战。
在此之前,克里斯托弗是一位玩转形式的高手,撇开“追随”、“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这个格局架构天马行空的作品不说,“蝙蝠侠”三部曲之中的碎片式剪辑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通过镜头和剪辑的凌厉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本的薄弱和角色的单薄,放大视觉效果和叙事悬念本身所带来的震撼。
唯一例外的“黑暗骑士”之所以能够被奉为影史经典,哪怕是十年之后,依旧是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电影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就在于蝙蝠侠、小丑和双面人三个角色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从光明遁入黑暗,却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光明”,这种哲学反思赋予角色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
“星际穿越”和“黑暗骑士”就有着共通之处,而克里斯托弗还更进一步地,让镜头与剪辑、特效与画面全部都为情感服务,努力地营造出时间的恢弘与人类的渺小之间产生对比的感觉,最终还是落脚于人类本身。
这对于克里斯托弗来说是重要的一次摸索与尝试,在导演成长的道路之上,他正在摆脱结构与技术的束缚,而是让结构与技术为剧情服务,“星际穿越”之后,克里斯托弗再次拍摄了“敦刻尔克”,明显就再次得到了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大师的方向前进。
同时,这也是克里斯托弗所有作品之中,最依赖演员的一部。
上一世,“星际穿越”可谓是群星云集,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迈克尔-凯恩(Michael-Caine)、卡西-阿弗莱克、马特-达蒙等等等等,无论角色分量大小,他们都欣然接受了克里斯托弗的邀请,出演了这部作品。
男主角则由马修-麦康纳担任。
曾经是好莱坞著名花瓶的马修,一贯出演浪漫爱情喜剧的浪子,千篇一律的形象始终不曾改变过,而油嘴滑舌、嬉皮笑脸的表演方式也是不断地自我重复,他就是学院最讨厌也最排斥的那一类型演员,就好像罗伯特-帕丁森、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那些偶像派演员一般。
但是,在好莱坞浮浮沉沉多年之后,几乎长达两年时间都没有任何作品邀约,马修终于痛定思痛,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12年迎来了演技的全面蜕变,“污泥”、“报童”和“魔力麦克”之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出色表现,并且在2013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之中达到巅峰。
如果历史轨迹保持一致的话,那么马修在2014年二月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上,凭借着“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勇夺影帝小金人,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奥斯卡提名。
而后,2014年的电视剧集“真探”又让人再次见证到他的精湛表演。
毫不夸张地说,2012年到2014年是马修的演技全盛期,在此期间,他的表演具有一种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确实令人折服。
而在这之后,他就渐渐陷入了套路之中,无法突破自己也无法超越自己;并且在小金人魔咒的影响下,挑选作品也显得有些迷茫,一直到蓝礼重生之前,他也没有能够再次出演值得一提的作品了。
“星际穿越”就是2014年上映的作品。
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马修的巅峰期,表演自然是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的;但实际情况却需要一分为二来看。
从积极角度来说,马修的表演依旧细腻也依旧生动,尤其是几场置身于时空隧道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戏份之中的那种无奈与苦涩,马修的眼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影帝的风采,值得鼓掌喝彩;但从消极角度来说,马修的表演却与整部电影的基调并不相符。
严格来说,马修不是方法派演技,而是表现派演技,他的表演是有迹可循的,咬字和小动作是他的表演方式,比如说嘴巴咀嚼口香糖的动作,双手无意识摆弄小物件的动作,眼神忽明忽暗之间的闪烁,尤其是说话时候的咬字,这些细节都是角色的重点——
通过表现派演技精心设定的细节重点。
如此表演方式无疑是成功的,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现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那是恢弘而磅礴的,马修的细节动作太多了,反而显得多余而繁琐,破坏了整个镜头的完整感,但如果把那些“多余”的动作剥离之后,表演的情感渲染就不够,无法达到克里斯托弗的原本意图。
马修确实出色,但在蓝礼看来,这却是一次失败的选角。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