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江东六城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捺钵王朝之辽圣宗第一百五十七章 江东六城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四月的鸭绿江,岸边柳绿成荫,水上鸥鸟翱翔。上百名亲兵和扈从簇拥着一位四十多岁须发花白的高丽官员从江东走过浮桥。这名官员便是王询的心腹重臣蔡忠顺。两年前就是他奉了先王王诵之命从庙里迎回王询立为国王,后来受到康肇排挤,战争中陪国王流亡始终的那位忠臣。

    此时在开京的王询回銮已经一年多了,王城的宫殿重新修建起来,逃难中有功的臣僚们都得到奖赏,背叛作乱的乱臣贼子也都受到惩处。中台省被废,重新该做中枢院,蔡忠顺做了中枢使,掌握全国军权。蔡忠顺虽然亲身经历了战争给高丽带来的灾难,在颠沛流离中吃尽了苦头,差一点和他的君王一起死于流亡,但他仍然认为高丽只有依附契丹才能长保平安。契丹坚持重修旧好的条件是王询必须亲赴契丹请罪。王询死活不敢去,蔡忠顺也不敢让他去。因为王询到现在还没有儿子,去了契丹就好比羊入虎口,任人宰割,万一出了事,高丽便再也无人可立,真的就要亡国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挺身而出,如今整个高丽除了他也没有谁更能代表国王了。他做好了契丹皇帝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心理准备。为了这趟差事,他还特意暂时辞去中枢使的武职,领了礼部尚书的文衔,以示和平解决争端的心意。

    江的对岸也有一队人马,中间那个身披大红斗篷,头戴银盔,眉目清秀的年轻人就是当今契丹皇帝的亲弟弟,东京留守齐国王耶律隆祐。他亲自来接蔡忠顺,既体现了他对这次谈判的重视,也是对力主和谈不惜以身犯险的蔡忠顺的尊重。

    ”齐王亲自来接,忠顺实不敢当。“

    蔡忠顺老远就跳下车来,快步趋前向隆祐行礼。隆祐也翻身下马拱手还礼,笑容满面说道:

    ”老尚书为了亲自前来谈判,小王非常钦佩,当然要来迎接,小王还要陪伴老尚书去皇帝行营呢。“

    ”忠顺早就听说王爷为了促成和谈不遗余力。多蒙王爷费心,忠顺才得进京陛见,老朽感激不尽。王上不能亲自前来,命老朽全权代表认罪请降,请求册封。只要能恢复和平,封王称藩,老朽赴汤蹈火死不足惜。老朽带来了贡献给皇上和王爷的礼物。这是礼单。“

    隆祐看他递上来的礼单是两份,一份是呈皇帝的,一份是给自己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自己的那份数量上略少一些。其中有高丽最有名的鹰隼、珠宝、红参、鹿茸等等财宝,还有两班高丽舞姬。看了看后面的车队,迤迤逦逦,有几辆车上挂着珠玉流苏,想必就是美人们了。哈哈笑道:

    ”尚书有心了,不过不必给小王礼物,全都献给皇上好了。只要谈判能够成功,就是对小王的最大报答了。“

    蔡忠顺对这位王爷好感顿生,觉得他平易近人,毫无以大欺小的霸道,完全不像想像中的契丹野蛮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一路上熏风拂徐,鸟语花香,两人渐渐成了朋友。这一天,二人弃车骑马,蔡忠顺在马背上扭来扭去,好不容易才坐得稳了,却见耶律隆祐稳稳当当坐在马背上十分自如。心想,到底是马背上的民族,连尊贵的王爷都是好骑手。隆祐说道:

    “国王如果能来才是一了百了的办法,如今尚书来,小王只能保证你见到皇上,却不能保证皇上答应你的请求。”

    蔡忠顺叹了口气说:

    ”老朽也想王上来,亲自拜见皇上,求得宽恕,从此上尊下恭,百年和好,天下太平。可惜朝中不是铁板一块,有些人对上国心怀恐惧,反对修好,老朽这次前来都费尽了周折。王上命太史卜筮,得乾、蠱两卦,太史奏曰:乾爲君爲父,乾健則無所不通。蠱为尊为卑,尊者在上卑者在下,此为以下事上大吉之象。这才堵住了那班人的嘴。“

    隆祐冷笑:

    ”那班蠢人不明大势,他们以为可以投靠宋朝吧。殊不知赵恒这两年封完泰山封后土,又盖玉清宫,把国库都折腾光了,现在供着那一纸和约,祷告不要生事都来不及,哪里敢得罪契丹。“

    蔡忠顺壮了壮胆子道:

    ”那些人说契丹蛮横,是虎狼之邦,开封才是文明昌盛之都,真是糊涂。不过王上有时也听信他们的。老朽有一事不解,既然契丹要王上来朝,为什么要杀了河拱辰呢?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河拱辰活着对上国有益无害,为什么要杀了他呢?这事传到高丽,那班人更有话可说,王上也更加不敢来了。就是老朽,这次也是豁出一死呢。“

    闻听此言,隆祐像被噎住了似地说不出话来。这件事正是隆祐最不愿意提起的。河拱辰去年年底刚刚被杀了。皇帝本来没有打算杀他,这个高丽使臣已经在契丹羁留了将近一年。他不仅对王询忠心,就是对契丹来说也不为无功。因为在形势最为混乱的时候,是他沟通了与王询联系的渠道。隆绪很欣赏他的胆量和忠诚,一直将他待若上宾。不仅没有投入大牢受虐待,还赏给他田宅、金银,为他娶了良家女子为妻。河拱辰曾经表示如果王询死了,高丽亡国,愿意回去点检高丽兵马归顺契丹。当时谁也不知道王询是不是还活着,河拱辰虽然在大年除夕见到了国王,可是那时的王询就像一只残烛,随时可能被任何一阵风吹灭。耶律隆绪正为如何收拾高丽残局苦恼,认为河拱辰在高丽军队中威望素著,是个可以信任的人选。然而后来王询回到开京,重新做了国王。河拱辰得知后便一心想要归国。他悄悄买了许多骏马,秘密派人养在通往鸭绿江一路的旅店里。结果被人告发。皇帝命人将他抓起来审讯,河拱辰供认不讳,而且说只要王询还活着,他就死也不会背叛。隆绪又派人去劝,他不但不改口,还说当时契丹打到开京,王询命悬一线,只要再派一千骑兵杀到罗州,王询不降即死,谁料契丹竟然撤兵,王询死里逃生,这是岂不是天意。

    隆绪最怕听这样的话,因为当他后来了解到当时的情况,就后悔得如同百虫啮心,恨不能抽自己的耳光,只要再向前一步,就是超迈古今的辉煌,而现在却是面子尽失贻笑天下。他想骂萧排押,可一切大计都是他这个御驾亲征的皇帝亲自决断,萧排押只是冲锋陷阵的前锋。这些话契丹没有人敢说,他还能自欺欺人聊以**,现在从河拱辰口中说出来,这个人还是亲眼见证了王询当时处境和双方状况的当事人。这话通过大臣们报上来,中间不知多少人听到和议论。耶律隆绪恼羞成怒,立即下令杀了这个不知好歹的混蛋。隆祐听说后急得跺脚,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隆祐尴尬道:

    ”河拱辰在契丹享受荣华富贵,皇上并没有亏待他。是他想要谋反,事败被杀。是他自己忘记了使臣身份,怪不得别人。高丽派到契丹的使者不止河拱辰一人,不是都平平安安的吗?“

    蔡忠顺心里想,这个河拱辰临危受命,地位特殊,杀了他影响有多大难道契丹不知道?但也不再说这件事。

    在行营里,耶律隆绪接见了这位高丽重臣。见他之前隆祐劝道:

    “陛下,蔡忠顺是王询最信得过的人,王询既然死也不敢来,要想谈判就只能和他谈了。着件事不能再拖下去,必须尽快定下和约,好歹把王询册封了,让高丽恢复朝贡。错过这个机会就怕事情会变得更加麻烦。”

    隆绪点头道:

    “只要他能答应朕的条件,朕就册封王询为高丽国王。”

    “什么条件?”

    隆绪沉吟良久,恨恨说道:

    “姓蔡的可以代表王询谈判,也可以签和约。可是册封时王询必须要亲自来。朕要他在朕面前下跪,接受金册。不然这口气朕无论如何咽不下去。”

    听了前面一句,隆祐刚刚松了口气,但紧接着就被后面的话说愣了,这等于丝毫没有让步,王询求降不敢来,册封就敢来了?他声音艰涩地问道:

    “这是唯一条件吗?如果王询不来怎么办?就不册封了?”

    “你说怎么办?”

    “王询不会来,就是他不怕,朝中大臣也不会让他来。不如提一个替代的条件让他们选择,免得一下堵死了和谈的路。”

    “哼,那好,就将母后所赐的江东土地还给契丹,作为惩罚。”

    “啊!”隆祐又吃一惊,这明摆着和让王询亲朝一样是走不通的。皇兄想用谈判得到在战场上错失的东西,挽回自己的面子,变得不可理喻的固执。

    “陛下,东西给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何况江东那块土地上现在修起了六座城池,是高丽的保护大门的六座堡垒,这次招降、硬攻都不能下的兴化、铜州就是其中之二,他们不可能答应。”

    隆绪怒火窜起,猛拍龙案道:

    “不可能?难道你想让朕再像在战场上那样撤退,王询那王八蛋却寸步不让吗?隆祐,你太让朕失望了!你不是说过无论如何也要将王询绑缚前来的吗?怎么现在只为高丽说话?难道高丽人给了你什么好处!”

    隆祐的心一下彻底凉了,他没想到自己殚精竭虑奔走努力,苦口婆心唇焦舌敝,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诛心的诘责。

    两天之后,蔡忠顺离开捺钵行营返回高丽,他的心情又是侥幸又是沉重。侥幸的是自己还活着,沉重是皇帝不肯接受高丽称臣,只让他带回来一道和过去一样的圣旨,诏王询亲朝。

    这一次高丽很快就派了刑部侍郎田拱之来回话,但一去一来就是初秋的八月了。

    田拱之来到捺钵行营驻跸的上京,隆绪接见了他。田拱之见到大营里旗幡猎猎,纛旄林立,朝堂门外高大威猛的士兵举枪相迎,心里撞鹿,腿都软了,对高踞丹墀之上的皇帝,跪下行礼,递上国书。隆绪早都知道了信的内容,看都不看就问道:

    “王询答应入朝了?”

    田拱之战战兢兢答道:

    “王上不是不想入朝,是,是生病了,来不了。还请皇上体恤,容许由臣代为请罪。”

    “病了?哼,这个借口太糟了。你回去告诉王询,如果他不敢来,朕可以给他另外一个选择:将鸭绿江东六城之地归还契丹。”

    几个月前,隆绪最终还是听了隆祐的话,没有对蔡忠顺提江东六城的事。这一次见王询仍是不肯来,而且找了个不像样的理由搪塞,一怒之下,便决定提出这个要求。田拱之闻听大惊,那六城经过十几年建设已是高丽的北方大门,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还给契丹等于把堡垒的砲口转向高丽,这种事谁敢答应。壯着胆子说道:

    “这片土地是先太后所赐,国王绝不敢放弃。”

    北枢密耶律室鲁站出来说道:

    “不错,的确是圣神宣献太后赐给高丽的,但那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高丽谨守藩属本分。可是王询弑君悖逆,拒不认罪,破坏了这个条件,土地当然要收回。”

    隆绪道:

    “不必多说,你回去对王询说,如果不归还六城,朕便发兵去取!”

    散了朝会,隆绪便上了御辇向不远处的齐国王营帐驶去。齐国王妃在朝会前派人送信来说,隆祐快要不行了。隆祐在四月蔡忠顺走后就病倒了,一直卧床不起。迎面吹来一阵北风,掀起了车上的纱帘。隆绪远眺窗外,只见上午的阳光洒向大黑山,层峦叠嶂的峰顶好像大海的波涛。空中飘下一片黄叶落到马车的前面,提醒人们炎热的夏天即将离去,狩猎的季节已经来临。一丝惆怅涌上皇帝的心头,不知道今后的秋狩耶律隆祐还能不能陪在身边?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捺钵王朝之辽圣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捺钵王朝之辽圣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捺钵王朝之辽圣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捺钵王朝之辽圣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