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武林中文网 .,最快更新打工妹杨兰的爱情故事最新章节!
水粉又细又长,比起粉干的口味更嫩滑爽口。因此宜南的人们更喜欢把水粉当作早点。
这水粉的制作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做水粉使用人力,现在是用机器,方便省力多了,水粉量也大大增多了。前些年做水粉先是把稻米在早一天下午用水浸泡,然后用石磨把米磨成糊状,把它揉捏成柚子般大的米粉球,放在石锥里打烂。打锥是这样打的:先是让人站在大木架的两根长木杠上,运用杠杆原理,脚不停地踩着大木架中间的“7”形的木锤,让包了铁皮的锤头锤击石臼里米粉球,打烂后又把揉捏米粉,制成米粉球,放在大锅里浸泡十来分钟,用竹箅捞起来,把几个米粉球塞进一个铁管里。这个铁管竖在横架在大锅上的木架上,铁管下出口有一满是蜂窝孔的圆铁板。铁管上面用圆木头压下去,把铁管里的米粉球从圆铁板的蜂窝孔挤下来,落在开水锅里煮熟,就成了水粉。要说怎样把那圆木头压下去,这里也要用到杠杆原理。几段圆木头被一根竖在木案两头的两根弯柱子的横木压着。左边弯柱子上有一排铁梯子,一根长圆棍一头塞在铁梯子里,把塞在铁梯子里的那一头的铁环钩钩住铁梯子里的横木上的铁钩,把长圆棍压下去,就能比较轻松地把木案上的横木压下去。我家对面的老邻居胡大婶和她老伴做这种水粉已经有几十年了。她做的水粉又白又长又滑,还有一点点酸味。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杨家村有一家胡记水粉店。现在我想起来还觉得有点涎水在嘴边呢。现在当年的姑娘变成了五六十岁的大婶了。干这行是要卖力气的,胡大婶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个儿子觉得制粉赚钱不到,就没心思再用这套设备制粉了,而是做起了制竹笋的生意,挣到一点钱,买下老合作社的地基盖了一座三层楼的楼房。现在杨家村有两家水粉店,都买了水粉机制水粉,制出来的水粉虽然口味差一点,但机器制粉轻松便捷,胡大婶这套老设备就闲置起来了。
昨天我又穿过这家老粉店去河边洗衣服。旧日的煮粉锅、压粉架已经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还是那闲置有一两年的灶台。我摸了摸那满是尘土的石锥和石臼,过去的时光似乎被凝固在上面。我站在两根卧倒的方木之间,踩了踩中间的木杠,木杠发出吱呀吱呀的衰老的声音,那是一位老人在叹息凄凉的余生,还是请求我不要打扰他的昏睡?他们已经被时间遗忘了。
我们吃了水粉后,妈妈去了喂猪,爸爸、我、月俊和月红继续腾空卧室里的东西。七点半钟左右,大伯、水仙和村里头发发白、精神矍铄的杨叔公带着傩衣和傩面具赶来了。大伯在院子里放了一张小方桌,把我家的香炉和烛台放在上面,供奉的主神为清源真君和傩公傩婆,点燃两根红蜡烛,点燃一把线香插在香炉里,摆上猪肉、鸡蛋等供品,然后戴上红头巾,穿上红碎花傩衣裙,戴上青面獠牙、色彩艳丽的樟木傩面具,拿着开山斧的兵器,时而念着咒语,时而唱着原始粗犷的傩舞歌,在火把照耀下走进新厅堂、卧室、厨房、旧厅堂和柴房驱疫,意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大伯的傩面具是开山面具,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
宜南傩舞历史悠久,几经演变。古属杨州,商周已有先民开发,春秋战国时先为吴、赵、楚之属地,兼受吴赵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南方淫祀,自古已然”这样的环境为宜南跳傩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从汉代开始就有传傩以靖妖氛。唐宋时期,宜南傩舞受宫廷傩礼的影响,有了较快发展。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乐成分渐增。明清时期,宜南民间傩舞十分活跃,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其中,并从神话故事、传奇、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跳傩在民间依旧传承,延续着其草根文化的命脉。如今宜南各地留存20余座傩神庙。我们村就有一座。
我们家乡的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从傩舞的仪式上看,大致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四段仪式,每段仪式有规定的礼仪和套数,傩乐、傩服、傩具、傩歌丰富多彩,神词、赞诗、符咒内容丰富。从傩舞的内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既有驱鬼逐疫的《开山》等节目,也有演义传奇人物的《关公祭刀》等,还有农耕文化情结节目等,现今还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个傩面具。从表演特点来看,还有文傩与武傩之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之分。单人舞如《开山》、《钟馗》、《财神》、《哪咤》,多人舞如《跳判》、《傩公傩婆》、《对刀》,技巧舞如《演罗汉》、《观音坐莲》、《普贤骑象》及舞剧节目《西游记》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众多,主要可为五类,兵器军具类包括斧、刀、枪等,法事器具类包括铁链、桃剑、棕叶等,灯烛炮杖类包括火把、蜡烛等,食物供品类包括三牲(肉、鱼、鸡)等,生活用具类包括手巾、镜子、酒杯等。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傩舞音乐则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有很大发展,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总之家乡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大伯和杨叔公跳了傩后,放了一串电光炮鞭炮,拆了傩坛,脱下傩服和傩面具,杨叔公把傩服和傩面具拿回家保管了。两个舅舅和我爸爸上了柴房屋顶卸瓦,两位舅母和大伯从楼梯上接瓦下来,像蛇那样盘成一圈。一时间尘土飞扬。妈妈、我、月俊、月红、水仙和黄石兰妈忙着把厨房里的锅盆碗碟搬出来,启起大大小小的铁锅,又七手八脚地把碗橱、操作台、饭桌凳、水缸和铁锅全部搬到对面胡大婶的老屋里。外婆和爷爷在一旁也不闲着,帮我们把一些轻便的东西放在箩里。
本部来自看书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水粉又细又长,比起粉干的口味更嫩滑爽口。因此宜南的人们更喜欢把水粉当作早点。
这水粉的制作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做水粉使用人力,现在是用机器,方便省力多了,水粉量也大大增多了。前些年做水粉先是把稻米在早一天下午用水浸泡,然后用石磨把米磨成糊状,把它揉捏成柚子般大的米粉球,放在石锥里打烂。打锥是这样打的:先是让人站在大木架的两根长木杠上,运用杠杆原理,脚不停地踩着大木架中间的“7”形的木锤,让包了铁皮的锤头锤击石臼里米粉球,打烂后又把揉捏米粉,制成米粉球,放在大锅里浸泡十来分钟,用竹箅捞起来,把几个米粉球塞进一个铁管里。这个铁管竖在横架在大锅上的木架上,铁管下出口有一满是蜂窝孔的圆铁板。铁管上面用圆木头压下去,把铁管里的米粉球从圆铁板的蜂窝孔挤下来,落在开水锅里煮熟,就成了水粉。要说怎样把那圆木头压下去,这里也要用到杠杆原理。几段圆木头被一根竖在木案两头的两根弯柱子的横木压着。左边弯柱子上有一排铁梯子,一根长圆棍一头塞在铁梯子里,把塞在铁梯子里的那一头的铁环钩钩住铁梯子里的横木上的铁钩,把长圆棍压下去,就能比较轻松地把木案上的横木压下去。我家对面的老邻居胡大婶和她老伴做这种水粉已经有几十年了。她做的水粉又白又长又滑,还有一点点酸味。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杨家村有一家胡记水粉店。现在我想起来还觉得有点涎水在嘴边呢。现在当年的姑娘变成了五六十岁的大婶了。干这行是要卖力气的,胡大婶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个儿子觉得制粉赚钱不到,就没心思再用这套设备制粉了,而是做起了制竹笋的生意,挣到一点钱,买下老合作社的地基盖了一座三层楼的楼房。现在杨家村有两家水粉店,都买了水粉机制水粉,制出来的水粉虽然口味差一点,但机器制粉轻松便捷,胡大婶这套老设备就闲置起来了。
昨天我又穿过这家老粉店去河边洗衣服。旧日的煮粉锅、压粉架已经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还是那闲置有一两年的灶台。我摸了摸那满是尘土的石锥和石臼,过去的时光似乎被凝固在上面。我站在两根卧倒的方木之间,踩了踩中间的木杠,木杠发出吱呀吱呀的衰老的声音,那是一位老人在叹息凄凉的余生,还是请求我不要打扰他的昏睡?他们已经被时间遗忘了。
我们吃了水粉后,妈妈去了喂猪,爸爸、我、月俊和月红继续腾空卧室里的东西。七点半钟左右,大伯、水仙和村里头发发白、精神矍铄的杨叔公带着傩衣和傩面具赶来了。大伯在院子里放了一张小方桌,把我家的香炉和烛台放在上面,供奉的主神为清源真君和傩公傩婆,点燃两根红蜡烛,点燃一把线香插在香炉里,摆上猪肉、鸡蛋等供品,然后戴上红头巾,穿上红碎花傩衣裙,戴上青面獠牙、色彩艳丽的樟木傩面具,拿着开山斧的兵器,时而念着咒语,时而唱着原始粗犷的傩舞歌,在火把照耀下走进新厅堂、卧室、厨房、旧厅堂和柴房驱疫,意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大伯的傩面具是开山面具,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
宜南傩舞历史悠久,几经演变。古属杨州,商周已有先民开发,春秋战国时先为吴、赵、楚之属地,兼受吴赵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南方淫祀,自古已然”这样的环境为宜南跳傩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从汉代开始就有传傩以靖妖氛。唐宋时期,宜南傩舞受宫廷傩礼的影响,有了较快发展。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乐成分渐增。明清时期,宜南民间傩舞十分活跃,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其中,并从神话故事、传奇、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跳傩在民间依旧传承,延续着其草根文化的命脉。如今宜南各地留存20余座傩神庙。我们村就有一座。
我们家乡的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从傩舞的仪式上看,大致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四段仪式,每段仪式有规定的礼仪和套数,傩乐、傩服、傩具、傩歌丰富多彩,神词、赞诗、符咒内容丰富。从傩舞的内容上看,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既有驱鬼逐疫的《开山》等节目,也有演义传奇人物的《关公祭刀》等,还有农耕文化情结节目等,现今还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个傩面具。从表演特点来看,还有文傩与武傩之分,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之分。单人舞如《开山》、《钟馗》、《财神》、《哪咤》,多人舞如《跳判》、《傩公傩婆》、《对刀》,技巧舞如《演罗汉》、《观音坐莲》、《普贤骑象》及舞剧节目《西游记》等。其所用道具法器名物众多,主要可为五类,兵器军具类包括斧、刀、枪等,法事器具类包括铁链、桃剑、棕叶等,灯烛炮杖类包括火把、蜡烛等,食物供品类包括三牲(肉、鱼、鸡)等,生活用具类包括手巾、镜子、酒杯等。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傩舞音乐则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有很大发展,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总之家乡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大伯和杨叔公跳了傩后,放了一串电光炮鞭炮,拆了傩坛,脱下傩服和傩面具,杨叔公把傩服和傩面具拿回家保管了。两个舅舅和我爸爸上了柴房屋顶卸瓦,两位舅母和大伯从楼梯上接瓦下来,像蛇那样盘成一圈。一时间尘土飞扬。妈妈、我、月俊、月红、水仙和黄石兰妈忙着把厨房里的锅盆碗碟搬出来,启起大大小小的铁锅,又七手八脚地把碗橱、操作台、饭桌凳、水缸和铁锅全部搬到对面胡大婶的老屋里。外婆和爷爷在一旁也不闲着,帮我们把一些轻便的东西放在箩里。
本部来自看书惘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