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时间被无限的拉长了。
短暂而漫长。
对许多人来说,伦敦石油价格从34美元到30美元的几分钟时间,与30美元到34美元的几天时间一样漫长。
双方的交易员如同炮兵测距员似的,交错的喊出最新数据。
“伦敦30.20美元。”
“伦敦下跌10美分。”
“纽约30.50美元。”
“东京30.30美元。”
“伦敦!伦敦29.6美元。伦敦跌破30美元!”
大厅内的交易员,极短暂的停了一下,短暂的几乎令人无法察觉,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见证了一场战役的终结。
听到29.6美元的报价,朱恩波颓然坐回椅子,浑身瘫软。日前的意气风发全都看不见了。
“朱处,银行要求追加保证金,追加吗?”副手尽职尽责,趴在朱恩波的耳边大吼。不这样不行,别墅已经吵的像是前线了。
市场是最残酷的环境,它不在乎你的理想,不在乎的憧憬,不在乎你的未来……悲壮和牺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只能一个人舔舐伤口。
朱恩波是如此的自信“我是正确”的,因此,当崩盘来临的时候,他也最早倒下了。
这可不是过家家。这是2500万美元的国储资金,是国家的钱。换成人民币,它的价值超过两亿,能买下一家数千人的国企。短短两天,败光了一家相当于大型企业的家底,这种错误怎么说都不过分!
“朱处!”副手几乎贴着朱恩波的耳朵在喊了:“再不追加保证金,就要被爆仓了。”
朱恩波小眼睛颤动了一下,伴随着长长的吐气道:“追加吧。”
他没有太多的选择,追加了保证金,还有翻本的机会假如油价重新上涨,他仍然是2亿美元的盘子。如果不追加保证金,就意味着实质损失的出现,损失500万还是损失2500万有什么区别。他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0块人民币,祖孙三代也还不清。
副手让他在文件上签字,然后又跌跌撞撞的跑去找黄厅长其签字。
黄厅长也呆立在当场,望着国储中心和大华的交易员像是嗑药的小白鼠似的疯狂奔走……然后,他的脑中回想起不久前对那四个年轻人说的话:“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只有少数人才能抓住机会。我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好事!”
确实是风云变幻,却不是好事!
黄厅长认命似的在文件上签字像是签了自己的病危通知书。
国储的账上还有几百万美元的现金,原本很充沛的资金,此时却变的捉襟见肘,也不知能支撑多久。
岳政宇等四个年轻人还保持着适才的兴奋,甚至有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怎么两分钟前,大家还有说有笑的。两分钟后,就像是飓风过境了!
看看满地的资料和图纸,看看这些家伙们吼叫的样子!
简直像是动物园一样!
一名国储的交易员,像是哄小孩似的,问四人组是否增加保证金。随着他的解释四人的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红再由红转青又转黑……最终,高个儿年轻人一声爆吼无视众位高官的存在,对那交易员饱以老拳。
交易员鼻血长流,还得接着解释:再不增加保证金就什么都没有了。50万全没了。增加保证金也不能保证50万还在,只能吊着命,但如果继续下跌,就要连50万美元带追加的保证金全数赔掉。
十倍的杠杆,就有十倍的利润,同样有十倍的亏损。
所谓艰难的决定,这就是了!
厅内狼奔豚突,好似战败转移的指挥部。
苏系重臣们们周围众星捧月的人消失了,说话凑趣的人消失了,看他们脸色的人也消失了他们中最年轻的都有超过20年的从政经历了,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大事小事。这种下属无力顾及领导的场面,他们也曾经历过。战争、重大灾害,特殊案件、政治运动……但是,发生的如此迅速,如此剧烈的却少之又少。
大家不由的将目光转向苏城。
只见苏城稳坐钓鱼台,姿势动作与油价下跌时并无二致,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似的,不急不躁的完成手边的工作,才写了一张纸条,命人交给苏振国。
现场吵的要命,也不可能安静。递条子就是最适合的方式了。
苏振国有点老花眼了,让秘书读条子。
后者捏着纸条,以尽可能大的声音,对众人道:“美联社消息,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6亿吨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首批投入500万桶。”
这就是苏城等待的利空消息。
大量的石油入场,加上沙特和阿联酋的增产,意味着石油供应超过了石油产出,而且,明确的表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
20美元的油价是西方经济体的最佳线,太高会引起通胀,太低有害于技术进步,伤害到石油公司的利益。30美元是一条警戒线,超过了它,经济就会出现问题。
35美元,则是一条高压线,意味着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到来。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再也不能承受第三次石油危机了。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讲,美国宁可任由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也不愿引起新一轮的石油涨价。同时,苏联也越来越依赖石油外汇,以维持国内脆弱的经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首先需要的是低油价,其次才是公平正义和科威特王室的贿赂。
萨达姆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悍然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宣布将它改为“科威特省”。
用马后炮的态度来看,老萨简直是失心疯了才这么做,白白挨了一顿大揍。
但在事前,萨达姆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自70年代以来中东战争每次都会影响到石油价格,石油危机更是令西方国家苦不堪言,小小的科威特,灭国也就灭国了美国难道真的“毫无利己,一心为人”?
难道为了科威特,不惜造成第三次石油危机?当年的巴尔干火药桶,也不过是一支手枪点燃的。现在的中东油罐子,又能安全到哪里去。
谁能猜得到,美国竟然有耐心用5个月布局,从1990年8月,一直等到了1991年1月。
最难得的是5个月的布局,竟然真的让他们消弭了战争带来的石油供需压力。
估计除了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以外,无人能预料到此点。
以结果论,这两个人多半是姻亲关系!真正“毫无利己,一心为人”的英雄都是隐藏在幕后的,比如说苏联。后人只见美国如何如何厉害,几乎忘掉了苏联的奉献精神。伊拉克可是苏联前几任领导人费尽心机插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戈尔巴乔夫一句话不说的就给卖掉了。
当然,连东德都可以放弃,伊拉克又算得了什么。
总的来说,由于冷战的结束整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是混乱的。包括各国政治家和企业家在内大家都在适应两极世界向单极世界的转变。
海湾战争又将混乱给加剧了。
身在这段时间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错误判断,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要么预知结果,要么是狗运连天。
相比之下,前者当然没有前者保险。
在油价上升阶段苏城就非常担心记忆错误,或者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蝴蝶效应。
在油价真正下跌之前,每购买100万桶石油,苏城的心跳都会加快一些。
3000多万美元的商品,还是眼瞅着亏损购买的。哪怕明知道油价会跌,但面临的却是油价正在上涨的局面。每个小时都亏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两天。
苏城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专注再专注了。
纸条按照苏东元,曹继元、段远光等人的顺序,在苏系重臣中传递。
一会儿,曹继元才完全消化了这个消息,喟叹的拍拍大脑壳,道:“猜不透啊。不是说11号的时候,国际能关机构也投放了200多万桶石油吗?当时没事,怎么美国投放了100多万桶,就出事了?”
他说的是苏城和戴教授的讨论。当时,苏城就提出了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向市场投放石油所产生的利空效应,戴教授就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投放”做反驳。
确实,11号的消息根本是波澜不惊,市场连1美元的变化都未出现。当时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1990年全球每天要消费3750万桶原油,其中美国就要消费1765万桶,投放250万桶的存货,又有什么意义。
偏偏是今天的消息,引来了山崩地裂的效果。
段远光是财政线上的人,远远的瞅着苏城,道:“今天的事情,要让我们深思对信息的分析啊,看起来好像相似的信息,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几个人齐齐点头。
经过今天的事情,他们也对海湾战争的种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想。
说的总是没有做的有用。
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论点明晰论据清楚,也不能产生眼前的这等震撼。
一个决定,数以亿计的资金异位。一个闪念,数千万人创造的价值消失在风中……再没有比这样的现实更明晰的论点,更清晰的论据了。
苏振国突然笑了起来,没头没脑的道:“行了,看到这里,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你们怎么想?”
段远光毫不犹豫的道:“荣辱不惊,能成大事。”
“10亿美元,已经是大事了。”曹继元呵呵笑了,有趣的看看苏东元,道:“我不反对。”
“那就行了。”苏振国长身而起,大笑:“该回去睡觉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短暂而漫长。
对许多人来说,伦敦石油价格从34美元到30美元的几分钟时间,与30美元到34美元的几天时间一样漫长。
双方的交易员如同炮兵测距员似的,交错的喊出最新数据。
“伦敦30.20美元。”
“伦敦下跌10美分。”
“纽约30.50美元。”
“东京30.30美元。”
“伦敦!伦敦29.6美元。伦敦跌破30美元!”
大厅内的交易员,极短暂的停了一下,短暂的几乎令人无法察觉,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见证了一场战役的终结。
听到29.6美元的报价,朱恩波颓然坐回椅子,浑身瘫软。日前的意气风发全都看不见了。
“朱处,银行要求追加保证金,追加吗?”副手尽职尽责,趴在朱恩波的耳边大吼。不这样不行,别墅已经吵的像是前线了。
市场是最残酷的环境,它不在乎你的理想,不在乎的憧憬,不在乎你的未来……悲壮和牺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只能一个人舔舐伤口。
朱恩波是如此的自信“我是正确”的,因此,当崩盘来临的时候,他也最早倒下了。
这可不是过家家。这是2500万美元的国储资金,是国家的钱。换成人民币,它的价值超过两亿,能买下一家数千人的国企。短短两天,败光了一家相当于大型企业的家底,这种错误怎么说都不过分!
“朱处!”副手几乎贴着朱恩波的耳朵在喊了:“再不追加保证金,就要被爆仓了。”
朱恩波小眼睛颤动了一下,伴随着长长的吐气道:“追加吧。”
他没有太多的选择,追加了保证金,还有翻本的机会假如油价重新上涨,他仍然是2亿美元的盘子。如果不追加保证金,就意味着实质损失的出现,损失500万还是损失2500万有什么区别。他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0块人民币,祖孙三代也还不清。
副手让他在文件上签字,然后又跌跌撞撞的跑去找黄厅长其签字。
黄厅长也呆立在当场,望着国储中心和大华的交易员像是嗑药的小白鼠似的疯狂奔走……然后,他的脑中回想起不久前对那四个年轻人说的话:“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只有少数人才能抓住机会。我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好事!”
确实是风云变幻,却不是好事!
黄厅长认命似的在文件上签字像是签了自己的病危通知书。
国储的账上还有几百万美元的现金,原本很充沛的资金,此时却变的捉襟见肘,也不知能支撑多久。
岳政宇等四个年轻人还保持着适才的兴奋,甚至有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怎么两分钟前,大家还有说有笑的。两分钟后,就像是飓风过境了!
看看满地的资料和图纸,看看这些家伙们吼叫的样子!
简直像是动物园一样!
一名国储的交易员,像是哄小孩似的,问四人组是否增加保证金。随着他的解释四人的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红再由红转青又转黑……最终,高个儿年轻人一声爆吼无视众位高官的存在,对那交易员饱以老拳。
交易员鼻血长流,还得接着解释:再不增加保证金就什么都没有了。50万全没了。增加保证金也不能保证50万还在,只能吊着命,但如果继续下跌,就要连50万美元带追加的保证金全数赔掉。
十倍的杠杆,就有十倍的利润,同样有十倍的亏损。
所谓艰难的决定,这就是了!
厅内狼奔豚突,好似战败转移的指挥部。
苏系重臣们们周围众星捧月的人消失了,说话凑趣的人消失了,看他们脸色的人也消失了他们中最年轻的都有超过20年的从政经历了,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大事小事。这种下属无力顾及领导的场面,他们也曾经历过。战争、重大灾害,特殊案件、政治运动……但是,发生的如此迅速,如此剧烈的却少之又少。
大家不由的将目光转向苏城。
只见苏城稳坐钓鱼台,姿势动作与油价下跌时并无二致,仿佛早就预料到了似的,不急不躁的完成手边的工作,才写了一张纸条,命人交给苏振国。
现场吵的要命,也不可能安静。递条子就是最适合的方式了。
苏振国有点老花眼了,让秘书读条子。
后者捏着纸条,以尽可能大的声音,对众人道:“美联社消息,美国总统布什批准动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6亿吨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首批投入500万桶。”
这就是苏城等待的利空消息。
大量的石油入场,加上沙特和阿联酋的增产,意味着石油供应超过了石油产出,而且,明确的表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
20美元的油价是西方经济体的最佳线,太高会引起通胀,太低有害于技术进步,伤害到石油公司的利益。30美元是一条警戒线,超过了它,经济就会出现问题。
35美元,则是一条高压线,意味着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到来。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再也不能承受第三次石油危机了。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讲,美国宁可任由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也不愿引起新一轮的石油涨价。同时,苏联也越来越依赖石油外汇,以维持国内脆弱的经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首先需要的是低油价,其次才是公平正义和科威特王室的贿赂。
萨达姆正是看中了这两点,才悍然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宣布将它改为“科威特省”。
用马后炮的态度来看,老萨简直是失心疯了才这么做,白白挨了一顿大揍。
但在事前,萨达姆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自70年代以来中东战争每次都会影响到石油价格,石油危机更是令西方国家苦不堪言,小小的科威特,灭国也就灭国了美国难道真的“毫无利己,一心为人”?
难道为了科威特,不惜造成第三次石油危机?当年的巴尔干火药桶,也不过是一支手枪点燃的。现在的中东油罐子,又能安全到哪里去。
谁能猜得到,美国竟然有耐心用5个月布局,从1990年8月,一直等到了1991年1月。
最难得的是5个月的布局,竟然真的让他们消弭了战争带来的石油供需压力。
估计除了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以外,无人能预料到此点。
以结果论,这两个人多半是姻亲关系!真正“毫无利己,一心为人”的英雄都是隐藏在幕后的,比如说苏联。后人只见美国如何如何厉害,几乎忘掉了苏联的奉献精神。伊拉克可是苏联前几任领导人费尽心机插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戈尔巴乔夫一句话不说的就给卖掉了。
当然,连东德都可以放弃,伊拉克又算得了什么。
总的来说,由于冷战的结束整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是混乱的。包括各国政治家和企业家在内大家都在适应两极世界向单极世界的转变。
海湾战争又将混乱给加剧了。
身在这段时间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错误判断,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要么预知结果,要么是狗运连天。
相比之下,前者当然没有前者保险。
在油价上升阶段苏城就非常担心记忆错误,或者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蝴蝶效应。
在油价真正下跌之前,每购买100万桶石油,苏城的心跳都会加快一些。
3000多万美元的商品,还是眼瞅着亏损购买的。哪怕明知道油价会跌,但面临的却是油价正在上涨的局面。每个小时都亏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两天。
苏城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专注再专注了。
纸条按照苏东元,曹继元、段远光等人的顺序,在苏系重臣中传递。
一会儿,曹继元才完全消化了这个消息,喟叹的拍拍大脑壳,道:“猜不透啊。不是说11号的时候,国际能关机构也投放了200多万桶石油吗?当时没事,怎么美国投放了100多万桶,就出事了?”
他说的是苏城和戴教授的讨论。当时,苏城就提出了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向市场投放石油所产生的利空效应,戴教授就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投放”做反驳。
确实,11号的消息根本是波澜不惊,市场连1美元的变化都未出现。当时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1990年全球每天要消费3750万桶原油,其中美国就要消费1765万桶,投放250万桶的存货,又有什么意义。
偏偏是今天的消息,引来了山崩地裂的效果。
段远光是财政线上的人,远远的瞅着苏城,道:“今天的事情,要让我们深思对信息的分析啊,看起来好像相似的信息,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几个人齐齐点头。
经过今天的事情,他们也对海湾战争的种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想。
说的总是没有做的有用。
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论点明晰论据清楚,也不能产生眼前的这等震撼。
一个决定,数以亿计的资金异位。一个闪念,数千万人创造的价值消失在风中……再没有比这样的现实更明晰的论点,更清晰的论据了。
苏振国突然笑了起来,没头没脑的道:“行了,看到这里,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你们怎么想?”
段远光毫不犹豫的道:“荣辱不惊,能成大事。”
“10亿美元,已经是大事了。”曹继元呵呵笑了,有趣的看看苏东元,道:“我不反对。”
“那就行了。”苏振国长身而起,大笑:“该回去睡觉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