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京城。
金秋十月,正是赶考的时节,人生四大喜,排在头一个的就是金榜题名时,在古代,尤其是在大明,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科举。
尤其是这一次的恩科,乃是天子登基之后的头一次科举,按照往常的惯例来说,天子登基之后的首次科举,其中必定有几个人将会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更何况这一次恩科将由天子亲自主考会试,由当朝的首辅和次辅两位老大人来担任副考官,各个房师也是朝中的大佬,更是让士子们如同过江之鲫。
距离会试的日子还有将近一个月,京城当中就已经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士子,倒是叫一干会馆客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京城当中热热闹闹,朝中也各自有条不紊的运转着,乾清宫中。
朱常洛带着一干大臣正在商议着关于这次恩科的事情。
“陛下,此次会试之期定在下月初十,同考官名录在此,请陛下御览!”
同考官一事,早已经敲定,朝野上下也早有各种流言,毕竟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如今科考临近,也是时候公布同考官的人选了。
此次科考,朱常洛亲自主考,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衷贞吉为副主考,朱赓,沈鲤和李廷机三位阁臣各占同考官席位之一,而除了他们之外,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左副都御使郭惟贤,户部侍郎吴道南,南京吏部侍郎史继偕,礼部郎中刘一璟也在同考官之列。
人选早已经是经过各方博弈才诞生的名单,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就在这个下旨的当口,朱常洛却是看完奏疏之后,不动声色的将它随手放在了一旁,温和的开口道。
“此事不急,诸位先生,朕前日看了礼部递上来的奏本,此次奔赴京城赶考的士子共有三千余名,但是其中有九成九的士子,皆是选报进士科,而数算与格物而二科所报士子不足百一,如此境况,着实让朕头疼啊!”
眼看着天子将奏疏压下,已经逐渐习惯了天子套路的一众内阁大臣表示,心累!
当今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事情,手里掐着点好处就要提条件,虽然都是在群臣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这种感觉着实不怎么好……
尤其是这一次,天子的话更是让群臣有些哭笑不得。
这士子们要报哪一科,哪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大明朝自立朝以来,便是以进士科为主,所谓清流便是进士科出身的士子,更何况这进京赶考的士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这些人皆是经过县试,府试,会试的重重选拔的佼佼者,都是抱着金榜题名的心愿而来,自然都是要考进士科的。
这天子新晋鼓捣出来的数算和格物两科,能够有人报就不错了,还求什么人数。
所以一时之间,老大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想说也没的说啊!
他们总不能拉着士子们改科目吧……
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的皇帝是朱常洛,而朱常洛最不害怕的就是沉默,应该说,对于大臣们来说,这也是今上最大的好处之一,无论是在朝政还是在军政上,天子都甚少给他们出难题,天子提出的所有难题,基本上都会事先准备好解决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是不是能够被群臣接受,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轻咳一声,朱常洛端起御案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底下便有一个绯袍大员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有二策,可解此围!”
众人齐齐望向声音的来源处,却发现此人并不是天子的常用搭档李阁老,而是新晋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
如今的叶向高已经算是半只脚踏进内阁的大门了,另外半只脚也只怕快了,有阿谀奉承之辈,已经在私下里以叶阁老称之了。
所以叶向高能够出现在以内阁成员为主要力量的议事当中,也就毫不奇怪了,不过叶向高自从参加议事以来,依旧维持着自己往常低调的作风,秉持着观政的态度,大多数都是附和他人,极少自己出言,这一次开口,倒是叫一众大臣有些意外。
不过也只是片刻,众人的心中就反应了过来,叶阁老向来低调,无论是在入阁之前还是入阁之后,都不喜出风头,而能够指使的动他的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先生请讲!”
某个被众大臣当做始作俑者的人却是面不改色,和煦的开口道。
“陛下容禀,臣以为,数算,格物,进士三科,皆是圣人学问,十分博大精深,寻常士子穷尽一生之力,未尝能够一探究竟,况二者兼修?我朝首开数算,格物二科,所进京赴考之士子,皆以经义而入举人,以举人而入京师,自是无有精通数算格物之辈,鲜有二者并修者,也当是人中英才,自会以进士科为主,故而臣大胆建议,此次科举,数算,格物二科以察举制而行之,臣往徽州府延请程大位先生之时,一路上曾听闻有不少精于数算的学子,然则限于经义,终被挡与科举之外,臣留心之下,搜集了一份各地数算学子的名册,请陛下御览!”
叶向高上前两步,自袖中拿出一份奏疏,递了上去。
“诸位先生以为,此事如何?”
天子看完了奏疏,开口对着底下问道。
明显是早有准备……
望着叶向高早准备好的奏疏,底下一群大臣心中暗暗吐槽一番,面色上却是古井无波。
应该说,叶向高所说的事情的确是个好办法,科举成熟的基础是有足够多的学子出现,换句话说,是基础教育的普及,若是连识字读书都不能,谈什么考科举?
不过是将贵族子弟直接为官多了一道考察的程序罢了,这也是科举经历了整个唐宋的发展,直到明代才彻底成熟的原因。
而现在的数算和格物,也就和当初草创的科举差不多,没有足够的学子,自然也就没人来考试。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自然须得降低门槛,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众大臣虽然有些意外,可也没什么异议。
拱了拱手道。
“听凭陛下圣裁!”
这意思就是,一切由陛下您来决定,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您老人家自己折腾去吧!
“诸卿……呃,咳咳,既然诸位先生都没有意见,那就照此办理吧,距离科举开考还有十几日,既然如此,现在便派人去各地通知各位士子吧,数算和格物的考试延后几日,定在下月十五,叶先生,说说你的另一个对策吧……”
朱常洛习惯性的想要开口劝说一干大臣,开了个口,才发现并没有反对,一时之间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两声,连忙转移话题道。
其实说起来,这件事情朱常洛也有些无奈,就如刚刚所说的,科举的诞生和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想要一撮而就是不可能的,他固然清楚数算和格物的重要性,但是想要一夜之间就将这两门科学扶植起来,却是压根不可能的。
所以也只能慢慢来了,所以说,整个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不是没有任何的道理的,历史行进到哪个阶段,才能做哪个阶段的事情,一旦强行为之,所遇到的难度将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次老大人们这么“开明”的态度,倒是叫朱常洛有些吃惊,他原本以为涉及科举,这帮老大人会像往常一样顽固。
毕竟降低科举的门槛,也就代表着含金量的降低,这对于清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一番说辞来说服老大人们,却没想到被老大人一句听凭圣裁而全部胎死腹中!
“是!臣的第二个对策,便是希望陛下能够允准,令士子们可以同时报考两门甚至是两门以上的科目!”
虽然说平素低调不已,但是这终归是叶向高在入阁之后首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见到一群大臣都没有反对之声,叶向高的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振奋,说话的声音也高了几分。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说完之后,方才还老神在在的一群老大人们,却是瞬间变了脸色……
叶向高似乎感觉一瞬间有无数的压力都朝他袭来,不过面对着天子期许的目光,他还是心怀忐忑但是鼓着勇气说道。
“陛下,进京赴考的士子当中,不乏有精通数算之辈,只是在二者相较之间,他们不得不舍数算而入进士科,陛下若能恩准士子同时报考多门科目,想必数算格物两科的冷遇状况能有所好转,加之各地而来的数算学子,必能使此次恩科圆满结束!”
捏了把冷汗,叶向高退了下去,在一帮大佬的冷气之下坚持这么久,可不是一件什么容易的事情。
“陛下,此举不妥!允许士子数科并考,本就是未曾有之举,何况我朝科举,乃是为选官所设,意在遴选天下英才入仕为官,若数科并考,有士子两科并中该当如何?何况进士科乃是清流华选,而数算,格物乃是小道,二者岂可相提并论!”
最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朱阁老。
说起来,朱阁老最近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皇帝出于制衡的原因,渐渐松开了对于浙党头上的枷锁,在他的一番运作之下,已经有不少停滞多年的浙党官员,开始逐渐转迁,朝着更高更重要的位置而去。
这次科举,更是朱阁老网罗新人才的重中之重!
这次恩科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在场的人心中都有底,他们之前同意启用察举制,是因为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过有其他的科举科目出现,比如明经,墨帖等科目。
但是都没有维持多久就取消了,一方面是因为学子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科目压根没办法和进士科相比。
虽然同为科举,但是其他科目出身的学子科考之后的地位却和杂流出身差不了多少,算是无关紧要之事,所以在一干大佬的眼中,数算和格物两科,也是如此,终归不是什么大事,开设也就开设了,用察举制也就用察举制了,天子高兴就好。
但是叶向高的这个建议,却是将几个科目放在了同一个地位上,进行了初步的对接,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很复杂的问题了。
最明显,也最尖锐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选官?
进士科清要无比,乃是词林华选,而其他的两科,说白了,若不是天子一力坚持,朝廷的大佬们怕是一个都看不上。
这二者如果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难道要按照同一个标准选官吗?
如果有两科同中的,该按照哪一科的成绩来算?
更何况,虽然说科举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但是朝廷中的大人们谁没有族中后辈,他们即便不动用权威,单纯靠才学,有着无数资源堆砌的族中子弟,也比寒门学子能够考中的几率要大的多。
要是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全乱套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将会被打到数算科当中,所以老大人们心中是绝不愿意同意的。
朱常洛是何等聪慧之人,看着底下一群大臣的脸色,就知道现在将数算和格物的地位提上去还为时过早,思索了片刻,开口道。
“关于选官之事,诸卿不必担心,此次恩科乃是特殊之事,亦是尝试之事,不做成例而论,以后该如何做,等这次恩科结束之后,再行商议!”
一开口,朱常洛就给了群臣一颗定心丸,若是不做成例而论的话,那情况又有不同,偶尔破例一次,也不会影响到进士科清要的地位。
但是群臣面面相觑,还是忧心不已,天子对于这两科的重视性,他们都看在眼里,万一天子要是不讲理的将自己的族中子弟就弄进数算科当中,他们的前途岂不是毁了?
不过朱常洛又岂会不知道他们的想法,扫视了一周,开口道。
“朕须得再说一遍,此次恩科,朕会亲自把关,尤其是数算一科,朕虽望能招纳人才,但宁缺毋滥,若未达朕心中之标准者,一律黜落,有鉴于报考的人数并不多,这次的阅卷之事,由朕,元辅,次辅和程先生四人亲自来进行,得中数算与格物二科的学子,朕会安排大儒为其授课,选官之时,优先选入司农寺与国子监当中,另外,东宫既立,学不可废,朕会从此次的中榜学子当中挑选优异者,选入詹事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金秋十月,正是赶考的时节,人生四大喜,排在头一个的就是金榜题名时,在古代,尤其是在大明,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最简单也是最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科举。
尤其是这一次的恩科,乃是天子登基之后的头一次科举,按照往常的惯例来说,天子登基之后的首次科举,其中必定有几个人将会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更何况这一次恩科将由天子亲自主考会试,由当朝的首辅和次辅两位老大人来担任副考官,各个房师也是朝中的大佬,更是让士子们如同过江之鲫。
距离会试的日子还有将近一个月,京城当中就已经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士子,倒是叫一干会馆客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京城当中热热闹闹,朝中也各自有条不紊的运转着,乾清宫中。
朱常洛带着一干大臣正在商议着关于这次恩科的事情。
“陛下,此次会试之期定在下月初十,同考官名录在此,请陛下御览!”
同考官一事,早已经敲定,朝野上下也早有各种流言,毕竟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如今科考临近,也是时候公布同考官的人选了。
此次科考,朱常洛亲自主考,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衷贞吉为副主考,朱赓,沈鲤和李廷机三位阁臣各占同考官席位之一,而除了他们之外,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左副都御使郭惟贤,户部侍郎吴道南,南京吏部侍郎史继偕,礼部郎中刘一璟也在同考官之列。
人选早已经是经过各方博弈才诞生的名单,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就在这个下旨的当口,朱常洛却是看完奏疏之后,不动声色的将它随手放在了一旁,温和的开口道。
“此事不急,诸位先生,朕前日看了礼部递上来的奏本,此次奔赴京城赶考的士子共有三千余名,但是其中有九成九的士子,皆是选报进士科,而数算与格物而二科所报士子不足百一,如此境况,着实让朕头疼啊!”
眼看着天子将奏疏压下,已经逐渐习惯了天子套路的一众内阁大臣表示,心累!
当今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事情,手里掐着点好处就要提条件,虽然都是在群臣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这种感觉着实不怎么好……
尤其是这一次,天子的话更是让群臣有些哭笑不得。
这士子们要报哪一科,哪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大明朝自立朝以来,便是以进士科为主,所谓清流便是进士科出身的士子,更何况这进京赶考的士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这些人皆是经过县试,府试,会试的重重选拔的佼佼者,都是抱着金榜题名的心愿而来,自然都是要考进士科的。
这天子新晋鼓捣出来的数算和格物两科,能够有人报就不错了,还求什么人数。
所以一时之间,老大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想说也没的说啊!
他们总不能拉着士子们改科目吧……
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的皇帝是朱常洛,而朱常洛最不害怕的就是沉默,应该说,对于大臣们来说,这也是今上最大的好处之一,无论是在朝政还是在军政上,天子都甚少给他们出难题,天子提出的所有难题,基本上都会事先准备好解决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是不是能够被群臣接受,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轻咳一声,朱常洛端起御案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底下便有一个绯袍大员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有二策,可解此围!”
众人齐齐望向声音的来源处,却发现此人并不是天子的常用搭档李阁老,而是新晋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
如今的叶向高已经算是半只脚踏进内阁的大门了,另外半只脚也只怕快了,有阿谀奉承之辈,已经在私下里以叶阁老称之了。
所以叶向高能够出现在以内阁成员为主要力量的议事当中,也就毫不奇怪了,不过叶向高自从参加议事以来,依旧维持着自己往常低调的作风,秉持着观政的态度,大多数都是附和他人,极少自己出言,这一次开口,倒是叫一众大臣有些意外。
不过也只是片刻,众人的心中就反应了过来,叶阁老向来低调,无论是在入阁之前还是入阁之后,都不喜出风头,而能够指使的动他的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先生请讲!”
某个被众大臣当做始作俑者的人却是面不改色,和煦的开口道。
“陛下容禀,臣以为,数算,格物,进士三科,皆是圣人学问,十分博大精深,寻常士子穷尽一生之力,未尝能够一探究竟,况二者兼修?我朝首开数算,格物二科,所进京赴考之士子,皆以经义而入举人,以举人而入京师,自是无有精通数算格物之辈,鲜有二者并修者,也当是人中英才,自会以进士科为主,故而臣大胆建议,此次科举,数算,格物二科以察举制而行之,臣往徽州府延请程大位先生之时,一路上曾听闻有不少精于数算的学子,然则限于经义,终被挡与科举之外,臣留心之下,搜集了一份各地数算学子的名册,请陛下御览!”
叶向高上前两步,自袖中拿出一份奏疏,递了上去。
“诸位先生以为,此事如何?”
天子看完了奏疏,开口对着底下问道。
明显是早有准备……
望着叶向高早准备好的奏疏,底下一群大臣心中暗暗吐槽一番,面色上却是古井无波。
应该说,叶向高所说的事情的确是个好办法,科举成熟的基础是有足够多的学子出现,换句话说,是基础教育的普及,若是连识字读书都不能,谈什么考科举?
不过是将贵族子弟直接为官多了一道考察的程序罢了,这也是科举经历了整个唐宋的发展,直到明代才彻底成熟的原因。
而现在的数算和格物,也就和当初草创的科举差不多,没有足够的学子,自然也就没人来考试。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自然须得降低门槛,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众大臣虽然有些意外,可也没什么异议。
拱了拱手道。
“听凭陛下圣裁!”
这意思就是,一切由陛下您来决定,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您老人家自己折腾去吧!
“诸卿……呃,咳咳,既然诸位先生都没有意见,那就照此办理吧,距离科举开考还有十几日,既然如此,现在便派人去各地通知各位士子吧,数算和格物的考试延后几日,定在下月十五,叶先生,说说你的另一个对策吧……”
朱常洛习惯性的想要开口劝说一干大臣,开了个口,才发现并没有反对,一时之间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两声,连忙转移话题道。
其实说起来,这件事情朱常洛也有些无奈,就如刚刚所说的,科举的诞生和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想要一撮而就是不可能的,他固然清楚数算和格物的重要性,但是想要一夜之间就将这两门科学扶植起来,却是压根不可能的。
所以也只能慢慢来了,所以说,整个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不是没有任何的道理的,历史行进到哪个阶段,才能做哪个阶段的事情,一旦强行为之,所遇到的难度将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次老大人们这么“开明”的态度,倒是叫朱常洛有些吃惊,他原本以为涉及科举,这帮老大人会像往常一样顽固。
毕竟降低科举的门槛,也就代表着含金量的降低,这对于清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一番说辞来说服老大人们,却没想到被老大人一句听凭圣裁而全部胎死腹中!
“是!臣的第二个对策,便是希望陛下能够允准,令士子们可以同时报考两门甚至是两门以上的科目!”
虽然说平素低调不已,但是这终归是叶向高在入阁之后首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见到一群大臣都没有反对之声,叶向高的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振奋,说话的声音也高了几分。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说完之后,方才还老神在在的一群老大人们,却是瞬间变了脸色……
叶向高似乎感觉一瞬间有无数的压力都朝他袭来,不过面对着天子期许的目光,他还是心怀忐忑但是鼓着勇气说道。
“陛下,进京赴考的士子当中,不乏有精通数算之辈,只是在二者相较之间,他们不得不舍数算而入进士科,陛下若能恩准士子同时报考多门科目,想必数算格物两科的冷遇状况能有所好转,加之各地而来的数算学子,必能使此次恩科圆满结束!”
捏了把冷汗,叶向高退了下去,在一帮大佬的冷气之下坚持这么久,可不是一件什么容易的事情。
“陛下,此举不妥!允许士子数科并考,本就是未曾有之举,何况我朝科举,乃是为选官所设,意在遴选天下英才入仕为官,若数科并考,有士子两科并中该当如何?何况进士科乃是清流华选,而数算,格物乃是小道,二者岂可相提并论!”
最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朱阁老。
说起来,朱阁老最近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皇帝出于制衡的原因,渐渐松开了对于浙党头上的枷锁,在他的一番运作之下,已经有不少停滞多年的浙党官员,开始逐渐转迁,朝着更高更重要的位置而去。
这次科举,更是朱阁老网罗新人才的重中之重!
这次恩科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在场的人心中都有底,他们之前同意启用察举制,是因为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过有其他的科举科目出现,比如明经,墨帖等科目。
但是都没有维持多久就取消了,一方面是因为学子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科目压根没办法和进士科相比。
虽然同为科举,但是其他科目出身的学子科考之后的地位却和杂流出身差不了多少,算是无关紧要之事,所以在一干大佬的眼中,数算和格物两科,也是如此,终归不是什么大事,开设也就开设了,用察举制也就用察举制了,天子高兴就好。
但是叶向高的这个建议,却是将几个科目放在了同一个地位上,进行了初步的对接,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很复杂的问题了。
最明显,也最尖锐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选官?
进士科清要无比,乃是词林华选,而其他的两科,说白了,若不是天子一力坚持,朝廷的大佬们怕是一个都看不上。
这二者如果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难道要按照同一个标准选官吗?
如果有两科同中的,该按照哪一科的成绩来算?
更何况,虽然说科举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但是朝廷中的大人们谁没有族中后辈,他们即便不动用权威,单纯靠才学,有着无数资源堆砌的族中子弟,也比寒门学子能够考中的几率要大的多。
要是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全乱套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将会被打到数算科当中,所以老大人们心中是绝不愿意同意的。
朱常洛是何等聪慧之人,看着底下一群大臣的脸色,就知道现在将数算和格物的地位提上去还为时过早,思索了片刻,开口道。
“关于选官之事,诸卿不必担心,此次恩科乃是特殊之事,亦是尝试之事,不做成例而论,以后该如何做,等这次恩科结束之后,再行商议!”
一开口,朱常洛就给了群臣一颗定心丸,若是不做成例而论的话,那情况又有不同,偶尔破例一次,也不会影响到进士科清要的地位。
但是群臣面面相觑,还是忧心不已,天子对于这两科的重视性,他们都看在眼里,万一天子要是不讲理的将自己的族中子弟就弄进数算科当中,他们的前途岂不是毁了?
不过朱常洛又岂会不知道他们的想法,扫视了一周,开口道。
“朕须得再说一遍,此次恩科,朕会亲自把关,尤其是数算一科,朕虽望能招纳人才,但宁缺毋滥,若未达朕心中之标准者,一律黜落,有鉴于报考的人数并不多,这次的阅卷之事,由朕,元辅,次辅和程先生四人亲自来进行,得中数算与格物二科的学子,朕会安排大儒为其授课,选官之时,优先选入司农寺与国子监当中,另外,东宫既立,学不可废,朕会从此次的中榜学子当中挑选优异者,选入詹事府!”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