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仁悠然赋乐善(四)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祥睿之说逸仁悠然赋乐善(四)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难看出,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是我的高产期。为了避免被传我专宠,康熙五十四年,佟佳氏贵妃向我举荐乌苏氏蔷薇,我一口应允。至少她的到来堵住了悠悠众口,为我减轻了不少的舆论压力。

    康熙五十四年九月十七,胤祥迎娶蔷薇过门,婚后她就住在了逸雅轩。

    康熙五十五年八月初九乌苏氏蔷薇产下弘昑,只可惜这个孩子只在这世上活了14年。

    随着弘昑的出生,夺嫡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天下所有人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廉亲王胤禩和大将军王胤禵的身上。

    如果说八爷党的势力借着胤禩和胤禵的名头风头最盛,那么四爷党务实的风格和稳健的作风倒更容易让人信赖。毕竟执掌天下人的生杀大权的皇帝不能是个好好先生,或者说不能只是被人敬佩那么简单。当你夸赞某一个人的时候,要么他能给你权利,要么他能给你钱财,要么他能给你女色,要么他曾经有恩与你,要么他能为你所用,总之你必然能他那里牟利,否则怎会轻易地得到你的心呢?俗话说的好,无利不起早嘛!当你惧怕一个人或者敬畏一个人的时候,要么你得罪过他,要么他处置过你,要么你们冲突过,要么你们相交甚恶,总之他必然不能为你所用,且与你背道而驰,大相径庭。这便是利益所趋,这便是官场的人心向背。

    可是做皇帝岂能只关注官场的人心归属呢?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世界上皇帝只有一个,而臣子更迭升迁如同儿戏。正所谓,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民心向背才是大事,为政者必然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于百姓造福,于百姓安居,于百姓乐业,于百姓丰衣,于百姓足食。世界清平,世事安定,这才是圣君明主。

    雍亲王胤禛是个冷面王爷,是登基可能性最小的一支力量。这形式就如同秦朝灭亡之后的诸侯之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最先被剿灭,比如皇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项羽是夺得天下的最大热门,比如大将军王胤禵;项梁即是项羽的得力干将,又是争夺天下的另一大热门,比如廉亲王胤禩;而刘邦一直是最弱小的一支力量,正是他的故意示弱避开了项羽的锋芒,他的贪杯好色卸下了项羽对他的担忧。休养生息使他的实力大增,在萧何及韩信的帮助下一鸣惊人,一举夺得天下。眼下的雍亲王和胤祥不正是在暗自积蓄力量么?

    “你是这么看的?”胤祥听完我的理解之后,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

    “是的。都说刘邦是小人,我不这么认为。何为小人,又何为君子?”我反问胤祥,“如果说项羽和刘邦是一正一反:项羽既然算不上君子,刘邦自然不是小人。”

    “刘邦不孝,眼看自己的父亲被烹煮,还要分我一杯羹,这还不是小人所为?”胤祥迷惑的看着我说。

    “如果你我对阵,我拿剑抵住你的咽喉势要杀之而后快,你当如何?”我问。

    “想杀便杀喽,我定然不会求饶。”胤祥说。

    “道理相同,两军对垒,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如此形势下,是你的父亲重要,还是手下数万将士的性命重要?”我又问胤祥。

    “自然是将士为重。”胤祥喃喃。

    “其实,无论是那种结果都对刘邦有利而无害。如果项羽真的将刘邦的父亲烹煮,并分一杯羹,那么失掉人心的将是项羽。谁都知道祸不及妻儿,更何况是一名七旬的老者?刘邦痛失父亲,则哀兵必胜!如果项羽见刘邦如此不在乎自己的父亲,必定视刘邦为小人,会更加轻视刘邦,以项羽的性格反而会善待刘邦的父亲。你说是也不是?”我缓缓的解释道。

    “听你这么分析,刘邦倒是个治国安邦之才!”胤祥眼睛放光的说。

    “如果不是,萧何、韩信、樊哙为何至死追随呢?”我反问道。

    “嗯!”

    “刘邦只是太疼吕后,才搞坏了名声。”我斟了杯茶递给胤祥。

    “我疼你,但你不会乱来。”他笑着说。

    “我只怕你乱来!”胤祥哈哈大笑。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黯然的说,心里想到了师父和师兄的结果。戴铎在雍正登基大典当日带着书童悄然离京,从此不问世事,在自己的家乡安享晚年。师兄曾静只身下江南,行侠仗义,广结各路雅士豪杰,成为当世大侠。师兄于雍正七年八月被捕,九月被秘密押解至天牢关押,雍正鉴于往日情分不忍将其杀害,但最终师兄还是没能逃脱被处决的下场。

    “四哥绝不是那种人。”胤祥打断我的思绪说。

    “我知道的。”我莞尔一笑说。

    “三国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诸葛亮还是周瑜?”胤祥押了口茶问道。

    “曹操和司马懿。”我缓缓答道。

    “愿闻其详!”胤祥笑着说。

    “首先,他们二人都深谙韬晦之术,少时都曾故作愚钝,伺机而动。其次,他二人皆文武双全。文者可安天下,于乱世中力挽狂澜,于安定中未雨绸缪;与民安居乐业,与国府库充盈,与军辎重丰厚;武者可平诸侯,一将出而天下定,一挥戈而四海平;一计则云长丧,一谋则并媾和。最难得的便是他们二人从未恃功弑主,至死甘居臣下,屈居第二,绝不僭越雷池一步,这才是辅臣之道。”我解释道。

    “诸葛亮、周瑜皆是如此啊!”胤祥反问道。

    “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气,但他却实为一举轻若重之人。凡事亲历其为,事无巨细,貌似鞠躬尽瘁,实则把持权柄;六出祁山而无果,貌似报效刘备知遇之恩,实则为转嫁蜀中矛盾,彰显个人功绩。其性,谨小慎微;其度,难含宇内;其年,生不逢时。”说完,我端起茶杯润了润吼。

    “那周瑜呢?”

    “人之成败全凭个人性情;周瑜之所以数败于诸葛亮之手,并非其才学不济,也并非其智谋不及,而是其急于求成的性情。他看得到刘备得诸葛亮之后必如虎添翼,他看得到诸葛亮要立足必取蜀中西川,他看得到关羽占荆州则归还无期,所以他的心乱了,计谋也就乱了。诸葛亮利用的就是他的方寸大乱、慌不择路,使得周瑜屡屡中计,最终气绝身亡。可见,诸周瑜只不过是赤壁战后兔死狗烹的牺牲品,诸葛亮也不过是蜀国的救命稻草,其两国之气数皆是昙花一现尔。”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他寻思道,“国有六部司国府方方面面,家有内务府司帝王家事。机要秘事有帝王宰相商议决策,军事部署有帝王将领谋定而动,若真的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就真的分身乏术、顾而忘他了。如此说来,倒是举重若轻的性情适合为王;举轻若重的适合为相。”

    “而诸葛亮身边恰恰缺少了举重若轻的搭档,所以他必不能成事。”我拿起一枚核桃说。

    “一张一弛,松紧有度,才能成就大事。”他感悟道。

    “赏你一个核桃补补脑!”说着,我把核桃肉塞进了他的嘴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祥睿之说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祥睿之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祥睿之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祥睿之说》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