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观众们上一秒还在为范仲淹的直言敢谏和刚正不阿激动,为大宋百姓能够有这样一位好官开心。
可下一秒,他们就看到了范仲淹带上一身行囊,只带着三两随从,落寞离京。
观众们突然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该失落了。
“唉,当好人太难了。”
“虽然是主动辞官,但我总感觉范先祖有点被迫的意思。”
“肯定啊,仁宗没有话语权,太后肯定不会想着让权的,我刚才查了这方面典籍,仁宗皇帝是在太后死掉之后才亲征的。”
“又是外戚专权,我真是服了,华夏虽然女帝不多,但专权的太后还真不少,还好文景之治后碰到了汉武帝了,不然我真怕外戚专权,让大汉给匈奴赔赔赔呢!”
“嗯,所以还是得庆幸有汉武帝,否则还真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大宋,毕竟一直修生养息的话,匈奴人只会越来越猖獗,觉得我们好欺负!”
观众们心疼范仲淹的同时,突然更加理解了汉武帝。
这位大帝用他霸道狠决的手段收回了权力,不然就当时一个窦姓宗亲和王氏宗亲,又是在朝廷,又是垂帘听政的,谁受得了!
“当年,先祖是因为无奈辞官的吗?”江逸问道。
范仲淹叹息道:“老夫何尝不想在朝济一朝之天下,可惜时政不允,又因两次谏言得罪了太后,不得已只得离开。”
“所幸,老夫还可做一通判,虽为六品,却仍可为百姓做事。”
“第二年时,老夫又调到了陈州为通判,虽早已远离庙堂,但老夫心中,无时不牵挂朝廷之政,唯恐朝政失明,因而多次上奏疏议政。”
江逸回道:“这就是先祖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晚辈斗胆请问,先祖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如何,为何一个是忧民,一个是忧君,两者有何不同呢?”
范仲淹抚须道:“身处朝廷,身居高位,若为君主考虑,则做出之决策、提供之建议,则难免向君而不向民,甚至是利君而害民。”
“若朝堂形成如此风气,久而久之,大宋必定乌烟瘴气,地方之臣子无法左右朝政之局,只能执行朝廷的政令。”
“因此,若朝上之臣只顾虑君的话,那谁,又来为百姓申冤做主呢?”
范仲淹面露忧思:“这亦是大宋的现状,不,不……”
范仲淹话到一半,突然摇头,心情更加沉重:“大宋的现状,比这还要难。”
“为什么呢?”江逸问。
范仲淹答道:“大宋如今大部分之臣子,皆以虑君之名义,实则虑己,他们害怕打仗,害怕武将功高,美其名曰怕诸将效仿太祖陈桥兵变,实则是怕武将分走了他们手里高高在上的权利。”
“我大宋重文轻武过甚,文臣早已习惯掌控各种权利,突然让他们分出一些来,如何舍得,这也是宋朝文武不同心之根源所在。”
范仲淹叹道:“杯酒释兵权,虽然让功臣得到了善终,却也间接造就了此等局面,一个武将说不上的朝代,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朝中能有刚正不阿,敢与大部分臣子,甚至是于陛下作对之文臣。”
“只有这样的文臣出世,大宋才能稍挺骨节,直起胸膛。”
范仲淹说着,眉头逐渐皱成了倒八字:“但如此一来,就又得仰仗明君出世方可。”
“但凡缺一,则独木不成林。”
范仲淹连连摇头:“老夫自认,算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碰到了陛下这样的圣君,会听取老夫和一些忠臣之臣的意见,这才让北宋稍好一些。”
“但老夫在朝时,却不会站在陛下的角度去考虑社稷,而是以民为本,因此则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那,何又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江逸继续问。
范仲淹说道:“当年,老夫做通判时,则为处江湖之远,这个时候,老夫已经无法左右朝政,能够对百姓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若老夫还多忧民,而少忧君,那陛下很容易会将老夫的话置之不理。”
“倘若老夫没有话语权,又不站在君王的角度想问题,那么君王就会认为,你一个个小小的通判妄议时政,是在说朕不爱民么,是在认为朕是昏君么,是认为满朝文武不及你一个么?”
“陛下,一定会如此想。”
说到这时,范仲淹抬头望向一碧如洗的天空,面露惆怅。
江逸和观众们十分仔细地听着,观众们恍然大悟道:
“看看!什么叫做情商,这就是啊!”
“哈哈,不愧是小范老子,真是一点就透了,难怪朱熹都这么夸他!”
“我之前还不懂这两句话呢,范先祖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原来还有这层含义,默默地记下来写作文!”
“Oh,原来你们华夏人也不全是像岳飞一样没脑子的嘛!”
外国观众突然带起了节奏,开始不断拉踩:“要我说你们也别说岳飞为武圣了,你们应该更喜欢范仲淹!”
“没错,岳飞不行啊,他没有政治头脑,比范仲淹差远了!”
“嗯嗯,做人不要太岳飞!”
许多外国观众隔着屏幕笑了起来。
他们情愿华夏多一些人学习范仲淹,也不愿意华夏向岳飞看齐,岳飞光是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足以让许多异族胆寒了。
这是多牛逼霸气的人才能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更重要的是还不是吹出来的,要是人人都有岳飞这样的心志那还得了。
弹幕里再次发起了一波骂战,典藏华夏的国家化看似是台与台之间的较量,实则发展到现在,也成为了观众之间的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对华夏而言是好事,说明外国人开始受我们的文化影响了,他们开始讨论起了我们的历史人物,论起了我们的文明,用不了多久,全世界都会知道,我华夏文明之璀璨多样,之浩瀚无穷。
文明方面,我们要做的不是西化,而是要让西方东化。
虽任重道远,但在江逸和华夏台,以及大部分华夏观众的努力下,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
就在这时,江逸突然提出了质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可下一秒,他们就看到了范仲淹带上一身行囊,只带着三两随从,落寞离京。
观众们突然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该失落了。
“唉,当好人太难了。”
“虽然是主动辞官,但我总感觉范先祖有点被迫的意思。”
“肯定啊,仁宗没有话语权,太后肯定不会想着让权的,我刚才查了这方面典籍,仁宗皇帝是在太后死掉之后才亲征的。”
“又是外戚专权,我真是服了,华夏虽然女帝不多,但专权的太后还真不少,还好文景之治后碰到了汉武帝了,不然我真怕外戚专权,让大汉给匈奴赔赔赔呢!”
“嗯,所以还是得庆幸有汉武帝,否则还真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大宋,毕竟一直修生养息的话,匈奴人只会越来越猖獗,觉得我们好欺负!”
观众们心疼范仲淹的同时,突然更加理解了汉武帝。
这位大帝用他霸道狠决的手段收回了权力,不然就当时一个窦姓宗亲和王氏宗亲,又是在朝廷,又是垂帘听政的,谁受得了!
“当年,先祖是因为无奈辞官的吗?”江逸问道。
范仲淹叹息道:“老夫何尝不想在朝济一朝之天下,可惜时政不允,又因两次谏言得罪了太后,不得已只得离开。”
“所幸,老夫还可做一通判,虽为六品,却仍可为百姓做事。”
“第二年时,老夫又调到了陈州为通判,虽早已远离庙堂,但老夫心中,无时不牵挂朝廷之政,唯恐朝政失明,因而多次上奏疏议政。”
江逸回道:“这就是先祖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晚辈斗胆请问,先祖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如何,为何一个是忧民,一个是忧君,两者有何不同呢?”
范仲淹抚须道:“身处朝廷,身居高位,若为君主考虑,则做出之决策、提供之建议,则难免向君而不向民,甚至是利君而害民。”
“若朝堂形成如此风气,久而久之,大宋必定乌烟瘴气,地方之臣子无法左右朝政之局,只能执行朝廷的政令。”
“因此,若朝上之臣只顾虑君的话,那谁,又来为百姓申冤做主呢?”
范仲淹面露忧思:“这亦是大宋的现状,不,不……”
范仲淹话到一半,突然摇头,心情更加沉重:“大宋的现状,比这还要难。”
“为什么呢?”江逸问。
范仲淹答道:“大宋如今大部分之臣子,皆以虑君之名义,实则虑己,他们害怕打仗,害怕武将功高,美其名曰怕诸将效仿太祖陈桥兵变,实则是怕武将分走了他们手里高高在上的权利。”
“我大宋重文轻武过甚,文臣早已习惯掌控各种权利,突然让他们分出一些来,如何舍得,这也是宋朝文武不同心之根源所在。”
范仲淹叹道:“杯酒释兵权,虽然让功臣得到了善终,却也间接造就了此等局面,一个武将说不上的朝代,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朝中能有刚正不阿,敢与大部分臣子,甚至是于陛下作对之文臣。”
“只有这样的文臣出世,大宋才能稍挺骨节,直起胸膛。”
范仲淹说着,眉头逐渐皱成了倒八字:“但如此一来,就又得仰仗明君出世方可。”
“但凡缺一,则独木不成林。”
范仲淹连连摇头:“老夫自认,算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碰到了陛下这样的圣君,会听取老夫和一些忠臣之臣的意见,这才让北宋稍好一些。”
“但老夫在朝时,却不会站在陛下的角度去考虑社稷,而是以民为本,因此则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那,何又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江逸继续问。
范仲淹说道:“当年,老夫做通判时,则为处江湖之远,这个时候,老夫已经无法左右朝政,能够对百姓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若老夫还多忧民,而少忧君,那陛下很容易会将老夫的话置之不理。”
“倘若老夫没有话语权,又不站在君王的角度想问题,那么君王就会认为,你一个个小小的通判妄议时政,是在说朕不爱民么,是在认为朕是昏君么,是认为满朝文武不及你一个么?”
“陛下,一定会如此想。”
说到这时,范仲淹抬头望向一碧如洗的天空,面露惆怅。
江逸和观众们十分仔细地听着,观众们恍然大悟道:
“看看!什么叫做情商,这就是啊!”
“哈哈,不愧是小范老子,真是一点就透了,难怪朱熹都这么夸他!”
“我之前还不懂这两句话呢,范先祖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原来还有这层含义,默默地记下来写作文!”
“Oh,原来你们华夏人也不全是像岳飞一样没脑子的嘛!”
外国观众突然带起了节奏,开始不断拉踩:“要我说你们也别说岳飞为武圣了,你们应该更喜欢范仲淹!”
“没错,岳飞不行啊,他没有政治头脑,比范仲淹差远了!”
“嗯嗯,做人不要太岳飞!”
许多外国观众隔着屏幕笑了起来。
他们情愿华夏多一些人学习范仲淹,也不愿意华夏向岳飞看齐,岳飞光是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足以让许多异族胆寒了。
这是多牛逼霸气的人才能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更重要的是还不是吹出来的,要是人人都有岳飞这样的心志那还得了。
弹幕里再次发起了一波骂战,典藏华夏的国家化看似是台与台之间的较量,实则发展到现在,也成为了观众之间的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对华夏而言是好事,说明外国人开始受我们的文化影响了,他们开始讨论起了我们的历史人物,论起了我们的文明,用不了多久,全世界都会知道,我华夏文明之璀璨多样,之浩瀚无穷。
文明方面,我们要做的不是西化,而是要让西方东化。
虽任重道远,但在江逸和华夏台,以及大部分华夏观众的努力下,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
就在这时,江逸突然提出了质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