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是一场政治智慧的博弈。
严嵩六十余岁作首辅,如今已经长达十余年了,别看他老态龙钟,可是老而愈辣。自从敲打徐阶后,这半年来,徐阶越发的恭顺,尤其是入内阁以来,徐阶从来不与自己争执,一切皆以自己马首是瞻,这让内阁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东楼故意对徐阶无礼以试探,徐阶也不生气,而且还将他族内侄女嫁与了东楼为妾,这也让严嵩也越来越放心了,针对徐阶的敲打与动作,全都停了下来。
不过尽管如此,严嵩心里面却对徐阶还是有些提防。
原因很简单。
夏言是徐阶的老师,两人亦师亦友,关系不疏,而且夏言还举荐过徐阶。
而夏言是又被自己和陆炳联手斗倒害死的。
所以,严嵩接着这次嘉靖帝廷议的机会,又试探了下徐阶,看看徐阶的反应。
徐阶一如既往的恭顺,回答也是配合着自己,这让严嵩很满意,对徐阶的提防又放下了几分。
徐阶说的很有道理,国库空虚,究竟为什么空虚,怎么空虚,这没有谁比户部更有发言权了,于是众人都将视线转向了户部尚书孙应奎。
包括龙椅上,闭目养神的嘉靖帝,也是睁开了龙眼,视线落在了孙应奎身上。
面对徐阶的提问,处于视线中心的孙应奎一点也不意外,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上前一步向龙椅之上的嘉靖帝以及堂下的三位阁老拱手,然后从袖子里取出来时罗列好的太仓收支条目,有理有据的讲述了起来:“启禀圣上,还有诸位臣公,自我进入京都到现在,太仓年收入合计除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两银子外,其他地方征收杂税的又有四百余万两,其中今年太仓收银二百余万两。支出方面,除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两外,新增加二百四十五万两有余,修整边关振兴经济又要用八百余万两。因为边情尤恶,而诸边费用需增加至六百余万,太仓空虚,实乃实情。”
孙应奎说完后,大殿内一阵议论声,显然,太仓的实情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差。
“耗费如此之巨......”
“收支逆差这么大......”
“太仓今年收入止二百余万两,入不敷出啊......”
......
朱平安在现代就了解了大明的税赋情况,但是从孙应奎口中听到更准确的情况后,心里更是震惊。
当然,孙应奎说的是太仓银库,太仓库是储银的,至于征收的粮食另有粮仓。
龙椅上的嘉靖帝听了孙应奎的回禀后,也是不由皱起了眉头,太仓耗费如此之巨,这让本就多疑的嘉靖帝,心里更多疑了,怀疑有侵犯假冒,不过嘉靖帝并没有开口,善于权谋的他,只是微微眯了眯眼睛扫视众人。
“太仓乃我大明钱袋子,户部是钱袋子的管家,如今钱袋子瘪了,孙尚书可有良策?”严嵩目光扫过众人后落在了孙应奎身上,慢悠悠的问道。
“下官建议加派征收。按照以往各地赋税情况来看,北方诸府以及广西、贵州就算了,这些地方土地产粮不多,其他地方可根据土地贫富加派征收,尤其是江南一带,谚语有言‘太湖熟,天下足’,这些产粮重地可多加摊派。据下官初步估算,如此一来,每年可多的银一百五十万两有余。”孙应奎拱手回道。
加税?
朱平安闻言,眉头一紧,对孙应奎的影响一下子就变的不好了。
江南正经受倭寇肆虐呢,你还要多加摊派赋税!
本来倭寇中就有不少大明人,现在再给江南加征赋税的话,岂不是又逼的一些活不下去的农民,铤而走险加入倭寇行列!
这不是官逼民反嘛。
还嫌江南倭寇不够乱吗,你这给江南加征税赋,岂不是给江南倭情添油加火吗。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是朱平安对孙应奎建议的看法,看来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虽然孙应奎才情不减当年,但是当初的高风亮节早就没了,只剩下苟且求安,随波逐流。
“孙尚书此言,恕下官不敢苟同。”这时一位御史站了出来,慷慨激昂道。
能看出来孙应奎建议的缺点,并且敢于站出来,朱平安在心里给他点了个赞。
然而下一秒,朱平安就凌乱了,嘴角都有些抖。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北方诸府以及广西、贵州不加征,而江南由其太湖一样多摊派赋税,如此有何公平可言,天下岂不非议我朝行事。如此,不若均摊,天下各府同等加征。”站出来的御史如此接着说。
“呵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郭御史家乃江南吴地太湖人氏吧。郭御史说我不公,我看是郭御史所言均摊是假,为家乡减征是真吧......”
孙应奎微微笑了笑,一边为自己辩解,一边对郭御史嘲讽道。
“你,血口喷人......”郭御史面红耳赤。
接着两方交好的官员,也都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一时间廷议现场众人各持己见,争辩了起来。
哎......
朱平安听了会,对于朝廷的撕逼觉的无语,官员们撕逼比现代的网红然后魂游太虚,走神了起来。
朱平安属于廷议的编外旁听人员,位置很靠边,走神什么的,如果不是特别留意的话,根本发现不了。
大约两分钟后吧,朱平安走神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一个大殿柱子上,发现了其上有一行刻字,时间有些久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发现不了。
朱平安眼神比一般人要好的多,微微眯了眯眼睛,便看清了柱子上的刻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
朱平安一下子精神了起来。
这一行字字体,跟嘉靖帝当初传给自己的纸条上的字体,很相近,稍微青涩了几分,但基本上如出一辙,显然,这柱子上的刻字正是嘉靖帝年轻时的手笔。
字体勾连,起伏剧烈。
从字体上,仿佛就能看到嘉靖帝当时气呼呼,奋笔疾书,刻下这八个字时的情景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严嵩六十余岁作首辅,如今已经长达十余年了,别看他老态龙钟,可是老而愈辣。自从敲打徐阶后,这半年来,徐阶越发的恭顺,尤其是入内阁以来,徐阶从来不与自己争执,一切皆以自己马首是瞻,这让内阁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东楼故意对徐阶无礼以试探,徐阶也不生气,而且还将他族内侄女嫁与了东楼为妾,这也让严嵩也越来越放心了,针对徐阶的敲打与动作,全都停了下来。
不过尽管如此,严嵩心里面却对徐阶还是有些提防。
原因很简单。
夏言是徐阶的老师,两人亦师亦友,关系不疏,而且夏言还举荐过徐阶。
而夏言是又被自己和陆炳联手斗倒害死的。
所以,严嵩接着这次嘉靖帝廷议的机会,又试探了下徐阶,看看徐阶的反应。
徐阶一如既往的恭顺,回答也是配合着自己,这让严嵩很满意,对徐阶的提防又放下了几分。
徐阶说的很有道理,国库空虚,究竟为什么空虚,怎么空虚,这没有谁比户部更有发言权了,于是众人都将视线转向了户部尚书孙应奎。
包括龙椅上,闭目养神的嘉靖帝,也是睁开了龙眼,视线落在了孙应奎身上。
面对徐阶的提问,处于视线中心的孙应奎一点也不意外,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上前一步向龙椅之上的嘉靖帝以及堂下的三位阁老拱手,然后从袖子里取出来时罗列好的太仓收支条目,有理有据的讲述了起来:“启禀圣上,还有诸位臣公,自我进入京都到现在,太仓年收入合计除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两银子外,其他地方征收杂税的又有四百余万两,其中今年太仓收银二百余万两。支出方面,除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两外,新增加二百四十五万两有余,修整边关振兴经济又要用八百余万两。因为边情尤恶,而诸边费用需增加至六百余万,太仓空虚,实乃实情。”
孙应奎说完后,大殿内一阵议论声,显然,太仓的实情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差。
“耗费如此之巨......”
“收支逆差这么大......”
“太仓今年收入止二百余万两,入不敷出啊......”
......
朱平安在现代就了解了大明的税赋情况,但是从孙应奎口中听到更准确的情况后,心里更是震惊。
当然,孙应奎说的是太仓银库,太仓库是储银的,至于征收的粮食另有粮仓。
龙椅上的嘉靖帝听了孙应奎的回禀后,也是不由皱起了眉头,太仓耗费如此之巨,这让本就多疑的嘉靖帝,心里更多疑了,怀疑有侵犯假冒,不过嘉靖帝并没有开口,善于权谋的他,只是微微眯了眯眼睛扫视众人。
“太仓乃我大明钱袋子,户部是钱袋子的管家,如今钱袋子瘪了,孙尚书可有良策?”严嵩目光扫过众人后落在了孙应奎身上,慢悠悠的问道。
“下官建议加派征收。按照以往各地赋税情况来看,北方诸府以及广西、贵州就算了,这些地方土地产粮不多,其他地方可根据土地贫富加派征收,尤其是江南一带,谚语有言‘太湖熟,天下足’,这些产粮重地可多加摊派。据下官初步估算,如此一来,每年可多的银一百五十万两有余。”孙应奎拱手回道。
加税?
朱平安闻言,眉头一紧,对孙应奎的影响一下子就变的不好了。
江南正经受倭寇肆虐呢,你还要多加摊派赋税!
本来倭寇中就有不少大明人,现在再给江南加征赋税的话,岂不是又逼的一些活不下去的农民,铤而走险加入倭寇行列!
这不是官逼民反嘛。
还嫌江南倭寇不够乱吗,你这给江南加征税赋,岂不是给江南倭情添油加火吗。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是朱平安对孙应奎建议的看法,看来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虽然孙应奎才情不减当年,但是当初的高风亮节早就没了,只剩下苟且求安,随波逐流。
“孙尚书此言,恕下官不敢苟同。”这时一位御史站了出来,慷慨激昂道。
能看出来孙应奎建议的缺点,并且敢于站出来,朱平安在心里给他点了个赞。
然而下一秒,朱平安就凌乱了,嘴角都有些抖。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北方诸府以及广西、贵州不加征,而江南由其太湖一样多摊派赋税,如此有何公平可言,天下岂不非议我朝行事。如此,不若均摊,天下各府同等加征。”站出来的御史如此接着说。
“呵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郭御史家乃江南吴地太湖人氏吧。郭御史说我不公,我看是郭御史所言均摊是假,为家乡减征是真吧......”
孙应奎微微笑了笑,一边为自己辩解,一边对郭御史嘲讽道。
“你,血口喷人......”郭御史面红耳赤。
接着两方交好的官员,也都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一时间廷议现场众人各持己见,争辩了起来。
哎......
朱平安听了会,对于朝廷的撕逼觉的无语,官员们撕逼比现代的网红然后魂游太虚,走神了起来。
朱平安属于廷议的编外旁听人员,位置很靠边,走神什么的,如果不是特别留意的话,根本发现不了。
大约两分钟后吧,朱平安走神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一个大殿柱子上,发现了其上有一行刻字,时间有些久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发现不了。
朱平安眼神比一般人要好的多,微微眯了眯眼睛,便看清了柱子上的刻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
朱平安一下子精神了起来。
这一行字字体,跟嘉靖帝当初传给自己的纸条上的字体,很相近,稍微青涩了几分,但基本上如出一辙,显然,这柱子上的刻字正是嘉靖帝年轻时的手笔。
字体勾连,起伏剧烈。
从字体上,仿佛就能看到嘉靖帝当时气呼呼,奋笔疾书,刻下这八个字时的情景来。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