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第二日晚上,李中易就光临了内东门小殿,招来知制诰的翰林学士,命其拟诏。
消息传出来之后,群臣们就知道了,皇帝这是要罢相了。
过了几天,拜相的诏书正式颁布,李琼和刘金山罢相,孔昆继任首相之职。
李琼虽然罢了相,却被加封为楚王,授平章军国重事之权,遥领卢龙节度使,加食邑一万户、加食实封两千户,赐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
当今之世,活着的亲王,除了李琼之外,也就是魏王符彦卿了。退下来的首相,依然十分的体面,由此可见,朝廷优遇老臣的开明态度,并未有变。
李琼的没有站队,实际上,是在纵容逼宫的群臣。
但是,李中易没有因而给予严惩,群臣们立时松了口气。
只要皇帝不偏激,万事皆可为也!
刘金山罢相之后,被贬为知幽州府事,原本的上柱国被拿掉了,遥领的使相头衔也没了,食实封也跟着少了三千户。
不过,以刘金山的不作为,皇帝只是将他贬去了富庶的幽州,已是极为手下留情了。
经过三拜三辞的固定流程之后,孔昆被正式拜为首相,他抑制住激动情绪,第一时间就递牌子进宫谢恩。
李中易在寝宫里,召见了孔昆。
“臣孔昆,恭请皇上圣安。”孔昆双膝跪地,毕恭毕敬的叩头,行了肃拜大礼。
不仅如此,孔昆故意把皇上万福改成了恭请皇上圣安,谄媚之意,不容狡辩。
李中易微微一笑,在他以往的印象中,孔昆乃是圆滑之辈。
此公遇事后,往往先想怎么不担责,而不是怎么去摆平。
所以,李中易一直没有让其挑大梁,担当重任。
谁曾想,真遇上大事的时候,连李琼和刘金山都怂了。偏偏是八面油滑的孔昆敢于站出来,直斥逼宫的逆臣,帮着薛太后稳定住了崇政殿内的局势。
不管孔昆是想投机也好,还是真正的忠君也罢,务实的李中易都只能看结果,而不能虚无缥缈的诛心。
要知道,诛心之下,人人皆是坏蛋,没有一个好东西了!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一向是李中易的原则。
“孔相公何故行此大礼?”李中易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刁难孔昆。
孔昆再次重重的叩首,带着哭腔说:“臣本愚钝,遇事总喜欢先考虑自家的安危,而不思进取。蒙皇上不弃,委以首相之责,臣万分惶恐,只能叩谢天恩,以表不二之忠心。”
李中易哑然一笑,敢情这家伙啥都知道嘛,只是故意憋着不说出口罢了。
如今,孔昆虽然登上了首相之位,能否做得长久,这就需要君臣交心了。
归根到底,一句话,只要李中易信得过孔昆,孔昆就可以长期待在首相之位上。
君臣交心,乃是题中应有义。孔昆自己抖落了短处,乃是极高明的手段,无形之中,令他说的话增加了不少的可信度。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坐吧,我这里不兴跪来跪去的,以后都别跪了。”
“臣谨遵圣命。”孔昆谢过恩后,侧着身子坐到了锦凳之上,只坐了半边屁股。
李中易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推荐孔昆也喝几口。
孔昆饮了茶后,夸了几句,李中易放下手里的茶盏,说:“我打算,裁撤一些无用的衙门。”
“臣恭聆圣训。”孔昆一听就明白了,皇帝这不是在征询他的意见,而是告诉决定。
“太常寺之类的无用衙门,皆合并入六部。”李中易早就想好了,减轻草民们的负担,必须先减少衙门、冗官和冗员。
孔昆站起身,拱手道:“臣回去后,拟定个章程出来,请皇上过目之后,再颁行天下。”
李中易微微一笑,他就喜欢孔昆的这股子机灵劲儿,一点就透,压根不需要多说废话。
经历过逼宫大戏的刺激后,李中易现在彻底想通了,与其选个有本事的首相,不如选孔昆这个跟屁虫。
反正,李中易定下的大政方针,由孔昆领着群臣们执行下去,落实到位即可。
朱重八敢废除宰相,分权六部,那是因为,他是精力极其充沛的工作狂。
李中易熟读过明史,他自然知道,老朱的后代皇帝们,包括永乐帝在内,都没有精力一天批阅几百份奏折。
杀鸡取卵的事儿,李中易是不会去做的,那太累了。而且,皇权需要相权的协助,不管怎么绕,迟早绕不过内阁这一关。
“有减有增,才是正道理。我琢磨着,是不是把三司衙门和户部合并了?”李中易故意试探了一下孔昆的配合默契程度。
孔昆马上哈着腰说:“臣也以为应当合并了,政出多门,是导致政务办事效率低下的根本性弊端。”
这不就是个应声虫嘛?李中易哑然一笑,也好,也好,只需要配合着推行他的大政方针,独相的格局,其实也完全可以延续下去的。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朕打算,增添教部、商部、民部、税部、技部和农部,不知孔卿,意下如何?”这又是李中易的试探性询问。
孔昆毫不迟疑的起身,拱手说:“臣也以为,理当如此。商部者,保护商贾的生意,让朝廷更顺畅征上商税,实乃旷古未来的创举也。所谓民部者,护民之意也,可以抑制大乡绅们,对草民的盘剥。农部者,若是在全国广布劝农官,必能稳定粮食产量,促进农耕的科学性……”
科学性?李中易有些诧异的望着孔昆,心说,行啊,他只信口说过几次科学性,竟然叫孔昆记住了。
不管李中易说啥,孔昆都能找到合适的解释,把皇帝的决策变得更加的合情合理,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本事。
孔昆拜为首相之后的第一独对,竟然长达两个半时辰。而且,李中易史无前例的在寝宫里留了膳。
这就等于向群臣们发出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皇帝打算大用孔昆了!
没几日,由孔昆独任宰相,各部尚书们集体参与商议大政的格局,也就随之定了下来。
如今的尚书省已经名存实亡,六部尚书也改为内阁集体领导下的十二部尚书,加上孔昆这个首相,也就组成了十二人的大内阁。
如今,新学尚未全面铺开,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依旧占据了知识分子里的绝大部分。
李中易也不可能完全堵死了旧学读书人的晋身之路,那会出大问题的。
所以,新设立的教部,就和掌管科举的礼部,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总而言之,新学新办法,旧学旧办法。但是,旧学的读书人,只能进入翰林院啊,国史馆啊,礼部啊,这些相对比较务虚的衙门任职。
而新学的读书人,出路就广泛得多了。诸如州县官,技术性的衙门,都被留给了新学的门徒。
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李中易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学门徒的逐渐被重用,旧学必定会持续性的萎缩下去。
所谓的皓首穷经,见鬼去吧。
老学究们,就算是学贯十八经,也完全解决不了,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
由于文臣集团的作死,李中易以绝大的气魄,一次性贬官近千人,彻底的扫除朝堂上的守旧障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糟糕局面,从此以后,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已经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科技之光,再也不是从西边传来了,而是起自东方的大汉帝国!
说实话,要想扭转千年以来独尊儒术的格局,确实难于上青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李中易这种威权无限的开国太祖之外,后世的李家皇帝们,还真没那个魄力和实力,完成这么大的社会革新。
别人不清楚,李中易的心里门儿清。如果不趁机发展出攀登科技树的合理机制,打造出近代化的海陆军事力量,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之中,汉人为主的中原王朝,将面临数次灭国的惨痛教训。
退无可退,无须再退,只能是迎难而上了!
解决了内阁集体商议制度之后,左子光和李延清联袂来找李中易,禀报了抄家的详细情况。
“回皇上,臣奉谕查抄逆臣们的家产,收获异常之丰厚。共计抄得铜钱一亿贯,良田五千万亩,古玩字画,更是不计其数……”李延清非常能干,他手里捧着厚厚的抄家文册,念得异常起劲。
李中易含笑摆了摆手,说:“好,很好,干得漂亮,朝廷五年内,不可能缺钱花了。”
抄家得来的铜钱,虽然很多,毕竟只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再有了。
但是,抄得的五千万亩良田,这就是源源不断的大财源了!
这么多的良田,掌握在大乡绅和大官僚们的手里,其收入和朝廷完全无关。
如今,这些私田变成了皇帝拥有的皇田。只要始终保持十五税一的低田租不变,遇到灾年的时候,大量的无地农民就有了托底的饭碗。
小农社会,只要农民们遭灾的时候,有口饭吃,就不至于当流民。
流民,是历代皇权社会谈之色变的,最可怕的一股狂暴力量。
换句话说,朝廷在灾年不托底,流民一旦演变成了揭竿而起,就很容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将整个帝国拖入内乱的深渊。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消息传出来之后,群臣们就知道了,皇帝这是要罢相了。
过了几天,拜相的诏书正式颁布,李琼和刘金山罢相,孔昆继任首相之职。
李琼虽然罢了相,却被加封为楚王,授平章军国重事之权,遥领卢龙节度使,加食邑一万户、加食实封两千户,赐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
当今之世,活着的亲王,除了李琼之外,也就是魏王符彦卿了。退下来的首相,依然十分的体面,由此可见,朝廷优遇老臣的开明态度,并未有变。
李琼的没有站队,实际上,是在纵容逼宫的群臣。
但是,李中易没有因而给予严惩,群臣们立时松了口气。
只要皇帝不偏激,万事皆可为也!
刘金山罢相之后,被贬为知幽州府事,原本的上柱国被拿掉了,遥领的使相头衔也没了,食实封也跟着少了三千户。
不过,以刘金山的不作为,皇帝只是将他贬去了富庶的幽州,已是极为手下留情了。
经过三拜三辞的固定流程之后,孔昆被正式拜为首相,他抑制住激动情绪,第一时间就递牌子进宫谢恩。
李中易在寝宫里,召见了孔昆。
“臣孔昆,恭请皇上圣安。”孔昆双膝跪地,毕恭毕敬的叩头,行了肃拜大礼。
不仅如此,孔昆故意把皇上万福改成了恭请皇上圣安,谄媚之意,不容狡辩。
李中易微微一笑,在他以往的印象中,孔昆乃是圆滑之辈。
此公遇事后,往往先想怎么不担责,而不是怎么去摆平。
所以,李中易一直没有让其挑大梁,担当重任。
谁曾想,真遇上大事的时候,连李琼和刘金山都怂了。偏偏是八面油滑的孔昆敢于站出来,直斥逼宫的逆臣,帮着薛太后稳定住了崇政殿内的局势。
不管孔昆是想投机也好,还是真正的忠君也罢,务实的李中易都只能看结果,而不能虚无缥缈的诛心。
要知道,诛心之下,人人皆是坏蛋,没有一个好东西了!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一向是李中易的原则。
“孔相公何故行此大礼?”李中易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刁难孔昆。
孔昆再次重重的叩首,带着哭腔说:“臣本愚钝,遇事总喜欢先考虑自家的安危,而不思进取。蒙皇上不弃,委以首相之责,臣万分惶恐,只能叩谢天恩,以表不二之忠心。”
李中易哑然一笑,敢情这家伙啥都知道嘛,只是故意憋着不说出口罢了。
如今,孔昆虽然登上了首相之位,能否做得长久,这就需要君臣交心了。
归根到底,一句话,只要李中易信得过孔昆,孔昆就可以长期待在首相之位上。
君臣交心,乃是题中应有义。孔昆自己抖落了短处,乃是极高明的手段,无形之中,令他说的话增加了不少的可信度。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坐吧,我这里不兴跪来跪去的,以后都别跪了。”
“臣谨遵圣命。”孔昆谢过恩后,侧着身子坐到了锦凳之上,只坐了半边屁股。
李中易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推荐孔昆也喝几口。
孔昆饮了茶后,夸了几句,李中易放下手里的茶盏,说:“我打算,裁撤一些无用的衙门。”
“臣恭聆圣训。”孔昆一听就明白了,皇帝这不是在征询他的意见,而是告诉决定。
“太常寺之类的无用衙门,皆合并入六部。”李中易早就想好了,减轻草民们的负担,必须先减少衙门、冗官和冗员。
孔昆站起身,拱手道:“臣回去后,拟定个章程出来,请皇上过目之后,再颁行天下。”
李中易微微一笑,他就喜欢孔昆的这股子机灵劲儿,一点就透,压根不需要多说废话。
经历过逼宫大戏的刺激后,李中易现在彻底想通了,与其选个有本事的首相,不如选孔昆这个跟屁虫。
反正,李中易定下的大政方针,由孔昆领着群臣们执行下去,落实到位即可。
朱重八敢废除宰相,分权六部,那是因为,他是精力极其充沛的工作狂。
李中易熟读过明史,他自然知道,老朱的后代皇帝们,包括永乐帝在内,都没有精力一天批阅几百份奏折。
杀鸡取卵的事儿,李中易是不会去做的,那太累了。而且,皇权需要相权的协助,不管怎么绕,迟早绕不过内阁这一关。
“有减有增,才是正道理。我琢磨着,是不是把三司衙门和户部合并了?”李中易故意试探了一下孔昆的配合默契程度。
孔昆马上哈着腰说:“臣也以为应当合并了,政出多门,是导致政务办事效率低下的根本性弊端。”
这不就是个应声虫嘛?李中易哑然一笑,也好,也好,只需要配合着推行他的大政方针,独相的格局,其实也完全可以延续下去的。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朕打算,增添教部、商部、民部、税部、技部和农部,不知孔卿,意下如何?”这又是李中易的试探性询问。
孔昆毫不迟疑的起身,拱手说:“臣也以为,理当如此。商部者,保护商贾的生意,让朝廷更顺畅征上商税,实乃旷古未来的创举也。所谓民部者,护民之意也,可以抑制大乡绅们,对草民的盘剥。农部者,若是在全国广布劝农官,必能稳定粮食产量,促进农耕的科学性……”
科学性?李中易有些诧异的望着孔昆,心说,行啊,他只信口说过几次科学性,竟然叫孔昆记住了。
不管李中易说啥,孔昆都能找到合适的解释,把皇帝的决策变得更加的合情合理,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本事。
孔昆拜为首相之后的第一独对,竟然长达两个半时辰。而且,李中易史无前例的在寝宫里留了膳。
这就等于向群臣们发出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皇帝打算大用孔昆了!
没几日,由孔昆独任宰相,各部尚书们集体参与商议大政的格局,也就随之定了下来。
如今的尚书省已经名存实亡,六部尚书也改为内阁集体领导下的十二部尚书,加上孔昆这个首相,也就组成了十二人的大内阁。
如今,新学尚未全面铺开,苦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依旧占据了知识分子里的绝大部分。
李中易也不可能完全堵死了旧学读书人的晋身之路,那会出大问题的。
所以,新设立的教部,就和掌管科举的礼部,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总而言之,新学新办法,旧学旧办法。但是,旧学的读书人,只能进入翰林院啊,国史馆啊,礼部啊,这些相对比较务虚的衙门任职。
而新学的读书人,出路就广泛得多了。诸如州县官,技术性的衙门,都被留给了新学的门徒。
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李中易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学门徒的逐渐被重用,旧学必定会持续性的萎缩下去。
所谓的皓首穷经,见鬼去吧。
老学究们,就算是学贯十八经,也完全解决不了,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
由于文臣集团的作死,李中易以绝大的气魄,一次性贬官近千人,彻底的扫除朝堂上的守旧障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糟糕局面,从此以后,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已经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科技之光,再也不是从西边传来了,而是起自东方的大汉帝国!
说实话,要想扭转千年以来独尊儒术的格局,确实难于上青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李中易这种威权无限的开国太祖之外,后世的李家皇帝们,还真没那个魄力和实力,完成这么大的社会革新。
别人不清楚,李中易的心里门儿清。如果不趁机发展出攀登科技树的合理机制,打造出近代化的海陆军事力量,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之中,汉人为主的中原王朝,将面临数次灭国的惨痛教训。
退无可退,无须再退,只能是迎难而上了!
解决了内阁集体商议制度之后,左子光和李延清联袂来找李中易,禀报了抄家的详细情况。
“回皇上,臣奉谕查抄逆臣们的家产,收获异常之丰厚。共计抄得铜钱一亿贯,良田五千万亩,古玩字画,更是不计其数……”李延清非常能干,他手里捧着厚厚的抄家文册,念得异常起劲。
李中易含笑摆了摆手,说:“好,很好,干得漂亮,朝廷五年内,不可能缺钱花了。”
抄家得来的铜钱,虽然很多,毕竟只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再有了。
但是,抄得的五千万亩良田,这就是源源不断的大财源了!
这么多的良田,掌握在大乡绅和大官僚们的手里,其收入和朝廷完全无关。
如今,这些私田变成了皇帝拥有的皇田。只要始终保持十五税一的低田租不变,遇到灾年的时候,大量的无地农民就有了托底的饭碗。
小农社会,只要农民们遭灾的时候,有口饭吃,就不至于当流民。
流民,是历代皇权社会谈之色变的,最可怕的一股狂暴力量。
换句话说,朝廷在灾年不托底,流民一旦演变成了揭竿而起,就很容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将整个帝国拖入内乱的深渊。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