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三屯营城外五里。
此地便是女真大营所在,延绵数里不绝的营地中,入目尽是层层叠嶂的帐篷及神情有些惊疑的女真士卒。
虽然自从二贝勒阿敏领兵至此,他们女真大军仅在次日发起过一次攻势,但彼时城中悍不畏死的模样仍是给予了他们难以泯灭的印象。
整整一日的厮杀,从清晨到黄昏,任凭他们八旗勇士及蒙古骑兵前仆后继,却始终未能占到半点便宜。
甚至在人心浮动之下,本就"蛇鼠一窝"的蒙古骑兵竟是开始"出工不出力",以至于他们八旗勇士的伤亡远大于随行的蒙古骑兵。
为了导致己方伤亡过大,领兵的二贝勒阿敏遂下令原地休整,一连多日不曾擂响战鼓,好似想要将三屯营城中的军民活活困死。
但此举却也引来了军中不少将校的非议,毕竟此地可不是千里之外的辽东,他们能够"围点打援",趁机消灭更多的官兵。
此地可是明廷的军事重镇,左右两侧均有一望无际的长城所隔,岂是他们这些残兵败将能够"阻隔"的?
但二贝勒阿敏在大金国内的威望仅次于代善,长年累月的积压之下,自是无人敢质疑他的决定,更别提这军多以阿敏嫡系的镶蓝旗将校为主。
至于随行的蒙古骑兵更是乐见其成,反正他们每日开销的粮草物资都由女真鞑子负责。
不管这女真鞑子战果如何,都影响不到他们。
就算女真鞑子溃败,明廷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们至多转而投向明廷也就罢了,反正他们这些人身上大多都兼着明廷的官职。
甚至若有可能,他们还能够一拥而上,蚕食建州女真的血肉,瓜分其在辽东的财富和粮草。
落井下石这个道理,他们蒙古人早已理解的滚瓜烂熟。
...
...
女真营地之外,距离三屯营约莫两三里的一处缓坡之上,百十名甲胄齐整的女真士卒护持着他们的旗主,二贝勒阿敏居于战马之上,目光深邃的眺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城池,心中惊疑不定。
虽然距离第一次的攻城,已是过去了数日有余,但彼时亲自领兵压阵的阿敏还是对城中士卒的表现有着清楚的印象。
城中士卒虽是悍不畏死,但战斗力却称不上"强悍",其手下的八旗精锐没用多久功夫便越过明军的火炮及护城河,杀至城门脚下,堆积夯土。
不过晌午时分,便已然有悍勇的女真勇士踩在夯土之上,手脚并用的爬上了三屯营城头。
若非三屯营的城池高大,丝毫不亚于辽东的锦州城,以及城头的几名明军将校还算悍勇,不断领着其麾下的标营冲杀,一次次挡住了他们女真大军的攻势,只怕这座军事重镇在当日便沦为了他们大金的囊中之物。
每每念及此事,阿敏的心中便是隐隐有些后悔,若是他当日再坚决些,或许战果就会全然不同。
亦或者亲自领兵攻打密云县城的皇太极没有将国内硕果仅存的百余名汉人工匠尽数带走,让他也能够多组建些攻城器械,昔日战事的胜负同样尚未可知。
但眼下他瞧见了什么?本应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兵士卒竟然依旧戒备森严,并且不时便有欢呼声于城中响起,气势很是不同。
这几日他也曾派遣军中"夜不收"尝试性的对这三屯营发起攻势,试图探明城中虚实。
只是还不待这些训练有素的"夜不收"行至三屯营城门脚下,便会被一阵冲天而来的箭雨射程刺猬,横死当场。
而阿敏清楚的记得,昔日他第一次下令攻城的时候,城头的那些弓箭手是何等慌乱,几乎没有对他麾下的大军造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前后这才几天的功夫,城中的士卒便拥有了如此本事?
出于征战沙场多年所养成的经验,阿敏的心中很是不安,总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某种阴谋。
"贝勒,大汗只怕明日便会领兵赶到,若是知晓我等按兵不动数日,是不是有些不好交代?"
正当阿敏微微有些失神的时候,便听得一道有些迟疑的声音从其身后响起,将其惊疑不定的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有什么不好交代的,他自己不也是功伐密云城无果,这才灰溜溜的前来与贝勒回合?"不待阿敏有所反应,便另有一名将校面露狞笑,很是不屑的说道。
早在昨天晌午,皇太极军中的岗哨便已然先行抵达此地,并告知了大汗皇太极及其麾下大军不日便将兵临此地,与二贝勒阿敏合兵一处的消息。
经过阿敏的一番"威逼利诱"之后,那岗哨便将发生在密云城外的一切托盘而出,并告知皇太极乃是功伐密云城无果,担心影响战局之后才决定调转方向,转而攻打三屯营。
"说的是.."
听得此话,阿敏的眼神也是缓缓自远处若隐若现的城池上移开并瞧着密云城所在的方向轻轻颔首,嘴角也是出现了一抹狞笑。
这皇太极果然是"酒囊饭袋",昔日在辽东的时候,便先后多次功伐锦州城无果,使得国内怨声载道。
现如今将战场转移到了千里之外的蓟镇,却依旧未能踏破明廷的城池,实在是不配当这大金的大汗。
话虽如此,但阿敏的心中同样是涌现了一抹凝重。
尽管心中对皇太极多有鄙夷,但阿敏却也要承认其麾下"兵强马壮",不但有范文程这等"大金"智囊随行,麾下更有不少征战沙场多年的宿将听从其调遣。
更重要的是,大金国内最为精锐的"两黄旗"可是在多尔衮三兄弟的率领下,跟随皇太极一同出征。
但从战力的角度来衡量,这被老汗努尔哈赤亲口称之为"建国之本"的两黄旗可是比代善麾下的两红旗还要强上不少。
有如此强横的军队在手,一向心高气傲的皇太极却是选择"合兵一处",定然是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这一向疏于操练的蓟镇将士,竟有如此本事吗?
沉默不语之间,阿敏的心情愈发沉重,心中不安的感觉也是越来越强烈。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此地便是女真大营所在,延绵数里不绝的营地中,入目尽是层层叠嶂的帐篷及神情有些惊疑的女真士卒。
虽然自从二贝勒阿敏领兵至此,他们女真大军仅在次日发起过一次攻势,但彼时城中悍不畏死的模样仍是给予了他们难以泯灭的印象。
整整一日的厮杀,从清晨到黄昏,任凭他们八旗勇士及蒙古骑兵前仆后继,却始终未能占到半点便宜。
甚至在人心浮动之下,本就"蛇鼠一窝"的蒙古骑兵竟是开始"出工不出力",以至于他们八旗勇士的伤亡远大于随行的蒙古骑兵。
为了导致己方伤亡过大,领兵的二贝勒阿敏遂下令原地休整,一连多日不曾擂响战鼓,好似想要将三屯营城中的军民活活困死。
但此举却也引来了军中不少将校的非议,毕竟此地可不是千里之外的辽东,他们能够"围点打援",趁机消灭更多的官兵。
此地可是明廷的军事重镇,左右两侧均有一望无际的长城所隔,岂是他们这些残兵败将能够"阻隔"的?
但二贝勒阿敏在大金国内的威望仅次于代善,长年累月的积压之下,自是无人敢质疑他的决定,更别提这军多以阿敏嫡系的镶蓝旗将校为主。
至于随行的蒙古骑兵更是乐见其成,反正他们每日开销的粮草物资都由女真鞑子负责。
不管这女真鞑子战果如何,都影响不到他们。
就算女真鞑子溃败,明廷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们至多转而投向明廷也就罢了,反正他们这些人身上大多都兼着明廷的官职。
甚至若有可能,他们还能够一拥而上,蚕食建州女真的血肉,瓜分其在辽东的财富和粮草。
落井下石这个道理,他们蒙古人早已理解的滚瓜烂熟。
...
...
女真营地之外,距离三屯营约莫两三里的一处缓坡之上,百十名甲胄齐整的女真士卒护持着他们的旗主,二贝勒阿敏居于战马之上,目光深邃的眺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城池,心中惊疑不定。
虽然距离第一次的攻城,已是过去了数日有余,但彼时亲自领兵压阵的阿敏还是对城中士卒的表现有着清楚的印象。
城中士卒虽是悍不畏死,但战斗力却称不上"强悍",其手下的八旗精锐没用多久功夫便越过明军的火炮及护城河,杀至城门脚下,堆积夯土。
不过晌午时分,便已然有悍勇的女真勇士踩在夯土之上,手脚并用的爬上了三屯营城头。
若非三屯营的城池高大,丝毫不亚于辽东的锦州城,以及城头的几名明军将校还算悍勇,不断领着其麾下的标营冲杀,一次次挡住了他们女真大军的攻势,只怕这座军事重镇在当日便沦为了他们大金的囊中之物。
每每念及此事,阿敏的心中便是隐隐有些后悔,若是他当日再坚决些,或许战果就会全然不同。
亦或者亲自领兵攻打密云县城的皇太极没有将国内硕果仅存的百余名汉人工匠尽数带走,让他也能够多组建些攻城器械,昔日战事的胜负同样尚未可知。
但眼下他瞧见了什么?本应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兵士卒竟然依旧戒备森严,并且不时便有欢呼声于城中响起,气势很是不同。
这几日他也曾派遣军中"夜不收"尝试性的对这三屯营发起攻势,试图探明城中虚实。
只是还不待这些训练有素的"夜不收"行至三屯营城门脚下,便会被一阵冲天而来的箭雨射程刺猬,横死当场。
而阿敏清楚的记得,昔日他第一次下令攻城的时候,城头的那些弓箭手是何等慌乱,几乎没有对他麾下的大军造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前后这才几天的功夫,城中的士卒便拥有了如此本事?
出于征战沙场多年所养成的经验,阿敏的心中很是不安,总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某种阴谋。
"贝勒,大汗只怕明日便会领兵赶到,若是知晓我等按兵不动数日,是不是有些不好交代?"
正当阿敏微微有些失神的时候,便听得一道有些迟疑的声音从其身后响起,将其惊疑不定的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有什么不好交代的,他自己不也是功伐密云城无果,这才灰溜溜的前来与贝勒回合?"不待阿敏有所反应,便另有一名将校面露狞笑,很是不屑的说道。
早在昨天晌午,皇太极军中的岗哨便已然先行抵达此地,并告知了大汗皇太极及其麾下大军不日便将兵临此地,与二贝勒阿敏合兵一处的消息。
经过阿敏的一番"威逼利诱"之后,那岗哨便将发生在密云城外的一切托盘而出,并告知皇太极乃是功伐密云城无果,担心影响战局之后才决定调转方向,转而攻打三屯营。
"说的是.."
听得此话,阿敏的眼神也是缓缓自远处若隐若现的城池上移开并瞧着密云城所在的方向轻轻颔首,嘴角也是出现了一抹狞笑。
这皇太极果然是"酒囊饭袋",昔日在辽东的时候,便先后多次功伐锦州城无果,使得国内怨声载道。
现如今将战场转移到了千里之外的蓟镇,却依旧未能踏破明廷的城池,实在是不配当这大金的大汗。
话虽如此,但阿敏的心中同样是涌现了一抹凝重。
尽管心中对皇太极多有鄙夷,但阿敏却也要承认其麾下"兵强马壮",不但有范文程这等"大金"智囊随行,麾下更有不少征战沙场多年的宿将听从其调遣。
更重要的是,大金国内最为精锐的"两黄旗"可是在多尔衮三兄弟的率领下,跟随皇太极一同出征。
但从战力的角度来衡量,这被老汗努尔哈赤亲口称之为"建国之本"的两黄旗可是比代善麾下的两红旗还要强上不少。
有如此强横的军队在手,一向心高气傲的皇太极却是选择"合兵一处",定然是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这一向疏于操练的蓟镇将士,竟有如此本事吗?
沉默不语之间,阿敏的心情愈发沉重,心中不安的感觉也是越来越强烈。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