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次日清晨,李治比平日起的更早一些,徐槿伺候他换上朝服,目送着他离开,眼中却多了几分忧色。
蝶儿见她神情忧虑,问道:“娘子,怎么了?”
徐槿回到殿中,屏退其他下人,幽幽一叹,道:“昨夜陛下找我出主意,我未多想便说了,现在颇为后悔。”
蝶儿道:“那主意没出好吗?”
徐槿坐在榻上,单手托腮,道:“倒也不是,只怕大家以后经常将朝事说与我听。”
蝶儿嘻嘻笑道:“这不是好事吗?”
徐槿斜了她一眼:“你不懂。”
伴君如伴虎,徐槿第一次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是在跟她姊姊徐惠的一次谈话中。
世人都以为徐惠极受太宗皇帝宠爱,就连徐槿以前也是这般想,后来她才知道自己错了。
太宗皇帝以前确实宠爱她姊姊徐惠,常将朝事说与她听。
徐惠也尽心竭力,绞尽脑汁为太宗分忧,提出很多谏言。
她的谏言太宗皇帝大部分都听了,此事传扬天下,成为一段佳话,还被写入国史。
然而真实情况是,自徐惠经常进谏后,太宗皇帝对她不再宠爱,反而多了一丝提防。
话虽如此,徐惠继续进谏时,太宗皇帝还是会听。
后来徐惠才明白,太宗皇帝以前将她看作女人,后来却将她看作臣子。
他想要维系的是两人之间的这段佳话,让其名留青史,享誉千秋。那点男女之情,则变得轻如鸿毛了。
外人都很羡慕徐惠,以为她既得到了太宗皇帝的宠爱,也得到了他的尊重。
然而世间之事,哪有两全。
徐槿与姊姊一番交谈后,才明白姊姊已经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快乐,这也是她没有子嗣的原因。
明明是太宗皇帝主动向姊姊询问朝事,姊姊竭尽全力为他分忧,他却疏远了姊姊。
徐槿当时便觉得皇帝很可怕。
可她姊姊依然死心塌地的爱慕着太宗皇帝,最后甚至殉情而死。
徐槿从姊姊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了君王的喜怒无常。
所以当她受到冷落时,并未自怨自艾,如今受到宠爱,反而忧虑害怕。
这些话不足为外人道,她只好收拾情绪,开始穿朝服。
今日不仅外朝要开朔望朝,后宫中也要开例会,由武皇后在立政殿主持。
徐槿一边穿衣,一边问道:“宫外可来了父亲与母亲消息?”
蝶儿说道:“昨晚就来了,娘子与大家说话,奴婢就没有打扰。太翁他们都已进城了。”
徐槿暗忖道:“父亲如此心急,只怕也是为参加今日的朔望朝。”不由又为父亲担心起来。
徐槿的父亲名叫徐孝德,今年五十多岁,出身东海徐氏,本是南陈勋旧,后来中落,落魄为江南寒族。
他昨天一路紧赶,终于在关城门前入了城,先去吏部领了官袍、鱼符,方才安心回到老宅。
他晚上只略略休息了两个多时辰,寅时中牌就起了床。
天还没亮,便来到丹凤门外,穿着绯色官袍,佩戴金带,悬着银鱼符,满面红光,意气风发。
他自幼父亲早死,由寡母养大,从小立下宏愿,要光耀门庭。
如今身为正四品吏部侍郎,品高权重,且马上就是年终考核,正是大展手脚,建功立业的时候!
不一会,丹凤门外的朝臣越来越多。
徐孝德曾做过京官,跟着太宗皇帝攻打国高丽,又从不与世家来往,在朝中属于老清流派。
这个派系属于中立派中的一支,原本都是马周的门生或好友。
他们多是寒门子弟,人数少,年纪很大,官阶却不高,与薛元超为首的少壮清流派,并不往来。
几名老清流派官员,笑呵呵的围着徐孝德,恭贺他晋升,还有人打趣他,说他生了两个好女儿。
这话徐孝德不爱听,转移话题道:“听说新罗派使节来了,辽东情况很紧急吗?”
凡是跟着太宗皇帝攻打过高句丽的官员,都和太宗皇帝一样,对高句丽有一种异常的执着。
一名白面微须、仪表不凡的四十多岁官员笑道:“你消息倒快,来的是金仁问,连夜吊上城墙的。”
此人是秘书少监、兼崇文馆直学士上官仪。
徐孝德道:“如此火急,莫非高句丽又发兵攻打新罗?”
上官仪道:“正是如此。”
徐孝德皱眉道:“朝廷正在对突厥用兵,只恐难以兼顾,这可怎么是好?”
上官仪淡淡道:“让世家派和许尚书他们操心去吧,咱们想再多也没用。”
众人都叹了口气,他们这群人平日虽也能议议国事,在朝堂上,却并无多少发言权。
有人道:“待会两派又要争斗,咱们该怎么办?”
另一人冷冷道:“什么怎么办?默不作声便是。”
先那人道:“有徐侍郎带头,咱们也许能说两句话呢?”
众人都看向了徐孝德。
徐孝德想起女儿派人给他送的信,让他来京后千万小心,莫要涉入朝堂争斗,便没有吭声。
他转头朝一个黑脸老者道:“刘葫芦,你怎么看?”
那黑脸老者名叫刘仁轨,在门下省担任给事郎,因其骨骼宽大,身材魁梧,倒不像文官,更像武将。
因他平日寡言少语,像个闷葫芦,朋友便都叫他刘葫芦。
刘仁轨沉默了一会,道:“不足为虑。”
徐孝德愣道:“什么不足为虑?”
众人也都纷纷追问,刘仁轨的嘴巴却像被缝住了,再不肯多说一句话。
又过了一会,官员陆续到齐。
徐孝德悄悄观察,发现韩瑷、来济等世家官员都显得很镇静,相互之间只偶尔说上一两句话。
反倒是许敬宗等拥武派官员,个个面露愁容,相互间窃窃私语,显得非常焦急。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上次朔望朝结束后,朝堂风向开始转变,许敬宗等人都有些得意忘形。
昨夜城门校尉将消息传到中书省,李义府和王德俭手下的守值吏员,倒还忠心,前往二人府邸报信。
只可惜,二人都不在府。
李义府在外面包了外房,歇在外室家中。王德俭则与好友去了芙蓉园,游船曲江,彻夜未归。
直到黎明时分,还是武皇后派人询问许敬宗,许敬宗才得到消息。
许敬宗又慌忙将消息告诉其他人,眼下朝会在即,他们也只能抓紧时间,商议一下对策了。
越是匆忙,头脑越乱,一时之间,哪里想得到好对策?
李义府自知犯错,为将功赎罪,十分积极的出主意。
“待会他们定会提议撤回征西大军,转而出兵辽东,这事挡不住,咱们只能设法保住英国公,不让他带兵就是。”
无论世家派官员,还是拥武派官员,都觉得辽东情况比西域更加重要。
许敬宗沉声道:“不能主动让步,就算这一步守不住,也要跟他们掰扯掰扯,消耗他们的精力。”
李义府一拍额头,道:“许公说的是,是我糊涂了。”
袁公瑜道:“最后总是要商议出兵辽东,咱们提议谁代替李公?”
李义府道:“郑仁泰如何?”
许敬宗摇头道:“他能力不足,陛下对他也不信任。”
李义府又道:“契苾何力、任雅相、阿史那步真呢?”
许敬宗还未回答,丹凤门上的鼓声响起,崔义玄面色一白,道:“没时间了。”
远处韩瑷高声道:“崔大夫,朝会时辰已到,为何还不押班?”
崔义玄无奈,只好走到门洞口,高声喊道:“时辰到,百官朝参。”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蝶儿见她神情忧虑,问道:“娘子,怎么了?”
徐槿回到殿中,屏退其他下人,幽幽一叹,道:“昨夜陛下找我出主意,我未多想便说了,现在颇为后悔。”
蝶儿道:“那主意没出好吗?”
徐槿坐在榻上,单手托腮,道:“倒也不是,只怕大家以后经常将朝事说与我听。”
蝶儿嘻嘻笑道:“这不是好事吗?”
徐槿斜了她一眼:“你不懂。”
伴君如伴虎,徐槿第一次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是在跟她姊姊徐惠的一次谈话中。
世人都以为徐惠极受太宗皇帝宠爱,就连徐槿以前也是这般想,后来她才知道自己错了。
太宗皇帝以前确实宠爱她姊姊徐惠,常将朝事说与她听。
徐惠也尽心竭力,绞尽脑汁为太宗分忧,提出很多谏言。
她的谏言太宗皇帝大部分都听了,此事传扬天下,成为一段佳话,还被写入国史。
然而真实情况是,自徐惠经常进谏后,太宗皇帝对她不再宠爱,反而多了一丝提防。
话虽如此,徐惠继续进谏时,太宗皇帝还是会听。
后来徐惠才明白,太宗皇帝以前将她看作女人,后来却将她看作臣子。
他想要维系的是两人之间的这段佳话,让其名留青史,享誉千秋。那点男女之情,则变得轻如鸿毛了。
外人都很羡慕徐惠,以为她既得到了太宗皇帝的宠爱,也得到了他的尊重。
然而世间之事,哪有两全。
徐槿与姊姊一番交谈后,才明白姊姊已经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快乐,这也是她没有子嗣的原因。
明明是太宗皇帝主动向姊姊询问朝事,姊姊竭尽全力为他分忧,他却疏远了姊姊。
徐槿当时便觉得皇帝很可怕。
可她姊姊依然死心塌地的爱慕着太宗皇帝,最后甚至殉情而死。
徐槿从姊姊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了君王的喜怒无常。
所以当她受到冷落时,并未自怨自艾,如今受到宠爱,反而忧虑害怕。
这些话不足为外人道,她只好收拾情绪,开始穿朝服。
今日不仅外朝要开朔望朝,后宫中也要开例会,由武皇后在立政殿主持。
徐槿一边穿衣,一边问道:“宫外可来了父亲与母亲消息?”
蝶儿说道:“昨晚就来了,娘子与大家说话,奴婢就没有打扰。太翁他们都已进城了。”
徐槿暗忖道:“父亲如此心急,只怕也是为参加今日的朔望朝。”不由又为父亲担心起来。
徐槿的父亲名叫徐孝德,今年五十多岁,出身东海徐氏,本是南陈勋旧,后来中落,落魄为江南寒族。
他昨天一路紧赶,终于在关城门前入了城,先去吏部领了官袍、鱼符,方才安心回到老宅。
他晚上只略略休息了两个多时辰,寅时中牌就起了床。
天还没亮,便来到丹凤门外,穿着绯色官袍,佩戴金带,悬着银鱼符,满面红光,意气风发。
他自幼父亲早死,由寡母养大,从小立下宏愿,要光耀门庭。
如今身为正四品吏部侍郎,品高权重,且马上就是年终考核,正是大展手脚,建功立业的时候!
不一会,丹凤门外的朝臣越来越多。
徐孝德曾做过京官,跟着太宗皇帝攻打国高丽,又从不与世家来往,在朝中属于老清流派。
这个派系属于中立派中的一支,原本都是马周的门生或好友。
他们多是寒门子弟,人数少,年纪很大,官阶却不高,与薛元超为首的少壮清流派,并不往来。
几名老清流派官员,笑呵呵的围着徐孝德,恭贺他晋升,还有人打趣他,说他生了两个好女儿。
这话徐孝德不爱听,转移话题道:“听说新罗派使节来了,辽东情况很紧急吗?”
凡是跟着太宗皇帝攻打过高句丽的官员,都和太宗皇帝一样,对高句丽有一种异常的执着。
一名白面微须、仪表不凡的四十多岁官员笑道:“你消息倒快,来的是金仁问,连夜吊上城墙的。”
此人是秘书少监、兼崇文馆直学士上官仪。
徐孝德道:“如此火急,莫非高句丽又发兵攻打新罗?”
上官仪道:“正是如此。”
徐孝德皱眉道:“朝廷正在对突厥用兵,只恐难以兼顾,这可怎么是好?”
上官仪淡淡道:“让世家派和许尚书他们操心去吧,咱们想再多也没用。”
众人都叹了口气,他们这群人平日虽也能议议国事,在朝堂上,却并无多少发言权。
有人道:“待会两派又要争斗,咱们该怎么办?”
另一人冷冷道:“什么怎么办?默不作声便是。”
先那人道:“有徐侍郎带头,咱们也许能说两句话呢?”
众人都看向了徐孝德。
徐孝德想起女儿派人给他送的信,让他来京后千万小心,莫要涉入朝堂争斗,便没有吭声。
他转头朝一个黑脸老者道:“刘葫芦,你怎么看?”
那黑脸老者名叫刘仁轨,在门下省担任给事郎,因其骨骼宽大,身材魁梧,倒不像文官,更像武将。
因他平日寡言少语,像个闷葫芦,朋友便都叫他刘葫芦。
刘仁轨沉默了一会,道:“不足为虑。”
徐孝德愣道:“什么不足为虑?”
众人也都纷纷追问,刘仁轨的嘴巴却像被缝住了,再不肯多说一句话。
又过了一会,官员陆续到齐。
徐孝德悄悄观察,发现韩瑷、来济等世家官员都显得很镇静,相互之间只偶尔说上一两句话。
反倒是许敬宗等拥武派官员,个个面露愁容,相互间窃窃私语,显得非常焦急。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上次朔望朝结束后,朝堂风向开始转变,许敬宗等人都有些得意忘形。
昨夜城门校尉将消息传到中书省,李义府和王德俭手下的守值吏员,倒还忠心,前往二人府邸报信。
只可惜,二人都不在府。
李义府在外面包了外房,歇在外室家中。王德俭则与好友去了芙蓉园,游船曲江,彻夜未归。
直到黎明时分,还是武皇后派人询问许敬宗,许敬宗才得到消息。
许敬宗又慌忙将消息告诉其他人,眼下朝会在即,他们也只能抓紧时间,商议一下对策了。
越是匆忙,头脑越乱,一时之间,哪里想得到好对策?
李义府自知犯错,为将功赎罪,十分积极的出主意。
“待会他们定会提议撤回征西大军,转而出兵辽东,这事挡不住,咱们只能设法保住英国公,不让他带兵就是。”
无论世家派官员,还是拥武派官员,都觉得辽东情况比西域更加重要。
许敬宗沉声道:“不能主动让步,就算这一步守不住,也要跟他们掰扯掰扯,消耗他们的精力。”
李义府一拍额头,道:“许公说的是,是我糊涂了。”
袁公瑜道:“最后总是要商议出兵辽东,咱们提议谁代替李公?”
李义府道:“郑仁泰如何?”
许敬宗摇头道:“他能力不足,陛下对他也不信任。”
李义府又道:“契苾何力、任雅相、阿史那步真呢?”
许敬宗还未回答,丹凤门上的鼓声响起,崔义玄面色一白,道:“没时间了。”
远处韩瑷高声道:“崔大夫,朝会时辰已到,为何还不押班?”
崔义玄无奈,只好走到门洞口,高声喊道:“时辰到,百官朝参。”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