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礼部官员见皇帝、太子出来,开始引导百官分班站定,向皇帝和太子跪拜行礼。
这是崇祯有意要为太子树立威望。
大臣和勋戚们倒是无所谓,毕竟和太子的君臣名分早就定下了,下跪磕头是天经地义的。
那这一出是针对谁就不言自明了。
朱慈炤同样无所谓,反正你们一家人很快就要整整齐齐去见我皇伯父了。
把大明江山治理的这么好,皇伯父见到你们一定会很欣慰的。
到了九泉之下,也千万别跟皇伯父说皇后、公主都是你崇祯大帝砍死的。
一切怪给李自成好了:皇后是李自成杀的,妃嫔是李自成杀的,公主是李自成杀的,崇祯大帝也是李自成杀的。
至于李自成为什么要杀大明皇室,是因为他造反了。
他为什么造反呢,因为没有活路了。
没有活路就要造反吗?为什么不乖乖躺在家里的破草席上,自己把自己饿死呢。
那样不就给大明朝堂减少麻烦了嘛,那样大明皇帝不就不用被你李自成杀掉了嘛。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真是刁民中的刁民,就活该被刨了祖坟、挫骨扬灰。
朱慈炤也想开了,你们要怪李自成就怪吧,若是他一个人还背不住这口大锅,可以再把张献忠、罗汝才拉来一起扛。
但我还是得跟李自成停停谈谈、边打边谈、亦打亦谈、以打促谈。
不借助李自成的力量,想扛住大清入关后的第一波进攻,那除非光武大帝附体,召唤来个天外陨石雨。
反而倒是定王有些想不开,明明自己哪里都不比太子差,都是同样的父母,为何偏偏要给他下跪磕头。
崇祯时刻关注着定王、汉王,自然看出了定王的不情愿。
这就让崇祯很忧虑了:汉王没有母妃,又出了宫居住,他对皇宫那微弱的影响力会极快地消散掉。再者他那一百侍卫,远远不够发动一场宫廷政变的最低标准。
遍观史书,要发动宫廷政变,最低最低也得有三百人才行。
所以自己才纵容汉王胡闹,允许他出宫。因为这样一来,汉王对皇位就彻底没有威胁了。
但是定王就不一样了,他时不时显露出对太子的不服。而且定王住在皇宫里,时间长了,很容易出问题。
崇祯现在是对谁都要猜忌猜忌。
不过这只是个小插曲,朝会还得继续进行。
崇祯率先提出将陕西三边总督侯恂以救援开封不力之罪,免官下狱。对坚守开封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等人一一升赏。
此事无人反对,百官都默认了。
但等轮到百官奏事的时候,言官们开始集体反对选九嫔充实后宫的谕旨。
崇祯知道朝野会有反对之声,但万万没料到反对的人这么多。
言官们并不是单纯地反对选嫔本身,而更像是对压抑已久的情绪进行肆意宣泄。
大家说什么,皇帝都不肯听,还猜忌来猜忌去。现在好了,大家终于得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由头,可以合力反驳皇帝了。
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不说危及存亡了吧,也是多面作战、艰难无比。
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这已经不是吃不吃饱的问题了,而是饿死饿不死的问题。
没办法了,换谁谁也得造反啊,总不能躺在家里凉炕上,自己把自己饿死吧。哪个人能做到这么高尚。
皇帝光有名份的女人就十几个,没名份不知道还有多少。国事都到这个份上了,还不知足,还要选。
最让大臣们生气的是,皇帝还非要找那蹩脚的理由,说什么宫中礼节殷繁,如郊庙寝殿、袍膳等事,均不可缺人料理,所以需选九嫔。
这不是骗傻子吗,宫里有二十四监局,管上万内侍。女官还有六局一司,管着上千号宫女。
大明立国二百多年,规矩制度早已十分完善。让太监、女官按制度、成例管理内廷、后宫不就得了。
几乎一切都有旧例,真没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了。就算非要请示,后宫有一皇后、一贵妃、八妃,还不够应付请示的?就非差这几个嫔?没这几个嫔偌大皇城就过不了日子了?
崇祯也没料到场面会变成这样,一两个言官站出来反对,自己还没来得及反驳,后面立即跟着站出来一大片言官,个个都是义正辞严、正气凛然的模样。
然后带动着其他官员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反正法不责众,皇帝总不能把大家都杀了吧。
最开始大臣们还讲道理反驳皇帝,后来有人带头,便一片一片地跪在地上,叩首请愿。
有些不肯跪的,被大部分臣僚虎视眈眈地瞪着,扛不住压力,只得屈服,也跪了下来。
到了最后,定王心中本已老大不爽,便也跟着跪了下来。
皇极殿前,偌大广场,除了朱慈炤和田弘遇,都跪下了。
朱慈炤抬头看看玉阶上的崇祯和太子,又转头看看田弘遇,心里好险没乐出声来。但面上却丝毫不显,依旧恭恭敬敬地低着头站好,不言不语。
田弘遇虽然满心惦记自己和爱子的伯爵,但眼见大势已去,终于还是暗中叹息一声,也跪了下去。
整个广场,只有朱慈炤一人,服斩衰、执桐杖,真正的鹤立于鸡群。
真是大孝子中的大孝子。
崇祯一看此情此景,就知道没办法挽回了。
也全怪自己飘了,因为李自成被黄河洪水堵住了东进之路,张献忠又被打得溃不成军。所以自己认为天佑大明,非要急着召集一次大朝会,想振奋振奋朝野士气。
结果意外地促使朝臣形成了合力。要是不开这个朝会,其实选嫔谕旨也就强行通过了。
真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崇祯转头看看太子,只见太子也在怔怔地出神。
其实太子也反对选嫔。
太子心里一想,我身边宫女全被换成了六十老妪,结果父皇却转眼就要选一批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侍寝,这不是纯粹的欺负老实人嘛。
当然了,太子只敢心里想,嘴上肯定不敢说。
良久之后,崇祯长叹一口气:“罢了,是朕草率了。九嫔之议,暂时搁置吧,待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逆贼授首,再选九嫔不迟。”
百官闻言,齐呼圣明。
昨天下到礼部的选嫔谕旨,不到十二个时辰,便胎死腹中。
等百官站起身来,崇祯看向阁臣、尚书们:“陈新甲的案子三法司早已审问明白,现在就结了吧。
正好今日午时未到,还来得及行刑,着将陈新甲押趁西市,斩立决。”
周延儒等人还想劝阻,却被崇祯凌厉的眼神震慑得低下头去,不敢发出一言。
虽说百官反对选嫔占理,但今天的举动形同逼宫,不杀个重臣警示警示怎么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是崇祯有意要为太子树立威望。
大臣和勋戚们倒是无所谓,毕竟和太子的君臣名分早就定下了,下跪磕头是天经地义的。
那这一出是针对谁就不言自明了。
朱慈炤同样无所谓,反正你们一家人很快就要整整齐齐去见我皇伯父了。
把大明江山治理的这么好,皇伯父见到你们一定会很欣慰的。
到了九泉之下,也千万别跟皇伯父说皇后、公主都是你崇祯大帝砍死的。
一切怪给李自成好了:皇后是李自成杀的,妃嫔是李自成杀的,公主是李自成杀的,崇祯大帝也是李自成杀的。
至于李自成为什么要杀大明皇室,是因为他造反了。
他为什么造反呢,因为没有活路了。
没有活路就要造反吗?为什么不乖乖躺在家里的破草席上,自己把自己饿死呢。
那样不就给大明朝堂减少麻烦了嘛,那样大明皇帝不就不用被你李自成杀掉了嘛。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真是刁民中的刁民,就活该被刨了祖坟、挫骨扬灰。
朱慈炤也想开了,你们要怪李自成就怪吧,若是他一个人还背不住这口大锅,可以再把张献忠、罗汝才拉来一起扛。
但我还是得跟李自成停停谈谈、边打边谈、亦打亦谈、以打促谈。
不借助李自成的力量,想扛住大清入关后的第一波进攻,那除非光武大帝附体,召唤来个天外陨石雨。
反而倒是定王有些想不开,明明自己哪里都不比太子差,都是同样的父母,为何偏偏要给他下跪磕头。
崇祯时刻关注着定王、汉王,自然看出了定王的不情愿。
这就让崇祯很忧虑了:汉王没有母妃,又出了宫居住,他对皇宫那微弱的影响力会极快地消散掉。再者他那一百侍卫,远远不够发动一场宫廷政变的最低标准。
遍观史书,要发动宫廷政变,最低最低也得有三百人才行。
所以自己才纵容汉王胡闹,允许他出宫。因为这样一来,汉王对皇位就彻底没有威胁了。
但是定王就不一样了,他时不时显露出对太子的不服。而且定王住在皇宫里,时间长了,很容易出问题。
崇祯现在是对谁都要猜忌猜忌。
不过这只是个小插曲,朝会还得继续进行。
崇祯率先提出将陕西三边总督侯恂以救援开封不力之罪,免官下狱。对坚守开封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等人一一升赏。
此事无人反对,百官都默认了。
但等轮到百官奏事的时候,言官们开始集体反对选九嫔充实后宫的谕旨。
崇祯知道朝野会有反对之声,但万万没料到反对的人这么多。
言官们并不是单纯地反对选嫔本身,而更像是对压抑已久的情绪进行肆意宣泄。
大家说什么,皇帝都不肯听,还猜忌来猜忌去。现在好了,大家终于得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由头,可以合力反驳皇帝了。
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不说危及存亡了吧,也是多面作战、艰难无比。
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这已经不是吃不吃饱的问题了,而是饿死饿不死的问题。
没办法了,换谁谁也得造反啊,总不能躺在家里凉炕上,自己把自己饿死吧。哪个人能做到这么高尚。
皇帝光有名份的女人就十几个,没名份不知道还有多少。国事都到这个份上了,还不知足,还要选。
最让大臣们生气的是,皇帝还非要找那蹩脚的理由,说什么宫中礼节殷繁,如郊庙寝殿、袍膳等事,均不可缺人料理,所以需选九嫔。
这不是骗傻子吗,宫里有二十四监局,管上万内侍。女官还有六局一司,管着上千号宫女。
大明立国二百多年,规矩制度早已十分完善。让太监、女官按制度、成例管理内廷、后宫不就得了。
几乎一切都有旧例,真没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了。就算非要请示,后宫有一皇后、一贵妃、八妃,还不够应付请示的?就非差这几个嫔?没这几个嫔偌大皇城就过不了日子了?
崇祯也没料到场面会变成这样,一两个言官站出来反对,自己还没来得及反驳,后面立即跟着站出来一大片言官,个个都是义正辞严、正气凛然的模样。
然后带动着其他官员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反正法不责众,皇帝总不能把大家都杀了吧。
最开始大臣们还讲道理反驳皇帝,后来有人带头,便一片一片地跪在地上,叩首请愿。
有些不肯跪的,被大部分臣僚虎视眈眈地瞪着,扛不住压力,只得屈服,也跪了下来。
到了最后,定王心中本已老大不爽,便也跟着跪了下来。
皇极殿前,偌大广场,除了朱慈炤和田弘遇,都跪下了。
朱慈炤抬头看看玉阶上的崇祯和太子,又转头看看田弘遇,心里好险没乐出声来。但面上却丝毫不显,依旧恭恭敬敬地低着头站好,不言不语。
田弘遇虽然满心惦记自己和爱子的伯爵,但眼见大势已去,终于还是暗中叹息一声,也跪了下去。
整个广场,只有朱慈炤一人,服斩衰、执桐杖,真正的鹤立于鸡群。
真是大孝子中的大孝子。
崇祯一看此情此景,就知道没办法挽回了。
也全怪自己飘了,因为李自成被黄河洪水堵住了东进之路,张献忠又被打得溃不成军。所以自己认为天佑大明,非要急着召集一次大朝会,想振奋振奋朝野士气。
结果意外地促使朝臣形成了合力。要是不开这个朝会,其实选嫔谕旨也就强行通过了。
真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崇祯转头看看太子,只见太子也在怔怔地出神。
其实太子也反对选嫔。
太子心里一想,我身边宫女全被换成了六十老妪,结果父皇却转眼就要选一批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侍寝,这不是纯粹的欺负老实人嘛。
当然了,太子只敢心里想,嘴上肯定不敢说。
良久之后,崇祯长叹一口气:“罢了,是朕草率了。九嫔之议,暂时搁置吧,待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逆贼授首,再选九嫔不迟。”
百官闻言,齐呼圣明。
昨天下到礼部的选嫔谕旨,不到十二个时辰,便胎死腹中。
等百官站起身来,崇祯看向阁臣、尚书们:“陈新甲的案子三法司早已审问明白,现在就结了吧。
正好今日午时未到,还来得及行刑,着将陈新甲押趁西市,斩立决。”
周延儒等人还想劝阻,却被崇祯凌厉的眼神震慑得低下头去,不敢发出一言。
虽说百官反对选嫔占理,但今天的举动形同逼宫,不杀个重臣警示警示怎么行。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