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跟大家谈一谈《禅观与净土》的《观照篇》。这个主题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除了我们对净土功德的忆佛念佛之外,我们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
为什么除了皈依净土的功德之外,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呢?我们先简单地做一个说明。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给它两个重点:第一个它是“他力门”;第二个它是“果地教”。他力门,指的是我们平常的念佛,它能够使令我们消除灾障,增长福慧,这是约平时来说;果地教,指的是约临终,我们能够启动弥陀的本愿,而带业往生到净土去。也就是说净土宗不管是我们平常的消除灾障,还是我们临终的往生,其实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所以念佛的人,只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成功地转化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其实只做了这件事情而已。
那么转他成自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必须要感应道交了,就是我们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那一念的心跟弥陀的功德,它必须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个是最重要的标准。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修行人共同的目标。不管你今天是念一千声佛号,念一万声佛号,重点在于感应。感应道交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要顺从本愿。我们在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整体的身心世界跟弥陀的功德是相随顺的。
其实顺从本愿,把它展开来应该包括两个重点,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顺从”;第二个,“思想的顺从”。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让你的业力,让你的思想完全统一。净土宗的念佛人最怕的问题,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很多的方向,没有统一。你一部分是要往生净土,一部分是贪恋娑婆。也就是说,你平常没有把你生命的所有力量做一个成功地整合,这个最糟糕!
我们跟弥陀的功德有很大的距离。不管是从业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佛是一个高高的,无上的法界,我们是一个凡夫法界,当然有所不同。但是起码你必须把自己的磁场跟佛陀的磁场调整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上。就是说,没有人要求我们跟佛陀完全一样,但起码我们两个必须要走在同一条道上,走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身心世界的业力跟思想,跟佛陀的弥陀功德是同一个方向,这很关键!也就是说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无量的业力,不管你很多的妄想,它的方向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我们的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往西方倾倒,这个时候它才可能倒下去的时候趋向西方。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修智慧的观照,其实我们的业力跟思想是很难顺从本愿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是经历过无量无边的轮回才有今生。而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很多的生死业力,也留下很多的颠倒妄想。而这个业力跟妄想,我们今生会在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其实它是随顺于生死轮回的。所以这两个东西如果不调整,就即将变成临终的障碍。
因此净土宗,我们在临终之前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第二个,你必须好好地规划你的未来。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过去,我们过去留下的业力跟思想,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不管它是好的坏的,你一定要概括承受。就好像今天的你,要继承你的昨天。你昨天的很多行为,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你昨天很多的思想,也一定影响到你现在的思考。所以在无量流转当中,我们在考虑规划未来,忆佛念佛之前,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你的过去,你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被过去牢牢地控制住了。所以一个人不能走出过去,你就没有资格谈规划未来。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怎么面对我们的过去。至于怎么规划未来,那是我们第三个主题——《念佛篇》,跟第四个主题——净土的《往生篇》,我们那个时候才来谈未来的事。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来处理我们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使令它临终的时候不障碍我们。先好好地面对过去,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谈谈规划未来。这个就是我们《观照篇》的主要宗旨。
我们看讲义。
观照篇,入文分三:
一、安乐道;二、解脱道;三、菩提道。
我们这次有三种观照:
第一个,安乐道的观照:就是透过业果的观照,先调整我们的业力,使令我们生命能够趋向安乐。我们很难在极度痛苦、极度受伤害的时候往生,很难!所以假设你的生命的道是走在痛苦道,尤其临终的时候,你是所有的罪业起现行,你很难往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祈求“愿我临终无障碍”。你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条件,安乐道要现前。所以我们必须处理我们很多重大的罪业,这是你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解脱道。我们临命终必须从贪恋娑婆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虽然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你不能使令它活动,它必须在调伏状态。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第二道观照,我们临终的时候解脱道要现前。你临终的时候安乐道解脱道现前,大概往生就没问题了。
但是为了让往生的品位更殊胜,我们再谈第三个——菩提道。就是成佛的心要现前,这是最好的。我们不是为了自身的解脱,我们为了一切法界众生的成就,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而往生,这个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往生的心,能够跟成佛的心成功地结合,这个是一个最好的心态。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临命终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生命的三种道现前: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现前。这个时候提起佛号“万修万人去”。当然这三个,都必须要做智慧的调伏跟引导。
乙一、安乐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我们今天先跟大家谈一谈安乐道。如何让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一种相对安稳快乐的状态。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先看总标。
我们请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总标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心中的思想;缘:善恶业力;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我们讲安乐道之前,先了解三个观念:
第一个,生命是怎么来的。佛法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有相状的,一个是没有相状的。有相状的叫做缘起,没有相状的叫做空性。空性这一块我们就不谈了,我们先谈谈有相状的。
首先,这个相状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给我们的,是由很多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因缘组合而现出来的,这第一个,就是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条件的。谁能够掌握因缘,谁就能够掌握临命终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看第二块。“因”,就是我们心中的善恶的思想;“缘”,就是我们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恶的业力。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业力现前,第二个思想现前,这个很正常。因为临命终它一定会把我们今生所有的因缘做一个总结:“腊月三十算总帐。”因跟缘,它管的状态不一样:福德是管的安乐,智慧管的是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今生当中,你的业力是决定你的快不快乐,临终的时候你是在很安稳的状态,身体没有病痛,是很安稳地在床上躺着,还是在一种很吵杂的状态,身体插满了管子的状态,这个就跟你的善恶业有关系了。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非常大的刺激伤害下往生,还是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个由业力决定。
第二个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很正念解脱的情况下往生,还是在一种对娑婆世界贪恋不舍的情况之下往生,就影响到你的解脱了。
所以业力管的是快不快乐,思想管的是你解不解脱。从净土宗的角度,从临终的角度,这两个都必须要。
一个净土宗的人,你平常有痛苦不障碍你往生,你平常打妄想也不一定障碍你往生,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不可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善业起现行;你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要正念起现行。这两个因缘都必须要成就,你提起佛号才能够顺从本愿,才能够把你的佛号统一方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说,你怎么样能够透过你平常的修行,重新调整你过去的业力,重新调整你过去的思想,让你临终的时候是善业起现行,让你临终的时候是正念起现行,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一切法因缘生,你把条件具足了, 它结果就出现了。当然你什么都不做,你什么都不想做,对不起!那就由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来决定。
合理地推论,一个人不调整业力;不调整思想,很难临终是安稳解脱的状态往生,就算你提起佛号也很难往生。因为你念佛的力量是今生才开始栽培,而你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熏习所成就,它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你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抗拒你无始劫留下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不调整你的过去,你就会被过去的业力思想破坏,这就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原因。因为你忽略了你的过去,它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虽然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的正行是忆佛念佛,但是忆佛念佛这种强烈的皈依心,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下:一个身心安稳;第二个正念分明不起颠倒,这个忆佛念佛才有意义。所以调整我们的过去,勇敢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调整我们过去的业力跟思想就变得很重要!
我们看第二段。过去到底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了什么样的力量必须要去调整?现在我们来好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因为你不了解过去,你就很难去调整它。你不了解它,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们的过去有三个重点留下来了。我们先看我们过去的第一个,“第八识异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业力;第二个,“第七意识的思量”,我们心中的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我法二执;第三个,就是“第六意识”,对不起!这个“第”请改成“前”六识,这个前六识的感受跟思想。这个就是我们过去生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留下了三个力量。
首先我们先谈谈异熟。其实“异熟”它讲的就是一个因果业力跟果报。这个异熟识,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第八识这个仓库,它负责储存我们的业力,就是我们每一期生命的造业都是生灭无常的,你看你去布施,一下子就过去了,十分钟做完了;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五十分钟拜完了。业力是无常的,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这个行为消失以后,有一种功能被纪录下来了,被谁纪录呢?被第八识记录了,你每一个动作,剎那剎那的形成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是非常精准地把我们过去生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当然有些已经得果报了,那就消失了,但是有很多还没有得果报的,这个就是要注意了。第一个就是它储存业力。
第二个,当这个业力储存到一定能量的时候,它会变现果报。净土宗的人面对第八识,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你要让第八识从业力要变成果报这个情况,你要阻止它发生,所以你不能把自己的业力变成非常地炽盛。比方说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还没有开始助念,这个人就走了,他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他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把业力弄得很炽盛。所以一个生死业很重的人,他基本上连临终的时候要准备提起佛号的时间都来不及,就得果报了,这个是不好的。因为他业造得太强烈了,他连临终助念的时间都没有机会了,所以你必须要检讨你的第八识不能让它有强大的业力。这个待会我们会说明,如何把业力降低,降低第八识的势力,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当第八识得果报的时候,那你就去投胎了,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所以这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去处理我们的异熟识。
第二个,处理我们的思想,就是第六意识。其实凡夫的思想是受感受的牵动。这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会去取外境,眼睛取这个色尘,耳根去取声尘……这个外境就是由业力变现的,它把这个外境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取来以后,交给第六意识去想象分别,就创造一个思想出来。所以这个思想,临终的时候不能起颠倒。
一个业力,一个思想,其实业力它是一个个体,思想也是一个个体,在唯识学讲,一个人为什么会启动我们的生死轮回?单有业力不可能,单有思想也不可能。一个人只有生死业力,没有打妄想,他不可能去投胎的;一个人只有打妄想,他没有生死业力,他也不可能投胎。当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这个是生命中最可怕的事情出现,就是你启动了生死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业力跟思想能够结合呢?它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第七意识,这个自我概念。比方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人,他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他有一个行为的业力在那边活动,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如果你执着这个人是我的儿子,你执着开始取这个相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了,因为你产生执着了。所以他好的行为会让你快乐,他不好的行为会让你痛苦,因为你把业力跟思想之间产生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执取。
业力它为什么会进入到你的心中?因为你执着它。圣人为什么他在承受快乐痛苦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他不取于相。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把你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这个第七意识,我们也要谈一谈。
我们过去生留下了三个问题要处理,如果你临终无障碍的话,第一个你必须要透过拜忏、发愿、忏悔、皈依来处理你的业力。你必须让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一点。
诸位!我要警告所有净土宗的人,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有些业是可以带,有些业不能带。如果你把业搞得很炽盛,它的活动力很强,对不起!你带不走它,它把你带走。临终的时候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要忏悔!我们必须按《楞严经》说的让业力沉淀下来。如果你把业力搅动得很炽盛,你根本没办法带业往生,所以首先你要注意第八识的问题。
第二个,思想问题。如果你根本贪恋娑婆,你根本不想走,阿弥陀佛是不可能把你强迫带走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你没有顺从本愿。所以第二个,思想的调伏,第六意识思想的调伏爱取,我们要做第二件事——调伏思想。
第三个,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我们要做三件事情。
我们这一堂课有三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业力的问题、思想的问题跟执着的问题,这三个都必须要谈。
举一个例子,在《前世今生》这本书里面讲到轮回的问题。它里面讲一个小故事,叫凯萨琳居士,这个凯萨琳是一个外国人。她做小女孩的时候,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她特别怕水。她的身体跟水一接触就非常恐惧,严重一点就昏倒。这个很严重,因为水是我们的必需品,你必须要去喝水,要去洗涤身体,都得靠水,所以她没办法突破。这当然跟她的业力有关,跟思想有关,当然业力跟思想的结合跟执着有关系。
后来她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帮她催眠。催眠有它的方法,就进入到她内心的世界去找原因。结果发觉有两个原因构成她这个结果,事出必有因。第一个,她曾经有一生,跳到海里去救一个人,结果在海里溺毙了,所以她的死亡跟水有关系;第二个,她曾经得一种类似痲疯病的病,那时候这种病是没有药可以治的。这一个村庄的传染病的病毒是由井里面的水引生的。那个村庄的人怕传染,就把这些得病的人都关到山洞里面去,把山洞给封死了,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个凯萨琳前生死的时候非常痛苦,而她的痛苦来自于水,所以她对这个水起了很大的诅咒跟瞋恚,在第八识当中她有两个很严重的业力跟思想都跟水有关系,所以她今生起现行的时候,触动了这个业种子,她就变得很怕水。她后来被催眠,知道了,喔!原来这个都是一个假相,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
我们讲“知妄则离,离妄则觉”。所有的东西它要欺骗你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必须当真。它出现一个影像,你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思想,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就跟着它走了。当你知道这个影像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开始拒绝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所有的感觉、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业力,都是后来有的。那么后来有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变成反客为主,不断地牵动你呢?因为你当真了!你认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人透过催眠以后,她看到她的过去,其实是她过去留下了一个影像,她知道根本不是真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突破了。
佛陀的出世,其实就是做这件事情:让你看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就是智慧的观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的业力,因为它已经造了。所以佛法处理问题,就是靠智慧,就是透过事修的忏悔,透过理观的观察,告诉你自己:它不是真的,你必须跟它切割!你必须拒绝它!不随妄转。所以说业力跟思想的结合,是透过执着来做一个桥梁。你把执着给破了,业力也不能成事,妄想也不能成事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处理这个执着的问题。
我们在讲安乐道之前,先讲第一个,业力这一块。
丙二、别明,分三:
一、业果形成;二、业果相续;三、业果转变。
丁一、业果形成
我们看丙二的别明。
业力这一块,就是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业力。我们分成三块来认识。
第一个,它是怎么形成的,业果的形成。
第二个,它是怎么相续的,业果的相续。
第三个,你如何去转变,业果的转变。
我们先看看这个业果是怎么回事。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就会在生命当中产生一种力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痛苦?这个力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
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
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
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我们来看看业力的形成。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业要形成,这个业的内容有十种业:身业——杀盗婬;口业有四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意业——有贪瞋痴,构成我们身口意的十种业力。
这十种业力产生有五个条件:就是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当然这个地方偏重在罪业这一块。这五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成立了。这五种有一个不具足,或者两个不具足,或者是多个不具足,只要一个以上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不能成立。
哪五个呢?
我们先看第一个,事。业的成立必须有所缘境,就是你杀生必须有一个对象。比方说你坐在那个地方打妄想,你很想去布施,你很想参加法会,结果你没有去,这个业不成立;你很想去骂一个人,结果你也没有去做,也不能成立。因为你没有所缘境,所以业力的成就,不管善业恶善,它必须要有一个对象,一个人、事、地、物等对象,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意乐。你必须要有一种想法,也就是要有一个造罪的动机。就是说,你是一个主动性地希望去做,而不是被强迫的或者无意间造作的,它必须有一种主动的思想出来,这第二个。
第三个,从罪业的角度,它必须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或者是三个一起活动,或者是个别的,一个两个单独地活动,总之它必须有烦恼的活动。
第四个,它必须有身口的行为——加行。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就是有一些实际的行动。
第五个,你必须把它做圆满,或者是过一段时间圆满。比方说杀人命断,乃至于布施,对方要接受,这才算。
所以一个业的成就,在唯识学提出了五个条件。但是我们要抓住主题,最重要的一个,“意乐”这个最关键了。意乐它决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这个业造得是不是很强烈;第二个,这个业它是不是会产生相续的力量,这个最可怕!它是不是会不断地增长广大。
佛陀曾经把这个意乐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佛陀讲一个譬喻,用马车做譬喻。他说造业当然有一些思想跟行为,你的思想,你是怎么想?就是你做这件事情,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是那一匹马。你布施是怎么想的?你是可怜他去布施,或者你只是炫耀自己的了不起去布施,这又是一个业。所以这个就决定了你这个业的强弱,这第一个。
第二个,业的方向。你其他的行为,就是那辆车子。所以决定这辆马车方向还有速度的,当然是那一匹马。
几年前我有一个学生,他可能领了一笔奖金,他就护持了中部的一个道场。据他的描述,他护持这个道场的心是护持三宝的心,因为那个时候那个道场要盖大殿,他供养钱出去了。但是后来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这个大殿被破坏了。破坏了以后他非常懊悔,他说早知道他就不应该去布施了,这布施白费了,他非常后悔,他说他的功德因为地震破坏了,他就来找我。
我说你的布施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但是不是地震破坏的,是你后悔。因为你这个业,你布施的时候,你是一个护持三宝的心,你业为什么能够相续到现在,就是那个心。你现在把那个相续的心给破坏了,后悔的可怕是你破坏那个善的意乐。
诸位!一辆马车当这个马消失的时候,这辆车子就没有意义了,它这个业就不能得果报了。这个业,一个静态的业是不能得果报的,所有的善业恶业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它必须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业才可能得果报。虽然你今天的布施,当时是一个好的意乐,但是你后悔以后,你把当时那个好的心给破坏了,因为你后悔,就把那个心态破坏了,断相续心了,结果你的业变成一个静止的状态,虽然是善业,但是它很难得果报了,除非你以后继续布施,再去同类的业去激发它,否则这个业它很难得果报。
诸位!忏悔不是忏悔那个业力,是忏悔那个心态,关键在这里!因为它的成立是由意乐来带动的。所以如果你今天希望那个业力要变成增长,你必须加强那个意乐。你做完以后,要不断地赞美自己的行为,要赞叹那个意乐,让意乐强大。也就是说,你希望这辆马车跑得很快,你必须要让这匹马加速,而不是车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形成业的时候要注意“心为业主”,就是那个意乐。你有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业力了。你没有掌握这个业力成就的重点是那匹马,那你说这个业力是无始劫造的,你无量劫的生命留下的业力,你短短几十年怎么处理?你如果不抓住重点,那么你过去造的业,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受,短短几十年的修行,去改变无量劫留下的业力,只有一种可能——抓住重点!因为每一个业都有一匹马,你就有办法处理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车子,那不是重点。你把那匹领头的马掌握住了,这辆车子就听你招呼了。所以我们在忏悔业障之前,先抓住业是怎么成立的,是意乐带动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上班的时候,你从家里开车到公司去,下班的时候再从公司回到家里,你一天下来看你这个轮子,压死多少蚂蚁?有没有?这个是杀业吧?这个是什么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对了,无记业。因为你没有意乐,你当时并没有要去杀害众生的想法,你当时是怎么想?你是想要去上班,所以这个业有没有?有,但是它不能产生一种轮回的力量,它顶多也是当别的业得果报的时候,它做一个配套,就是影响你的别报,但是它不能独立地让你去轮回,不可能!无记业它不能主动地得果报,因为它不能影响总报,它只影响你别报。
就是当别的业要启动的时候,它顺带其他的业,让你在这一期当中短命多病,但是它没有主动启动轮回力量,因为它没有马,它只有车子,这辆车子只能够挂在其他的马上,在你一期生命当中影响你各别的因缘。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心态多重要了!一个会忏悔的人,他知道关键在那一念心,是改变你的心态!
我们先讲到这个业力的成就,建立这个概念,后面再来谈怎么改变业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跟大家谈一谈《禅观与净土》的《观照篇》。这个主题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除了我们对净土功德的忆佛念佛之外,我们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
为什么除了皈依净土的功德之外,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呢?我们先简单地做一个说明。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给它两个重点:第一个它是“他力门”;第二个它是“果地教”。他力门,指的是我们平常的念佛,它能够使令我们消除灾障,增长福慧,这是约平时来说;果地教,指的是约临终,我们能够启动弥陀的本愿,而带业往生到净土去。也就是说净土宗不管是我们平常的消除灾障,还是我们临终的往生,其实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所以念佛的人,只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成功地转化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其实只做了这件事情而已。
那么转他成自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必须要感应道交了,就是我们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那一念的心跟弥陀的功德,它必须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个是最重要的标准。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修行人共同的目标。不管你今天是念一千声佛号,念一万声佛号,重点在于感应。感应道交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要顺从本愿。我们在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整体的身心世界跟弥陀的功德是相随顺的。
其实顺从本愿,把它展开来应该包括两个重点,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顺从”;第二个,“思想的顺从”。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让你的业力,让你的思想完全统一。净土宗的念佛人最怕的问题,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很多的方向,没有统一。你一部分是要往生净土,一部分是贪恋娑婆。也就是说,你平常没有把你生命的所有力量做一个成功地整合,这个最糟糕!
我们跟弥陀的功德有很大的距离。不管是从业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佛是一个高高的,无上的法界,我们是一个凡夫法界,当然有所不同。但是起码你必须把自己的磁场跟佛陀的磁场调整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上。就是说,没有人要求我们跟佛陀完全一样,但起码我们两个必须要走在同一条道上,走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身心世界的业力跟思想,跟佛陀的弥陀功德是同一个方向,这很关键!也就是说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无量的业力,不管你很多的妄想,它的方向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我们的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往西方倾倒,这个时候它才可能倒下去的时候趋向西方。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修智慧的观照,其实我们的业力跟思想是很难顺从本愿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是经历过无量无边的轮回才有今生。而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很多的生死业力,也留下很多的颠倒妄想。而这个业力跟妄想,我们今生会在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其实它是随顺于生死轮回的。所以这两个东西如果不调整,就即将变成临终的障碍。
因此净土宗,我们在临终之前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第二个,你必须好好地规划你的未来。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过去,我们过去留下的业力跟思想,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不管它是好的坏的,你一定要概括承受。就好像今天的你,要继承你的昨天。你昨天的很多行为,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你昨天很多的思想,也一定影响到你现在的思考。所以在无量流转当中,我们在考虑规划未来,忆佛念佛之前,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你的过去,你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被过去牢牢地控制住了。所以一个人不能走出过去,你就没有资格谈规划未来。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怎么面对我们的过去。至于怎么规划未来,那是我们第三个主题——《念佛篇》,跟第四个主题——净土的《往生篇》,我们那个时候才来谈未来的事。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来处理我们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使令它临终的时候不障碍我们。先好好地面对过去,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谈谈规划未来。这个就是我们《观照篇》的主要宗旨。
我们看讲义。
观照篇,入文分三:
一、安乐道;二、解脱道;三、菩提道。
我们这次有三种观照:
第一个,安乐道的观照:就是透过业果的观照,先调整我们的业力,使令我们生命能够趋向安乐。我们很难在极度痛苦、极度受伤害的时候往生,很难!所以假设你的生命的道是走在痛苦道,尤其临终的时候,你是所有的罪业起现行,你很难往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祈求“愿我临终无障碍”。你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条件,安乐道要现前。所以我们必须处理我们很多重大的罪业,这是你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解脱道。我们临命终必须从贪恋娑婆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虽然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你不能使令它活动,它必须在调伏状态。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第二道观照,我们临终的时候解脱道要现前。你临终的时候安乐道解脱道现前,大概往生就没问题了。
但是为了让往生的品位更殊胜,我们再谈第三个——菩提道。就是成佛的心要现前,这是最好的。我们不是为了自身的解脱,我们为了一切法界众生的成就,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而往生,这个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往生的心,能够跟成佛的心成功地结合,这个是一个最好的心态。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临命终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生命的三种道现前: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现前。这个时候提起佛号“万修万人去”。当然这三个,都必须要做智慧的调伏跟引导。
乙一、安乐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我们今天先跟大家谈一谈安乐道。如何让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一种相对安稳快乐的状态。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先看总标。
我们请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总标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心中的思想;缘:善恶业力;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我们讲安乐道之前,先了解三个观念:
第一个,生命是怎么来的。佛法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有相状的,一个是没有相状的。有相状的叫做缘起,没有相状的叫做空性。空性这一块我们就不谈了,我们先谈谈有相状的。
首先,这个相状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给我们的,是由很多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因缘组合而现出来的,这第一个,就是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条件的。谁能够掌握因缘,谁就能够掌握临命终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看第二块。“因”,就是我们心中的善恶的思想;“缘”,就是我们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恶的业力。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业力现前,第二个思想现前,这个很正常。因为临命终它一定会把我们今生所有的因缘做一个总结:“腊月三十算总帐。”因跟缘,它管的状态不一样:福德是管的安乐,智慧管的是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今生当中,你的业力是决定你的快不快乐,临终的时候你是在很安稳的状态,身体没有病痛,是很安稳地在床上躺着,还是在一种很吵杂的状态,身体插满了管子的状态,这个就跟你的善恶业有关系了。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非常大的刺激伤害下往生,还是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个由业力决定。
第二个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很正念解脱的情况下往生,还是在一种对娑婆世界贪恋不舍的情况之下往生,就影响到你的解脱了。
所以业力管的是快不快乐,思想管的是你解不解脱。从净土宗的角度,从临终的角度,这两个都必须要。
一个净土宗的人,你平常有痛苦不障碍你往生,你平常打妄想也不一定障碍你往生,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不可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善业起现行;你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要正念起现行。这两个因缘都必须要成就,你提起佛号才能够顺从本愿,才能够把你的佛号统一方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说,你怎么样能够透过你平常的修行,重新调整你过去的业力,重新调整你过去的思想,让你临终的时候是善业起现行,让你临终的时候是正念起现行,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一切法因缘生,你把条件具足了, 它结果就出现了。当然你什么都不做,你什么都不想做,对不起!那就由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来决定。
合理地推论,一个人不调整业力;不调整思想,很难临终是安稳解脱的状态往生,就算你提起佛号也很难往生。因为你念佛的力量是今生才开始栽培,而你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熏习所成就,它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你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抗拒你无始劫留下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不调整你的过去,你就会被过去的业力思想破坏,这就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原因。因为你忽略了你的过去,它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虽然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的正行是忆佛念佛,但是忆佛念佛这种强烈的皈依心,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下:一个身心安稳;第二个正念分明不起颠倒,这个忆佛念佛才有意义。所以调整我们的过去,勇敢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调整我们过去的业力跟思想就变得很重要!
我们看第二段。过去到底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了什么样的力量必须要去调整?现在我们来好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因为你不了解过去,你就很难去调整它。你不了解它,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们的过去有三个重点留下来了。我们先看我们过去的第一个,“第八识异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业力;第二个,“第七意识的思量”,我们心中的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我法二执;第三个,就是“第六意识”,对不起!这个“第”请改成“前”六识,这个前六识的感受跟思想。这个就是我们过去生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留下了三个力量。
首先我们先谈谈异熟。其实“异熟”它讲的就是一个因果业力跟果报。这个异熟识,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第八识这个仓库,它负责储存我们的业力,就是我们每一期生命的造业都是生灭无常的,你看你去布施,一下子就过去了,十分钟做完了;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五十分钟拜完了。业力是无常的,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这个行为消失以后,有一种功能被纪录下来了,被谁纪录呢?被第八识记录了,你每一个动作,剎那剎那的形成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是非常精准地把我们过去生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当然有些已经得果报了,那就消失了,但是有很多还没有得果报的,这个就是要注意了。第一个就是它储存业力。
第二个,当这个业力储存到一定能量的时候,它会变现果报。净土宗的人面对第八识,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你要让第八识从业力要变成果报这个情况,你要阻止它发生,所以你不能把自己的业力变成非常地炽盛。比方说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还没有开始助念,这个人就走了,他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他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把业力弄得很炽盛。所以一个生死业很重的人,他基本上连临终的时候要准备提起佛号的时间都来不及,就得果报了,这个是不好的。因为他业造得太强烈了,他连临终助念的时间都没有机会了,所以你必须要检讨你的第八识不能让它有强大的业力。这个待会我们会说明,如何把业力降低,降低第八识的势力,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当第八识得果报的时候,那你就去投胎了,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所以这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去处理我们的异熟识。
第二个,处理我们的思想,就是第六意识。其实凡夫的思想是受感受的牵动。这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会去取外境,眼睛取这个色尘,耳根去取声尘……这个外境就是由业力变现的,它把这个外境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取来以后,交给第六意识去想象分别,就创造一个思想出来。所以这个思想,临终的时候不能起颠倒。
一个业力,一个思想,其实业力它是一个个体,思想也是一个个体,在唯识学讲,一个人为什么会启动我们的生死轮回?单有业力不可能,单有思想也不可能。一个人只有生死业力,没有打妄想,他不可能去投胎的;一个人只有打妄想,他没有生死业力,他也不可能投胎。当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这个是生命中最可怕的事情出现,就是你启动了生死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业力跟思想能够结合呢?它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第七意识,这个自我概念。比方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人,他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他有一个行为的业力在那边活动,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如果你执着这个人是我的儿子,你执着开始取这个相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了,因为你产生执着了。所以他好的行为会让你快乐,他不好的行为会让你痛苦,因为你把业力跟思想之间产生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执取。
业力它为什么会进入到你的心中?因为你执着它。圣人为什么他在承受快乐痛苦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他不取于相。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把你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这个第七意识,我们也要谈一谈。
我们过去生留下了三个问题要处理,如果你临终无障碍的话,第一个你必须要透过拜忏、发愿、忏悔、皈依来处理你的业力。你必须让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一点。
诸位!我要警告所有净土宗的人,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有些业是可以带,有些业不能带。如果你把业搞得很炽盛,它的活动力很强,对不起!你带不走它,它把你带走。临终的时候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要忏悔!我们必须按《楞严经》说的让业力沉淀下来。如果你把业力搅动得很炽盛,你根本没办法带业往生,所以首先你要注意第八识的问题。
第二个,思想问题。如果你根本贪恋娑婆,你根本不想走,阿弥陀佛是不可能把你强迫带走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你没有顺从本愿。所以第二个,思想的调伏,第六意识思想的调伏爱取,我们要做第二件事——调伏思想。
第三个,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我们要做三件事情。
我们这一堂课有三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业力的问题、思想的问题跟执着的问题,这三个都必须要谈。
举一个例子,在《前世今生》这本书里面讲到轮回的问题。它里面讲一个小故事,叫凯萨琳居士,这个凯萨琳是一个外国人。她做小女孩的时候,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她特别怕水。她的身体跟水一接触就非常恐惧,严重一点就昏倒。这个很严重,因为水是我们的必需品,你必须要去喝水,要去洗涤身体,都得靠水,所以她没办法突破。这当然跟她的业力有关,跟思想有关,当然业力跟思想的结合跟执着有关系。
后来她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帮她催眠。催眠有它的方法,就进入到她内心的世界去找原因。结果发觉有两个原因构成她这个结果,事出必有因。第一个,她曾经有一生,跳到海里去救一个人,结果在海里溺毙了,所以她的死亡跟水有关系;第二个,她曾经得一种类似痲疯病的病,那时候这种病是没有药可以治的。这一个村庄的传染病的病毒是由井里面的水引生的。那个村庄的人怕传染,就把这些得病的人都关到山洞里面去,把山洞给封死了,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个凯萨琳前生死的时候非常痛苦,而她的痛苦来自于水,所以她对这个水起了很大的诅咒跟瞋恚,在第八识当中她有两个很严重的业力跟思想都跟水有关系,所以她今生起现行的时候,触动了这个业种子,她就变得很怕水。她后来被催眠,知道了,喔!原来这个都是一个假相,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
我们讲“知妄则离,离妄则觉”。所有的东西它要欺骗你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必须当真。它出现一个影像,你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思想,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就跟着它走了。当你知道这个影像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开始拒绝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所有的感觉、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业力,都是后来有的。那么后来有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变成反客为主,不断地牵动你呢?因为你当真了!你认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人透过催眠以后,她看到她的过去,其实是她过去留下了一个影像,她知道根本不是真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突破了。
佛陀的出世,其实就是做这件事情:让你看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就是智慧的观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的业力,因为它已经造了。所以佛法处理问题,就是靠智慧,就是透过事修的忏悔,透过理观的观察,告诉你自己:它不是真的,你必须跟它切割!你必须拒绝它!不随妄转。所以说业力跟思想的结合,是透过执着来做一个桥梁。你把执着给破了,业力也不能成事,妄想也不能成事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处理这个执着的问题。
我们在讲安乐道之前,先讲第一个,业力这一块。
丙二、别明,分三:
一、业果形成;二、业果相续;三、业果转变。
丁一、业果形成
我们看丙二的别明。
业力这一块,就是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业力。我们分成三块来认识。
第一个,它是怎么形成的,业果的形成。
第二个,它是怎么相续的,业果的相续。
第三个,你如何去转变,业果的转变。
我们先看看这个业果是怎么回事。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就会在生命当中产生一种力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痛苦?这个力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
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
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
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我们来看看业力的形成。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业要形成,这个业的内容有十种业:身业——杀盗婬;口业有四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意业——有贪瞋痴,构成我们身口意的十种业力。
这十种业力产生有五个条件:就是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当然这个地方偏重在罪业这一块。这五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成立了。这五种有一个不具足,或者两个不具足,或者是多个不具足,只要一个以上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不能成立。
哪五个呢?
我们先看第一个,事。业的成立必须有所缘境,就是你杀生必须有一个对象。比方说你坐在那个地方打妄想,你很想去布施,你很想参加法会,结果你没有去,这个业不成立;你很想去骂一个人,结果你也没有去做,也不能成立。因为你没有所缘境,所以业力的成就,不管善业恶善,它必须要有一个对象,一个人、事、地、物等对象,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意乐。你必须要有一种想法,也就是要有一个造罪的动机。就是说,你是一个主动性地希望去做,而不是被强迫的或者无意间造作的,它必须有一种主动的思想出来,这第二个。
第三个,从罪业的角度,它必须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或者是三个一起活动,或者是个别的,一个两个单独地活动,总之它必须有烦恼的活动。
第四个,它必须有身口的行为——加行。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就是有一些实际的行动。
第五个,你必须把它做圆满,或者是过一段时间圆满。比方说杀人命断,乃至于布施,对方要接受,这才算。
所以一个业的成就,在唯识学提出了五个条件。但是我们要抓住主题,最重要的一个,“意乐”这个最关键了。意乐它决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这个业造得是不是很强烈;第二个,这个业它是不是会产生相续的力量,这个最可怕!它是不是会不断地增长广大。
佛陀曾经把这个意乐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佛陀讲一个譬喻,用马车做譬喻。他说造业当然有一些思想跟行为,你的思想,你是怎么想?就是你做这件事情,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是那一匹马。你布施是怎么想的?你是可怜他去布施,或者你只是炫耀自己的了不起去布施,这又是一个业。所以这个就决定了你这个业的强弱,这第一个。
第二个,业的方向。你其他的行为,就是那辆车子。所以决定这辆马车方向还有速度的,当然是那一匹马。
几年前我有一个学生,他可能领了一笔奖金,他就护持了中部的一个道场。据他的描述,他护持这个道场的心是护持三宝的心,因为那个时候那个道场要盖大殿,他供养钱出去了。但是后来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这个大殿被破坏了。破坏了以后他非常懊悔,他说早知道他就不应该去布施了,这布施白费了,他非常后悔,他说他的功德因为地震破坏了,他就来找我。
我说你的布施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但是不是地震破坏的,是你后悔。因为你这个业,你布施的时候,你是一个护持三宝的心,你业为什么能够相续到现在,就是那个心。你现在把那个相续的心给破坏了,后悔的可怕是你破坏那个善的意乐。
诸位!一辆马车当这个马消失的时候,这辆车子就没有意义了,它这个业就不能得果报了。这个业,一个静态的业是不能得果报的,所有的善业恶业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它必须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业才可能得果报。虽然你今天的布施,当时是一个好的意乐,但是你后悔以后,你把当时那个好的心给破坏了,因为你后悔,就把那个心态破坏了,断相续心了,结果你的业变成一个静止的状态,虽然是善业,但是它很难得果报了,除非你以后继续布施,再去同类的业去激发它,否则这个业它很难得果报。
诸位!忏悔不是忏悔那个业力,是忏悔那个心态,关键在这里!因为它的成立是由意乐来带动的。所以如果你今天希望那个业力要变成增长,你必须加强那个意乐。你做完以后,要不断地赞美自己的行为,要赞叹那个意乐,让意乐强大。也就是说,你希望这辆马车跑得很快,你必须要让这匹马加速,而不是车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形成业的时候要注意“心为业主”,就是那个意乐。你有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业力了。你没有掌握这个业力成就的重点是那匹马,那你说这个业力是无始劫造的,你无量劫的生命留下的业力,你短短几十年怎么处理?你如果不抓住重点,那么你过去造的业,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受,短短几十年的修行,去改变无量劫留下的业力,只有一种可能——抓住重点!因为每一个业都有一匹马,你就有办法处理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车子,那不是重点。你把那匹领头的马掌握住了,这辆车子就听你招呼了。所以我们在忏悔业障之前,先抓住业是怎么成立的,是意乐带动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上班的时候,你从家里开车到公司去,下班的时候再从公司回到家里,你一天下来看你这个轮子,压死多少蚂蚁?有没有?这个是杀业吧?这个是什么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对了,无记业。因为你没有意乐,你当时并没有要去杀害众生的想法,你当时是怎么想?你是想要去上班,所以这个业有没有?有,但是它不能产生一种轮回的力量,它顶多也是当别的业得果报的时候,它做一个配套,就是影响你的别报,但是它不能独立地让你去轮回,不可能!无记业它不能主动地得果报,因为它不能影响总报,它只影响你别报。
就是当别的业要启动的时候,它顺带其他的业,让你在这一期当中短命多病,但是它没有主动启动轮回力量,因为它没有马,它只有车子,这辆车子只能够挂在其他的马上,在你一期生命当中影响你各别的因缘。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心态多重要了!一个会忏悔的人,他知道关键在那一念心,是改变你的心态!
我们先讲到这个业力的成就,建立这个概念,后面再来谈怎么改变业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