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今天宴会之前,朝堂商议之时,臣子们就已经给出了三种办法。
其一化胡为汉。突厥人是迫于武力才不得已归顺大唐,倘若大唐国力衰退,他们必然会反叛,所以,应当将突厥人分散安置在内地各州县,强制他们以唐人的生活习性生存,改其风俗,弃牧务农,使他们渐渐与唐人无异。
其二便是李世民现今准备采用的羁縻州政策,把突厥人安排在北方边境,成为对外的屏障。
其三,胡汉分离。还是让突厥人回到北方故地,但是要分而治之,部落首领由大唐任命,各部落划好边界,禁止相互吞并,同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监管他们。
已经被点名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几人对视一眼,也只能站出来。
长孙无忌斟酌着说“陛下,山鬼提到突厥反叛是因为羁縻州,臣认为,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李世民眼眸微动,“何意?”
长孙无忌道“陛下设立羁縻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唐子民的伤损,让突厥人去守卫边境。”
李世民微微颔首,“不错。”
长孙无忌叹息“陛下,十年二十年尚可行,整整五十五年……陛下又是锐意进取之辈,说不准皇子也是随了父,这个中消耗,恐怕突厥人早有怨言。”
房玄龄也叹道“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杜如晦冷声道“突厥人不去作为屏障,那用血肉填上去的,就是大唐的士卒了。”
来小朝会的,还有不少武将,此刻有一个算一个都在点头。
突厥人属于外族,是让他们顶在前面,使唐人活下来,还是让唐军守卫边境,有所伤亡。这群大唐武将闭着眼睛都知道该怎么选。
房玄龄道“克明,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如此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国力强时,突厥人自然只能忍着不满意,可当国力弱小后,他们便会反咬一口。彼时本就内忧外患了,再加上一个反叛的突厥,便是雪上加霜。若能避免,总是幸事。”
李世民也道“朕与玄龄所想相似。”
所以,他们陛下是既想要让突厥人守卫边疆,又想让突厥人不叛变?
臣子就是要给君王分忧的,在场的朝臣便开始勉力动起了脑筋。
满殿寂静,暂时无人应答。
李世民也在垂眸思索,有时拧眉,有时拿笔杆轻轻敲击桌子,又有时似乎听到他轻轻叹了一声,拿起笔似乎想要写什么,停顿良久,笔尖在白纸上晕出大大的墨点,却没有写出哪怕一个大字。
忽然,有人动了一下。全场人都看了过去。
李世民不由出声,对那人道“君集,可是有甚妙计?”
被他呼唤的人名为侯君集,是一名武将。
他点了点头,“臣是有个想法。”
李世民立刻追问“是什么?”
侯君集道“不若去问问山鬼,兴许后世已经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李世民流露了些许失望之色。
房玄龄忙道“不可!”
侯君集“为什么不可以,是怕祂不告知吗?不去问一问怎么知道祂一定不会说?”
房玄龄“并非如此。侯将军,我们能从山鬼那处得知东突厥未来还会反叛,已是幸事,怎能再去烦扰?何况,有什么难题都去求助山鬼,倘使哪一日山鬼离开大唐,再有困境,我等又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对心腹素来爱重,此刻也没有对侯君集指责什么,生怕他难堪,便仅是轻轻点头,同意房玄龄的想法。
侯君集说了一句“是我失言了。”尴尬地垂下眼眸,没多看旁人一眼。
“我想到了!”程知节抬高了声音,得意地环视一圈,美得他像一只准备展示尾羽的孔雀。
李世民道“义贞快说!”
程知节挺了挺胸膛“你们都是聪明人,我老程,武夫一个!但是武夫也有武夫的办法!”
长孙无忌不由讶异地看向他,“武夫的办法?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程知节嘿嘿笑“我会找人,对着他抄。”
“人?什么人?”
程知节眼中有着嘚瑟,一字一顿,认真道“冠军侯,霍去病。”
嚯!这可是个大名人!
在场人没有不认识霍去病的,可……
“冠军侯和我们头疼的难题有什么关联?”
“他能让匈奴服他啊!”程知节说,“陛下不是希望可以驱使异族,还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吗?冠军侯麾下便有不少匈奴人,什么高不识、复陆支、伊即靬……都是匈奴的王!都跟着他建功立业,心甘情愿为他带路,为他打匈奴,最后还在大汉封侯了!”
换了一口气,程知节继续往下说“生活在草原上的异族都非常慕强,就像狼群,只有强壮的头狼才能带领他们一次次捕猎成功,逃脱强敌,匈奴是这样,突厥人也是这人。”
“陛下,我等可以仿照汉朝,由统帅带领唐人与突厥人征战四方,有功的突厥人如实按照军功赏赐。既有头狼的威慑,又有肥肉的引诱,还怕他们不忠?”
也就是……用人格魅力征服,用高官厚禄引诱。
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杜如晦道“若是如此,那些突厥人,是忠于将领,还是忠于陛下?”
程知节默然。
就像那些匈奴,他们是臣服于冠军侯霍去病,还是汉武帝刘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幸好,他提出这个办法之前,就想到了杜如晦的问题。
程知节望向李世民。
会不会介意此事,还得看他们陛下的想法。
其他人也看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笑了起来,“难道朕还怕这个?”
其他人也笑了。
是啊,他们陛下自己就能上马打仗,谁敢谋反,哪怕朝廷无将可用,他们陛下自己点了兵就能冲阵,怕什么。
杜如晦还是忧心忡忡“此计只能用一代人,下一代,如何能保证可以出现能够令突厥人心服口服的将领?何况,陛下是马上皇帝,下一位……可没有陛下的本事。”
这次不是程知节回复了,而是长孙无忌,他笑道“克明一叶障目了。先稳住这一代,下一代可以从小教导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再加上他们父辈为护佑大唐南征北战,耳熏目染下,便可使其化胡为汉。”
杜如晦听懂了长孙无忌话里的意思,“你还是支持将突厥人迁进境内?”
要化胡为汉,让他们生活在草原上,一直记得自己和唐人的不同可不行。
长孙无忌点头,道“突厥投降了四十万人,大唐共有一千五百一十一个县,约莫每个县分两百六十五人,不到三百人,起不来风浪。”
他想了想,又道“主要是,三个法子都没办法保证大唐国力衰退后,突厥人不会反叛,而化胡为汉,使他们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唐人,是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办法。”
杜如晦道“那漠南谁来占领?便舍弃不要?我们如今人口才二百三十一万户,哪里迁得动人去住漠南?”
“我……”李世民发出感慨,用的是“我”而非“朕”,便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和心腹们说话,“我真羡慕隋炀帝啊。”
其他人???
怎么突然说到隋炀帝杨广了?
李世民语气充满了羡慕“他阿耶真好,给他留下了八百七十万户的人口,还有一个丰盈的国库。”
虽然都被败光了,人口也败到只有两百多万户了,但是,杨广曾经拥有过啊!
他都没试过拥有底气那么足的国库和人口,是什么滋味。
想、要!
作者有话要说二凤想要!
蝼蚁尚且贪生
——《荐福碑》·元
【我感觉这句话是有一定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就在文里让它提前了】
关于东突厥人口
(突厥)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
——《资治通鉴》
【这是武则天那时候了】
诏议安边之术。朝士多言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日久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因其归命,分其种落,俘之河南兗、豫之地,散居州县,各使耕织,百万胡虏可得化为百姓,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可常空矣。
——《旧唐书》
【这是太宗刚灭国突厥的时候】
百万胡虏这个……看看就好了。
然后,东突厥渭水之盟有二十万兵马。
武则天时期,回到漠北的突厥可以拥兵四十万。
所以,我就算太宗时期,东突厥人口有四十万人吧。(因为从太宗时期到武周时期,突厥人口应该有增长。所以,就私设太宗时期,突厥的兵+其余人口,有四十万。)
贞观元年的数据找不到,贞观十三年的就有全国有358州(府)、1511县。
四十万人,平摊下来,每个县是264-265人。
唐朝分为上中下三县
武德年间以5000户以上为等,2000户以上为中等,1000户以下为下等。
每个县均摊不到300的突厥人,应该没问题?
高不识匈奴句王
复陆支匈奴因淳王
伊即靬匈奴楼专王
霍去病,是我少数佩服的历史人物之一。
把匈奴人收在麾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能让匈奴人给他带路,心甘情愿臣服他,帮他打匈奴!
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
——《史记》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史记》
二凤……也挺受异族爱戴的。
【下面是二凤死后的场景】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面、割耳,流血洒地。
——《资治通鉴》
翻译四方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听说太宗死了,都失声痛哭,剪头发、用刀划脸、割耳朵等,流血满地。
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
——《资治通鉴》
这个就不用翻译了,反正知道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是突厥人就行。
贞观十三年,304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360万户
粗略算,每年人口增长差不多六万户。
然后,武德七年,219万户
粗略算,武德九年,可能会有231万户
开皇末年(隋文帝),870万户。
武德初年,200多万户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其一化胡为汉。突厥人是迫于武力才不得已归顺大唐,倘若大唐国力衰退,他们必然会反叛,所以,应当将突厥人分散安置在内地各州县,强制他们以唐人的生活习性生存,改其风俗,弃牧务农,使他们渐渐与唐人无异。
其二便是李世民现今准备采用的羁縻州政策,把突厥人安排在北方边境,成为对外的屏障。
其三,胡汉分离。还是让突厥人回到北方故地,但是要分而治之,部落首领由大唐任命,各部落划好边界,禁止相互吞并,同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监管他们。
已经被点名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几人对视一眼,也只能站出来。
长孙无忌斟酌着说“陛下,山鬼提到突厥反叛是因为羁縻州,臣认为,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李世民眼眸微动,“何意?”
长孙无忌道“陛下设立羁縻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唐子民的伤损,让突厥人去守卫边境。”
李世民微微颔首,“不错。”
长孙无忌叹息“陛下,十年二十年尚可行,整整五十五年……陛下又是锐意进取之辈,说不准皇子也是随了父,这个中消耗,恐怕突厥人早有怨言。”
房玄龄也叹道“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杜如晦冷声道“突厥人不去作为屏障,那用血肉填上去的,就是大唐的士卒了。”
来小朝会的,还有不少武将,此刻有一个算一个都在点头。
突厥人属于外族,是让他们顶在前面,使唐人活下来,还是让唐军守卫边境,有所伤亡。这群大唐武将闭着眼睛都知道该怎么选。
房玄龄道“克明,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如此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国力强时,突厥人自然只能忍着不满意,可当国力弱小后,他们便会反咬一口。彼时本就内忧外患了,再加上一个反叛的突厥,便是雪上加霜。若能避免,总是幸事。”
李世民也道“朕与玄龄所想相似。”
所以,他们陛下是既想要让突厥人守卫边疆,又想让突厥人不叛变?
臣子就是要给君王分忧的,在场的朝臣便开始勉力动起了脑筋。
满殿寂静,暂时无人应答。
李世民也在垂眸思索,有时拧眉,有时拿笔杆轻轻敲击桌子,又有时似乎听到他轻轻叹了一声,拿起笔似乎想要写什么,停顿良久,笔尖在白纸上晕出大大的墨点,却没有写出哪怕一个大字。
忽然,有人动了一下。全场人都看了过去。
李世民不由出声,对那人道“君集,可是有甚妙计?”
被他呼唤的人名为侯君集,是一名武将。
他点了点头,“臣是有个想法。”
李世民立刻追问“是什么?”
侯君集道“不若去问问山鬼,兴许后世已经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李世民流露了些许失望之色。
房玄龄忙道“不可!”
侯君集“为什么不可以,是怕祂不告知吗?不去问一问怎么知道祂一定不会说?”
房玄龄“并非如此。侯将军,我们能从山鬼那处得知东突厥未来还会反叛,已是幸事,怎能再去烦扰?何况,有什么难题都去求助山鬼,倘使哪一日山鬼离开大唐,再有困境,我等又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对心腹素来爱重,此刻也没有对侯君集指责什么,生怕他难堪,便仅是轻轻点头,同意房玄龄的想法。
侯君集说了一句“是我失言了。”尴尬地垂下眼眸,没多看旁人一眼。
“我想到了!”程知节抬高了声音,得意地环视一圈,美得他像一只准备展示尾羽的孔雀。
李世民道“义贞快说!”
程知节挺了挺胸膛“你们都是聪明人,我老程,武夫一个!但是武夫也有武夫的办法!”
长孙无忌不由讶异地看向他,“武夫的办法?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程知节嘿嘿笑“我会找人,对着他抄。”
“人?什么人?”
程知节眼中有着嘚瑟,一字一顿,认真道“冠军侯,霍去病。”
嚯!这可是个大名人!
在场人没有不认识霍去病的,可……
“冠军侯和我们头疼的难题有什么关联?”
“他能让匈奴服他啊!”程知节说,“陛下不是希望可以驱使异族,还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吗?冠军侯麾下便有不少匈奴人,什么高不识、复陆支、伊即靬……都是匈奴的王!都跟着他建功立业,心甘情愿为他带路,为他打匈奴,最后还在大汉封侯了!”
换了一口气,程知节继续往下说“生活在草原上的异族都非常慕强,就像狼群,只有强壮的头狼才能带领他们一次次捕猎成功,逃脱强敌,匈奴是这样,突厥人也是这人。”
“陛下,我等可以仿照汉朝,由统帅带领唐人与突厥人征战四方,有功的突厥人如实按照军功赏赐。既有头狼的威慑,又有肥肉的引诱,还怕他们不忠?”
也就是……用人格魅力征服,用高官厚禄引诱。
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杜如晦道“若是如此,那些突厥人,是忠于将领,还是忠于陛下?”
程知节默然。
就像那些匈奴,他们是臣服于冠军侯霍去病,还是汉武帝刘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幸好,他提出这个办法之前,就想到了杜如晦的问题。
程知节望向李世民。
会不会介意此事,还得看他们陛下的想法。
其他人也看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笑了起来,“难道朕还怕这个?”
其他人也笑了。
是啊,他们陛下自己就能上马打仗,谁敢谋反,哪怕朝廷无将可用,他们陛下自己点了兵就能冲阵,怕什么。
杜如晦还是忧心忡忡“此计只能用一代人,下一代,如何能保证可以出现能够令突厥人心服口服的将领?何况,陛下是马上皇帝,下一位……可没有陛下的本事。”
这次不是程知节回复了,而是长孙无忌,他笑道“克明一叶障目了。先稳住这一代,下一代可以从小教导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再加上他们父辈为护佑大唐南征北战,耳熏目染下,便可使其化胡为汉。”
杜如晦听懂了长孙无忌话里的意思,“你还是支持将突厥人迁进境内?”
要化胡为汉,让他们生活在草原上,一直记得自己和唐人的不同可不行。
长孙无忌点头,道“突厥投降了四十万人,大唐共有一千五百一十一个县,约莫每个县分两百六十五人,不到三百人,起不来风浪。”
他想了想,又道“主要是,三个法子都没办法保证大唐国力衰退后,突厥人不会反叛,而化胡为汉,使他们从心底认同自己是唐人,是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办法。”
杜如晦道“那漠南谁来占领?便舍弃不要?我们如今人口才二百三十一万户,哪里迁得动人去住漠南?”
“我……”李世民发出感慨,用的是“我”而非“朕”,便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和心腹们说话,“我真羡慕隋炀帝啊。”
其他人???
怎么突然说到隋炀帝杨广了?
李世民语气充满了羡慕“他阿耶真好,给他留下了八百七十万户的人口,还有一个丰盈的国库。”
虽然都被败光了,人口也败到只有两百多万户了,但是,杨广曾经拥有过啊!
他都没试过拥有底气那么足的国库和人口,是什么滋味。
想、要!
作者有话要说二凤想要!
蝼蚁尚且贪生
——《荐福碑》·元
【我感觉这句话是有一定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就在文里让它提前了】
关于东突厥人口
(突厥)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
——《资治通鉴》
【这是武则天那时候了】
诏议安边之术。朝士多言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日久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本非慕义之心。因其归命,分其种落,俘之河南兗、豫之地,散居州县,各使耕织,百万胡虏可得化为百姓,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可常空矣。
——《旧唐书》
【这是太宗刚灭国突厥的时候】
百万胡虏这个……看看就好了。
然后,东突厥渭水之盟有二十万兵马。
武则天时期,回到漠北的突厥可以拥兵四十万。
所以,我就算太宗时期,东突厥人口有四十万人吧。(因为从太宗时期到武周时期,突厥人口应该有增长。所以,就私设太宗时期,突厥的兵+其余人口,有四十万。)
贞观元年的数据找不到,贞观十三年的就有全国有358州(府)、1511县。
四十万人,平摊下来,每个县是264-265人。
唐朝分为上中下三县
武德年间以5000户以上为等,2000户以上为中等,1000户以下为下等。
每个县均摊不到300的突厥人,应该没问题?
高不识匈奴句王
复陆支匈奴因淳王
伊即靬匈奴楼专王
霍去病,是我少数佩服的历史人物之一。
把匈奴人收在麾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能让匈奴人给他带路,心甘情愿臣服他,帮他打匈奴!
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
——《史记》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史记》
二凤……也挺受异族爱戴的。
【下面是二凤死后的场景】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面、割耳,流血洒地。
——《资治通鉴》
翻译四方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听说太宗死了,都失声痛哭,剪头发、用刀划脸、割耳朵等,流血满地。
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
——《资治通鉴》
这个就不用翻译了,反正知道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是突厥人就行。
贞观十三年,304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360万户
粗略算,每年人口增长差不多六万户。
然后,武德七年,219万户
粗略算,武德九年,可能会有231万户
开皇末年(隋文帝),870万户。
武德初年,200多万户
。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