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吴影教授是在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评审活动期间,才得知二史馆的姜副馆长不幸罹难消息。
这次的博士论文答辩,是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答辩委员会在三个月前早就定下来的,答辩委员会的秘书,将该次评审活动安排在文化和自然研究所的办公楼的二楼会议室。
办公楼位于北园内大门左侧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是一栋并不十分显眼的西式别墅,院子里,一年四季,绿草成茵,树荫蔽日,十分幽静。别墅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木结构建筑,门前设有西式雨棚,四根古典式立柱,托起二楼的露台。
据南大校史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作为金陵大学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曾进行过大修,但外观并未作任何改变,依旧保留着民国建筑的那种古朴典雅,大屋顶,中西合璧的风格,而室内,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将原来一楼拥挤狭窄的空间,改为开放式大厅和办公室的结构,二楼部分,只保留了楼梯左侧的两间房,右侧部分,改成为一个能容纳二十几人参加的小型会议室,虽然如此,原有的那种民国时期的装饰风格和设计元素,依然被精心地保留了下来,建筑的历史感与现代感,和谐相衬,交融生辉。
早上八点未到,院子里已是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自从《2012》电影公映后,有关世界末日的话题,引起了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几乎都在谈论这个恐怖的话题,而学术界、宗教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研究成果和惊人的预测,以及应变之法,应时而出,铺天盖地。在西方社会,多数民众寄托于建造诺亚方舟来拯救世人,而在国内,却迥然不同,尤其在草根阶层,普遍流行着“只要找到那失踪千年的秦皇传国玉玺,人类就能逢凶化吉,平安吉祥”之说。也正因为此,当南京大学今日举办这么一场有关传国玉玺的博士论文答辩,自然吸引了众多学子和老师前来旁听。
此时,吴教授与五位评委已到场了,其中三名校外的评委,正就坐在二楼会议室的一角,尽管拟答辩的论文已在此前通过了明审和盲审,但基于一种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是再次审阅了两位博士最终的定稿。
博士论文答辩准时在八点半正式开始。
在答辩委员会ZX作简单的开场白后,第一位答辩的博士就登台了。
该博士口才十分了得,讲得非常全面完整,自如流畅,研究的方向,又很贴近现实,在文献的综述、研究方法,术语概念,和创新性等方面,得到评委们一致认可,并且提问很为踊跃,虽然有时会十分深入、刻薄、尖锐甚至激烈,犹如暴风骤雨一般,但很快就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提问和讨论只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第二位是一位李姓博士,答辩论文的题目为《秦传玉玺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研究》。吴影教授作为其博士生导师,自然有点紧张。前段时间,当他审阅完李尔玉博士的论文初稿后,心中颇感欣慰。论文虽然从题目上看,有点乏善可陈,课题的研究方向,也为古今中外众多史家大家深入研究过,并无什么高深精妙之处,但如果潜心研读一番,就会惊奇地发现,文章独辟蹊径,妙笔铿锵闪耀,不仅思维新颖高远,而且研究之触角,迥乎于以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李博士登台后,引经据典,思维论理十分清晰,陈述的时间也把握的很到位,这令吴影教授感到很满意,但到了评委提问环节,却遇到了严峻的心理考验和挑战。
刚一开始,就有评委尖锐地提问到:
“我注意到你在论文的开头部分,阐述有关秦皇传国玉玺与和氏璧关联性时,就断然地认为,所谓的卞和,虽为韩非子虚构,但实有所指,可有什么理论依据?”
博士答道:“关于卞和献宝之事,史学界有无数大家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其中有一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韩非子所写,大多为寓言故事,故而卞和其人,应该属于虚构。对此,我认为,此种学术观点,论证的理据过于肤浅,所下结论也较为武断。”
评委:“肤浅?武断?有意思”
博士:“我认为,史学界对卞和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极为严重的误区。即,将‘卞和’当作是一个具体的人来研究了,而没有将其视为是一种主宰人类命运的能量或本体”
话音刚落,所有评委都惊愕地瞪大了双眼,就连坐在一旁记录的会议秘书,也停下了敲击电脑键盘的手。
评委ZX见众评委表现出惊诧之色,便用一种极为柔和的语气,说到:“请你简略地向各位评委说说你的理由和依据?”
博士:“谢谢ZX。下面,我作简单的陈述和汇报:1、相信在座的评委应该都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即:卞和,卞和,顾名思义,就是姓卞名和,或卞姓和氏,而据《史记》记载,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在《通志•氏族略》中更为明确,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然,有部分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在春秋时代后期,姓氏开始出现,当然,仅限于极少数拥有封地的大贵族才有,由此,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卞和或和氏此人,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我想提请注意的是:事实上,韩非子在其《和氏十三》一文中,也无提到和氏姓“卞”。原文内容是这样记载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也就是说,卞和的这“卞”姓,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时间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
评委:“你刚才所述之观点,与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有何不同?卞和或和氏是韩非子虚构的,仅仅是寓言而已“
博士:“如此理解,学生以为有失偏颇“
评委:“如何讲?”
博士:“对于卞和此人的研究,我认为应跳出寓言故事本身,将思维的高度定格到韩非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虽然那时百家争鸣,但传承的是周文王创立的上古六十四卦周易思想体系,引领的是当时最为潮流的老子《道德经》,即道教的教义,而道教的核心就是易经。因此,一言以蔽之,我认为:韩非子虽属于法家流派,但其笔下的和氏或卞和,实际上是对宇宙的本体或奇点的一种拟人化,是中国道教哲学的一种结晶体,通俗地讲,就是围棋棋盘中的天元。只有站在这种角度来思考和定位,才能豁然开朗,不仅能一解史学家们所面临的诸多困惑,比如,凤鸣岐山,卞和捡荆山之石,卞和历经楚国三王,年龄根本不符等一系列不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且还能深刻领会秦皇玉玺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的精妙和内涵。这是其一。
其二,从卞和这一用词来看,也能一窥韩非子之用意。卞和或和氏,其中的卞字,古通“弁”,最早起源于部落图腾。据史料考证,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上面一个太阳和下面两个跳舞的人像,后演化为金文和甲骨文,到了汉朝,才简化成现今的字形,上面一点,中间一横,下面是一合掌乞拜之人。而在甲骨文中,‘卞‘字形,更是十分形象具体,象是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方形之物。
请各位评委看一下屏幕, ,这方形之物,有的学者认为是冠,就是帽子,对此,我不能苟同。
我以为,探究这方形之物,不应望形生义,更不能牵强附会,应注意到其本源,而这个本源,就是’卞‘是起源于对太阳的图腾。也就是说,这’卞’字,与太阳或宇宙有关。据此,我们再看一下《周书.顾命》中的一句话,所谓‘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这里就提到了‘卞’,‘卞’为何意?《周书.玉篇》中,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卞,法也’,那么何为法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作了说明,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即为法,法即为道,而道,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在此,我想特别说明的,上述《周书.顾命》中的所谓的‘率循大卞,燮和天下‘,既提到了‘卞’,又提到了’和’这个字,非常有意义。’和‘这个字,在《说文》中,和就是燮,而燮是指谐和,调和。
请各位评委再看一下大屏幕,金文中的这个’ ’字。
这‘和’字,看上去,十分有动感,就好像一物从天而降,正好掉在一株禾苗叶上,禾苗利用自身强劲的弹性和三足鼎立的优势,成功地化解了这下落的动能,最后稳稳地接住了这天降之物。因此,这’和‘就是调和、和谐。对此,老子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将“道”的生成性与过程性,阐述的淋漓尽致,即《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和’的理解和认识,同样在《淮南子》中,也有相应注解,所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在《诗经•郑风•萚兮》中,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之说。
评委:“这位同学,你如此引经据典、大费周章地向我们讲了这么多,能否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一下,将你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
博士:“我可能要用两句话才行“,顿时引起了台下的一片笑声。
评委首肯后,博士答道:“第一句话,卞和虽为人名,但实际上,韩非子所想表达的意思,与玉璞、以及加工后的和氏璧,都是同一种含义,即代表的是一种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易经中的‘道’,是一种能给苍生人世带来稳定和谐的宇宙正气或正能量。第二句话,《周易•系辞上》中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际上清晰地解释了上述含意。宇宙间的能量或本体,在天,即表现为道,在地,则物化为玉。《道德经•太上》中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杜光庭在《录异记》中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还有…“
哈哈哈…台下又是一阵笑声。
博士红着脸,继续说到:“秦传玉玺上所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应天命、下承国体,其中的‘命‘这个字,除了通常所讲是上帝的命令或意思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命,就是道,就是和,就是和氏璧这一玉器。
评委:“《史记.日者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对此,你又作何解?”
博士:“我以为,天命早就托形在符瑞器物上了,卜筮只不过获悉这一天机的手段而已。在《韩非子.和氏》一篇中,就有‘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之说”
评委:“按你的意思,现在社会上所传的,传国玉玺具有超级的宇宙能量,定能化解世界末日这一人类劫难了?”
博士:“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评委:“能否讲讲理由?”
博士:“我们知道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意识、结构、能量,也是揭开宇宙一切奥秘的钥匙。东方的儒释道与西方的基督教义,还有数千年来人类的思想哲学,以及所有已发现的科学成果和智慧,其实都容纳在这三要素之中。所谓能量,指的是:凡依附在某种结构上呈现其结构特征的物质和反物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宇宙是来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奇点大爆炸,而这个奇点就是致密的超级能量源,当它爆发的那一瞬间释放的能量开始转化为物质,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传国玉玺这种超能量物质,其中蕴含着宇宙间所有的核心奥秘。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爱因斯坦也认为:‘就算是一杯小小的咖啡都需要人为力量去控制,更何况是整个宇宙的转动和极其复杂的秩序呢?’。
中国古人认为,玉承载着天或天命、神祇的超自然力,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世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帝的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为此,我以为,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具备匡扶天地乾坤的洪荒之力“
评委:“那你对世界末日又是如何看的?”
博士:“所谓的世界末日,在那部名为《2012》的美国电影中予以了生动演绎,不过,在学术界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电影中,根据西方人所谓的玛雅预言和圣经预言,认为世界末日为2012年12月22日,拯救人类的法宝,则是圣经中所提及的诺亚方舟,对此,我不敢苟同。所谓的世界末日,过于虚夸神化,圣经并不是什么济世神器。如果有人一定要强辩的话,那我认为,中国的《易经》,才是世界末日的神谕,传国玉玺才是救世之法宝。
正如我前面所论述的,我国《易经》中就记载了“有气生,无气死”、“气即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哲学理论,以及《尚书.顾命篇》中”率循大卞,燮和天下”之济世良策,我以为只有“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之物的秦朝传国玉玺,蕴含着宇宙洪荒之力和无穷能量,具备扭转天地乾坤之先决条件。”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到:“《周礼》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玉接受了宇宙天地的能量,含有五行之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娲补天。当天崩地裂时,女娲练五彩石补天,挽救了人类,而这五彩石实际上就是玉。而落入人间的那一块,就是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上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秦皇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极为吻合。”
哈哈哈…
就在大家以为答辩行将结束时,一位年迈的评委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卞和发现凤鸣岐山,所以找到了和氏璧的玉璞,对此,你是如何看到凤鸟与和氏璧之间的关系的?“
博士:“这…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初始确定博士论文方向时,曾考虑过,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最后还是放弃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尽力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
评委微微点了点头。
博士:“其实,我上述所陈述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已阐述了凤鸟与和氏璧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天我们谈论的和氏璧,就是一种物化的天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那么,天道是如何传递给人类的?这中间必然要有一个载体或通道。《诗经•小雅》中,所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就是最为贴切的写照。古代楚人,崇尚凤鸟,认为是导引天地精魂的载体。所谓‘“飞登九天、周游八极”,“身披五彩、鸣若箫笙’。凡是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在紫禁城内三大殿的高台上,不仅有日晷,还有众多的铜铸凤凰和乌龟,其中凤凰就是用于与天堂沟通的,而乌龟是用于与地狱沟通。
所谓的“河不出图”,我认为那张龙马图,不仅仅是阴阳五行术数,而且还因为其与天上日月、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天象相对照,因而蕴含着一种天机不可泄露的天官学理论。
记得在《尚书.考灵曜》中,曾记载了秦皇嬴政的一句话,叫着‘祖龙来,授天宝’,在《顾命》中,有‘天球,河图在东序’、‘天球,宝器也,河图本纪,图帝王始终存亡之期’之说。在中国商周朝代,根据阴阳五行,天地成位等原理,设立了天官,以主治,设立地官,以主教。“
讲到此,他突然停了下来,满面羞愧地说到:“各位评委,非常抱歉,我可能没法讲下去了,感觉到自己似乎有点语无伦次了“
话音刚落,便引起了台下一阵猛烈的掌声,就连提问的评委也为之暗自鼓掌拍案。
这时,一女评委突然站起来,说到:“我对你的博学和临场的表现,表示肯定和嘉许。尽管如此,我依然要问你一个问题,希望你能如实回答。刚才,你非常肯定的说,卞和的这“卞”姓,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时间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那你可有这方面的文献史料支持?“
博士:“有”
评委:”我在你的论文中,怎么没有见到你标注了有关的参考文献啊?”
…
此时,这位李博士的答辩会,好像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问责会,台下的学生老师,个个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吴教授看得出李尔玉博士心里的紧张程度,额头上的汗珠都冒了出来,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刺激,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他自己更是一种严峻的煎熬。虽然很多导师在论文答辩前都会吩咐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一问三点头、二问歉意浓”或“只答不辩”之答辩方略,但现场的气氛,往往令他们不由自主。此时,他的心中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姜副馆长参加的那场学术座谈会时的场景。
作为一位从事历史研究多年的他,其实非常反感学术欺凌、霸凌等行为。他一直认为:历史毕竟是人写的,因此免不了其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所谓的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仅是时间上的相对概念,而不是历史的本身,历代的治史者,感时阅世,青灯黄卷,所撰所述,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主观偏好和管窥之见,未必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即便是史家正朔,正史之首的司马迁等史学大家,也不落窠臼。事实上,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其所记录的历史,也未必保持了学术上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袒护儒家统治,他掩盖有关事实,痕迹也较为明显。比如,其在《史记》中记载,上古三皇时期,是选贤举能,帝位禅让,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全面颠覆了这些所谓事实。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竹书纪年》这部编年体史书,比《史记》还早200多年,其中记载的却是血腥的阴谋政变,先是舜囚禁尧,后杀死,夺取帝位,禹在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建立了夏。再比如,武王伐纣之事,《史记》中记载,商纣无道,武王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书纪年》中,商和周其实是同一时期的两个死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朝代更替问题。
当然,他也非常清楚,《竹书纪年》虽然是唯一未被秦始皇下令焚毁的通史,但据有关文献记载,该书在秦汉之际,曾因战火和政权更迭而逸散过,现今考古发现的版本,很可能是汉朝人收集整理成册的,所以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也应存疑。
也正因此,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应允许或包容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要兼容并蓄,不能动辄唯我独尊,妄自菲薄,更不能姿态高企,嗤之以鼻。今天的答辩会,让他再次领会到了他的恩师,一位中国史学界泰斗讲过的一句话的深刻含意——“历史学,实际上并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一门人文科学”。
将近十一点,博士答辩活动,进入了闭门讨论阶段。
令吴影教授十分欣慰的是:虽然委员们在答辩提问环节,表现的尖酸刻薄,激辩无情,但在答辩决议的讨论时,却变得异常顺利,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可了两位博士及指导老师的工作和贡献。
会议ZX见决议结果已定,便欣然倡议,让大家自由活动几分钟,然后拍个合影照,以作留念,最后再正式公布答辩决议。
就在这时,楼下走上一人,见吴影教授站在二楼的露台前,便轻手蹑脚地走到跟前,贴着他的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便又悄然退下楼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次的博士论文答辩,是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答辩委员会在三个月前早就定下来的,答辩委员会的秘书,将该次评审活动安排在文化和自然研究所的办公楼的二楼会议室。
办公楼位于北园内大门左侧的一座偏僻小院中,是一栋并不十分显眼的西式别墅,院子里,一年四季,绿草成茵,树荫蔽日,十分幽静。别墅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木结构建筑,门前设有西式雨棚,四根古典式立柱,托起二楼的露台。
据南大校史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作为金陵大学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曾进行过大修,但外观并未作任何改变,依旧保留着民国建筑的那种古朴典雅,大屋顶,中西合璧的风格,而室内,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将原来一楼拥挤狭窄的空间,改为开放式大厅和办公室的结构,二楼部分,只保留了楼梯左侧的两间房,右侧部分,改成为一个能容纳二十几人参加的小型会议室,虽然如此,原有的那种民国时期的装饰风格和设计元素,依然被精心地保留了下来,建筑的历史感与现代感,和谐相衬,交融生辉。
早上八点未到,院子里已是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自从《2012》电影公映后,有关世界末日的话题,引起了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几乎都在谈论这个恐怖的话题,而学术界、宗教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研究成果和惊人的预测,以及应变之法,应时而出,铺天盖地。在西方社会,多数民众寄托于建造诺亚方舟来拯救世人,而在国内,却迥然不同,尤其在草根阶层,普遍流行着“只要找到那失踪千年的秦皇传国玉玺,人类就能逢凶化吉,平安吉祥”之说。也正因为此,当南京大学今日举办这么一场有关传国玉玺的博士论文答辩,自然吸引了众多学子和老师前来旁听。
此时,吴教授与五位评委已到场了,其中三名校外的评委,正就坐在二楼会议室的一角,尽管拟答辩的论文已在此前通过了明审和盲审,但基于一种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是再次审阅了两位博士最终的定稿。
博士论文答辩准时在八点半正式开始。
在答辩委员会ZX作简单的开场白后,第一位答辩的博士就登台了。
该博士口才十分了得,讲得非常全面完整,自如流畅,研究的方向,又很贴近现实,在文献的综述、研究方法,术语概念,和创新性等方面,得到评委们一致认可,并且提问很为踊跃,虽然有时会十分深入、刻薄、尖锐甚至激烈,犹如暴风骤雨一般,但很快就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提问和讨论只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第二位是一位李姓博士,答辩论文的题目为《秦传玉玺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研究》。吴影教授作为其博士生导师,自然有点紧张。前段时间,当他审阅完李尔玉博士的论文初稿后,心中颇感欣慰。论文虽然从题目上看,有点乏善可陈,课题的研究方向,也为古今中外众多史家大家深入研究过,并无什么高深精妙之处,但如果潜心研读一番,就会惊奇地发现,文章独辟蹊径,妙笔铿锵闪耀,不仅思维新颖高远,而且研究之触角,迥乎于以往,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李博士登台后,引经据典,思维论理十分清晰,陈述的时间也把握的很到位,这令吴影教授感到很满意,但到了评委提问环节,却遇到了严峻的心理考验和挑战。
刚一开始,就有评委尖锐地提问到:
“我注意到你在论文的开头部分,阐述有关秦皇传国玉玺与和氏璧关联性时,就断然地认为,所谓的卞和,虽为韩非子虚构,但实有所指,可有什么理论依据?”
博士答道:“关于卞和献宝之事,史学界有无数大家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其中有一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韩非子所写,大多为寓言故事,故而卞和其人,应该属于虚构。对此,我认为,此种学术观点,论证的理据过于肤浅,所下结论也较为武断。”
评委:“肤浅?武断?有意思”
博士:“我认为,史学界对卞和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极为严重的误区。即,将‘卞和’当作是一个具体的人来研究了,而没有将其视为是一种主宰人类命运的能量或本体”
话音刚落,所有评委都惊愕地瞪大了双眼,就连坐在一旁记录的会议秘书,也停下了敲击电脑键盘的手。
评委ZX见众评委表现出惊诧之色,便用一种极为柔和的语气,说到:“请你简略地向各位评委说说你的理由和依据?”
博士:“谢谢ZX。下面,我作简单的陈述和汇报:1、相信在座的评委应该都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即:卞和,卞和,顾名思义,就是姓卞名和,或卞姓和氏,而据《史记》记载,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在《通志•氏族略》中更为明确,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然,有部分学者经考证后认为,在春秋时代后期,姓氏开始出现,当然,仅限于极少数拥有封地的大贵族才有,由此,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卞和或和氏此人,根本就不存在。在此,我想提请注意的是:事实上,韩非子在其《和氏十三》一文中,也无提到和氏姓“卞”。原文内容是这样记载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也就是说,卞和的这“卞”姓,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时间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这里就不再展开说了“
评委:“你刚才所述之观点,与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有何不同?卞和或和氏是韩非子虚构的,仅仅是寓言而已“
博士:“如此理解,学生以为有失偏颇“
评委:“如何讲?”
博士:“对于卞和此人的研究,我认为应跳出寓言故事本身,将思维的高度定格到韩非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虽然那时百家争鸣,但传承的是周文王创立的上古六十四卦周易思想体系,引领的是当时最为潮流的老子《道德经》,即道教的教义,而道教的核心就是易经。因此,一言以蔽之,我认为:韩非子虽属于法家流派,但其笔下的和氏或卞和,实际上是对宇宙的本体或奇点的一种拟人化,是中国道教哲学的一种结晶体,通俗地讲,就是围棋棋盘中的天元。只有站在这种角度来思考和定位,才能豁然开朗,不仅能一解史学家们所面临的诸多困惑,比如,凤鸣岐山,卞和捡荆山之石,卞和历经楚国三王,年龄根本不符等一系列不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且还能深刻领会秦皇玉玺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的精妙和内涵。这是其一。
其二,从卞和这一用词来看,也能一窥韩非子之用意。卞和或和氏,其中的卞字,古通“弁”,最早起源于部落图腾。据史料考证,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上面一个太阳和下面两个跳舞的人像,后演化为金文和甲骨文,到了汉朝,才简化成现今的字形,上面一点,中间一横,下面是一合掌乞拜之人。而在甲骨文中,‘卞‘字形,更是十分形象具体,象是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方形之物。
请各位评委看一下屏幕, ,这方形之物,有的学者认为是冠,就是帽子,对此,我不能苟同。
我以为,探究这方形之物,不应望形生义,更不能牵强附会,应注意到其本源,而这个本源,就是’卞‘是起源于对太阳的图腾。也就是说,这’卞’字,与太阳或宇宙有关。据此,我们再看一下《周书.顾命》中的一句话,所谓‘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这里就提到了‘卞’,‘卞’为何意?《周书.玉篇》中,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卞,法也’,那么何为法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作了说明,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即为法,法即为道,而道,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在此,我想特别说明的,上述《周书.顾命》中的所谓的‘率循大卞,燮和天下‘,既提到了‘卞’,又提到了’和’这个字,非常有意义。’和‘这个字,在《说文》中,和就是燮,而燮是指谐和,调和。
请各位评委再看一下大屏幕,金文中的这个’ ’字。
这‘和’字,看上去,十分有动感,就好像一物从天而降,正好掉在一株禾苗叶上,禾苗利用自身强劲的弹性和三足鼎立的优势,成功地化解了这下落的动能,最后稳稳地接住了这天降之物。因此,这’和‘就是调和、和谐。对此,老子通过“和”这一手段与方式,将“道”的生成性与过程性,阐述的淋漓尽致,即《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和’的理解和认识,同样在《淮南子》中,也有相应注解,所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在《诗经•郑风•萚兮》中,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之说。
评委:“这位同学,你如此引经据典、大费周章地向我们讲了这么多,能否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一下,将你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
博士:“我可能要用两句话才行“,顿时引起了台下的一片笑声。
评委首肯后,博士答道:“第一句话,卞和虽为人名,但实际上,韩非子所想表达的意思,与玉璞、以及加工后的和氏璧,都是同一种含义,即代表的是一种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易经中的‘道’,是一种能给苍生人世带来稳定和谐的宇宙正气或正能量。第二句话,《周易•系辞上》中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际上清晰地解释了上述含意。宇宙间的能量或本体,在天,即表现为道,在地,则物化为玉。《道德经•太上》中曰:‘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杜光庭在《录异记》中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还有…“
哈哈哈…台下又是一阵笑声。
博士红着脸,继续说到:“秦传玉玺上所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应天命、下承国体,其中的‘命‘这个字,除了通常所讲是上帝的命令或意思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命,就是道,就是和,就是和氏璧这一玉器。
评委:“《史记.日者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对此,你又作何解?”
博士:“我以为,天命早就托形在符瑞器物上了,卜筮只不过获悉这一天机的手段而已。在《韩非子.和氏》一篇中,就有‘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之说”
评委:“按你的意思,现在社会上所传的,传国玉玺具有超级的宇宙能量,定能化解世界末日这一人类劫难了?”
博士:“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评委:“能否讲讲理由?”
博士:“我们知道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意识、结构、能量,也是揭开宇宙一切奥秘的钥匙。东方的儒释道与西方的基督教义,还有数千年来人类的思想哲学,以及所有已发现的科学成果和智慧,其实都容纳在这三要素之中。所谓能量,指的是:凡依附在某种结构上呈现其结构特征的物质和反物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宇宙是来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奇点大爆炸,而这个奇点就是致密的超级能量源,当它爆发的那一瞬间释放的能量开始转化为物质,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传国玉玺这种超能量物质,其中蕴含着宇宙间所有的核心奥秘。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爱因斯坦也认为:‘就算是一杯小小的咖啡都需要人为力量去控制,更何况是整个宇宙的转动和极其复杂的秩序呢?’。
中国古人认为,玉承载着天或天命、神祇的超自然力,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世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帝的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为此,我以为,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具备匡扶天地乾坤的洪荒之力“
评委:“那你对世界末日又是如何看的?”
博士:“所谓的世界末日,在那部名为《2012》的美国电影中予以了生动演绎,不过,在学术界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电影中,根据西方人所谓的玛雅预言和圣经预言,认为世界末日为2012年12月22日,拯救人类的法宝,则是圣经中所提及的诺亚方舟,对此,我不敢苟同。所谓的世界末日,过于虚夸神化,圣经并不是什么济世神器。如果有人一定要强辩的话,那我认为,中国的《易经》,才是世界末日的神谕,传国玉玺才是救世之法宝。
正如我前面所论述的,我国《易经》中就记载了“有气生,无气死”、“气即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哲学理论,以及《尚书.顾命篇》中”率循大卞,燮和天下”之济世良策,我以为只有“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之物的秦朝传国玉玺,蕴含着宇宙洪荒之力和无穷能量,具备扭转天地乾坤之先决条件。”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到:“《周礼》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帝王用玉,意在通天意。玉接受了宇宙天地的能量,含有五行之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娲补天。当天崩地裂时,女娲练五彩石补天,挽救了人类,而这五彩石实际上就是玉。而落入人间的那一块,就是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上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秦皇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极为吻合。”
哈哈哈…
就在大家以为答辩行将结束时,一位年迈的评委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卞和发现凤鸣岐山,所以找到了和氏璧的玉璞,对此,你是如何看到凤鸟与和氏璧之间的关系的?“
博士:“这…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初始确定博士论文方向时,曾考虑过,但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最后还是放弃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尽力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
评委微微点了点头。
博士:“其实,我上述所陈述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已阐述了凤鸟与和氏璧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天我们谈论的和氏璧,就是一种物化的天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那么,天道是如何传递给人类的?这中间必然要有一个载体或通道。《诗经•小雅》中,所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就是最为贴切的写照。古代楚人,崇尚凤鸟,认为是导引天地精魂的载体。所谓‘“飞登九天、周游八极”,“身披五彩、鸣若箫笙’。凡是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在紫禁城内三大殿的高台上,不仅有日晷,还有众多的铜铸凤凰和乌龟,其中凤凰就是用于与天堂沟通的,而乌龟是用于与地狱沟通。
所谓的“河不出图”,我认为那张龙马图,不仅仅是阴阳五行术数,而且还因为其与天上日月、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天象相对照,因而蕴含着一种天机不可泄露的天官学理论。
记得在《尚书.考灵曜》中,曾记载了秦皇嬴政的一句话,叫着‘祖龙来,授天宝’,在《顾命》中,有‘天球,河图在东序’、‘天球,宝器也,河图本纪,图帝王始终存亡之期’之说。在中国商周朝代,根据阴阳五行,天地成位等原理,设立了天官,以主治,设立地官,以主教。“
讲到此,他突然停了下来,满面羞愧地说到:“各位评委,非常抱歉,我可能没法讲下去了,感觉到自己似乎有点语无伦次了“
话音刚落,便引起了台下一阵猛烈的掌声,就连提问的评委也为之暗自鼓掌拍案。
这时,一女评委突然站起来,说到:“我对你的博学和临场的表现,表示肯定和嘉许。尽管如此,我依然要问你一个问题,希望你能如实回答。刚才,你非常肯定的说,卞和的这“卞”姓,应该是后人加上的,时间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那你可有这方面的文献史料支持?“
博士:“有”
评委:”我在你的论文中,怎么没有见到你标注了有关的参考文献啊?”
…
此时,这位李博士的答辩会,好像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问责会,台下的学生老师,个个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吴教授看得出李尔玉博士心里的紧张程度,额头上的汗珠都冒了出来,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刺激,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他自己更是一种严峻的煎熬。虽然很多导师在论文答辩前都会吩咐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一问三点头、二问歉意浓”或“只答不辩”之答辩方略,但现场的气氛,往往令他们不由自主。此时,他的心中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姜副馆长参加的那场学术座谈会时的场景。
作为一位从事历史研究多年的他,其实非常反感学术欺凌、霸凌等行为。他一直认为:历史毕竟是人写的,因此免不了其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所谓的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仅是时间上的相对概念,而不是历史的本身,历代的治史者,感时阅世,青灯黄卷,所撰所述,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主观偏好和管窥之见,未必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即便是史家正朔,正史之首的司马迁等史学大家,也不落窠臼。事实上,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其所记录的历史,也未必保持了学术上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袒护儒家统治,他掩盖有关事实,痕迹也较为明显。比如,其在《史记》中记载,上古三皇时期,是选贤举能,帝位禅让,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全面颠覆了这些所谓事实。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竹书纪年》这部编年体史书,比《史记》还早200多年,其中记载的却是血腥的阴谋政变,先是舜囚禁尧,后杀死,夺取帝位,禹在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建立了夏。再比如,武王伐纣之事,《史记》中记载,商纣无道,武王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书纪年》中,商和周其实是同一时期的两个死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朝代更替问题。
当然,他也非常清楚,《竹书纪年》虽然是唯一未被秦始皇下令焚毁的通史,但据有关文献记载,该书在秦汉之际,曾因战火和政权更迭而逸散过,现今考古发现的版本,很可能是汉朝人收集整理成册的,所以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也应存疑。
也正因此,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应允许或包容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要兼容并蓄,不能动辄唯我独尊,妄自菲薄,更不能姿态高企,嗤之以鼻。今天的答辩会,让他再次领会到了他的恩师,一位中国史学界泰斗讲过的一句话的深刻含意——“历史学,实际上并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一门人文科学”。
将近十一点,博士答辩活动,进入了闭门讨论阶段。
令吴影教授十分欣慰的是:虽然委员们在答辩提问环节,表现的尖酸刻薄,激辩无情,但在答辩决议的讨论时,却变得异常顺利,答辩委员会一致认可了两位博士及指导老师的工作和贡献。
会议ZX见决议结果已定,便欣然倡议,让大家自由活动几分钟,然后拍个合影照,以作留念,最后再正式公布答辩决议。
就在这时,楼下走上一人,见吴影教授站在二楼的露台前,便轻手蹑脚地走到跟前,贴着他的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便又悄然退下楼去。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